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第七讲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四篇的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管理的二重性理论:了解简单协作、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及机器大生产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从生产关系上资本对劳动的控制的逐步深化;了解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对比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学时分配:3课时第一节本章把机器看成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来研究。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说明工业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所以,本章已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了。一、机械业和大工业本章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大工业发展过程,以及这一发展过程所引起的阶级对抗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在彻底摧毁旧的生产方式,使全部社会生产发生革命变革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工农业的新结合、消灭三大差别,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和家庭关系等。二、本篇内容的逻辑关系本章10节,分为三个部分:1一一4节,讲述机器的发展,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将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的使用分开:5一一7节,讲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8一一10节,资本主义占领各个生产领域,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三、讲解1.机器的发展机器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一、机器资本主义使用的本质和目的二、机器的发展过程四、讲解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一、机器使产品更加便宜二、机器使用的资本主义界线五、讲解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a)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b)工作日的延长25
资本论导读 25 第七讲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四篇的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生产劳动和非生 产劳动理论;管理的二重性理论;了解简单协作、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及机器大生产如何推动资本 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从生产关系上资本对劳动的控制的逐步深化;了解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对比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 学时分配:3 课时 第一节 本章把机器看成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来研究。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说明工业革命完成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所以,本章已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物 质技术基础上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了。 一、机械业和大工业 本章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大工业发展过程,以及这一发展过程所引起的阶级对抗 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在彻底摧毁旧的生产方式,使全部社会生产发生革命变革中的作用,并提出了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工农业的新结合、消灭三大差别,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和家庭关系等。 二、本篇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章 10 节,分为三个部分: 1——4 节,讲述机器的发展,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将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的使用 分开; 5——7 节,讲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 8——10 节,资本主义占领各个生产领域,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三、讲解 1.机器的发展 机器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过程。 一、机器资本主义使用的本质和目的 二、机器的发展过程 四、讲解 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一、机器使产品更加便宜 二、机器使用的资本主义界线 五、讲解 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a)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b)工作日的延长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c)劳动的强化六、讲解4.工厂现在我们转过来考察工厂的整体,而且考察的是它的最发达的形式。中心思想是:资本主义工厂中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工人是机器的附属物。(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二)资本主义工厂的实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以后,开始进入到对资本主义工厂的实质的考察。分为三个方面:1.劳动条件支配工人在工厂内取得了其完成形态2.资本主义工厂管理制度的本质3.资本主义工厂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恶化第二节一、讲解5.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本节重点说明由于机器驱逐劳动,破坏劳动者的生活条件而引起工人反对机器的斗争。分为三层意思:(一)工人和劳动资料之间的斗争是在资本主义使用机器以后开始的。(二)工人为什么起来反抗机器二、讲解6.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游离补偿”理论: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庸俗的理论。资本主义生产由于采用新机器或者是扩大旧机器,一部分可变资本转变为不变资本,这是“束缚”资本并从而“游离”工人的活动,而一些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却相反地把这种活动说成是为工人游离资本。“游离补偿”理论认为,被一个劳动部门排挤出去的工人会在另外一些部门找到工作。三、讲解7.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本节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所作的辩护,阐述了由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发展的周期性而使工人受到的排斥和吸引。并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材料,证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和生活上的无保障和极端贫困是工人阶级不可避免的命运,第三节一、讲解8.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本节论述了机器生产的普遍化过程。考察了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影响,以及资本控制下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者的悲惨状况。二、9.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主要研究作为大工业必然产物的工厂法的普遍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一)工厂法中的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26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6 (c)劳动的强化 六、讲解 4.工厂 现在我们转过来考察工厂的整体,而且考察的是它的最发达的形式。中心思想是:资本主义工 厂中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工人是机器的附属物。 (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 (二)资本主义工厂的实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以后,开始进入到对资本主义工厂的实质的考察。 分为三个方面: 1.劳动条件支配工人在工厂内取得了其完成形态 2.资本主义工厂管理制度的本质 3.资本主义工厂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恶化 第二节 一、讲解 5.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本节重点说明由于机器驱逐劳动,破坏劳动者的生活条件而引起工人反对机器的斗争。 分为三层意思: (一)工人和劳动资料之间的斗争是在资本主义使用机器以后开始的。 (二)工人为什么起来反抗机器 二、讲解 6.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游离补偿”理论: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庸俗的理论。资本主义生产由于采用新机器或者 是扩大旧机器,一部分可变资本转变为不变资本,这是“束缚”资本并从而“游离”工人的活动, 而一些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却相反地把这种活动说成是为工人游离资本。“游离补偿”理论认为, 被一个劳动部门排挤出去的工人会在另外一些部门找到工作。 三、讲解 7.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本节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所作的辩护,阐述了由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发 展的周期性而使工人受到的排斥和吸引。并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材料,证明资本主义机器生 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和生活上的无保障和极端贫困是工人阶级不可避免的命运。 第三节 一、讲解 8.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本节论述了机器生产的普遍化过程。考察了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 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影响,以及资本控制下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者的悲惨状况。 二、9.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主要研究作为大工业必然产物的工厂法的普遍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 (一)工厂法中的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
资本论导读工厂法的制定,是社会对其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反作用。它是大工业的必然产物。在谈到工厂法在英国普遍实行之前,先提一提英国工厂法中与工作日的小时数无关的某些条款。1.工厂法的卫生条款撒开卫生条款中使资本家容易规避的措辞不说,它的内容也是非常贫乏的,实际上只是就粉刷墙壁和其它几项清洁措施,通风和危险机器的防护等做出一些规定。我们在第三卷里还会谈到,工厂主曾怎样进行疯狂的斗争。为了迫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最起码的卫生保健设施,也必须由国家颁布强制性的法律。还有什么比这一点更能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2.工厂法的教育条款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说来是不足道的,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这一条款的成就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正如罗伯特,欧文那里看到的,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发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可推到1934年中央苏区所提出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当时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二)大工业的本性及其资本主义利用之间的矛盾,使打破旧分工成为必要(三)大工业在家庭关系引起的革命(四)工厂法的普遍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盾的发展三、讲解10.大工业与农业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的论述是以提示大工业在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关系上引起的某些革命的结果来结束的。一、工业革命在农业社会关系上引起的变化二、资本主义时期机器的使用在农业中引起的后果三、资本主义农业的特征复习与思考题:从马克思在第四篇如何论述企业理论的?拓展阅读书目: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2.苏】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册),三联书店出版19633.《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刘永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10月版27
资本论导读 27 工厂法的制定,是社会对其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反作用。它是大工业的必然产物。在谈 到工厂法在英国普遍实行之前,先提一提英国工厂法中与工作日的小时数无关的某些条款。 1.工厂法的卫生条款 撇幵卫生条款中使资本家容易规避的措辞不说,它的内容也是非常贫乏的,实际上只是就粉刷 墙壁和其它几项清洁措施,通风和危险机器的防护等做出一些规定。我们在第三卷里还会谈到,工 厂主曾怎样进行疯狂的斗争。为了迫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最起码的卫生保健设施,也必须由国 家颁布强制性的法律。还有什幺比这一点更能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呢?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 2.工厂法的教育条款 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说来是不足道的,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这 一条款的成就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正如罗伯特﹒欧文那里看到 的,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 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 法。 发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可推到 1934 年中央苏区所 提出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当时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 (二)大工业的本性及其资本主义利用之间的矛盾,使打破旧分工成为必要 (三)大工业在家庭关系引起的革命 (四)工厂法的普遍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 三、讲解 10.大工业与农业 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的论述是以提示大工业在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关系上引起的某些革命的 结果来结束的。 一、工业革命在农业社会关系上引起的变化 二、资本主义时期机器的使用在农业中引起的后果 三、资本主义农业的特征 复习与思考题: 从马克思在第四篇如何论述企业理论的? 拓展阅读书目: 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1 月版。 2.[苏] 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 册),三联书店出版 1963 3.《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刘永佶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版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第八讲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三章内容,其中第十四章是重点,意在阐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这也是全篇的核心思想。第十五章和十六章可以不讲。课时分配:3课时一、本篇主要内容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三章内容,其中第十四章是重点,意在阐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这也是全篇的核心思想。第十五章和十六章可以不讲。二、讲解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问题:(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看待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其一,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外延是大大扩张了。其二,但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外延是缩小了。(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同一性和区别(三)关于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问题(四)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主要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把劳动产品持续的时间长于劳动本身持续的时间当作利润产生的原因的批判。复习与思考题: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中有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拓展阅读书目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易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吴易风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8月版3.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4.中国青年出版社:《西欧封建社会》5.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6.王:《世界经济史》28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8 第八讲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三章内容,其中第十四章是 重点,意在阐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这也是全篇的核心思想。第十五章和十六章 可以不讲。 课时分配:3 课时 一、本篇主要内容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三章内容,其中第十四章是重点,意在阐明绝 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这也是全篇的核心思想。第十五章和十六章可以不讲。 二、讲解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认为,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看待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 其一,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外延是大大扩张了。 其二,但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外延是缩小了。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同一性和区别 (三)关于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问题 (四)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 主要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把劳动产品持续的时间长于劳动本身持续的时间当 作利润产生的原因的批判。 复习与思考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中有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拓展阅读书目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易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 2.《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吴易风著,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8 月版。 3.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4.中国青年出版社:《西欧封建社会》 5.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王珏:《世界经济史》
资本论导读第九讲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已创造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简单介绍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什么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什么叫做资本积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分析,重点介绍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的?介绍资本积累的动因。为什么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本章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时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所产生的影,论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指出资本积累的同时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课时分配:3课时第一节一、如果说前儿篇是从抓立的、单个的资本运动过程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话,本篇就从资本的连续不断运动过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二、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系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包括三节。本章首先撒开资本积累,把再生产当作简单再生产的简单重复,并由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某些新特点。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本章分析积累并揭示资本如何从剩余价值产生。本章分析积累只是从量的角度考察,对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上的变化抛开了。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括五。本章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时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所产生的影响,论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指出资本积累的同时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本章考察最初的资本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通过对威克菲尔德“现代殖民理论”的批判,揭露了资本关系的拜物教性质,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第21、22、23章是一部分,讲的是资本主义的积累;第24、25章是一部分,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内容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已创造的。讨论:私营企业主与工人的关系是不是自愿的、等价交换关系?29
资本论导读 29 第九讲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资本家付 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 生产的必要条件。简单介绍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什么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式的 扩大再生产;什么叫做资本积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分析,重点介绍资本主义社会里 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的?介绍资本积累的动因。为什么资本积 累具有客观必然性?本章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时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所产生的影响,论述了无 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指出资本积累的同时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 课时分配:3 课时 第一节 一、如果说前几篇是从孤立的、单个的资本运动过程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话,本篇 就从资本的连续不断运动过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包括三节。本章首先撇开资本积累,把再生产当作简单再生产的简单 重复,并由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某些新特点。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本章分析积累并揭示资本如何从剩余价值产生。本章分析 积累只是从量的角度考察,对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上的变化抛开了。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括五。本章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时积累对工人阶 级命运所产生的影响,论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指出资本积累的同时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 累。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本章考察最初的资本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资本是从哪 里来的。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通过对威克菲尔德“现代殖民理论”的批判,揭露了资本关系的拜 物教性质,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第 21、22、23 章是一部分,讲的是资本主义的积累;第 24、25 章是一部分,讲的是资 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内容 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讨论: 私营企业主与工人的关系是不是自愿的、等价交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