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 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 ②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 ③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 ①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 肤浅的。 ②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③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 4、外围课程 外围课程是为了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 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的:它也不似核心课程那样 稳定,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年代的不同及其他差异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核 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差异,如同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对立,是相辅相成的。 核心课程自提出后,就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既涉及核心课程本 身,也涉及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关系。一是新学科在不断发展或学科内在分支 在不断生长,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哪些内容应置于核心课程,哪些应 置于外围课程,难有一统。二是核心课程及其名称并不能界定所教的内容。三是 核心课程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四是核心课程围 绕社会问题而组织,似乎通过学校教育就能解决大多数社会问题,其实不然。 (三)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分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compulsory curriculum)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基础学力, 个教育系统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个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种类。必修课程是与选修课程相对而言的,它的根本特性是强制性,是社会权 威在课程中的表现,必修课程的重要作用体现于:选择传递主流文化:帮助学 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帮助儿童获取某一教育程 度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必修课程分为国家 必修课程、地方必修课程和校订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共性。 11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optional curriculum)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一个教育系统 或教育机构里法定性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选 修课程源自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地域养异。在课程发展史上,选修 课程比必修课程出现晚得多。最早的选修课可追溯到欧洲大学。在现在的课程改 革中,大家注意到了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并加强了选修课程的建设,使选修课程 的分量占全部课程的总分量的比例比较合适。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 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分为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现代选修课程的蓬勃发展和不断繁荣,有四个基本依据: ①社会需要和义化背景的差异: ②儿童发展需要的差异: ③知识经验增长的无限性: ④学习时间的有限性 (四)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 1、隐性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我课程) 隐性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 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 态度。 显然,潜在课程的学习不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而是使 学生成为一个有特殊教养的人。潜在课程没有显著的教学行为,而是通过学生 自我体验和环境的潜移默化来完成的。潜在课程通常包括渗透在教材和教学活 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包括校容校貌,校风班风和学风,礼仪习惯、人 际关系、信仰偏见,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潜在课程的概 念是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杰克逊(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 书中最早提出的。现在教育专家越来越注意对潜在课程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设 计与编排,以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2、显性课程:指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 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显在课程(formal curriculum)它是指学校 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有固定教材,有规定的内容和明 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教育学力或资格证书。显在课程以课堂教学 为根本途径,而且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验和评价。我们国家中小学课程所规定的 12
学科都是显在课程。 (五)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 评价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负责国家课程的课 程编制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①权威性。课程编制中心的权威性来自政府赋予它们的职责以及法律赋予它 们的合法性 ②多样性。课程编制中心可以为整个教育系统编制课程,也可以为某些地区 编制课程;为某个教育阶段或几个教育阶段编制课程,也可以为某类学校或几类 学校编制课程,还可以为某类学科或几类学科编制课程。 ③强制性。在绝大多数国家,课程编制中心负责编制的课程是强制执行的, 其中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习题集等。 2、地方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是什么?英文是school--basc,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 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 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 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 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在推 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 ①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 ②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 ③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 ④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而由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则具有诸多优势: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 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 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 13
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 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 校本课程也存在几个方面的负面效应: ①课程编制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 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②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 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③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 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④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 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方式的总和。在一定意义上说,课程结构是课程组织的结果。如果说课程 类型问题,主要是解决课程内容与外在的社会义化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的话,那 么课程结构就主要是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具体说, 就是选定的课程内容需要按照课程的目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所谓纵向组织 是指整个课程中内容的连贯。而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是指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 与其他部分的结合与平衡。所以,课程结构就有两个维度,即课程横向结构和课 程纵向结构。 (一)课程的横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又叫水平结构,是指课程不同系列的成分之间在水平面上或 横向上的结构过程及其结果。课程的横向结构,具体表现为分科内容的整合问题。 1、课程整合的概念 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 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在我国,有研究者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 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从历史和发展的意义上 说,“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 体的过程。” 2、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课程整合的形式主要有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发生课程、科际课 程、超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