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大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 组成。划分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的方法很多,根据系统占据的地域范 围大小和物种组成来分,可将农业生态系统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国家级 农业生态系统;不同气候地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农 业生态系统;农业内部布局系统;种群及其结构系统:产量结构系统。 区域宏观结构 区域宏观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地理、生物的农业区域化结 构 (一)国家级农业生态系统 (二)不同气候地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结构 农林牧副渔发展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 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和乡镇企业等农业的所有产业 农业生态系统内各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 1、供求关系 2、连锁关系 3、限制关系 ①各业的限制关系表现为两种含义: 资源利用上的争夺。如种植业和林业 ②不平衡发展的制约。 以上三种关系表明,农林牧副渔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出相互 矛盾。在某一现实农业生态系统中,五业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限制, 关键在于它们之间的比例和布局,比例得当、布局合理则相互促进,农业 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就好。如果比例失调、布局不当,就会相互限制 20世纪60-70年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农田生态系统结构 农田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指种植业生产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大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 组成。划分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的方法很多,根据系统占据的地域范 围大小和物种组成来分,可将农业生态系统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国家级 农业生态系统;不同气候地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农 业生态系统;农业内部布局系统;种群及其结构系统;产量结构系统。 一、区域宏观结构 区域宏观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地理、生物的农业区域化结 构。 (一) 国家级农业生态系统 (二) 不同气候地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结构 农林牧副渔发展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 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和乡镇企业等农业的所有产业。 农业生态系统内各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 1、供求关系 2、连锁关系 3、限制关系 ①各业的限制关系表现为两种含义: 资源利用上的争夺。如种植业和林业 ②不平衡发展的制约。 以上三种关系表明,农林牧副渔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出相互 矛盾。在某一现实农业生态系统中,五业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限制, 关键在于它们之间的比例和布局,比例得当、布局合理则相互促进,农业 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就好。如果比例失调、布局不当,就会相互限制。 20 世纪 60—70 年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农田生态系统结构 农田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指种植业生产
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生态环境结 构。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种类,根据人们的利用角度不同,可分为:农作 物、绿肥牧草、农田林木。三者的比例和内容因时因地而异,为了充分发 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率,农田的生物还要进行人更演 变 生态环境结构包括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全部自然因素,以及它们对人工 控制的响应。归纳起来,生态环境结构由:土壤、大气、生物、地质地理 四个组分组成。是农作物进行物质转化、能量转换的地理空间,也是提供 物质能量的场所 四、种群水平上的生产结构 种群水平上的生产结构实际上就是作物群体结构。 作物群体结构:指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群体的大小、分布、长相、组 分和动态变化等特征。 1、种群大小。是群体结构的主要方面,反应群体大小指标是:每亩 基本苗数、叶面积系数、根系发达程度。 每亩基本苗是数是群体发展的起点,它随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品种 特性和栽培方式而异 叶面积系数反映了群体的光合作用能力,对作物的产量影响最大 根系发达程度反映群体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 2、群体的分布主要指叶层分布或叶层结构。 3、群体长相指群体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长相、叶色、株型、整 齐度等指标。 4、群体组成指农田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及每一品种植株所占的比 例和分布 5、群体的变化动态指群体的大小、分布、长相等随个体的发育而变 化的特征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教材20页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生态环境结 构。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种类,根据人们的利用角度不同,可分为:农作 物、绿肥牧草、农田林木。三者的比例和内容因时因地而异,为了充分发 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率,农田的生物还要进行人更演 变。 生态环境结构包括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全部自然因素,以及它们对人工 控制的响应。归纳起来,生态环境结构由:土壤、大气、生物、地质地理 四个组分组成。是农作物进行物质转化、能量转换的地理空间,也是提供 物质能量的场所。 四、种群水平上的生产结构 种群水平上的生产结构实际上就是作物群体结构。 作物群体结构:指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群体的大小、分布、长相、组 分和动态变化等特征。 1、种群大小。是群体结构的主要方面,反应群体大小指标是:每亩 基本苗数、叶面积系数、根系发达程度。 每亩基本苗是数是群体发展的起点,它随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品种 特性和栽培方式而异。 叶面积系数反映了群体的光合作用能力,对作物的产量影响最大。 根系发达程度反映群体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 2、群体的分布主要指叶层分布或叶层结构。 3、群体长相指群体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长相、叶色、株型、整 齐度等指标。 4、群体组成指农田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及每一品种植株所占的比 例和分布。 5、群体的变化动态指群体的大小、分布、长相等随个体的发育而变 化的特征。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教材 20 页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营 养食性关系联结起来的结构,称为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是牛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每一生态系统者有其特定的、复杂 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在营养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同 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构成不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途径、方式 及效果也不同。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能量、 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食物链及其类型 食物链: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食物营 养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纽带,称为食物链。 在食物链上的每一食性级,称为一个营养级。凡是食物来自于同一营 养级的生物,都属于同一营养级,如牛、羊、马、鹅都是草食动物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因食性不同可分为 捕食食物链 2、腐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4、混合食物链 (二)食物链的特点 教材21 (三)食物网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发生交叉形成相互交错的食 物结构,称为食物网。 二、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特点 自学教材22
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营 养食性关系联结起来的结构,称为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每一生态系统者有其特定的、复杂 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在营养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同 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构成不同,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途径、方式 及效果也不同。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能量 、 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食物链及其类型 食物链: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食物营 养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纽带,称为食物链。 在食物链上的每一食性级,称为一个营养级。凡是食物来自于同一营 养级的生物,都属于同一营养级,如牛、羊、马、鹅都是草食动物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因食性不同可分为: 1、捕食食物链 2、腐食食物链 3、寄生食物链 4、混合食物链 (二)食物链的特点 教材 21 (三) 食物网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发生交叉形成相互交错的食 物结构,称为食物网。 二、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特点 自学教材 22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实际上是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分 类方法,就某一个具体的现实系统而言,系统的边界已经确定,则边界内 的元素都是系统的内容或组分,因此系统的组分种类及其量比关系、营养 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才是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具体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一)时间结构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根据各种资源的时间节律和农业生物的生 长发育规律,从时间上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农业生物,使自然资源和社会 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形成农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不 同结构,这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二)时间结构的类型 1、种群嵌合型 根据资源节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生物种群进行科学的嵌合,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如套作。 2、种群密结型 根据资源节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生物种群安排在同一生长环 境中,或将某种农业生物以高密度的方式安排在同一环境中进行生产。如 间作、混作等。 3、人工设施型 通过人工设施改变生物生长发育不得的环境,延长生长季节,实行多 熟种植,变更产品的产出期,赶早错晩,避开上市高峰,既解决产品淡季 供应不足,又增加经济收入。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一)水平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是指系统内生物组分和环境因素在水平方 向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引起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环境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实际上是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分 类方法,就某一个具体的现实系统而言,系统的边界已经确定,则边界内 的元素都是系统的内容或组分,因此系统的组分种类及其量比关系、营养 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才是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具体内容。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一) 时间结构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根据各种资源的时间节律和农业生物的生 长发育规律,从时间上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农业生物,使自然资源和社会 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形成农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不 同结构,这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二) 时间结构的类型 1、种群嵌合型 根据资源节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生物种群进行科学的嵌合,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如套作。 2、种群密结型 根据资源节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生物种群安排在同一生长环 境中,或将某种农业生物以高密度的方式安排在同一环境中进行生产。如: 间作、混作等。 3、人工设施型 通过人工设施改变生物生长发育不得的环境,延长生长季节,实行多 熟种植,变更产品的产出期,赶早错晚,避开上市高峰,既解决产品淡季 供应不足,又增加经济收入。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一) 水平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是指系统内生物组分和环境因素在水平方 向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引起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环境
组分因气候、地理等原因而形成的水平渐变结构。农业区划就是根据气候 地理因素的差异而将某一地域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发展区和亚区。 2、因社会原因而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的结构,农业生物随 之形成相应的带状或同心圆式的水平分布,从而形成城市近郊地区以鲜活 产品生产为主,远离城市则以生产适宜贮藏运输的产品为主。 3、其他非地带性因子的作用还会使生物形成各类嵌状分布。如:各 类专业户、重点户,通过以点带面传授技术,使该地区形成特有的生物种 类嵌状分布。 (二)垂直结构 指环境组分因海拔高度、水层深度和土层变化而形成的垂直渐变结 构,从而使不同的垂直环境中表现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组建作物群体时需要考虑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这也是一种垂直结 构。教材24 三、时空结构的生物学基础 农业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组合的复合群体,往往能表现出较高的 生产力、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抗逆性。其原因一方面是加强了资源利用 的种间互补,另一方面,合理的时空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一)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 (二)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复合群体中当一种作物受到不良影响时,另一种作物可以产生更 多的枝叶,以弥补对资源利用的不足,从而使总产量趋于稳定。如作物出 苗不全, 2、复合群体往往具有较大的总叶面积,田间荫蔽程度较髙,可有效 地抑制杂草生长 复合群体能减轻病虫害的危害,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天敌假说;一种 是资源假说。 3、复合群体条件下,增加了农田的残落物,特别是豆科作物和油料 作物等更具有养地的效果,增强残屑食物链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和提髙土
组分因气候、地理等原因而形成的水平渐变结构。农业区划就是根据气候 地理因素的差异而将某一地域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发展区和亚区。 2、因社会原因而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的结构,农业生物随 之形成相应的带状或同心圆式的水平分布,从而形成城市近郊地区以鲜活 产品生产为主,远离城市则以生产适宜贮藏运输的产品为主。 3、其他非地带性因子的作用还会使生物形成各类嵌状分布。如:各 类专业户、重点户,通过以点带面传授技术,使该地区形成特有的生物种 类嵌状分布。 (二) 垂直结构 指环境组分因海拔高度、水层深度和土层变化而形成的垂直渐变结 构,从而使不同的垂直环境中表现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组建作物群体时需要考虑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这也是一种垂直结 构。教材 24。 三、时空结构的生物学基础 农业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组合的复合群体,往往能表现出较高的 生产力、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抗逆性。其原因一方面是加强了资源利用 的种间互补,另一方面,合理的时空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一) 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 (二) 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复合群体中当一种作物受到不良影响时,另一种作物可以产生更 多的枝叶,以弥补对资源利用的不足,从而使总产量趋于稳定。如作物出 苗不全, 2、复合群体往往具有较大的总叶面积,田间荫蔽程度较高,可有效 地抑制杂草生长。 复合群体能减轻病虫害的危害,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天敌假说;一种 是资源假说。 3、复合群体条件下,增加了农田的残落物,特别是豆科作物和油料 作物等更具有养地的效果,增强残屑食物链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