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三: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 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②人美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 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 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 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 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 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的这首诗家喻户晓,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 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 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 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 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 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③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 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 感”。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 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 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 般新鲜 ④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 也出现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 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 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⑤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 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 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 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心灵与万化冥合。这就使山水田园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 体的基本旨趣。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⑥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 决了中国美学中的虛实、形神、意境、意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 的审美标准。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阔,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
安徽省 2018-2019 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三: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 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②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 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 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 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 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 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的这首诗家喻户晓,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 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 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 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 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 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③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 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 感”。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 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 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一 般新鲜。 ④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 也出现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 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 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⑤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 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 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 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心灵与万化冥合。这就使山水田园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一 体的基本旨趣。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⑥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 决了中国美学中的虚实、形神、意境、意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 的审美标准。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阔,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
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以生活晢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 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诗人之所以在百代之下还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是因为他们善于提炼人情,表 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 B.唐代山水田园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解决了人与自然环境能 否和谐共处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C.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来表现普遍的情感体验,既体现了其师法民歌的学习精神,又体 现了其自身风格的创造精神 D.创作取法于民歌的盛唐绝句,因其比民歌更自觉地提炼共同的民族情感,而使得其语 言纯净,情韵天然,易记诵流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开宗明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普遍人情,表达共同感受,使 之达到生活哲理的高度,今人亦生共鸣 B.第二段引用李白、王维、高适等盛唐名家的诗歌,对比论证了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 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的原因。 C.第四段论说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山水田园诗 以表现人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纯真为基本主题。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述结构,从唐朝时期的绝句和山水田园诗两方面论证了唐代这一文 学高峰给我们的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继成就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高峰,给后人留下 诸多借鉴和启示 B.盛唐诗歌之所以备受青睐,流传甚广是因为盛唐诗人们能概括人类普遍的而未经前人 道过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C.中国山水田园诗受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其创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使得山水田 园诗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基本旨趣 D唐代山水田园诗既发展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又解决了中国美学中的虚实、兴象等一 系列重要问题,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巅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后生可畏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①一个小 伙子膠愕套公/像的化法可没一找范它是我们 律师楼的大客 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 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道。“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 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搖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 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 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 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我又
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 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诗人之所以在百代之下还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是因为他们善于提炼人情,表 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 B. 唐代山水田园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解决了人与自然环境能 否和谐共处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C.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来表现普遍的情感体验,既体现了其师法民歌的学习精神,又体 现了其自身风格的创造精神。 D.创作取法于民歌的盛唐绝句,因其比民歌更自觉地提炼共同的民族情感,而使得其语 言纯净,情韵天然,易记诵流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段开宗明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普遍人情,表达共同感受,使 之达到生活哲理的高度,今人亦生共鸣。 B.第二段引用李白、王维、高适等盛唐名家的诗歌,对比论证了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 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的原因。 C.第四段论说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山水田园诗 以表现人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纯真为基本主题。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述结构,从唐朝时期的绝句和山水田园诗两方面论证了唐代这一文 学高峰给我们的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继成就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高峰,给后人留下 诸多借鉴和启示 B.盛唐诗歌之所以备受青睐,流传甚广是因为盛唐诗人们能概括人类普遍的而未经前人 道过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C.中国山水田园诗受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其创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使得山水田 园诗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基本旨趣。 D.唐代山水田园诗既发展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又解决了中国美学中的虚实、兴象等一 系列重要问题,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巅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①一个小 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 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 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道。“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 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 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 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 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我又
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核李信律师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 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 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 标。“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 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棧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 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 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 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搅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 务。②这条 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 了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 畏啊!”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听说常远回来继续考律师, “我”对这个年轻人有所改观,所以为他求情,希望李信律师能帮助他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感到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 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的做法不以为然而又无可奈何。 C.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 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有很深的的矛盾 D.本文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刻画出了常远这样一位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 有悲悯情怀的新时代的青年形象 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一个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2)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6.分析小说中“我”和“老李”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材料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 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 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題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 助人工智能(A冂)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 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
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 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 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 标。“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 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 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 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 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 务。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 畏啊!”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 年第 6 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听说常远回来继续考律师, “我”对这个年轻人有所改观,所以为他求情,希望李信律师能帮助他。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感到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 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的做法不以为然而又无可奈何。 C.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 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有很深的的矛盾。 D.本文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刻画出了常远这样一位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 有悲悯情怀的新时代的青年形象。 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1)一个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2)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6.分析小说中“我”和“老李”的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 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 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 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 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
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 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 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 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 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 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 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 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 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 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毎个用 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 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 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 发布和传达給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 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丨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 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 题的A)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 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柬了。如果奇点真的 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 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 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冋道合 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 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 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 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 值也荡然无存。 B.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它的特征 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C.机器人新闻在近几年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
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 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 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 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 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 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 2.0 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 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 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 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 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 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 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 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 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 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 AI 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 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 AI 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 AI 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 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 题的 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 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 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 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 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 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 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 AI 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 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 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 值也荡然无存。 B.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它的特征 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C.机器人新闻在近几年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
器 D.人工智能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是它的优势显而易见, 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新闻,具有“可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特点,人工智能可以轻松的分 析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而生产出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B.“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值”背后的 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C.作者认为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 文字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情况,后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新样态。 9.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 之灵 鸣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 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 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 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 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 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鸣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 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 (乙)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鸣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鯖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供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春天寒为之然而累汝系此者未尝非子之过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 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 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爹户入,闻两童子 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 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 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器。 D.人工智能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是它的优势显而易见, 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机器人新闻,具有“可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特点,人工智能可以轻松的分 析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而生产出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B.“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值”背后的 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C.作者认为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 文字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情况,后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新样态。 9.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甲)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 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 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 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 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 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 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 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 (乙)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 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 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 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 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 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 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