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和实践 教案 目的要求:使学员了解物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掌握实 践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主要内容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三、实践是世界统一和分化的基础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第二章物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 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在承认 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 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 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 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 第一节物质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尽管己经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 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概括出科学的物质范畴,因而它们不可能真正把握世界的物质性 抵挡住唯心主义的进攻,也不可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穿到底,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总结唯物主义和 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完备的哲学物质范畴,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 、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世界。在自然界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湖泊、花草树 木、飞禽走兽和地下矿藏等:在人类社会,有生产力、生产关系 因家、政党等。客观存在的事物 的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如此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如果有,那么这种共同 的本原又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本原。哲学史上的笛卡尔和当代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波普就是两个代表。笛卡尔认为,世界有两个本 原-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平行发展,既不是物质派生精神,也不是精神派生物质, 只有上帝才能把两个的“本原”或“实体”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波普则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客观物理世界 是“世界1”,“主观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是“世界3”。这三个世界一经形成,就是各自“自
第二章 物质和实践 教案 目的要求:使学员了解物质的根源性,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掌握实 践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主要内容: 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二、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三、实践是世界统一和分化的基础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第二章 物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 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在承认 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 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 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 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 握。 第一节 物质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尽管已经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 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概括出科学的物质范畴,因而它们不可能真正把握世界的物质性, 抵挡住唯心主义的进攻,也不可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穿到底,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总结唯物主义和 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完备的哲学物质范畴,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世界。在自然界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湖泊、花草树 木、飞禽走兽和地下矿藏等;在人类社会,有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政党等。客观存在的事物 的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如此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如果有,那么这种共同 的本原又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本原。哲学史上的笛卡尔和当代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波普就是两个代表。笛卡尔认为,世界有两个本 原---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平行发展,既不是物质派生精神,也不是精神派生物质, 只有上帝才能把两个的“本原”或“实体”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波普则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客观物理世界” 是“世界1”,“主观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是“世界3”。这三个世界一经形成,就是各自“自
主”的,它们都是“同等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 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与之相反,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世界 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答案的正确性 然而,“物质”本身又是什么呢?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 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1、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既伊奥尼亚学派,这个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 时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懂得,植物种子撒到地里就会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动物死亡后就变成发臭的 腐烂物。他们虽不了解各种转化的细节,但他们看到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某种性质的物体消灭后,紧接 着就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物体,由此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性质变了而某种“基 质”仍保存着呢?他们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万物由它产生,万物毁灭之后又回到它 之中,他们称这个东西为“始基”,并努力探索这个始基是什么以及如何转化成万物的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 物质概念。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它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具体物质,它没有固定 的边界,没有固定的性质和固定形态,在它内部蕴藏着一种对立倾向,能生化一切,他说:“对立物蕴藏在 基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从这个无限体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冷和热,湿和干等等,由于 这些对立物的相互作用,便产生了世界万物。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切物体都是空气的变形,火是稀薄化了的空气,水是浓厚化了的空气,土和石头是更加浓厚化了的空气。 伊奥尼亚学派物质观的总结者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 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 分寸上熄灭。” 伊奥尼亚学派的共同观点是: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万物就是这种原始物质的各种变形, 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来了,没有 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五行”观念。在西周初期就己出现。这五种东西就是金木水火土 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较早的资料 主要保存在《左传》《国语》《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 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 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因素,“五行说”虽被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家神秘化, 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阴阳说”,阴 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 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 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一书中 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 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 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
主”的,它们都是“同等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 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与之相反,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世界 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答案的正确性。 然而,“物质”本身又是什么呢?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 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1、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既伊奥尼亚学派,这个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当 时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懂得,植物种子撒到地里就会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动物死亡后就变成发臭的 腐烂物。他们虽不了解各种转化的细节,但他们看到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某种性质的物体消灭后,紧接 着就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物体,由此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性质变了而某种“基 质”仍保存着呢?他们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万物由它产生,万物毁灭之后又回到它 之中,他们称这个东西为“始基”,并努力探索这个始基是什么以及如何转化成万物的。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 物质概念。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它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具体物质,它没有固定 的边界,没有固定的性质和固定形态,在它内部蕴藏着一种对立倾向,能生化一切,他说:“对立物蕴藏在 基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从这个无限体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冷和热,湿和干等等,由于 这些对立物的相互作用,便产生了世界万物。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一切物体都是空气的变形,火是稀薄化了的空气,水是浓厚化了的空气,土和石头是更加浓厚化了的空气。 伊奥尼亚学派物质观的总结者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 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 分寸上熄灭。” 伊奥尼亚学派的共同观点是: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万物就是这种原始物质的各种变形, 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来了,没有 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五行”观念。在西周初期就已出现。这五种东西就是金木水火土,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较早的资料 主要保存在《左传》《国语》《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 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 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因素,“五行说”虽被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家神秘化, 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阴阳说”,阴 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 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 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一书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 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 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
两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64卦384爻。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世界的多样性。中国的“五行说”和“阴阳说” 以及“八卦说”也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同样具有朴素的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示,自 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 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 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 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 的认识照搬到哲学中来,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 性质,并以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进步,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和深化。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机械性,把 物质世界都看作是机械运动,霍布斯认为人就象一架机器,心脏就象上足的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 轮等等。其次,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 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又经不 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在人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又依据实 和科学的发展,把这一路线推向前进:把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上的唯物论与历史观上的唯物论有机地 结合起来,制定了科学的哲学物质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物质范畴的含义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选集》第3卷第556页)从而说明“物质”作为晢学范 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新成就,特别是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等更小的物质微粒,电子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素 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新的发现,制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列宁在批判“原子非物质 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晢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 2、物质范畴的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列宁的物质质概 念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定义的。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根本之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而且也是人类实践 活动的基本矛盾。只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实质。这个定 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这个定义肯定了世界只有一 个本原即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时,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原
两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64卦384爻。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世界的多样性。中国的“五行说”和“阴阳说” 以及“八卦说”也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同样具有朴素的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示,自 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 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 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 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 的认识照搬到哲学中来,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 性质,并以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进步,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和深化。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机械性,把 物质世界都看作是机械运动,霍布斯认为人就象一架机器,心脏就象上足的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 轮等等。其次,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 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又经不 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在人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又依据实践 和科学的发展,把这一路线推向前进;把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上的唯物论与历史观上的唯物论有机地 结合起来,制定了科学的哲学物质范畴。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1、物质范畴的含义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选集》第3卷第556页)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 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新成就,特别是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等更小的物质微粒,电子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素 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新的发现,制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列宁在批判“原子非物质 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 2、物质范畴的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列宁的物质质概 念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定义的。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根本之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而且也是人类实践 活动的基本矛盾。只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实质。这个定 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这个定义肯定了世界只有一 个本原即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时,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原
问题的范围内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二者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是不能 脱离物质而存在的。 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是客观实在,但同时它 又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人 们能够通过意识去把握物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 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 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马 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 把它归结为某些永恒不变的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因而经不起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抵挡不住唯心主义 的进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客观实在”作为 物质的共性,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从而克服 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机械性和自我封闭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 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原子以及原子核的可破坏性和可变性早已成了最普遍的常识。组成原子的 基本粒子也是可变的和不可穷尽的。目前所发现的300多种基本粒子,虽然各有自已的特性,但是它们 不是各不相关、互相隔绝、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从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来看,物质不仅具有实物形 态,还有非实物即场的形态。实物是以间断方式存在、具有有限静止质量的物质形态,如质子、中子、电 子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原子等等,场则是以连续方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具有静止质量、如电磁场、核力 场、引力场等等。实物和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实物粒子具有间断性、并存性,相互之间有明确的界面,场 则具有连续性、叠加性,可以相互重叠,弥漫整个空间。目前发现的基本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如与 质子相对应的“反质子”、与中子对应的“反中子”与电子对应的“正电子”。人们便由此推论,宇宙中可能会 存在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以至“反宇宙”,同时宇宙中存在着能发光的物体和不发光的“暗物质”,19 98年6月2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对“反物质”和“暗物质”进行了大规模探 测。然而,无论是“实物”还是“场”,无论是“物质”还是“反物质”,无论是“发光的物质”还是“喑暗物质”,都只 是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学说,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晢学物质范畤的确立,为科学地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在统一性问 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二元论、多元论、唯心论和旧唯物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 哲学不仅同与二元论和多元论不同,而且同旧唯物主义也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虽然 在自然观和认识论上坚持了物质一元论,但在历史观问题上常常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 的物质统一性不仅是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统一,而且是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在 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上除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
问题的范围内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二者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是不能 脱离物质而存在的。 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是客观实在,但同时它 又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人 们能够通过意识去把握物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 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 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马 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 把它归结为某些永恒不变的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因而经不起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抵挡不住唯心主义 的进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客观实在”作为 物质的共性,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从而克服 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机械性和自我封闭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 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原子以及原子核的可破坏性和可变性早已成了最普遍的常识。组成原子的 基本粒子也是可变的和不可穷尽的。目前所发现的300多种基本粒子,虽然各有自已的特性,但是它们 不是各不相关、互相隔绝、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从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来看,物质不仅具有实物形 态,还有非实物即场的形态。实物是以间断方式存在、具有有限静止质量的物质形态,如质子、中子、电 子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原子等等,场则是以连续方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具有静止质量、如电磁场、核力 场、引力场等等。实物和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实物粒子具有间断性、并存性,相互之间有明确的界面,场 则具有连续性、叠加性,可以相互重叠,弥漫整个空间。目前发现的基本粒子都有自已的“反粒子”。如与 质子相对应的“反质子”、与中子对应的“反中子”与电子对应的“正电子”。人们便由此推论,宇宙中可能会 存在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以至“反宇宙”,同时宇宙中存在着能发光的物体和不发光的“暗物质”,19 98年6月2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对“反物质”和“暗物质”进行了大规模探 测。然而,无论是“实物”还是“场”,无论是“物质”还是“反物质”,无论是“发光的物质”还是“暗物质”,都只 是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学说,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确立,为科学地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在统一性问 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二元论、多元论、唯心论和旧唯物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 哲学不仅同与二元论和多元论不同,而且同旧唯物主义也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虽然 在自然观和认识论上坚持了物质一元论,但在历史观问题上常常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 的物质统一性不仅是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统一,而且是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在 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上除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虽然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由于它们的直观猜测性和形而上学性质,把世界 的统一理解为机械的呆板的统一,把丰富多样、生机盎然的世界理解为单调的、僵死的,有的至多只是外 表的差异、量的增减和机械的变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与之相反,强调世界是物质存在多样性、变动性和 发展性的统一。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 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深化和发展。在过去由于实践水平的低下和科学的不发展,唯心主义利 用人们对自然、生命和人类的本质缺乏了解,宣扬“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的对立,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对 立、自然和人类的对立,以兜售“天国论”、“活力论”和“神创论”,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哥白尼的日心 说和后来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化学的发展,粉碎了“天国”和“尘世”对立的神话,证明一切天体和地球 上的物体一样,有着共同的物质属性和化学构成,遵循着共同的物质运动规律。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 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有自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星云假说,恒星是由星际弥漫物质聚集成的星云, 通过自身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而产生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又进一步驳倒了企图把“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 对立起来,宣扬微观粒子“有自由意志”的观点,揭示了微观世界固然不遵循动力学规律,但仍然遵循统计 规律。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运动一样都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生物学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化学和现代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驳倒了神秘的生命“活力论”,证实了生命是由非生物转化而来,生命以核酸和蛋白 体为基础,植物和动物都以细胞作为解剖学和发生学上的基本单位。特别是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 更使人们向最后揭示非生物向生命转化的奥秘大大前进了一步。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学说、马 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作用理论,以及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等的 发展,则进一步驱散了人类“神创论“的迷雾,填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鸿沟”,证明了人类产生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与自然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原理。现代科学证明,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我们的世界,从基本粒子的“夸克” 到“总星系”,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样性的形态都有 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它们如同“大爆炸”宇宙学所证明的,都同源于物质本身 总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统一又是多样的发展的统一,正是在物质的无限发展中出现 了意识现象。因此,要全面了解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还要进一步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节实践 物质是现实世界的统一基础,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了与自己既对立又统一的意识现象。显然, 要科学地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必须正确的解决意识问题。为此首先要科学地揭示意识的起源、本质和 作用,论证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反作用于客观世 界。因此就需要对意识现象作更深入的探讨。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
一。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虽然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由于它们的直观猜测性和形而上学性质,把世界 的统一理解为机械的呆板的统一,把丰富多样、生机盎然的世界理解为单调的、僵死的,有的至多只是外 表的差异、量的增减和机械的变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与之相反,强调世界是物质存在多样性、变动性和 发展性的统一。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 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深化和发展。在过去由于实践水平的低下和科学的不发展,唯心主义利 用人们对自然、生命和人类的本质缺乏了解,宣扬“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的对立,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对 立、自然和人类的对立,以兜售“天国论”、“活力论”和“神创论”,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哥白尼的日心 说和后来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化学的发展,粉碎了“天国”和“尘世”对立的神话,证明一切天体和地球 上的物体一样,有着共同的物质属性和化学构成,遵循着共同的物质运动规律。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 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有自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星云假说,恒星是由星际弥漫物质聚集成的星云, 通过自身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而产生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又进一步驳倒了企图把“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 对立起来,宣扬微观粒子“有自由意志”的观点,揭示了微观世界固然不遵循动力学规律,但仍然遵循统计 规律。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运动一样都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生物学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化学和现代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驳倒了神秘的生命“活力论”,证实了生命是由非生物转化而来,生命以核酸和蛋白 体为基础,植物和动物都以细胞作为解剖学和发生学上的基本单位。特别是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 更使人们向最后揭示非生物向生命转化的奥秘大大前进了一步。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学说、马 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作用理论,以及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等的 发展,则进一步驱散了人类“神创论“的迷雾,填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鸿沟”,证明了人类产生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与自然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原理。现代科学证明,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我们的世界,从基本粒子的“夸克” 到“总星系”,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样性的形态都有 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它们如同“大爆炸”宇宙学所证明的,都同源于物质本身。 总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统一又是多样的发展的统一,正是在物质的无限发展中出现 了意识现象。因此,要全面了解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还要进一步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节 实践 物质是现实世界的统一基础,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了与自己既对立又统一的意识现象。显然, 要科学地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必须正确的解决意识问题。为此首先要科学地揭示意识的起源、本质和 作用,论证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反作用于客观世 界。因此就需要对意识现象作更深入的探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