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夫子著 死亡文化的 全方位解读
99512 200249551 死 殡葬文 王夫子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P?王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王治国著一北京: 中社会出版社,1998.2 ISBN7-80146-015-4 1、殡…L.王…■、葬礼一文化一专题研究N.G1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98)第02422号 宾群文化学 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 王夫子著 责任编辑孟谦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四城区西黄城柢南衙9号邮玟编码10032 河北大厂印崩有限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经销 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2.75字数540千字 1998年2月第一版998年2月第一次印刷 印效:1-10100册(上、下卷)定价:32元 IsBN7-80146-015-4C·10
作者自序 诸君厌恶死亡,并力图回避它,可是谁也回避不了死亡。 死神的阴彩总是在人们的身边徘徊,它半眯着那双邪恶的眼 晴时刻窺視着您,一有机会便会毫无留情地将生命一把攫去, 而从不问该生命是伟大或渺小,高尚或卑鄙。生命是那么的 短暂,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以至“恋世”成了人类樂体无意 识的一种情结。 这一矛盾开始了人类对死亡的认知和向死亡的抗争,以 便征服死亡,使生命进入“永恒”的状态。这是人类对于自 我、人生、生命的最早的反思,死亡文化得以产生,它的观 念形态即死亡哲学最早是以“灵魂不死”学说为其表现的。死 亡文化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自我意识不仅已将自己和自然界 区分开来,而且还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死亡状态区分开来了。 人类由此从精神上上升到了“人”的境界,成为了真正意义 上的“人”。 本书是从如下思路理解死亡文化的。人们的每一活动中 部包合着一类文化(观点),而全部的社会活动无非是两大类, 即生存活动和死亡活动:前者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活动 嬰儿出世、优生、祝寿、学习、工作、交友……,后者是围 绕死亡事件而展开的活动,如死亡观、殡葬、篡、碑、祭祀 ,它们鄰各自形成一种文化。死亡文化就是一个社会 绕死亡事件而建立的文化(认知)体系,它分为三类形态,即 死亡的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死亡的观念形态指
对于死亡的看法,亦所谓“死亡哲学”,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 理解死亡,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给人们的生存提供一个 赖以无穷欢乐的精神支点和面对死亡时的安详,所谓生得其 益,死得其所。死亡的橾作形态即办丧事、祭祀等活动,实 物形态则是丧事和祭祀中所产生的各类物品,如棺椁、墓、碑 铭、纸线、祖庙等、实物形态和橾作形态统称为“殡葬”,这 过程所形成的文化被称为“殡葬文化”。显然,殡葬文化是 死亡文化的更感性部分,并受死亡观念形态即死亡哲学的影 响和支配。 至此,我对本书名作如下说明:本书原名为《死亡文化 学》。但在1997年6月作者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三次殡葬工作 会议时,猛然发现中国殡葬行业的同仁均难以接受该书名,而 他们又枸成本书的第一读者群,故只好改名为《殡葬文化 学》。此时,全书己写完,欲改动思路已无可能,因而又给此 书加了一个副标翘曰“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 关于本书的结构,作如下说明 上卷为“死亡文化概论”,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死亡哲 学〔观)以及决定各民族各时代殡葬的基本样态的诸社会原 因作理论的一般讨论。它又分为五部分内容 首先讨论“文化”,并于其中讨论“死亡文化”,指出死 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有机部分,而殡葬文化又构成死 亡文化的一部分。为此,从哲学上追溯到人类思维的逻辑结 枃及其展开,并通过原始社会的殡葬情况说明了殡葬和社会 生存的关联。这一延伸性讨论为全书建立了一个理论出发点 (第一、二、三章)。其次,讨论了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生死观, 通过不同时期那些思想家们的精辟论述,我们感受到了人类 思想的闪光。本人尤成儒家极具阳剛之气的“入世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