安徽省滁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试卷 第I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将会或已经遇 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这些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 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发展,技术化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 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 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 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 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 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 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 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 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要汉语来引 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使它成为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 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 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语言的书写形式是键盘操作。这种键盘书写为我们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方便,同时也是销蚀和改变我们语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 天生是为拉丁字母准备的。虽然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 但它已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这是一种拒绝汉语思 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时下,这种书写形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语文 教育。 此外,网络时代的汉语文本还在不断地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 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 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 须指出,图像只是一种普及的诠释文本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 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 当读者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就会因为读图的轻松放弃 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 性,它提供的是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 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 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一一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 境里,该如何应对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一些将会或 已经遇到的问题”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滁州中学 2013 届高三语文复习试卷 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 21 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将会或已经遇 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这些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 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发展,技术化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 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 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 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 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 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 20 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 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 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要汉语来引 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使它成为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 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 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语言的书写形式是键盘操作。这种键盘书写为我们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方便,同时也是销蚀和改变我们语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 天生是为拉丁字母准备的。虽然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 但它已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这是一种拒绝汉语思 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时下,这种书写形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语文 教育。 此外,网络时代的汉语文本还在不断地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 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 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 须指出,图像只是一种普及的诠释文本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 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 当读者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就会因为读图的轻松放弃 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 性,它提供的是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 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 性。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 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 境里,该如何应对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一些将会或 已经遇到的问题”的一项是( )(3 分)
A.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后产生了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这正 体现了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 B.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面临“文化身份”缺失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网络语 言和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对汉语,甚至对汉语诗歌创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C.网络时代以键盘操作为主的语言书写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 同时也正在销蚀和改变着我们的语言。 D.汉语文本不断卡通化、图像化,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取代。这将 会限定和剥夺读者的想象能力与个性化阐释 2.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文化渗透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部分,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这主要 是由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和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造成的。 B.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就要在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中更加突出自己民族 的语言特点,要尽量避免异族语言的渗透和彼此之间的交流 C.根据于坚的观点,在21世纪,如果能够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 就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D.汉语正处于“两难”境地:不参与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会失去很多机会,因 落后而被殖民;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吞噬 3.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 也要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只能导致 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B.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 槛,但它已经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从而成为一种 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 C.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能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文字 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因此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它吸引,从而 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 富性与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个性化的阐释。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 名。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 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 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 资小泰。 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 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 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 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 “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 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
A. 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后产生了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这正 体现了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 B. 20 世纪以来,汉语写作面临“文化身份”缺失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网络语 言和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对汉语,甚至对汉语诗歌创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C. 网络时代以键盘操作为主的语言书写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 同时也正在销蚀和改变着我们的语言。 D. 汉语文本不断卡通化、图像化,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取代。这将 会限定和剥夺读者的想象能力与个性化阐释。 2.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语言是文化渗透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部分,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这主要 是由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和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造成的。 B. 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就要在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中更加突出自己民族 的语言特点,要尽量避免异族语言的渗透和彼此之间的交流。 C. 根据于坚的观点,在 21 世纪,如果能够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 就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D. 汉语正处于“两难”境地:不参与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会失去很多机会,因 落后而被殖民;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吞噬。 3.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 也要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只能导致 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B.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 槛,但它已经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从而成为一种 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 C. 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能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文字 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因此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它吸引,从而 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 富性与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个性化的阐释。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 名。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 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 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 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 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 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 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 “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 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
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 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 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 足矣,敢望珠还哉!”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 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 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榻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榻上,开目 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 间,遂疑是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 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 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 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 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 使握端缒下,飑飑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 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 异·雷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贤:贤能 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益:增加 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婴:遭受 乐审所与壮士在焉与:跟随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 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乐与归,寝处共之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 病死去,于是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 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 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 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 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5分 译 文
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 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 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 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 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 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榻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榻上,开目, 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 间,遂疑是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 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 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 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 本雷 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 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 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 异·雷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贤:贤能 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益:增加 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 婴:遭受 D.乐审所与壮士在焉 与:跟随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 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乐与归,寝处共之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 病死去,于是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 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 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天”,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 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5分) 译 文: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5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4分)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6分) ,守拙归园田。 ①渊②色③声④心 明《归园田居》其一) ,秋水共长天 (王勃《腾王阁序》) 此时无声胜有 (白居易《琵琶行》) ,孤舟一系故园 (杜甫《秋兴八首)》) 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 轼《定风波》)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况《劝学》) ⑦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 《醉花阴》) ⑧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 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 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5分) 译 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答: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4 分) 答: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6 分) ① ,守拙归园田。 (陶 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 ,秋水共长天一 色。 (王勃《腾王阁序》) ③ ,此时无声胜有 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④ ,孤舟一系故园 心。 (杜甫《秋兴八首)》) 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 轼《定风波》)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 况《劝学》) ⑦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 《醉花阴》) ⑧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 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 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
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 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 有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 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 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 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 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 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 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 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 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 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 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 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 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 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 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 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 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 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 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 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 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己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 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 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 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 有……”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 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 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 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 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 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 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 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 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 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 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 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 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 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 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 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 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 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 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 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 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 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 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