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高三学年第三次月考语文试 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 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 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风格,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 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 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 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髙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 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 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 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 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 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 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 的陪村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 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 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 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
2016 级高三学年第三次月考语文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 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 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风格,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 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 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 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 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 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 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 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 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 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 的陪村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 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 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 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
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 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 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 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 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 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士人坚韧不屈的人格力量和斗争 精神 B.梅姿“疏影瘦身”,疏影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瘦姿则象征着人格的坚贞不屈 C.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 D.梅花的“疏影瘦姿”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是梅花能够与士人的人格胶合一体的原因之一。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花色淡气清,高雅脱俗,文人学士亦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度相 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通。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人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品格相 合 D.梅品“雅淡”,梅格“孤高”,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好友,这与文人雅士 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 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 花,诠释陪衬的艺术力量。 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 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 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 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 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 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 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士人坚韧不屈的人格力量和斗争 精神。 B.梅姿“疏影瘦身”,疏影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痩姿则象征着人格的坚贞不屈。 C. 梅花具有 “ 疏影瘦身 ” 的特 征 , 这 种 特 征使 它 情 愿 被 雪 埋 葬, 也 要 尽 早 报 春。 D.梅花的“疏影痩姿”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是梅花能够与士人的人格胶合一体的原因之一。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梅 花 色 淡 气 清 , 高 雅 脱 俗 , 文 人 学 士 亦 追 求 高 雅 脱 俗 , 二 者 气 质 风 度 相 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通。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人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品格相 合。 D.梅品“雅淡”,梅格“孤高”,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好友,这与文人雅士 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 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 花,诠释陪衬的艺术力量。 C.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 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D.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会写到月光、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等景物,来烘托梅花的“高 标逸韵”,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收获 苏雪林 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因在假期, 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新鲜的美 食,我的体重竟增加了 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村里处处贴了采摘葡萄的招纸,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摘葡萄 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蹬木屐、腰围犊鼻裙的男 子到门口问道:“我所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夫人?” 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是一位小地主。他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 文尔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 苟理夫人答应他愿意帮忙,又问我愿否加入。她说,相帮采摘葡萄并不是劳苦的工作, 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 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很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 同去 第二天,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苟理夫人和玛丽 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 摘葡萄去的。这里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 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威尼先生和 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到园里。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装和笨重的破 牛皮鞋。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己空荡荡的,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 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 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群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蒙的翠色
D.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会写到月光、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等景物,来烘托梅花的“高 标逸韵”,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收获 苏雪林 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因在假期, 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新鲜的美 食,我的体重竟增加了。 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村里处处贴了采摘葡萄的招纸,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摘葡萄。 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蹬木屐、腰围犊鼻裙的男 子到门口问道:“我所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夫人?” 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是一位小地主。他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 文尔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 苟理夫人答应他愿意帮忙,又问我愿否加入。她说,相帮采摘葡萄并不是劳苦的工作, 一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 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很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一 同去。 第二天,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苟理夫人和玛丽 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 摘葡萄去的。这里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 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威尼先生和 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到园里。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装和笨重的破 牛皮鞋。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 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一 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群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蒙的翠色
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裹起来: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 从云阵缝隙处漏岀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 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红霞也 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莹莹的似一片淸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松翠柏, 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 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采下时放在大箩里, 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送来装在瓶中榨好 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 了 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脚蹬木屐、腰 围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 阕意大利的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 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 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 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 (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北新书局1928年版)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出色的把绘景与抒情结合到一起的散文,开篇几段,近乎平直的叙说,简练 明晓,作者闲适的心情却可感 大段描绘早晨景色的文字,既似一幅立体的油画,又似一幅幅跳动的画页,写尽了 绮丽动人、瞬间变化的晨辉景象。 C.作品描写到“我”与当地人的交往情形,感受到他们的真挚情谊及勤朴性格和自己在 与他们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D.文章最后突然一转,记忆中欢快的情形被时下破灭的痛苦感所替代,重点突出了对现 实的不满:对比分明,有力深沉 5.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收获”的含义。(6分) 6.作品中有一大段早晨的景物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裹起来;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 从云阵缝隙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 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红霞也 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莹莹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松翠柏, 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 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采下时放在大箩里, 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送来装在瓶中榨好 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 了。 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脚蹬木屐、腰 围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一 阕意大利的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 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 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 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 (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北新书局 1928 年版)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这是一篇出色的把绘景与抒情结合到一起的散文,开篇几段,近乎平直的叙说,简练 明晓,作者闲适的心情却可感。 B. 一大段描绘早晨景色的文字,既似一幅立体的油画,又似一幅幅跳动的画页,写尽了 绮丽动人、瞬间变化的晨辉景象。 C. 作品描写到“我”与当地人的交往情形,感受到他们的真挚情谊及勤朴性格和自己在 与他们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D. 文章最后突然一转,记忆中欢快的情形被时下破灭的痛苦感所替代,重点突出了对现 实的不满;对比分明,有力深沉。 5.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收获”的含义。 (6 分) 6.作品中有一大段早晨的景物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一9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 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一一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 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 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 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 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 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 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 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 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 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 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 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 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 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 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 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 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 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 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 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 一 9 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 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 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学 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 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 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 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 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 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 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 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 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 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 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 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 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 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 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 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 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 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 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