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需要的满足方面。 刚才还没有考虑到历史上所有已知社会的一个特别征状。 社会成员在决定社会可以允许什么、必须禁止什么方面并不相 互协商。情况倒是这样:只要经济的生产力不足于为大家提供 其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恰当满足(就是说,只要不能抵御外部危 险、不能满足基本的自我需要),最有力量的社会阶级便期望首 先使直己的需要得到最高的满足。他们为被统治者提供的满足 的程度取决于可资利用的经济潜能的强弱,也取决于为了使被 统治者继续作为社会的合作成员发挥作用而必须给予的最低满 足的程度。相对而言,社会的稳定不那么依赖于对外部力量的 运用。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发现自已所处的心理状况 使他们在内心植根于现存的社会状况。为此,如已指出,自然的 和文化的本能需要必须有一个最低程度的满足但在这一点上, 我们必须注意,对于群众的心理屈从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 题,它与把社会在结构上独特地划分为阶级有关。 与此有关,洛伊德曾指出,人面对自然无能为力,乃是成 年人在其中感到自已是个小孩这种状况的重演。在后一种状况 中,成人不得不违抗陌生的超然力量,他的生命冲动,遵循其那 喀索斯①倾向,首先指向为他提供保护和满足的对象,即其父 母。就社会对自然无能为力而言,童年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对成 年的个别社会成员重演。他把某些幼时的爱和恨以及他的某些 敌意从父母那里转移到一个幻想的人物身上,转移到上帝身上。 此外,也有一种对某些现实人物、特别是某些精英代表的敌 ①N& cissus那喀紫斯,(又译纳克素斯),希腊神话中美少年,因自杰其水中 之影,憔悴致死,死后化为水仙花,“自恋( Narcissism)概念即此而 洋注 19
对。在社会的阶层划分中,幼时的状况必定会对个体重演。他看 到统治者是有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值得尊敏的。他相信他们 为他祝福y他也知道违抗他们总是要受惩罚的他只要凭藉温顺 而得到他们的夸奖,就心满意足了。这些是与他,作为小孩,对 他父亲具有的同样的感情,因而不难理解,正如在童年他习惯予 不加分辨地相信父亲所说的每一句话,现在他也习惯于不加分 辨地把统治者对他说的一切看作是对的、真的。上帝的形象是 对这种状况的一个补充;上帝始终是统治者的助手,始终具有 实在人格的统治者在遇到批评时便可以依赖上帝。上帝凭借其 不现实性只会斥责批评,并凭借其权威,确证统治阶级的权威。 在这种幼时受奴役的心理状况中,存在着一个社会稳定的 重要保证。许多人发觉,他们正处于他们经验到的、与无能为力 地面对其父亲的儿童一样的状况。同样的机制一如既往地发挥 着作用。这种心理状况是通过精英分子取的大量重要而又复 杂的措施确立的。*英分子的职能就是在群众中维持和加强他 们幼时心理的依赖性,并把自己作为父亲形象强加于他们的无 意识中。 宗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具有阻止人民的 任何心理独立、威吓他们不作理智思想、使他们对权威具有为社 会所必需的孩子般的温顺这样的任务。同时它还有另一个重要 功能:它为群众提供一定程度的满足,使他仍觉得生活尚可忍 受,从而不思把自已的地位从驯顺的儿子改变为造反的儿子。 这是哪一种满足呢?肯定不是自我保存的自我内驱力的满 足,肯定不是美味佳肴或其它物质快乐。这样的快乐只能在现 实中得到,因而无宗教。宗教只会使群众更易于对现实造成 的许多挫折麻木不仁。宗教提供的满足是里比多性质的;它们
是主要在幻想中产生的满足,因为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里比多 冲动,与我冲动不同,可以在幻想中得到满足。 这里我们遇到了关于宗教的一种心理功能的问题,我们现 在要概述一下弗洛伊德在这个领域所作的研究的最主要成就。 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已经指出,图腾崇拜的动物神就是 抬高了的父亲在禁杀禁吃图腾动物时在相反的一年一度的欢 庆违禁的习俗中,一个人就重演了他幼时获得的对父亲的两难 态度因为父亲既是一位有益的保护人,又是一个压迫的对抗者。 有人,特别是赖克,曾经指出,这种幼时对父亲的态度向上 帝的转变,在大宗教中也可发见。弗洛伊德及其学生提出的问 题涉及的是这种对待上帝的宗教态度的心理性质,他们的回答 是,在成年人对待上帝的态度中,人们看到了幼时儿童对待其父 亲的态度的重复。这种幼时的心理状况代表了宗教状况的模式。 在其《一个幻觉的未来》一书中,弗洛伊德超越了这个问题,从而 提出了一个更广阔的问题。他不再询问宗教在心理学上是如何 可能的;他还问宗教为什么会存在,或者说,宗教为什么一直是 必要的。他对这个间题所作的回答同时考虑到了心理事实和社 会事实。他认为宗教具有一种麻醉剂的作用,能给面对自然力 束手无策的人提供某种安慰: 因为这种状况绝不是新的。它有一种幼时的原型。事实上,它不 过是这种原型的持续。因为人们以前曾经发觉自己处于一种类似的 无能为力状态,当初这是他,作为小孩,对其双亲的无能为力。小孩有 理由警怕他们,特别是他的父亲;诚然他也确信他可以防止他所知道 的危险。因此把这两种状况等同是很自然的。这里愿望,如同在梦 幻生活中一样,也有作用。睡眠者有可能遇到将把他摔身于坟基的死 亡。但梦幻工作知道怎样来选择某个条件,把这可怕的事件转变成愿
望的实现:做梦者着到自己在一个他自己爬下去的古代伊特鲁里亚 人坟墓里,高兴地发现他的考古兴趣得到了满足。同梯,一个人并不 是简单地把自然力量看作是他可以与之联合(正如他可以与他的同行 联合)的人,闭为这与这些自然力量给他的压倒一切的印象是不符的。 相反他给这些力量以一种父亲的性格。他把它们转变为神。在此过 程中,如我曾力图表明的,他根据的不只是幼时的原型,还有种系发生 的原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初步看到了自然现象的有规则性和合规律 性,于是自然力景便失去了其人的品质。但人的无能为方及与之相伴 的对其父亲、诸神的渴望则依然存在。这些神保留着他们的三重任 务:消除自然的恐怖使人适应命运的残忍,特别是在死亡表现的 那种残忍、补偿共同的文明生活强加于人的苦难和贫困。① 因此弗洛伊德回答了这个问题:“构成宗教学说内在力量的 是什么,这些学说具有独立于理性赞同的有效性的原因何在? 这些作为教义提出的宗教思想既不是经验的结晶,也不是思考的 成果:它们是幻觉,是最古老、最奇怪、最迫切的人类愿望的实现。它 们的力量的秘密在于这些愿望的力量。我们已经知道,年可怕的无 能为力的印象引起了出父亲提供的保护—通过爱而保护一的需 要,而且认识到了这种无能为力将持续一生,他就必须坚持要有一个 父亲存在,但这次是一个更为有力的父亲。因此神圣的上帝的仁慈统 治使我们不再害怕生活的危险;道德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实现了在人类 文明中长期不得实现的公正要求;来世生存时间的延长提供了这些愿 望得以实现的时空框架。对引起人们好奇心的各种谜(如宇宙是如何 开始的,或身心关系是怎样的)的回答,也是根据这个体系的基本假设 提出的。如果个体心理来自父亲的年冲突,一和从未得到完金克服 的情结冲突,得以消除,并达到一个众所公认的解决办法,那么这对个 ①西格蒙钙·弗洛伊德:*-个幻谠的未来*标准版第17—18贸。 1S
体心理来说就是一个巴大宽慰①。 因此,弗洛伊德看到了在幼时状况中存在宗教态度的可能 性;看到了人对自然的束手无策的相对的必然性,并认为,随着 人对自然的日益加强的控制,宗教将被看作正在变得多余的一 种幻觉。 我们总结一下上述内容。人追求最高的快乐y社会现实迫 使他对许多冲动加以克制,并且,社会企图通过其他一些对社会 (即对统治阶级)无害的满足来补偿个体的这些克制。 这是一些本质上可以在幻想中,特别是在集体幻想中实现 的满足。它们在社会现实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社会不容许有 真实的满足,幻想的满足便权作替代,并成了社会稳定的一个有 力支持。人在现实中忍受的克制越巨大,对补偿的要求也就必 定越强烈。幻想的满足具有为每一种麻醉剂所特有的双重功能 对积极的现实变化,它们既是镇痛剂,又是障碍物。共同的幻想 的满足,较之个别的白日梦有一种重要的优越性:由于其普遍 性,有意识的心灵会把幻想看作仿佛是真实的。为大家共享的 种幻觉会变成现实。最早的集体幻想的满足便是宗教。随着 社会的逐步发展,幻想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合理。宗教本身 也开始分化了,而且除了宗教,诗歌艺术、哲学等也都作为集体 幻想的表现而纷纷登场了。 总的来说,宗教有三重功能:对全人类,为由生活所迫而造 成的贫困提供安慰对大多数人,为他们在情感上接受其阶级状 况鼓足勇气对少数统治者,为他们消除由被他们压迫的人的苦 难造成的负罪感。 下面的研究想通过考察宗教发展的一个短小片断,详细检 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标准版,第80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