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经济学专业第三节讲解第八章工作日工作日长度问题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中心问题。5、6、7章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从第八章开始研究绝对剩余价值。从形式上看,工作日问题似乎很简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作日各个部分是没有区别的。而马克思认为工作日的各个部分是可以分割的。工作日两个部分由不同的规律来调节。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于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并不确定,它实际上决定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力量的对比。由于第四章已经考察过劳动力价值的确定,所以第八章工作日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剩余时间如何确定的问题。通过第八章的分析,马克思的研究的目的揭示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狼一样的贪欲,论述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院如何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服务,批判了立法的资本精神。指出工人斗争必须要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应该从自发发展到自觉。一、讲解1.工作日的界限工作日的界限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源,本节从理论上说明,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在第二节到第七节采取了历史叙述法。二、讲解2.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从工厂主和领主的对比说明,对剩余劳动的无限贪欲,是资本的本性,对剩余劳动的有限贪欲,是领主的特点。三、讲解3和4两节3和4两节说明,没有法律限制的英国产业部门,突破工作日生理和道德的界线,实行日夜劳动和换班制度,残酷地压榨工人。四、讲解5和6两节5和6两节阐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资产阶级议会关于工厂立法的两种相反的历史倾向,以及用法律限制工作日的原因。五、讲解7.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主要是法国、美国两国,最后得出结论,工人必须团结起来。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本章讲述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和规律。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和三个规律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三、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强制关系四、课堂讨论:1.马克思在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写作遵循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值得自己参考的地方?2.如何认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进行分20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0 第三节 讲解第八章工作日 工作日长度问题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中心问题。5、6、7 章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原理和 概念,从第八章开始研究绝对剩余价值。 从形式上看,工作日问题似乎很简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作日各个部分是没有区别的。 而马克思认为工作日的各个部分是可以分割的。工作日两个部分由不同的规律来调节。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于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并不确定,它实际上决定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力 量的对比。 由于第四章已经考察过劳动力价值的确定,所以第八章工作日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剩余时间如 何确定的问题。 通过第八章的分析,马克思的研究的目的揭示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狼一样的贪欲,论述了资产 阶级的国家和法院如何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服务,批判了立法的资本精神。指出工人斗争必须要 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应该从自发发展到自觉。 一、讲解 1.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的界限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源,本节从理论上说明,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 劳动时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在第二节到第七节采取了历史叙述法。 二、讲解 2.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 从工厂主和领主的对比说明,对剩余劳动的无限贪欲,是资本的本性,对剩余劳动的有限贪欲, 是领主的特点。 三、讲解 3 和 4 两节 3 和 4 两节说明,没有法律限制的英国产业部门,突破工作日生理和道德的界线,实行日夜劳 动和换班制度,残酷地压榨工人。 四、讲解 5 和 6 两节 5 和 6 两节阐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资产阶级议会关于工厂立法的两种 相反的历史倾向,以及用法律限制工作日的原因。 五、讲解 7.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主要是法国、美国两国,最后得出结论,工人必须团结起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本章讲述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和规律。 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和三个规律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 三、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强制关系 四、课堂讨论: 1.马克思在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写作遵循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值得自己参考的地 方? 2.如何认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进行分
资本论导读析?3.从马克思在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分析,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私营企业的用工行为?复习与思考题:从马克思在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分析,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私营企业的用工行为?拓展阅读书目: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2.苏】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册),三联书店出版19633.《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刘永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10月版4.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5.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1
资本论导读 21 析? 3.从马克思在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分析,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私营企业的用工行 为? 复习与思考题: 从马克思在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分析,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私营企业的用工行为? 拓展阅读书目: 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1 月版。 2.[苏] 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 册),三联书店出版 1963 3.《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刘永佶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版 4.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 5.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第六讲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四篇的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管理的二重性理论:了解简单协作、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及机器大生产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从生产关系上资本对劳动的控制的逐步深化:了解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对比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学时分配:3课时第一节本节课重点讲述第四篇的基本内容和章节之间的框架结构一、介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二、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第十章先从理论角度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形成。是11、12、13章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接着进入到历史现实中来按照历史的发展阶段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发展过程。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三、讲解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引起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3.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抗性质第二节讲解第十一章协作一、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二、从一般劳动过程看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三、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协作产生的历史前提,需要有一定最低数额的单个资本。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二重性及其实质第三,协作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四、资本主义协作的是协作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形式第二三节讲解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本章讲述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即工场手工业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22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2 第六讲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四篇的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管理的二重性理 论;了解简单协作、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及机器大生产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从生产 关系上资本对劳动的控制的逐步深化;了解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对比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学 派的企业理论。 学时分配:3 课时 第一节 本节课重点讲述第四篇的基本内容和章节之间的框架结构 一、介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 二、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第十章先从理论角度考 察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形成。是 11、12、13 章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接着进入到历史现 实中来按照历史的发展阶段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发展过程。第十一章 协作;第十二章 分 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三、讲解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2.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引起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3.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抗性质 第二节 讲解第十一章 协作 一、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二、从一般劳动过程看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 三、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 第一,资本主义协作产生的历史前提,需要有一定最低数额的单个资本。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二重性及其实质 第三,协作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四、资本主义协作的是协作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形式 第二三节 讲解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本章讲述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即工场手工业 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资本论导读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已的典型形态。这种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居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大约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一种方式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工场手工业也以相反的方式产生。许多从事同一个工作(例如造纸、铸字或制针)的手工业者,同时在为同一个资本所雇用。这是最简单形式的协作。二、工场手工业的分工的特点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本节说明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要素即局部工人及其工具,说明两个基本要素的专门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显著作用。一、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的特点第一,经常完成同一种操作,工作的灵巧性和速度大大提高。二、工场手工业中的工具的特点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本节从总体上或者是全貌上考察工场手工业。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二、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和工人等级制度的发展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的相似点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的区别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的区别仅仅是主观的,只是对观察者才存在。但是马克思认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尽管有许多相似点和联系,但二者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有本质的区别。”这些本质区别表现在六个方面:三、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本节集中分析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对抗性。内容分为二个部分: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特征的种种表现第一,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第二,工场手工业使劳动者更加隶属于资本第三,工场手工业使体、脑劳动对立越来越加深。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劳动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成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法。二、工场手工业的局限性和向机器生产发展的必然性复习与思考题:1.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2.管理的二重性理论。23
资本论导读 23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这种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居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大约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 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一种方式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下 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工场手工业也以相反的方式产生。 许多从事同一个工作(例如造纸、铸字或制针)的手工业者,同时在为同一个资本所雇用。这是最 简单形式的协作。 二、工场手工业的分工的特点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本节说明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要素即局部工人及其工具,说明两个基本要素的专门化对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显著作用。 一、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的特点 第一,经常完成同一种操作,工作的灵巧性和速度大大提高。 二、工场手工业中的工具的特点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本节从总体上或者是全貌上考察工场手工业。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和工人等级制度的发展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的相似点 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的区别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的区别仅仅是主观的,只是对观察者才存在。 但是马克思认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尽管有许多相似点和联系,但二者不仅有 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有本质的区别。” 这些本质区别表现在六个方面: 三、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本节集中分析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对抗性。内容分为二个部分: 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特征的种种表现 第一,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 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朮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 第二,工场手工业使劳动者更加隶属于资本 第三,工场手工业使体、脑劳动对立越来越加深。 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劳动社会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成为生产相对剩余价 值的特殊方法。 二、工场手工业的局限性和向机器生产发展的必然性 复习与思考题: 1.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 2.管理的二重性理论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拓展阅读书目: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2.[苏】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册),三联书店出版19633.《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刘永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10月版4.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5.迈克尔·佩罗曼著,《资本主义的诞生一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诠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24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4 拓展阅读书目: 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1 月版。 2.[苏] 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 册),三联书店出版 1963 3.《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刘永佶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版 4.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 5.迈克尔•佩罗曼著,《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诠释》,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1 年 9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