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县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第I卷阅读题(73分) 、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 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 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抒情言志的语录体,它是在唐诗、 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 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 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 时至明代,诗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 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了。明代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 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 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绚丽的 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 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完全可以涵盖唐诗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的意 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莱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 惫之人构筑的一个心灵憩园,像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浄尘烟。这种意境比唐诗 的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 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莱 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 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 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 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 代的品味,沉闷压抑,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 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 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莱 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的意境那么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 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 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这种 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莱根谭》让人不能释 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 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莱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1.下列对“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言是一种抒情言志的语录体,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第 I 卷 阅读题(73 分) 一、现代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 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 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抒情言志的语录体,它是在唐诗、 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 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 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 时至明代,诗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 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了。明代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 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 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绚丽的 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 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完全可以涵盖唐诗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的意 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莱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 惫之人构筑的一个心灵憩园,像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烟。这种意境比唐诗 的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 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莱 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 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 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 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 代的品味,沉闷压抑,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 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 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莱 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的意境那么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 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 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这种 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莱根谭》让人不能释 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 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莱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1.下列对“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清言是一种抒情言志的语录体,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 多样。 C.《莱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 充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 偶然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 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 读《菜根谭》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所以我们由此得知那个社会 浮躁到什么程度。 C.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 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 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5分) 聂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 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 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 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 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 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 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 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 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 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 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的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 乎都没听见一一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 多样。 C.《莱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 充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 偶然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 分) A.《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 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 读《菜根谭》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所以我们由此得知那个社会 浮躁到什么程度。 C.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 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 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聂 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 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 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 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 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 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 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 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 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 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 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的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 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不同的是,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 聂耽。院门是紧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 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 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 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 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 会没有斩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 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上午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 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 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 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 很快乐地鸣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 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 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 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 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 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选自2016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段,形象地刻画了聂耽这个人物, 以此告诉人们,即便是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用功,也可以有惊人的成就 B.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性质 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小说特意安排了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的情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 节描写写 出了聂耽独特的技能。 D.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比赛,这对于湘潭曲曲巷而言自然是大事,小说用“聂 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方式告知巷子里的人,十分自然。 E.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去雨湖公园,通过看游鱼、嗅菊香、看雁字、 听秋风等活动,显示了他的看家本领,同时对年轻人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5.小说中聂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不同的是,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 聂耽。院门是紧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 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 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 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 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 会没有斩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 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上午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 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 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 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 很快乐地鸣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 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 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 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 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 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选自 20 16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段,形象地刻画了聂耽这个人物, 以此告诉人们,即便是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用功,也可以有惊人的成就。 B.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性质, 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小说特意安排了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的情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 节描写写 出了聂耽独特的技能。 D.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比赛,这对于湘潭曲曲巷而言自然是大事,小说用“聂 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方式告知巷子里的人,十分自然。 E.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去雨湖公园,通过看游鱼、嗅菊香、看雁字、 听秋风等活动,显示了他的看家本领,同时对年轻人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5.小说中聂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 分)
6.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在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 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 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 陈出新,自成一派。”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 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 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 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 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对 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 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 笔。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 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 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 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扰饶宗 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 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 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 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硏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 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到了2003年,饶 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 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 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90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2006 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 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 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 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 出: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 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饶先生通过旷远、鸾远、荒远 “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
6.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在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 2012 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 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 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 陈出新,自成一派。”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 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 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 1917 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 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 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对 饶宗颐来说,16 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 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 笔。到了 18 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 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 23 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 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 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扰饶宗 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 29 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 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 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 年,65 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 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 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到了 2003 年,饶 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 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 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 90 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2006 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 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 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 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 出: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 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饶先生通过旷远、窎远、荒远 “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
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饶先 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 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 传世佳作。 ⑦2011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 奖”。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向以来,不 论在学书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这就是‘求真’‘求是’及‘求 正’。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 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 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注】鸾(diao)远:(距离)遥远。 改自《光明日报》)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 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B.饶宗颐认为,研究夏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重要依据,还要深 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文字记录的历史背景。 C.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 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D.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已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 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E.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 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8.阅读第③一—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4分) 9.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两方面 有关,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 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 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 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
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饶先 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 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 传世佳作。 ⑦ 2011 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 奖”。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向以来,不 论在学书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这就是‘求真’‘求是’及‘求 正’。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 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 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注】窎(diào)远:(距离)遥远。 (删 改自《光明日报》)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 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B.饶宗颐认为,研究夏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重要依据,还要深 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文字记录的历史背景。 C.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 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D.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已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 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E.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 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8.阅读第③——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 。(4 分) 9.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两方面 有关,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 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 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 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