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美学 作者颜翔林 贲任编辑曹坚平 封面设计沈兆荣 出版学怵版 上海钦州南路81号 邮政编码:200233 发行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 印刷松江新桥新生印刷厂 规格850×11681/32 版次1998年10月第1版 1998年|0)月第1次印刷 印张 字数255,000 印数30 书号ISBN7-80616-537-1/B·45 定价15.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从文化哲学、美学、神话学、阐释学等视界对人类精神 现象学的最高命题一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 意运思,进而进人生存与毁灭和艺术的美学联系研究在历史与 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 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 本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 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的精神主义沉思。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 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 领会。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 文本加以分析。创造论部分,援以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 境及其表现。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 对于死亡意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发现
Capsule Summary This attractive book gives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to the lasting meditation of humanity on"to be or not to be. "It involves Culture Philosophy, Aesthetics, Mytholoy and Hermeneutics with a plenty of date in art & culture It divides into five parts successive logically. The intro- duction epitomizes reflections by thinkers upon this subject The ontology part interprets typical views by oriental-west- ern authors on existence philosophy death consciousness The axiology part analyses much artistic text regarding life and- death reflections. The part on creation expoun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s about death on the basis of plenty of his- toric phenomena in art the final part analyses the aesthetic discovery of these artistic conceptions on the party of the ap precatory
序 樊篱 翔林1990年秋来湘就学随余攻读文艺学专业。来湘前,他 对文艺学美学曾长期自学,基础扎实。入学后,好学深思,孜孜 不倦学业日进。对西方的现代哲学美学、文艺学,对中国古代 的庄子、屈原,尤为至爱。毕业前,曾选定“生存与毁灭”作为学位 论文的题目,并写作了相当一部分,后感时间仓促,难以完结,改 作他题。离校之后,于教学之暇,笔耕不辍,终成此书。 死亡”这个人生命运之谜,它涉及哲学、伦理学、宗教,前人 曾多有探讨。但在我国现当代,研究者却不多,而文艺学、美学对 于这一命题的系统探讨,则更付阙如。翔林汲取中外文化之精 英,对这个课题待别是对“死亡意境”,包括“死亡意境的界定” 死亡意境的创造”、“死亡煮境的欣赏”等作了相当详尽的论述。 作者具有丰富的艺术史美学史的知识,有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 艺术鉴赏能力,所著材料扎实,论据周密,见解新颖,是一部有悟 性的学术著作。 但西方现代美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包含着合理的成
分,也有不少的谬误和片面性,或源于它哲学观点的失误,或把 现代主义的艺术经验当作普遍的艺术规律,或孤立地研究文本, 或离开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单纯从人的自然性去解释复杂的 文艺现象。要披砂拣金,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诚非易事。书 中的一些地方采用了他们的观点,多为合理成分,有的或可商 榷。如用弗洛依德的“死的本能”解释林黛玉之死,消解其社会历 史内容,难以令人首肯。艺术更是一种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生生 不已的精神现象伟大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只是不重复前人,也不 重复自已。因此要对古往今来的艺术现象作普遍性的理论概 括,是极为艰难的。最容易出现的缺点就是以偏概全,根据部分 艺术现象,作出普遍性的理论概括。我们难以避免这个缺点,却 是应该追求目标。望翔林勉之。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