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东南七校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 201271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 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 清楚,并写清考场和座位号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机读卡上要填写清楚姓名、考场、座位号及科目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 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 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 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 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 《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 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 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 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 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 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 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 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轔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 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 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 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 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 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
龙东南七校 2011-2012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 语文 2012 7 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共 8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 清楚,并写清考场和座位号。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机读卡上要填写清楚姓名、考场、座位号及科目。 3.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 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 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 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 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 《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 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 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 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 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 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 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 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 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 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 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 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 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
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 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 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 吴越王钱穆筑焊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 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 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 少有人使用。 D、“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 桥 C、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 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4~7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 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 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 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 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 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 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 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 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 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 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 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 少有人使用。 D、 “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2. 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 桥’”。 C、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 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4~7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 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 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 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 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 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 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彀者,射手)十万人,悉 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 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 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 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 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 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 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保,通“堡”,营垒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让:责备 C.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 走,赶走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秘密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②牧杜门不出,固称疾。③李牧多为奇 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④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 城 ⑤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⑥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②④⑤ B.①③⑥C.①②④ D.②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他不急于攻打匈奴,而是将当地的租税都纳为军费。 常飨士卒,训练士兵骑射,小心看守烽火台。这样好几年,赵国没受到什么损失。 B.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 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C.李牧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李牧精 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最后采取 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 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5分)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 秦观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 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彀者,射手)十万人,悉 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 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 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 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 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 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 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保,通“堡”,营垒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让:责备 C.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 走,赶走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秘密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3 分)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②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③李牧多为奇 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④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 城 ⑤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⑥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①②④ D. ②⑤⑥ 6. 下列叙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他不急于攻打匈奴,而是将当地的租税都纳为军费。 常飨士卒,训练士兵骑射,小心看守烽火台。这样好几年,赵国没受到什么损失。 B.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 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C.李牧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李牧精 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最后采取 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 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 分) ⑴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5 分) 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千 秋 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舂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 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 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 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 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 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 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 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 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 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 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 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 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 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 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 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 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 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 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 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 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 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 13 岁就辍学 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 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 20 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 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 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 10 年间,每星期要工作 7 天,每 天至少工作 16 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 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 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 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 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 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 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 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 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 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 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 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 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
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 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 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 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有病 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 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 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 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收盘 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 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 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 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 “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 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 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 央的主体楼群—一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 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 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 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 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 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在全 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 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 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10 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128 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 10 幢共 208 套住房,建筑面积达 15000 平方米, 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 感欣慰。 1981 年,李嘉诚又捐 2200 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 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 3000 例患者,有病 床 500 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 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 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 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收盘, 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 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 6 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 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 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 “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 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 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 20 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 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 10 幢环形大楼, 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 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 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 年 6 月 20 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 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 “在全 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 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 600 多美元的董事费, 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 50 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 10 年前的西装,住的是 30 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⑴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