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第二节讲解第一章第4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本节通过对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分析,揭示价值本质,即商品价值体现了物物交换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分为四个部分:一、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从商品的形式本身发生的(一)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不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的,而是从它作为价值物而产生的。(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从商品的形式本身发生的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接着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的必然性(一)商品价值的物的外壳掩盖了价值实体、价值本质,造成了商品的神秘性。(二)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加深了商品的神秘性。(三)货币形式进一步掩盖了价值的实际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商品的神秘性。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不存在于商品生产社会以外的社会形态中(一)以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例,说明孤独的个人生产的产品不是商品,也不会有商品拜物教性质。(二)在封建农奴制下,生产者的劳动也不表现为价值,也不会有商品拜物教性质。(三)在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产品不表现为商品,也不会有商品拜物教性质。(四)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也是极其清楚的,也不会有商品拜物教性质。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商品拜物教的幻觉之中。(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商品拜物教的幻觉之中(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拜物教观念表明,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立场和世界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遭遇到的挑战一、组织课堂讨论: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点:庞巴维克:边际效用论;萨伊:生产费用论:认为价值创造是要素投入造成的,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马歇尔:均衡价值论:需求+供给;效用论需求决定价值(价格)稀缺决定价值;知识、技术创造价值15
资本论导读 15 第二节 讲解第一章第 4 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本节通过对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分析,揭示价值本质,即商品价值体现了物物交换关系 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分为四个部分: 一、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从商品的形式本身发生的 (一)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不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的,而是从它作为价值物而产生的。 (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从商品的形式本身发生的 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接着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的必然性: (一)商品价值的物的外壳掩盖了价值实体、价值本质,造成了商品的神秘性。 (二)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加深了商品的神秘性。 (三)货币形式进一步掩盖了价值的实际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商品的神秘性。 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不存在于商品生产社会以外的社会形态中 (一)以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例,说明孤独的个人生产的产品不是商品,也不会有商品拜物教性 质。 (二)在封建农奴制下,生产者的劳动也不表现为价值,也不会有商品拜物教性质。 (三)在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产品不表现为商品,也不会有商品拜物教性质。 (四)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也是极其清楚的,也不会有商品拜 物教性质。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商品拜物教的幻觉之中。 (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商品拜物教的幻觉之中 (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拜物教观念表明,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立场和世界观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遭遇到的挑战 一、组织课堂讨论: 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 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点: 庞巴维克:边际效用论; 萨伊:生产费用论:认为价值创造是要素投入造成的,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马歇尔:均衡价值论:需求+供给; 效用论需求决定价值(价格); 稀缺决定价值; 知识、技术创造价值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二、复习与思考题:1.评价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量的批评。2.如何认识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作用?3.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社会关系还是一种主观意识?拓展阅读书目: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易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著,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版3.【苏】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册),三联书店出版19634.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5.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6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16 二、复习与思考题: 1.评价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量的批评。 2.如何认识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作用? 3.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社会关系还是一种主观意识? 拓展阅读书目: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易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 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著,商务印书馆 1972 年 12 月版 3.[苏] 卢森贝著:《〈资本论〉注释》(1-3 册),三联书店出版 1963 4.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 5.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论导读第四讲第二篇或者是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学时分配:3课时第一节一、第二篇或者是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是研究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资本的实质和它的产生条件,研究由货币到资本的飞跃。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中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就是第四章,题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实际上是研究简单商品经济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章从逻辑、理论的角度研究资本原始积累:24、25章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研究资本原始积累。二、本章的中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第二,资本的本质和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提问:什么是原始资本积累?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三、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系(一)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分为三节。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对比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共同点与区别,着重从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中阐明资本的特殊本质;第二节,总公式的矛盾,全面分析资本运动公式与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来源这一核心问题;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分析矛盾转化的条件,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二)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节一、1.资本总公式简单介绍1、2节,重点介绍第3节,再讲历史上及当今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对比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共同点与区别,着重从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中阐明资本的特殊本质。二、2总公式的矛盾全面分析资本运动公式与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来源这一核心问题。17
资本论导读 17 第四讲 第二篇或者是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学时分配:3 课时 第一节 一、第二篇或者是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是研究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资本的实质和它的产生条件,研究由货币到资本的飞跃。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中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就是第 四章,题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实际上是研究简单商品经济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 本章从逻辑、理论的角度研究资本原始积累;24、25 章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研究资本原始积累。 二、本章的中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 第二,资本的本质和它产生的历史条件 提问:什么是原始资本积累?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 么? 三、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一)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分为三节。 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对比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共同点与区别,着重从资本的特 殊运动形式中阐明资本的特殊本质; 第二节,总公式的矛盾,全面分析资本运动公式与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 来源这一核心问题; 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分析矛盾转化的条件,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二)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一、1.资本总公式 简单介绍 1、2 节,重点介绍第 3 节,再讲历史上及当今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 对比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共同点与区别,着重从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中阐明资本的 特殊本质。 二、2.总公式的矛盾 全面分析资本运动公式与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来源这一核心问题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第一,资本运动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的矛盾,或者说是剩余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矛盾第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又在流通中产生。解释罗陀斯岛第三,二者都是第三节3.劳动力的买和卖一、结合中国、外国的经济史讲解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成为自由人,但是还必须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有大量的货币积累并且还要将货币投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反例如西班牙王室。二、资本、雇佣劳动是历史的范畴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和重要标志。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当前农民工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商品?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复习与思考题: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当前农民工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商品?当前农民工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有什么新的特点?拓展阅读书目: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2.《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易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3.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教材》(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4.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5.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6.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8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18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 第一,资本运动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的矛盾,或者说是剩余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第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又在流通中产生。 解释罗陀斯岛 第三,二者都是 第三节 3.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结合中国、外国的经济史讲解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成为自由人,但是还必须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 有大量的货币积累并且还要将货币投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反例如西班牙王室。 二、资本、雇佣劳动是历史的范畴 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产生 的重要前提和重要标志。 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当前农民工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商品? 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复习与思考题: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当前农民工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商品?当前农民工劳动 力商品价值决定有什么新的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1 月版。 2.《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易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 3.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教材》(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5 4.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5.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 6.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论导读第五讲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工作日的长度的调节。学时分配:3课时第一节一、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抽象掉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因素二、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各章之间内在逻辑关系5、6、7章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从第八章开始研究绝对剩余价值。三、讲解第五章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先从一般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然后深入到特殊层次,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商品生产,又是价值形成过程:最后进入到个别层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价值增殖过程研究。提问:为什么马克思在价值形成过程而不是价值增值过程中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尼尔的“节欲论”、萨伊的“服务论”和“劳动论”?四、讲解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它们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有助于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第二节本节讲述重点:第七章剩余价值率一、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讲解:剩余价值率的两种表示方法: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前者更科学。提问:为什么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中不起作用?马克思为什么把生产资料的作用抽象掉?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三、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19
资本论导读 19 第五讲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通过本章的 学习,深刻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 基本经济规律,工作日的长度的调节。 学时分配:3 课时 第一节 一、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抽象掉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因素 二、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各章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5、6、7 章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从第八章开始研究绝对剩余价值。 三、讲解第五章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先从一般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然后深入到特殊层次,研究 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商品生产,又是价值形成过程;最后进入到个别层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价值增殖过程研究。 提问:为什么马克思在价值形成过程而不是价值增值过程中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尼尔的 “节欲论”、萨伊的“服务论”和“劳动论”? 四、讲解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它们在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有助于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节 本节讲述重点: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一、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讲解:剩余价值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前者更科学。 提问:为什么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中不起作用?马克思为什么把生产资料的作用抽象掉? 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三、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