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分析来说,健康人与病疾人心理结构的构成成分是 个在对个体的心理学研究中必定可以来察到的因素,但它仍 然是无形的。心理分析涉及的是经验,其首要目标是研究这种 经验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心理分析当然知道,个体的情感发展 多少受制于其构成。这个洞见乃是心理分析的前提,但心理分 析本身却只研究个体的生活状况对其情感发展的影响。实际上 这就意味着,对心理分析方法来说,对个体历史—一主要是其幼 时经验,但又肯定不限于这些经验一的众多知识乃是一个重 要的先决条件。它研究一个人的生活模式与其情感发展的某些 特定方面的关系。没有有关个体生命模式的大量知识,就不司 能进行分析。当然,一般的观察揭示,某些典型的行为表现将说 明某些典型的生活模式。人们可以借助类比猜想出相应的模式, 但所有这样的推论都含有某种不确定性,因而都只有有限的科 学价值。因此,个体心理分析的方法乃是一种微妙的“历史”方 法:在认识个体生命史的基础上理解情感发展。 把心理分析用于团体的方法不可能有什么两样。团体成员 共同的心理态度,只有根据其共同的模式,方能理解。正刘个体 的心理分析的心理学企图理解个体的情感网络,社会心理学也 只有在确知某个团体的生活模式之后才能认清其情感结构。社 会心理学只能就为大家共闻的心理态度作出断言y因而它需要 认识的是为大家共同的同时又是为他们大家特有的生活状况 如果说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基本上无异于个体心理学的方 法,那么有一种差别还是必须指出的。 心理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神经症个体,而社会心理学研究涉 及的则是正常人构成的团体。 一个人有神经症的特征是他不能成功地使自已在心理上与
其周环境相适应。由于对某些曾一时是适合、恰当的情感冲 动、心理机制的固着,他便开始与现实发生冲突。因此,不知道 其童年经历,几乎就宗全不可能理解神经症的心理结构,因为由 于其神经症,即由于其不能适应、缺乏幼时定势的特定范围,甚 至其成年地位本质上也是由这种童年状况决定的。即使对于正 常人来说,童年烃历也极其重要。他的性格,广义上说,是由这 些经验决定的,因此离开这些经验,它就完全不能理解。但因他 在心理上比神经症者更能适应现实,其心理结构中可以被理解 的部分要比神经症者大得多。社会心理学涉及的是正常人。现 实对这些正常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较之对神经症者的影响也要 大得多。因此它可以不去认识有关团体不同成员的个别的童年 经历。在受社会制约的生活模式中,这些成员的位置是根据其 早年的情况安排的。认识了这种生活模式,就可以理解他们共 同的心理态度。 社会心理学想研究一个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心理态度与他 们共同的生活经验的关系究竟如何。正如某个团体的心理状况 中心理特征的各种变化究竞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于同一类人中 还是同时发生于不同类型的人中绝非偶然一样,在一个个体的 情形中,到底是这种还是那种里比多方向占支配地位,俄狄浦斯 情结①到麻是找到这个还是那个出口,也不是偶然的。社会心 理学的任务是要表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怎样根据团体成 员的共同经验来趣解这些变化。 本研究讨论的是一个范围很小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即关于 制约着圣父上帝与耶稣关系的穊念,从基督撳一开始到第四世 ①俄狄涫斯犢结, Oedipus coupler,又译恋母儕结,一一译注
纪尼西亚信条形成间发生演变的动机问题。根据刚刚提出的理 论原则,研究的目标是要确定,某些宗教观念的变化在多大程度 上表达了有关的人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 其生活条件。本研究企图根据人及其生活模式来理解这些观念, 并表明,只有认识了受外部现实作用而又决定着意识内容的无 意识,才能理解教条的演变。 这种工作的方法要求,应当用较多的篇幅说明被研究者的 生活状况,他们心灵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状况,总之,他 们的“心理现象”。如果觉得这似乎有点过份强调,那么读者应 当记住,即使是在对病人的心理分析的案例研究中,也要用大量 篇幅说明其周围的外部环境。在本例研究中,对被研究人祥的 整个文化状况的描述和对其外部环境的说明,较之案例研究中 对实际状况的描述,要更为重要。其原因在于,历史的重建,即 使仅在一定程度上才算是详细的重建,较之对发生于个体生命 中的简单事实的报告,必定要远为复杂、远为广泛。但我们相 信,必须容忍这种不利因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地理解历 史现象。 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曾由对宗教作分析研究的最突出代表 之一特奥多·赖克讨论过。本文在末尾将概论这两者之间由不 同的方法论导致的内容上的差别以及这种方法上的差别本身。 我们这里的目标是要把表现于神学观念中的某些意识内容 的变化看作意识过程的某个变化的结果。相应地,正如我们就 方法论问题所做的,我们还要简单地讨论一下心理分析在我们 这个问题上的重要发现
第二章宗教的社会心理学功能 心理分析是一种关于内驱力或冲动的心理学。它认为人类 行为受情感内驱力的制约和规定,而情感内驱力则是某些本身 不能被直接观察的、有心理基础的冲动的派生物。弗洛伊德 开始就遵循饥饿内驱力与爱情内驱力的通俗分类,区别了自我 内驱力(或自我保存内驱力)与性欲内驱力。由于自我佩存的自 我内驱力具有里比多性质,由于破坏倾向在人的心理机制中具 有特别的意义,弗洛伊德提出了另一种分类方法,它考虑到了在 保存生命的内驱力与破坏的内驱力之闻的刈立。在此无需对这 种分类作进一步讨论。重要的是要看到性欲内驱力的某些性质, 因为正是这些性质使它们有别于自我内驱力。性欲内驱力不是 强制性的,就是说,即使其要求不得满足,也不会危及生命本身, 而如果饮食睡眠的需要长期不得满足,情形就不是如此。而且, 在一定的、也并非徽不足道的程度上,性欲内驱力还可以在幻想 中或借自己的身体得到满足。因此,对外部现实它们比自我内 驱力更具有独立性。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由性欲构成的各种内 驱力易于转移和交换。一种里比多冲动的挫折可以较易为另 种得到满足的冲动的出现所抵销。性欲内驱力的这种灵活性、 多用性乃是心理结构有特别的可变性的基础,也是个体经验 能够明确地、显著地影响里比多结构的基础。弗洛伊德把:现 实原赐限制的快乐原则看作是心理机制的调节者。他说 因此我们接着要讨论一个较小的问题:人本身凭其行为表明的他
们生恬的目的和意向究竟为何?他佾对生活有何要求想在生活中得 到些什么?回答无需置疑。他们遭求的是幸福;他们希望变得幸福而 且永远幸福。这个努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肯定的目标,一个是否定 的目标。一方面,它要消除痛苦和不悦,另…方面,则想获得强烈的快 乐感。“幸福”一词在狭义上,仅指这种强烈的侠乐感。与此二重目 标相一致,人的活动也根据其主要或完全地想实现其中的哪一个目 标,而有两个发展方向。① 个体想在一定环境下经验到最高的里比多满足和最低的痛 苦为了避兔痛苦,可以接受对不同的、性欲构成的冲动的改 变、甚至拌折。但相定的对自我冲动的克制则是不正能的。 个体情感结构的独特性取决于其心理构成,特别是其幼时 经验。保证他某些冲动得到满足又强他某些冲动加以克制的 外部现实,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社会状况规定的。他的社 会现实既包括由所有社会成员构成的较广的现实,又包括不同 社会阶级构成的较小的现实 社会对个体的心理状况具有挫折和满足这双重功能。一个 人鲜有因看到其冲动的满足有危险而放弃这这冲动的。社会 般实行的克制有,第一,那些在社会认识到了一个对个体本身 的真实危险、一个他尚未觉察却与其冲动的满足有关的危险的 基础上确立的禁令;第二,对那些一旦满足将不但危及个体且还 有害于团体的冲动的压抑和挫折最后那些不是为了团体面只 是为了统治阶级而作的克制。 社会的“满足”功能与其挫折作用同样明显。个体之所以承 认社会仅因借助于社会,他可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快乐、避免 痛苦,首先是在自我保存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方面,其次是在巢比 ①西格衰特·弗洛伊锪:文明及其不漓≯,标准版,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