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第一中学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世博会,倾听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 每届世博会都留给我们非凡的惊喜。翻阅150多年的世博史,犹如品读本经济史、文 化史、科技史,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清晰传来 150多年来,美国曾先后3次举办世博会。“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几乎就是美国实现工 业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上海世博美国馆副总代表俞天睦表示,1893年芝加哥世博 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路。而1933年的芝加哥 世博会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历史意义,它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从福特、克莱斯 勒等灵活的筹资参展方式,到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众多国家争设独立展馆,无一不显示出越 是艰难时刻,越显合作珍贵”。回望历史,俞天睦感慨地说: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正是 美国建国00周年,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办。当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今, 世博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无疑对未来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作为世博会的发源地,英国用一朵盛开的蒲公英,向世界诉说一个老工业国对未来、自 然、城市的探寻。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曾给世界带来太多震撼,人们在水晶宫ˆ里目瞪口 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和工业品: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 机……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按捺不住骄傲和自豪:每个人会热爱这
鸡西市第一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总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世博会,倾听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 每届世博会都留给我们非凡的惊喜。翻阅 l50 多年的世博史,犹如品读一本经济史、文 化史、科技史,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清晰传来…… 150 多年来,美国曾先后 l3 次举办世博会。“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几乎就是美国实现工 业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上海世博美国馆副总代表俞天睦表示,“l893 年芝加哥世博 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路。”而 1933 年的芝加哥 世博会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历史意义,它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从福特、克莱斯 勒等灵活的筹资参展方式,到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众多国家争设独立展馆,无一不显示出“越 是艰难时刻,越显合作珍贵”。回望历史,俞天睦感慨地说:“l876 年的费城世博会,正是 美国建国 l00 周年,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办。当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今, 世博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无疑对未来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作为世博会的发源地,英国用一朵盛开的蒲公英,向世界诉说一个老工业国对未来、自 然、城市的探寻。 1851 年的伦敦世博会曾给世界带来太多震撼,人们在“水晶宫”里目瞪口 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和工业品: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 机……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按捺不住骄傲和自豪:“每个人会热爱这
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然而,陶 醉于第一次世博会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严重污染的河流、日 渐减少的绿色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从对物的崇拜转向 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世博带给英国 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1970年3月15日,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亚洲,并且在日本大阪取得了空前成功。欧美 尖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其中展出的 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迅 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它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 织为历届之最,志愿者人数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 回望159年的世博史,中国从“参与者”到成为“东道主”,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 世界的故事。894年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办世博会的主张;1910年,出版 家张元济在参观同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后对中国简陋的展厅陈设、偏僻的展位深表痛心。回 国后,他掌舵ˆ的商务印书馆岀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博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2002年,中国郑重申办世博会;经 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世博东道主之梦终于成真。当充满中国元素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拔地 而起时,也将一个中国的富强梦嵌入了世博会新纪元的扉页。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这 个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国度,我们坚信:中国在世博历史上将续写新的传奇! (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4月21日,有删改) 1.关于世博会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世博会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世博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感 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B.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它既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也 包含着人类对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然而,陶 醉于第一次世博会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严重污染的河流、日 渐减少的绿色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从对物的崇拜转向 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世博带给英国 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1970 年 3 月 15 日,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亚洲,并且在日本大阪取得了空前成功。欧美 尖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其中展出的 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迅 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它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 织为历届之最,志愿者人数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 回望 l59 年的世博史,中国从“参与者”到成为“东道主”,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 世界的故事。 l894 年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办世博会的主张;1910 年,出版 家张元济在参观同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后对中国简陋的展厅陈设、偏僻的展位深表痛心。回 国后,他“掌舵”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博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2002 年,中国郑重申办世博会;经 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世博东道主之梦终于成真。当充满中国元素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拔地 而起时,也将一个中国的富强梦嵌入了世博会新纪元的扉页。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这 个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国度,我们坚信:中国在世博历史上将续写新的传奇! (摘自《光明日报》2010 年 4 月 21 日,有删改) 1.关于世博会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世博会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 150 多年的历史,从世博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感 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B.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它既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也 包含着人类对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C.世博会对每一个举办国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举办国可以借此机会增强 本国的实力 D.世博会移至中国举办,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志 愿者人数最多,园区面积最大,中国首次参加 2.关于世博会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13次世博会在美国的成功举办,对美国由发展中国家向世界强国迈进具有重要历史 作用 B.伦敦世博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它让 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 C.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日本国民进入了“小康”时代,它成为日本国家现 代化到来的标志 ).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古老的中国将焕发出生机,并将逐步实现自己的富强之梦。 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876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启示我们,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无疑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 要作用 B.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它彰显了各国在艰难时刻合作精神 的珍贵。 C.早期的中国人曾有过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梦想才一步步走进 现 D.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给世界带来了工业革命,193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对当时 的世界经济也具有历史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帆山子传(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日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 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日: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令 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 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 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汨汨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 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囁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C.世博会对每一个举办国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举办国可以借此机会增强 本国的实力。 D.世博会移至中国举办,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志 愿者人数最多,园区面积最大,中国首次参加。 2.关于世博会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13 次世博会在美国的成功举办,对美国由发展中国家向世界强国迈进具有重要历史 作用。 B.伦敦世博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它让 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 C.1970 年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日本国民进入了“小康”时代,它成为日本国家现 代化到来的标志。 D.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古老的中国将焕发出生机,并将逐步实现自己的富强之梦。 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1876 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启示我们,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无疑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 要作用。 B.1933 年芝加哥世博会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它彰显了各国在艰难时刻合作精神 的珍贵。 C.早期的中国人曾有过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梦想才一步步走进 现实。 D.1851 年的伦敦世博会给世界带来了工业革命,l933 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对当时 的世界经济也具有历史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 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 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 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 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 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 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土冠,挂尘尾。几上罗列 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偞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 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日: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 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 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貝鸡黍纸钱。设位, 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囁噱( Wa jue):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持论快彻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 5.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 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 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 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 气盎然”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 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 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 “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 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 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 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 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其持论快彻.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不行礼义 5.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3 分) (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 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 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 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 气盎然”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1)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2)怜俜:飘零之意。 8.诗中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经历?请结合全诗描述。(6分) 9.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坐潭上,四面竹木环合, ,凄神寒骨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满目萧然 (3)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珠宝 莫泊桑 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 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后来她跟着母亲来到了巴黎。她们家 虽穷,可是为人正派,稳重而且和蔼。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她 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贞洁的魅力。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再三夸奖说:娶她的人肯定会 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那时在内政部里当主任科员,毎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 她做妻子 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因而他们的日 子好像过得很阔绰。她对丈夫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而且她本人的诱惑力又是那么大, 虽然他们相遇已经有六年了,可是他比开头那些日子还要爱她。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她的朋友们(她认识几个小官吏的妻子)经常能够替她搞到包厢,请她去看当时风行的 戏。她不管她丈夫愿意不愿意,总是拖着他-块去;不过一天工作下来,这种消遣反而增加 他的疲劳。因此,他恳求她别再拖他同去。她开始不肯答应,直到最后才为了讨好他,勉强 让了步。他对她说不出的感激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宿 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1)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2)怜俜:飘零之意。 8.诗中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经历?请结合全诗描述。(6 分) 9.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 分) (1)坐潭上,四面竹木环合,_____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________________。 (3)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珠 宝 莫泊桑 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 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后来她跟着母亲来到了巴黎。她们家 虽穷,可是为人正派,稳重而且和蔼。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她 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贞洁的魅力。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再三夸奖说:“娶她的人肯定会 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那时在内政部里当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 她做妻子。 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因而他们的日 子好像过得很阔绰。她对丈夫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而且她本人的诱惑力又是那么大, 虽然他们相遇已经有六年了,可是他比开头那些日子还要爱她。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她的朋友们(她认识几个小官吏的妻子)经常能够替她搞到包厢,请她去看当时风行的 戏。她不管她丈夫愿意不愿意,总是拖着他一块去;不过一天工作下来,这种消遣反而增加 他的疲劳。因此,他恳求她别再拖他同去。她开始不肯答应,直到最后才为了讨好他,勉强 让了步。他对她说不出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