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教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人类进步的必然性、标志、内容及其曲折性和辩证性,进一步坚定共产主 义信念,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三、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 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理论体系的归宿,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要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索人的本质和价值,其根本目 的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寻求进步与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建立在生产力和技术 进步基础之上的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性与人类主体的选择性 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增进,也表现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演化,更表现 为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 展的美好远景。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最终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史自然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体现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中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不仅表现为社会形态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世界的统一性与民族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且体现为由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由狭隘人群向社会化人类的 历史发展 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结构来看,人类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地域性历史和世界历史时期。从 人类产生开始,直到近代以前,人类都处于地域性历史的发展时期。所谓地域性历史时期,是指人类在世 界的各个分散的地点上,以地域性的社会和狭隘的人群共同体为生存单元,各生存单元互不联系、各自独 立发展的时期。地域的分散性、规模的狭小性、相互间的孤立性和自身发展的封闭性是其主要特点。在这 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商品经济还处在萌芽状态。人们活动的空间是地域性的、闭关自守的 甚至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间开展战争,战争本身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25页。)每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每一项发明,都是单独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战争会把辛辛苦 苦得来的劳动成果破坏殆尽。“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教 案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人类进步的必然性、标志、内容及其曲折性和辩证性,进一步坚定共产主 义信念,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主要内容: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三、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理论体系的归宿,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要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索人的本质和价值,其根本目 的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寻求进步与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建立在生产力和技术 进步基础之上的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性与人类主体的选择性 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增进,也表现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演化,更表现 为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 展的美好远景。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最终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发展史自然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体现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中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不仅表现为社会形态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世界的统一性与民族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且体现为由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由狭隘人群向社会化人类的 历史发展。 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结构来看,人类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地域性历史和世界历史时期。从 人类产生开始,直到近代以前,人类都处于地域性历史的发展时期。所谓地域性历史时期,是指人类在世 界的各个分散的地点上,以地域性的社会和狭隘的人群共同体为生存单元,各生存单元互不联系、各自独 立发展的时期。地域的分散性、规模的狭小性、相互间的孤立性和自身发展的封闭性是其主要特点。在这 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商品经济还处在萌芽状态。人们活动的空间是地域性的、闭关自守的。 甚至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间开展战争,“战争本身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125 页。) 每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每一项发明,都是单独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战争会把辛辛苦 苦得来的劳动成果破坏殆尽。“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
具有发达生产力和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07页。)而所谓世界历史时期,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类各个生存单元(民 族、国家)已不再相互孤立、闭关自守,相互间的联系和交往已成为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世界 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人类社会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从近代开始的。从地域性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15 16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东西方贸易和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最初的殖民 活动,揭开了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二是产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自由贸易“黄金时代”,不仅为人类的世 界性联系创造出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初次造成了“宗主国工业—殖民地农业”的国际分工格局 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形成的进程:三是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进一步创造 出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并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标志着人类历史已完全进 入了世界历史时期。 本世纪40年代末直到90年代初是世界历史形成以后的自身发展期,是世界历史由最初形态向新的形态的 过渡。这一转变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40年代末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 成为直接生产力和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新浪潮:二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帝国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后解体,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摆 脱了其形成时期的野蛮形式:三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冷战时代”的结束,使世界由“两极对抗”转入了“多 极化发展”的新时期,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人类的世界历史进 程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 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生产力与交往方式(即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他认为,历史越往前追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 单个民族的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的民族性越发突出,而历史越往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世界性 就越明显。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地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界限被迅速打破,原来“单独进行”的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便真正超出了民族的疆域,进入了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世界的“运动场”, 具有了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某些民族或国家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加速发 展,较快地显示出激化状态。马克思晚年认为东方一些落后国家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 接进入到社会主义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把历史的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使许多落 后民族饱受剥削与凌辱。当然,它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它第一次突破了狭 隘的地域空间,造成了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狭隘的地域限制,开始走向世 界:它第一次造成了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国际联系,特别是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 用成为世界性的,使生产的社会化超出了民族和国家范围:它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按马克思的说法叫做 它造成了比过去一切历史时代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巨大生产力。二,它造成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民族相 互隔离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使各个分散的民族经济日益转化为统一的世界经济的各个环节:经济生活的 体化,以及交通运输和一般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往,使人类 第一次超出了自然形式的联系和狭隘的地方性联系,进入了普遍化的交往时代。三,经济的一体化、交往 的普遍化,再加上科学技术国际化和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和发
具有发达生产力和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07 页。) 而所谓世界历史时期,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类各个生存单元(民 族、国家)已不再相互孤立、闭关自守,相互间的联系和交往已成为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世界 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人类社会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从近代开始的。从地域性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 15、 16 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东西方贸易和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最初的殖民 活动,揭开了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二是产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自由贸易“黄金时代”,不仅为人类的世 界性联系创造出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初次造成了“宗主国工业——殖民地农业”的国际分工格局, 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形成的进程;三是 19 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进一步创造 出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并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标志着人类历史已完全进 入了世界历史时期。 本世纪 40 年代末直到 90 年代初是世界历史形成以后的自身发展期,是世界历史由最初形态向新的形态的 过渡。这一转变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 40 年代末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 成为直接生产力和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新浪潮;二是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帝国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后解体,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摆 脱了其形成时期的野蛮形式;三是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冷战时代”的结束,使世界由“两极对抗”转入了“多 极化发展”的新时期,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人类的世界历史进 程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 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25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生产力与交往方式(即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他认为,历史越往前追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 单个民族的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的民族性越发突出,而历史越往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世界性” 就越明显。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地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界限被迅速打破,原来“单独进行”的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便真正超出了民族的疆域,进入了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世界的“运动场”, 具有了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某些民族或国家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加速发 展,较快地显示出激化状态。马克思晚年认为东方一些落后国家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 接进入到社会主义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把历史的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使许多落 后民族饱受剥削与凌辱。当然,它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它第一次突破了狭 隘的地域空间,造成了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狭隘的地域限制,开始走向世 界;它第一次造成了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国际联系,特别是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 用成为世界性的,使生产的社会化超出了民族和国家范围;它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按马克思的说法叫做, 它造成了比过去一切历史时代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巨大生产力。二,它造成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民族相 互隔离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使各个分散的民族经济日益转化为统一的世界经济的各个环节;经济生活的一 体化,以及交通运输和一般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往,使人类 第一次超出了自然形式的联系和狭隘的地方性联系,进入了普遍化的交往时代。三,经济的一体化、交往 的普遍化,再加上科学技术国际化和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和发
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们交往极其方便快捷,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极大地推动了各国人 民的精神文化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为人类精神文 明的发展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通过殖民主义的扩张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史同时就是一部殖民主义者历史。即使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玩弄了一些新花招,表面上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但其剥削压迫的实质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在生 产领域,旧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仍然从属于发达国家资本再生产的需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仍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以工业制成品卖给发展中国家,从中捞取了大量 资材。发达国家通过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高污染工业和“夕阳工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以更好地发 展本国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朝阳工业”,使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其附庸。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 达国家不仅继续使用军事打击和武力威胁,而且进一步运用经济和政治制裁手段,妄图充当“世界警察 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更是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以压促变和“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用没 有硝烟的战争来颠覆社会主义,以所谓“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否定各国的主权平等 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互联网等等,企图把西方资产 阶级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人民,企图在“后冷战时代”重建自己独霸的 统天下” 从当今的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一方面要清楚地看到,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 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全球的 体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与民族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真正自由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的头脑,坚持民族的自强、自立,坚持各个民族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坚持民族经济的独立性 因家主权的完整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某些大国以“全球利益”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 如江泽民指出的:“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江泽 民:《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0月 25日《人民日报》。)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一定 能够建立起来,世界历史终将摆脱资本主义的狭隘形式,一个文化多样化、个性独立化和人类一体化相统 的时代终将到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向前发展的,进步的,但是这个过程又不是笔直的、平坦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社会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 会主体的选择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主 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 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既不同于机械决定论,也不 同于唯心主义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 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 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
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们交往极其方便快捷,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极大地推动了各国人 民的精神文化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为人类精神文 明的发展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通过殖民主义的扩张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史同时就是一部殖民主义者历史。即使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玩弄了一些新花招,表面上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但其剥削压迫的实质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在生 产领域,旧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仍然从属于发达国家资本再生产的需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仍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以工业制成品卖给发展中国家,从中捞取了大量 资材。发达国家通过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高污染工业和“夕阳工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以更好地发 展本国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朝阳工业”,使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其附庸。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 达国家不仅继续使用军事打击和武力威胁,而且进一步运用经济和政治制裁手段,妄图充当“世界警察”; 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更是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以压促变和“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用没 有硝烟的战争来颠覆社会主义,以所谓“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否定各国的主权平等 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互联网等等,企图把西方资产 阶级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人民,企图在“后冷战时代”重建自己独霸的“一 统天下”。 从当今的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一方面要清楚地看到,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 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全球的 一体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与民族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真正自由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的头脑,坚持民族的自强、自立,坚持各个民族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坚持民族经济的独立性、 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某些大国以“全球利益”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 如江泽民指出的:“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江泽 民:《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1995 年 10 月 25 日《人民日报》。) 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一定 能够建立起来,世界历史终将摆脱资本主义的狭隘形式,一个文化多样化、个性独立化和人类一体化相统 一的时代终将到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向前发展的,进步的,但是这个过程又不是笔直的、平坦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社会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 会主体的选择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主 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 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既不同于机械决定论,也不 同于唯心主义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 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 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
地,使人的主体特性能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 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见,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现代一些西方哲学 家以人的自由选择而否认历史的决定作用,这完全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因而也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 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恩格斯在谈到利润率和一般经济规律的本质时指出:“它们全 都没有任何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其所以如此,部 分地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被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打乱了,而部分地是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并不是说价 格在任何一个个别场合都与价值相一致,而是说,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 似地符合价值。这样,人们在制定价格政策,规定商品价格上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的余地与可能。而这种 选择又不是任意的,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再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并不是说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完全适合生产力,每人种上层建筑都完全适合经济 基础,每一种社会意识都完全适合社会存在。而是说,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上层建筑 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又都是社会系统的一 部分,对于其决定者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发展演变史,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适合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意识,都不是自发地 形成的,而是通过人们的选择建立起来的。这样就给人们对生产关系的选择、上层建筑的选择、社会意识 的选择留下了余地,而这种选择归根结底又不能违背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违背了, 终归要失败。历史上许多归于失败的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违背了这一规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也是 如此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 因果关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因此,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 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 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决定于人的选择。例如,在同一种生产力水 平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具体特点不同,有可能建立起不同的生产关系,这就给人们留下了选择 不同生产关系的可能性。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两种前途和命运大决战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或途径 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这些具体的模式或途径在实现主体的目的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上会 有所差别,甚至可能迥然不同或截然相反。然而被实现的可能性只能有一个,既现实只能有一个。实现的 这一个可能性是否是实现主体目的的最佳模式或途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 性的发挥,选择则是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关键的一环。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够进行能动的选 择是人类的伟大,是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之所在,也是人的苦难、人对错误选择的痛悔与愤恨之所在 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我们有选择能力而忘乎所以,陶醉于我们对动物、对自然界的胜利。我 们连同我们的血肉都是属于自然界的。我们的选择能力任何时候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我们的实 践能力的制约,受到我们的认识水平的制约,受到我们的意志、情感、需求和利益的制约。这些主客观条 件是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进行选择时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前提。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
地,使人的主体特性能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 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见,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现代一些西方哲学 家以人的自由选择而否认历史的决定作用,这完全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因而也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 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恩格斯在谈到利润率和一般经济规律的本质时指出:“它们全 都没有任何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其所以如此,部 分地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被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打乱了,而部分地是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45 页。)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并不是说价 格在任何一个个别场合都与价值相一致,而是说,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 似地符合价值。这样,人们在制定价格政策,规定商品价格上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的余地与可能。而这种 选择又不是任意的,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再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并不是说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完全适合生产力,每人种上层建筑都完全适合经济 基础,每一种社会意识都完全适合社会存在。而是说,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上层建筑 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又都是社会系统的一 部分,对于其决定者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发展演变史,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适合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意识,都不是自发地 形成的,而是通过人们的选择建立起来的。这样就给人们对生产关系的选择、上层建筑的选择、社会意识 的选择留下了余地,而这种选择归根结底又不能违背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违背了, 终归要失败。历史上许多归于失败的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违背了这一规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也是 如此。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 因果关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因此,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 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一 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决定于人的选择。例如,在同一种生产力水 平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具体特点不同,有可能建立起不同的生产关系,这就给人们留下了选择 不同生产关系的可能性。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在中国进行两种前途和命运大决战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或途径 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这些具体的模式或途径在实现主体的目的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上会 有所差别,甚至可能迥然不同或截然相反。然而被实现的可能性只能有一个,既现实只能有一个。实现的 这一个可能性是否是实现主体目的的最佳模式或途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 性的发挥,选择则是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关键的一环。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够进行能动的选 择是人类的伟大,是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之所在,也是人的苦难、人对错误选择的痛悔与愤恨之所在。 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我们有选择能力而忘乎所以,陶醉于我们对动物、对自然界的胜利。我 们连同我们的血肉都是属于自然界的。我们的选择能力任何时候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我们的实 践能力的制约,受到我们的认识水平的制约,受到我们的意志、情感、需求和利益的制约。这些主客观条 件是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进行选择时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前提。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
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人们探索的时间越长,探索的范围越广,认识和 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 既然人们能够选择,人们也就能够根据现在预见未来,把对未来的向往作为理想,支配人们现在的行动 现在又受过去的东西—前人活动的产物的制约。通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选择活动,就把时间三要素一 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了。当然,现实中会永远不断出现新东西,它既不会完全受过去决定,也不会 完全决定未来。人们选择活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用的方法,手段,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现实实践的绚丽多姿和人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总是同人正在进行的新选择,新创造联系在一起的 然人有选择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就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 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同时,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既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只有从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上研究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和更替,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形态发 展的规律。为着讲解的方便,我们着重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分析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的统一性 列宁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 形态这个基本概念。”(《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列宁这里所说的重复性 和常规性,就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亦即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 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 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 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各国奴隶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具有的共同性主要是: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 者即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打骂、屠杀 买卖奴隶的权利,奴隶劳动是公开的强迫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奴隶只能得到一点勉强维持 生命的生活资料。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便产生了奴隶主阶级的 因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实行专政的国家。奴隶主对奴隶的经 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奴隶们的反抗,直至暴发奴隶暴动和起义。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所代替 各国封建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封建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借助于超经济强制, 主要是通过地租形式,占有农民或农奴的剩余劳动:农民或农奴因为没有或只有很少土地,被迫租种或耕 种封建主的土地,在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封建主,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或 封建庄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使农民或农奴有了自己的私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 比奴隶有所提高,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以封建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国家和封 建等级思想。封建主阶级对农民或农奴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农民或农奴的反抗,直至爆 发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 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 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商品生产高度发展,自发分工发展到最完备的形态,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人们探索的时间越长,探索的范围越广,认识和 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 既然人们能够选择,人们也就能够根据现在预见未来,把对未来的向往作为理想,支配人们现在的行动; 现在又受过去的东西──前人活动的产物的制约。通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选择活动,就把时间三要素── 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了。当然,现实中会永远不断出现新东西,它既不会完全受过去决定,也不会 完全决定未来。人们选择活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用的方法,手段,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现实实践的绚丽多姿和人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总是同人正在进行的新选择,新创造联系在一起的。既 然人有选择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就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 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同时,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既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只有从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上研究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和更替,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形态发 展的规律。为着讲解的方便,我们着重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分析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的统一性 列宁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 形态这个基本概念。”(《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 页。)列宁这里所说的重复性 和常规性,就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亦即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 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 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 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各国奴隶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具有的共同性主要是: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 者即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打骂、屠杀、 买卖奴隶的权利,奴隶劳动是公开的强迫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奴隶只能得到一点勉强维持 生命的生活资料。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便产生了奴隶主阶级的 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实行专政的国家。奴隶主对奴隶的经 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奴隶们的反抗,直至暴发奴隶暴动和起义。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所代替。 各国封建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封建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借助于超经济强制, 主要是通过地租形式,占有农民或农奴的剩余劳动;农民或农奴因为没有或只有很少土地,被迫租种或耕 种封建主的土地,在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封建主,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或 封建庄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使农民或农奴有了自己的私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 比奴隶有所提高,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以封建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国家和封 建等级思想。封建主阶级对农民或农奴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农民或农奴的反抗,直至爆 发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 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 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商品生产高度发展,自发分工发展到最完备的形态,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