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 595 也无法仅凭自己的灵魂来生活,不得不承认肉体的存在。他 们说,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他的灵魂总是同其肉体联系在 起的。马利坦说:“灵魂和物质是同一个东西、一个称为人的 独一而统一的实在的东西的两个实质的联合的原理”。新托 马斯主义者甚至装作并不违反一般常识。例如他们承认包括 他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人的身体,都是由父母所生,是由摄取 营养物质所长的。因此肉体不是灵魂的创造。但是他们问道 能说人的灵魂也是由双亲所生吗?灵魂是非物质性的东西,不 可能象肉体的东西那样分解为最小的细胞、原子。谁也不能 把双亲的灵魂分解成细胞、原子,用它们来构成婴儿的灵魂。 因此,人的灵魂必然不是由父母所生的。美国新托马斯主义 者布尔克说:“对非物质性的灵魂的起源的唯一解释是认为它 是上帝创造的,”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必然是上帝早就创造 好了的,不过在人出生以后才把它结合到人的肉体中罢了。正 是由于把灵魂置于身体之中,才使人成其为人,使人获得个 性,使人成为一种具有理智的、能够认识周围事物的生物,使 人“拥有尘世间最充实的存在”。新托马斯主义者对认识主体 的这种解释,使他们必然把人的认识置于对上帝的信仰之下 否定认识对实践的依赖 既然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人的认识是不死的灵魂的机 ①马利坦:《个人与公益》,第26页 ②布尔克:《托马斯主义》,引自威因编《美国哲学》,第151页
也 无 法 仅 凭 自 己 的 灵 魂 来 生 活 , 不 得 不 承 认 肉 体 的 存 在 。 他 们 说 , 作 为 一 个 现 实 的 人 , 他 的 灵 魂 总 是 同 其 肉 体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马 利 坦 说 : “ 灵 魂 和 物 质 是 同 一 个 东 西 、 一 个 称 为 人 的 独 一 而 统 一 的 实 在 的 东 西 的 两 个 实 质 的 联 合 的 原 理 ” ① 。 新 托 马 斯 主 义 者 甚 至 装 作 并 不 违 反 一 般 常 识 。 例 如 他 们 承 认 包 括 他 们 自 己 在 内 的 一 切 人 的 身 体 , 都 是 由 父 母 所 生 , 是 由 摄 取 营 养 物 质 所 长 的 。 因 此 肉 体 不 是 灵 魂 的 创 造 。 但 是 他 们 问 道 : 能 说 人 的 灵 魂 也 是 由 双 亲 所 生 吗 ? 灵 魂 是 非 物 质 性 的 东 西 , 不 可 能 象 肉 体 的 东 西 那 样 分 解 为 最 小 的 细 胞 、 原 子 。 谁 也 不 能 把 双 亲 的 灵 魂 分 解 成 细 胞 、 原 子 , 用 它 们 来 构 成 婴 儿 的 灵 魂 。 因 此 , 人 的 灵 魂 必 然 不 是 由 父 母 所 生 的 。 美 国 新 托 马 斯 主 义 者 布 尔 克 说 : “ 对 非 物 质 性 的 灵 魂 的 起 源 的 唯 一 解 释 是 认 为 它 是 上 帝 创 造 的 , ” ② 他 们 认 为 , 人 的 灵 魂 必 然 是 上 帝 早 就 创 造 好 了 的 , 不 过 在 人 出 生 以 后 才 把 它 结 合 到 人 的 肉 体 中 罢 了 。 正 是 由 于 把 灵 魂 置 于 身 体 之 中 , 才 使 人 成 其 为 人 , 使 人 获 得 个 性 , 使 人 成 为 一 种 具 有 理 智 的 、 能 够 认 识 周 围 事 物 的 生 物 , 使 人 “ 拥 有 尘 世 间 最 充 实 的 存 在 ” 。 新 托 马 斯 主 义 者 对 认 识 主 体 的 这 种 解 释 , 使 他 们 必 然 把 人 的 认 识 置 于 对 上 帝 的 信 仰 之 下 。 二 、 否 定 认 识 对 实 践 的 依 赖 既 然 新 托 马 斯 主 义 者 认 为 人 的 认 识 是 不 死 的 灵 魂 的 机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5 9 5 ① ② 布 尔 克 : 《 托 马 斯 主 义 》 , 引 自 威 因 编 《 美 国 哲 学 》 , 第 1 5 1 页 。 马 利 坦 : 《 个 人 与 公 益 》 , 第 2 6 页
596 现代西方哲学 能,既然他们认为当作认识对象的尘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灵魂 性的形式所决定的,那末人的认识就是精神性的灵魂对同样 是由灵魂所决定的对象的把握过程、纯思辨的过程。在这样 的认识中,当然不可能有客观实践的地位。新托马斯主义者 也正是这样来看待认识的。 波亨斯基说:“精神的特征就在于其非物质性,……精神 不受时空秩序的束缚,它能透过物质现象认识非物质性的可 理解的本质,追求非物质性的目标。精神的根本职能有两个: 认识和意志。认识或者是直观的,这就叫做理智 intellectus),或者是推论的,这就叫做理性( ratio)。”波 亨斯基这里所谓“非物质性的可理解的本质”指的就是作为 认识对象的“存在之作为存在”,即事物的本质、形式。而全 部认识就是“直观”和“推论”。换言之,认识是完全不需要 实践的。 马利坦说:“理性是我们达到真理的唯一的自然的手段, 其前提是理性首先并且主要地为实在本身所形成,所训练 因为我们的精神不是事物的尺度,而事物是我们的精神的尺 度),其次为教师所形成,所训练(因为科学是集体的,不是 个人的成就,只能由继续不断的活生生的传统建立起来),最 后为上帝所形成,所训练,如果上帝愿意教导人类,并且赋 予哲学家们以信仰和神学的否定规则的话。”马利坦这段话 在开头似乎认为人的理性应符合“实在”,人也不能局限于自 ①波亨斯基:(现代欧洲哲学》,第242页。 ②马利坦:《哲学概论》,英文版,第184页
能 , 既 然 他 们 认 为 当 作 认 识 对 象 的 尘 世 间 的 一 切 都 是 由 灵 魂 性 的 形 式 所 决 定 的 , 那 末 人 的 认 识 就 是 精 神 性 的 灵 魂 对 同 样 是 由 灵 魂 所 决 定 的 对 象 的 把 握 过 程 、 纯 思 辨 的 过 程 。 在 这 样 的 认 识 中 , 当 然 不 可 能 有 客 观 实 践 的 地 位 。 新 托 马 斯 主 义 者 也 正 是 这 样 来 看 待 认 识 的 。 波 亨 斯 基 说 : “ 精 神 的 特 征 就 在 于 其 非 物 质 性 , … … 精 神 不 受 时 空 秩 序 的 束 缚 , 它 能 透 过 物 质 现 象 认 识 非 物 质 性 的 可 理 解 的 本 质 , 追 求 非 物 质 性 的 目 标 。 精 神 的 根 本 职 能 有 两 个 : 认 识 和 意 志 。 认 识 或 者 是 直 观 的 , 这 就 叫 做 理 智 ( i n t e l e c t u s ) , 或 者 是 推 论 的 , 这 就 叫 做 理 性 ( r a t i o ) 。 ” ① 波 亨 斯 基 这 里 所 谓 “ 非 物 质 性 的 可 理 解 的 本 质 ” 指 的 就 是 作 为 认 识 对 象 的 “ 存 在 之 作 为 存 在 ” , 即 事 物 的 本 质 、 形 式 。 而 全 部 认 识 就 是 “ 直 观 ” 和 “ 推 论 ” 。 换 言 之 , 认 识 是 完 全 不 需 要 实 践 的 。 马 利 坦 说 : “ 理 性 是 我 们 达 到 真 理 的 唯 一 的 自 然 的 手 段 , 其 前 提 是 理 性 首 先 并 且 主 要 地 为 实 在 本 身 所 形 成 , 所 训 练 ( 因 为 我 们 的 精 神 不 是 事 物 的 尺 度 , 而 事 物 是 我 们 的 精 神 的 尺 度 ) , 其 次 为 教 师 所 形 成 , 所 训 练 ( 因 为 科 学 是 集 体 的 , 不 是 个 人 的 成 就 , 只 能 由 继 续 不 断 的 活 生 生 的 传 统 建 立 起 来 ) , 最 后 为 上 帝 所 形 成 , 所 训 练 , 如 果 上 帝 愿 意 教 导 人 类 , 并 且 赋 予 哲 学 家 们 以 信 仰 和 神 学 的 否 定 规 则 的 话 。 ” ② 马 利 坦 这 段 话 在 开 头 似 乎 认 为 人 的 理 性 应 符 合 “ 实 在 ” , 人 也 不 能 局 限 于 自 5 9 6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① ② 马 利 坦 : 《 哲 学 概 论 》 , 英 文 版 , 第 1 8 4 页 。 波 亨 斯 基 : 《 现 代 欧 洲 哲 学 》 , 第 2 4 2 页
现代西方哲学 597 己的小天地里,要通过教师来学习“集体”的智慧。其实,他 所谓“实在”就是精神性的“存在之作为存在”,他所谓“集 体”不外是精神、灵魂的总体,这些都一统于上帝。所以到 这段话末了,他索兴提出人的认识是按照上帝所定的“规 则”进行的。因此,一切认识的基础不是客观实践,不是与 客观物质世界接触并改造客观世界,而是对上帝的信仰 正是从这种排斥实践的观点出发,新托马斯主义者对把 实践放在认识的首位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竭力加以指责。马 利坦说:“现在我要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非常典型的 特点:一个可以称为它的实践论,一个可以称为它的辩证论 在这两个方面,依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的理论乃是 对于科学的一种破坏。”①关于马利坦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辩 证论”对科学的“破坏”我们暂时不谈。这里先来看马利坦 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破坏”科学的议论:“总起来说,马 克思主义不但规定了认识必须见于行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 说法,行动仅仅是某一个范畴的认识所特有的),它认为认识 本身就是一种施之于事物的活动,一种从事劳动、支配物质、 改造世界的活动。亚里士多德把向外的活动、‘及物的’活动 并不看成心灵的活动所固有的样式,只是看成身体的自然主 体的活动所固有的样式: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话,那种把 认识看成造物主的观点就很象一种泰坦诸神创世的观念 ①马利坦:(经院哲学与政治》,引自哂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第433页
己 的 小 天 地 里 , 要 通 过 教 师 来 学 习 “ 集 体 ” 的 智 慧 。 其 实 , 他 所 谓 “ 实 在 ” 就 是 精 神 性 的 “ 存 在 之 作 为 存 在 ” , 他 所 谓 “ 集 体 ” 不 外 是 精 神 、 灵 魂 的 总 体 , 这 些 都 一 统 于 上 帝 。 所 以 到 这 段 话 末 了 , 他 索 兴 提 出 人 的 认 识 是 按 照 上 帝 所 定 的 “ 规 则 ” 进 行 的 。 因 此 , 一 切 认 识 的 基 础 不 是 客 观 实 践 , 不 是 与 客 观 物 质 世 界 接 触 并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 而 是 对 上 帝 的 信 仰 。 正 是 从 这 种 排 斥 实 践 的 观 点 出 发 , 新 托 马 斯 主 义 者 对 把 实 践 放 在 认 识 的 首 位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识 论 竭 力 加 以 指 责 。 马 利 坦 说 : “ 现 在 我 要 指 出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识 论 的 两 个 非 常 典 型 的 特 点 : 一 个 可 以 称 为 它 的 · 实 · 践 · 论 , 一 个 可 以 称 为 它 的 · 辩 · 证 · 论 。 在 这 两 个 方 面 , 依 我 看 来 ,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科 学 的 理 论 乃 是 对 于 科 学 的 一 种 破 坏 。 ” ① 关 于 马 利 坦 所 谓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 辩 证 论 ” 对 科 学 的 “ 破 坏 ” ’ 我 们 暂 时 不 谈 。 这 里 先 来 看 马 利 坦 关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论 “ 破 坏 ” 科 学 的 议 论 : “ 总 起 来 说 , 马 克 思 主 义 不 但 规 定 了 认 识 必 须 见 于 行 动 ( 按 照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说 法 , 行 动 仅 仅 是 · 某 · 一 · 个 · 范 · 畴 的 认 识 所 特 有 的 ) , 它 认 为 认 识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施 之 于 事 物 的 活 动 , 一 种 从 事 劳 动 、 支 配 物 质 、 改 造 世 界 的 活 动 。 亚 里 士 多 德 把 · 向 · 外 的 活 动 、 ‘ 及 物 的 ’ 活 动 并 不 看 成 心 灵 的 活 动 所 固 有 的 样 式 , 只 是 看 成 身 体 的 自 然 主 体 的 活 动 所 固 有 的 样 式 ; 如 果 这 种 看 法 是 正 确 的 话 , 那 种 把 认 识 看 成 造 物 主 的 观 点 就 很 象 一 种 泰 坦 诸 神 创 世 的 观 念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5 9 7 ① 马 利 坦 : 《 经 院 哲 学 与 政 治 》 , 引 自 《 西 方 现 代 资 产 阶 级 哲 学 论 著 选 辑 》 , 第 4 3 3 页
598 现代西方哲学 实践的方面的确在培根和笛卡儿以来的科学中占据了 支配地位, 但是这个实践的方面永远不能做到排除科学 不变的思辨价值……。我们可以承认,在近代世界里,使科 学家发生兴趣的,以及鼓励科学家从事那些仅仅给人带来微 不足道的理智喜悦的工作的,是那种改造世界、改变物质的 日益增长的欲望;这就是活动者的目的 Finis o perantis)。然 而,活动本身或科学本身的目的 (Finis peris),使科学本身 发生兴趣的东西—一对现象作出数学说明的科学所奔趋的目 的—一,却是认识,现在是这样,也永远是这样。把这种思 辨的目的性逐出各种经验科学,剥夺掉它们的思辨本性,乃 是根本不对头的搞法。这是一种粗暴的搞法,要是可以为所 欲为的话,它是会把认识活动搞得从根枯死的。” 从马利坦这两段冗长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他把 亚里士多德对于“活动”( activity)的解释当作评价实践在认 识中的作用的最高标准。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 也正如他的整个哲学立场一样,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之间。他一般地肯定了只有在社会中、并与自然直接接触,才 能获得实际知识,这正如奥林匹克竞技会的胜利者只能是竞 技的实际参加者而不能是旁观者一样。但是他并未看到实践 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他最后的确把“向外的”、“及物的”活 动即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的活动排出于认识过程之外,而把 ①同上书,第433页。 ②同上书,第433434页
了 。 ” ① “ 实 践 的 方 面 的 确 在 培 根 和 笛 卡 儿 以 来 的 科 学 中 占 据 了 支 配 地 位 , … … 但 是 这 个 实 践 的 方 面 永 远 不 能 做 到 排 除 科 学 不 变 的 思 辨 价 值 … … 。 我 们 可 以 承 认 , 在 近 代 世 界 里 , 使 科 学 家 发 生 兴 趣 的 , 以 及 鼓 励 科 学 家 从 事 那 些 仅 仅 给 人 带 来 微 不 足 道 的 理 智 喜 悦 的 工 作 的 , 是 那 种 改 造 世 界 、 改 变 物 质 的 日 益 增 长 的 欲 望 ; 这 就 是 活 动 者 的 目 的 ( F i n i s O p e r a n t i s ) 。 然 而 , 活 动 本 身 或 科 学 本 身 的 目 的 ( F i n i s O p e r i s ) , 使 科 学 本 身 发 生 兴 趣 的 东 西 — — 对 现 象 作 出 数 学 说 明 的 科 学 所 奔 趋 的 目 的 — — , 却 是 · 认 · 识 , 现 在 是 这 样 , 也 永 远 是 这 样 。 把 这 种 思 辨 的 目 的 性 逐 出 各 种 经 验 科 学 , 剥 夺 掉 它 们 的 思 辨 本 性 , 乃 是 根 本 · 不 · 对 · 头 的 搞 法 。 这 是 一 种 粗 暴 的 搞 法 , 要 是 可 以 为 所 欲 为 的 话 , 它 是 会 把 认 识 活 动 搞 得 从 根 枯 死 的 。 ” ② 从 马 利 坦 这 两 段 冗 长 的 话 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第 一 , 他 把 亚 里 士 多 德 对 于 “ 活 动 ” ( a c t i v i t y ) 的 解 释 当 作 评 价 实 践 在 认 识 中 的 作 用 的 最 高 标 准 。 我 们 知 道 , 亚 里 士 多 德 在 认 识 论 上 也 正 如 他 的 整 个 哲 学 立 场 一 样 , 动 摇 于 唯 物 主 义 和 唯 心 主 义 之 间 。 他 一 般 地 肯 定 了 只 有 在 社 会 中 、 并 与 自 然 直 接 接 触 , 才 能 获 得 实 际 知 识 , 这 正 如 奥 林 匹 克 竞 技 会 的 胜 利 者 只 能 是 竞 技 的 实 际 参 加 者 而 不 能 是 旁 观 者 一 样 。 但 是 他 并 未 看 到 实 践 在 认 识 中 的 决 定 作 用 。 他 最 后 的 确 把 “ 向 外 的 ” 、 “ 及 物 的 ” 活 动 即 与 客 观 对 象 直 接 接 触 的 活 动 排 出 于 认 识 过 程 之 外 , 而 把 5 9 8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① ② 同 上 书 , 第 4 3 3 — 4 3 4 页 。 同 上 书 , 第 4 3 3 页
现代西方哲学 599 心灵内部的活动当作认识“存在之作为存在”的主要途径。这 使他在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上陷入了混乱,最后完全陷入了 唯心主义。马利坦抹煞了亚里士多德的积极方面,而抓住了 其唯心主义方面,这表明他企图把实践完全排出于认识过程 之外。 第二,马利坦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 用的观点说成是“把认识看成造物主的观点”,这是对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的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遵从客观的 规律性而对客观对象采取的活动。然而马利坦却把马克思主 义的这种观点说成仅凭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就可创造世界,实 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歪曲为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马利坦不得不承认在科学发展中实践起了很大作 用,承认实践和工业推动了科学家们对自然的认识。然而他 又企图把实践、科学的发展当成一回事,把认识当成另一回 事。把认识的目的和实践的目的完全对立起来。似乎强调实 践,就是排斥认识,而考察认识可以排除实践。他所强调的 只是所谓认识的“思辨本性”、“思辨的目的性”。这实际上是 既排斥实践又排斥认识,即把人们引诱到脱离客观实践、脱 离真正的认识而专门故弄玄虚的经院哲学的道路上去 割裂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联系 新托马斯主义把上帝的启示当作认识的基础,这当然就 否定了认识起源于客观的感觉经验。但是,他们在感觉经验
心 灵 内 部 的 活 动 当 作 认 识 “ 存 在 之 作 为 存 在 ” 的 主 要 途 径 。 这 使 他 在 认 识 论 的 一 系 列 问 题 上 陷 入 了 混 乱 , 最 后 完 全 陷 入 了 唯 心 主 义 。 马 利 坦 抹 煞 了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积 极 方 面 , 而 抓 住 了 其 唯 心 主 义 方 面 , 这 表 明 他 企 图 把 实 践 完 全 排 出 于 认 识 过 程 之 外 。 第 二 , 马 利 坦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实 践 在 认 识 中 的 决 定 作 用 的 观 点 说 成 是 “ 把 认 识 看 成 造 物 主 的 观 点 ” , 这 是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观 的 曲 解 。 马 克 思 主 义 所 讲 的 在 认 识 中 起 决 定 作 用 的 实 践 是 客 观 的 实 践 , 是 人 们 从 客 观 实 际 出 发 , 遵 从 客 观 的 规 律 性 而 对 客 观 对 象 采 取 的 活 动 。 然 而 马 利 坦 却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这 种 观 点 说 成 仅 凭 人 的 主 观 认 识 活 动 就 可 创 造 世 界 , 实 际 上 是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歪 曲 为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 第 三 , 马 利 坦 不 得 不 承 认 在 科 学 发 展 中 实 践 起 了 很 大 作 用 , 承 认 实 践 和 工 业 推 动 了 科 学 家 们 对 自 然 的 认 识 。 然 而 他 又 企 图 把 实 践 、 科 学 的 发 展 当 成 一 回 事 , 把 认 识 当 成 另 一 回 事 。 把 认 识 的 目 的 和 实 践 的 目 的 完 全 对 立 起 来 。 似 乎 强 调 实 践 , 就 是 排 斥 认 识 , 而 考 察 认 识 可 以 排 除 实 践 。 他 所 强 调 的 只 是 所 谓 认 识 的 “ 思 辨 本 性 ” 、 “ 思 辨 的 目 的 性 ” 。 这 实 际 上 是 既 排 斥 实 践 又 排 斥 认 识 , 即 把 人 们 引 诱 到 脱 离 客 观 实 践 、 脱 离 真 正 的 认 识 而 专 门 故 弄 玄 虚 的 经 院 哲 学 的 道 路 上 去 。 三 、 割 裂 理 性 认 识 和 感 性 认 识 的 联 系 新 托 马 斯 主 义 把 上 帝 的 启 示 当 作 认 识 的 基 础 , 这 当 然 就 否 定 了 认 识 起 源 于 客 观 的 感 觉 经 验 。 但 是 , 他 们 在 感 觉 经 验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5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