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目的要求:在充分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基础上,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 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质和内容 主要内容: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社会的观念结构 四、社会的文明进步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国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 第六章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 本身又以生产力为基础。因此,考察社会经济结构,必须从分析社会生产力入手。 、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体。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信息传递系统: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如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供应,为产品运输、贮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需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等等。 劳动资料是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强大杠杆,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生产工具 都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长。比如,起重机是肢体的延长,射电望远镜是眼睛的延长,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 延长,机器人是人体各部器官的综合延长等等。人通过工具延长了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也就大加强了自 己同自然界斗争的力量。“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3卷,第204页。)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操作系统,再到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 展的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 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如水库大坝里的水,在开采中的地下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 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如工业中的钢材、棉纱、农业中的种子,建筑中的木板等。随着生产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 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教 案 目的要求: 在充分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基础上,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 念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质和内容。 主要内容: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社会的观念结构 四、社会的文明进步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国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 第六章 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 本身又以生产力为基础。因此,考察社会经济结构,必须从分析社会生产力入手。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体。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信息传递系统;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如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供应,为产品运输、贮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需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等等。 劳动资料是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强大杠杆,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生产工具 都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长。比如,起重机是肢体的延长,射电望远镜是眼睛的延长,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 延长,机器人是人体各部器官的综合延长等等。人通过工具延长了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也就大加强了自 己同自然界斗争的力量。“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 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 23 卷,第 204 页。)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操作系统,再到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 展的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 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如水库大坝里的水,在开采中的地下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 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如工业中的钢材、棉纱、农业中的种子,建筑中的木板等。随着生产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 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 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从事劳动,科学知识 投入到劳动过程才是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的要素,没有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其他 生产资料只不过是一堆死物,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 和革新,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智力, 即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 理的脑力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知识经济” 时代的来临,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 总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生产力作为 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 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技 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 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中非 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 和管理。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使它们既协调又充分地发挥作用, 有利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 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内容。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 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就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组成一定的关系。 没有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就不会有生产。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鲁滨逊生活在孤岛上,不也照样生产 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活下来了吗?是的。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呢?按照《鲁滨逊飘流记》的描述,他 手中有社会为他提供的枪枝,有人们留给他的火药,有从破船上找到的装有刀子、斧子、钉子等各种工具 的小箱子。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产品。有了这些,他才能对付野兽,猎取食物,驱走、击毙吃人的生番 砍伐树,盖起房屋。后来,他还有了自己的仆人——当地土人“星期五”。他们一起在荒岛上播种庄稼,驯 养家畜,战胜大自然和其他外来的威胁。所以,小说中描写的鲁滨逊绝不是与社会完全隔绝的人。这说明 了什么?说明生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只能是社会的生产 人们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这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 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 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 权、使用权都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转移。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这种交换活动的关
的发展水平;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 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从事劳动,科学知识 投入到劳动过程才是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的要素,没有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其他 生产资料只不过是一堆死物,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 和革新,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智力, 即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 理的脑力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 ,特别是“知识经济” 时代的来临,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 总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生产力作为 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 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技 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 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中非 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 和管理。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使它们既协调又充分地发挥作用, 有利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 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内容。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 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就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组成一定的关系。 没有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就不会有生产。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鲁滨逊生活在孤岛上,不也照样生产 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活下来了吗?是的。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呢?按照《鲁滨逊飘流记》的描述,他 手中有社会为他提供的枪枝,有人们留给他的火药,有从破船上找到的装有刀子、斧子、钉子等各种工具 的小箱子。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产品。有了这些,他才能对付野兽,猎取食物,驱走、击毙吃人的生番, 砍伐树,盖起房屋。后来,他还有了自己的仆人——当地土人“星期五”。他们一起在荒岛上播种庄稼,驯 养家畜,战胜大自然和其他外来的威胁。所以,小说中描写的鲁滨逊绝不是与社会完全隔绝的人。这说明 了什么?说明生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只能是社会的生产。 人们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这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 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 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 权、使用权都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转移。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这种交换活动的关
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交换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资本主 关系中,资本家扮演生产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而工人则出卖劳动力,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也是 种活动交换,但这种活动的交换是由私有制决定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劳动分工在任何社 会中都存在,都有交换活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在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生产者之间,在工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之间,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 动者之间,在各部门、各工厂、企业的劳动者之间,他们的活动交换是分工协作,由此结成了同志式的互 助合作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总产品是指 全部生产物: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己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就构成收入:收入中再除掉用来扩大再生产和 公共消费的部分,即是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也要通过分配关系得以体现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项内容既不是互相孤立的, 也不是彼此平行、不分主次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历史上依次经历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 应,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除去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之外,还 有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的生产关系。它不能成为独立形态的生产关系,而是依附于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在以采摘和渔猎为生的原始时代,氏 族成员共同占有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人与人之间是互助合作的关系。在奴隶制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形式中,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会说 话的工具”。奴隶对奴隶主具有“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任何自由,奴隶主可以打骂、买卖、屠杀奴隶。在 封建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下,封建主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奴或农民只占有简单的生产工 具,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劳动,对封建主是一种“半人身依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所有制形式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只是表现在决定把自 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哪一个资本家的自由,但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所以,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使“雇佣 与被雇佣的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 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产品的分配方式起决 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在原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下,由于社 会成员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并共同劳动,因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 现象:在奴隶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奴隶劳动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然后奴隶主从中拿出一小部分 维持奴隶的生命:在封建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农奴或农民以贡赋或地租的形式,把劳动产品交给 农奴主或地主,自己只能留下收获物的一小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资本家获得利 即以利润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获得维持其生活的工资。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交换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扮演生产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而工人则出卖劳动力,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也是一 种活动交换,但这种活动的交换是由私有制决定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劳动分工在任何社 会中都存在,都有交换活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在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生产者之间,在工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之间,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 动者之间,在各部门、各工厂、企业的劳动者之间,他们的活动交换是分工协作,由此结成了同志式的互 助合作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总产品是指 全部生产物;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就构成收入;收入中再除掉用来扩大再生产和 公共消费的部分,即是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也要通过分配关系得以体现。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项内容既不是互相孤立的, 也不是彼此平行、不分主次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历史上依次经历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 应,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除去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之外,还 有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的生产关系。它不能成为独立形态的生产关系,而是依附于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在以采摘和渔猎为生的原始时代,氏 族成员共同占有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人与人之间是互助合作的关系。在奴隶制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形式中,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会说 话的工具”。奴隶对奴隶主具有“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任何自由,奴隶主可以打骂、买卖、屠杀奴隶。在 封建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下,封建主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奴或农民只占有简单的生产工 具,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劳动,对封建主是一种“半人身依附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所有制形式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只是表现在决定把自 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哪一个资本家的自由,但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所以,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使“雇佣 与被雇佣的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 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产品的分配方式起决 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在原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下,由于社 会成员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并共同劳动,因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 现象;在奴隶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奴隶劳动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然后奴隶主从中拿出一小部分 维持奴隶的生命;在封建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农奴或农民以贡赋或地租的形式,把劳动产品交给 农奴主或地主,自己只能留下收获物的一小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资本家获得利润, 即以利润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获得维持其生活的工资。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 原则。显而易见,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决定着思想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但从历史上看,一种生产关系往 往可以在三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成熟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如: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萌芽 在封建社会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衰败。某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又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着的生产关系。但各 种生产关系并不是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居统治地位,起着主导的 作用,由此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研究社会经济结构,要进一步分析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同一序列的范畴,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多种生产关系存在的情况下,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某一生产关系的不同方面的总和, 而且包括该社会不同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这一由多种生产关系整合构成的 统一整体即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以我国为例,现阶段既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每一种所有制经济就是一种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的统一整体,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正如江泽民指出 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江泽民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国家管 理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如选择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选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选择单一化体制,还是选择多元化体制等等。第二,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的具体形式及其结构。第三,经济组织形式(如管理、调节、监督)及其机构的设置。第四,管理制度。其 中最基本的是第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把市场经济体制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 义制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看成是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判断标 准。结果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走了弯路。其实,社会主义不是在空地上建起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 有对立的一面,又有批判的吸收、借鉴的一面。具体地讲,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在利用技术和管理经济的方法上,则是一种借鉴、继 承的关系。显然,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东西,因此必须坚持。而实行市场经济还 是计划经济,则是属于具体的体制问题,而不能拔高到决定社会性质的经济制度的高度 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的论述:邓小平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教训,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所 有制中剥离出来,作了一系列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1979年l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不列顛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美国学者时说:“说市场经济只限 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市场经 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企业代
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 原则。显而易见,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决定着思想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但从历史上看,一种生产关系往 往可以在三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成熟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如: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萌芽、 在封建社会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衰败。某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又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着的生产关系。但各 种生产关系并不是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居统治地位,起着主导的 作用,由此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研究社会经济结构,要进一步分析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同一序列的范畴,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多种生产关系存在的情况下,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某一生产关系的不同方面的总和, 而且包括该社会不同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这一由多种生产关系整合构成的 统一整体即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以我国为例,现阶段既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每一种所有制经济就是一种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的统一整体,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正如江泽民指出 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江泽民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 年 9 月 12 日。)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国家管 理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如选择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选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选择单一化体制,还是选择多元化体制等等。第二,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的具体形式及其结构。第三,经济组织形式(如管理、调节、监督)及其机构的设置。第四,管理制度。其 中最基本的是第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把市场经济体制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 义制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看成是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判断标 准。结果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走了弯路。其实,社会主义不是在空地上建起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 有对立的一面,又有批判的吸收、借鉴的一面。具体地讲,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在利用技术和管理经济的方法上,则是一种借鉴、继 承的关系。显然,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东西,因此必须坚持。而实行市场经济还 是计划经济,则是属于具体的体制问题,而不能拔高到决定社会性质的经济制度的高度。 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的论述:邓小平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教训,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所 有制中剥离出来,作了一系列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美国学者时说:“说市场经济只限 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市场经 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 年 10 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企业代
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的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 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 某种意义上,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148-149页)1990年12月又在上海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 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与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 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 视察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字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市场经济体现着积极性和消极性的统一。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 会的巨大进步,这是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许多 缺陷和失灵等消极因素。如有些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社会利益,市场上的垄断、假冒 等不正当竟争,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等,这些消极因素可能导致周期性经济衰退及其他 社会经济矛盾。为了减少和避免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国家就有必要干预经济,通过经济的、法律的甚至 行政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三)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社会经济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的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质,是在社会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中,生产关系各方面、各层次怎样相互联系,怎样相 互作用,从而使生产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使社会经济过程保持活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从总体上说 是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法、手段和环节的体系,如计划机制、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等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是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经济制度相对稳定,体现生产关系 的性质,是决定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 体表现,它本身比较灵活,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它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改变。至于经 济运行机制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手段、方法和环节,不借助于经济运行机制或者经济运行机制失灵,社会 经济制度就不会成为鲜活的有机整体,就会不断枯萎、衰退下去 四、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什么是阶级呢?列宁曾经给阶级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 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 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1页。)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不是根据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来划分的。既然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那 么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 定的。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 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虽然阶级在形成之后,会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生 活方式等方面有所表现,具有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特征,但是,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归根
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的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 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 某种意义上,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 148-149 页)1990 年 12 月又在上海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 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与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 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4 页)1992 年初,邓小平到南方 视察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字幕)(《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3 页)。 市场经济体现着积极性和消极性的统一。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 会的巨大进步,这是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许多 缺陷和失灵等消极因素。如有些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社会利益,市场上的垄断、假冒 等不正当竞争,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等,这些消极因素可能导致周期性经济衰退及其他 社会经济矛盾。为了减少和避免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国家就有必要干预经济,通过经济的、法律的甚至 行政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三)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社会经济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的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质 ,是在社会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中,生产关系各方面、各层次怎样相互联系,怎样相 互作用,从而使生产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使社会经济过程保持活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从总体上说, 是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法、手段和环节的体系,如计划机制、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等。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是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经济制度相对稳定,体现生产关系 的性质,是决定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 体表现,它本身比较灵活,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它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改变。至于经 济运行机制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手段、方法和环节,不借助于经济运行机制或者经济运行机制失灵,社会 经济制度就不会成为鲜活的有机整体,就会不断枯萎、衰退下去。 四、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什么是阶级呢?列宁曾经给阶级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 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 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11 页。)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不是根据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来划分的。既然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那 么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 定的。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 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虽然阶级在形成之后,会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生 活方式等方面有所表现,具有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特征,但是,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 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