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至14 题,第Ⅱ卷第15至21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上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把对应的 答案填写在答题方格內。 3在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 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內作答,超岀答题方框书写 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 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 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 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 潇湘馆有“干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 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 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高三期末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 卷第 1 至 14 题,第 II 卷第 15 至 21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上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 2.答第 I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把对应的 答案填写在答题方格内。 3.在答第 II 卷时,必须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 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方框书写 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 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 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 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 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 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 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 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 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 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 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 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 了—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 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 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 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孑回来…….”此 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 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 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 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 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 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 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 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 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 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 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 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 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 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一 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 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 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 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 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 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 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 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 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 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 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 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 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 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 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
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 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 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 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 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 造了诗化的环境。 B.《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 最佳观察点。 C.《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 诗人般的气质。 D.《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 空间感等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 功能 D.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 精彩。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 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吣陷京师,遇贼将,不屈
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 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 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 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 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 造了诗化的环境。 B.《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 最佳观察点。 C.《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 诗人般的气质。 D.《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 空间感等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 功能。 D.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 精彩。 二、古诗文阅读(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 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
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 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 虽贤土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 土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 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③,弗许,日:“吾 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 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弗能 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 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 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 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 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裨 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 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 前埋葬叫渴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文龙将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 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①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 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 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 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 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 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 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 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 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 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 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 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 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 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 前埋葬叫渴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毛文龙将.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 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 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 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 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 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8分)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 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9.这首词的下片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4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2)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5)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1114题 怀念乡村春节(冰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岀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 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
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 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 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 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 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译: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8~9 题。(8 分)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 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 分) 9.这首词的下片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5)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 11~14 题。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 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