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徐光玉审题人:汪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 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 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 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 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 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 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 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 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 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 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 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 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 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 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而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 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 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 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 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 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 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 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 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安徽省安庆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徐光玉 审题人:汪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 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 吟 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 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 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 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 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 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 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 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 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 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 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 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 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 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而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 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 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 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 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 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 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 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 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 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 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太子为江充所谮亡, 久之,千秋上急变①讼太子冤 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 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 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 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犛为丞相,封 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 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壬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 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慰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 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 曰:“朕之不德,始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 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 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 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 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 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 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 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 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 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 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注】①急变,指事关重大的紧要奏疏。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大感寤寤:通“悟”,醒悟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 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 .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 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太子为江充所谮亡, 久之,千秋上急变①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 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 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 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 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 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 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慰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 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 曰:“朕之不德,始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 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 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 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 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 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 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 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 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 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 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注】①急变,指事关重大的紧要奏疏。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大感寤 寤:通“悟”,醒悟
B.上报曰报:答复 C.既事不咎咎:过失 D.使光毋负天下负:辜负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①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②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③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④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 ⑤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⑥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千秋上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武帝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 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B.车千秋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群臣为此都提心吊胆,就想使皇上宽心, 并安慰广大吏民,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他的美德 C.左丞相和贰师将军暗中谋逆作乱,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武帝经常在心里为那 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为此几个月才吃一顿饭。 D.每当国家遇上吉祥嘉应出现,车千秋都会受到褒奖赏赐,直到昭帝去世,国家 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4分) (2)朕愧之甚,何寿之有?(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登楼感怀 于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 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_,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官赋》) (5)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⑦)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元嘉草革,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分)
B. 上报曰 报:答复 C. 既事不咎 咎:过失 D. 使光毋负天下 负:辜负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①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②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③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 ④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 ⑤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 ⑥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千秋上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武帝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 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B.车千秋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群臣为此都提心吊胆,就想使皇上宽心, 并安慰广大吏民,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他的美德。 C.左丞相和贰师将军暗中谋逆作乱,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武帝经常在心里为那 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为此几个月才吃一顿饭。 D.每当国家遇上吉祥嘉应出现,车千秋都会受到褒奖赏赐,直到昭帝去世,国家 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 分) (1)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4 分) (2)朕愧之甚,何寿之有?(3 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 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 时。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9.“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官赋》) (5)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7)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元嘉草革,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 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 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 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巢穴,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 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 吗? 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 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 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 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 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 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 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 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 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 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 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 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 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 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 见。髙髙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 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 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 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 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 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 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 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 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 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 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 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 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 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 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 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 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巢穴,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 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 吗? 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 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 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 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 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 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 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 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 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 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 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 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 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 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 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 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 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 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 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 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 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 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 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 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 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 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 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 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 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 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 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 梦绕? 其实,许多个夜晩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 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 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1.第二段中,作者“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时,为什么“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 雪花打湿”?(5分) 12.文章的 四段写到了鸽子、老马、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说说 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13.作者说:“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为什么?请简析。 (6分) 14.文章开头说“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而结尾又说“许多个夜晚我都不 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肖像(xiao)当真(dang)精简机构融汇贯通 B.谮言(jian)估量( liang)犄角之势黯然失色 C.叱咤(zha)嗔怒( cheng)计日成功绵里藏针 D.洗涮( shuan)道行(heng)弱不禁风英雄辈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低碳、环保、节能,这些词语如今在汽车业风行,中国汽车企业也纷纷推出 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 发展 B.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 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 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 度外,唯利是图 C.中国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 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 真是大言不惭。 D.参加了2011年髙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 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 来越多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7月8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央名义召开的第 次水利工作会议,是继今年中央1号文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作出 部署的重要会议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 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 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 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 梦绕? 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 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 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1.第二段中,作者“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时,为什么“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 雪花打湿”?(5 分) 12.文章的二、三、四段写到了鸽子、老马、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说说 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6 分) 13.作者说:“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为什么?请简析。 (6 分) 14.文章开头说“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而结尾又说“许多个夜晚我都不 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肖像(xiào) 当真(dāng) 精简机构 融汇贯通 B.谮言(jiàn) 估量(liáng) 犄角之势 黯然失色 C.叱咤(zhà) 嗔怒(chēng) 计日成功 绵里藏针 D.洗涮( shuàn) 道行(héng) 弱不禁风 英雄辈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A.低碳、环保、节能,这些词语如今在汽车业风行,中国汽车企业也纷纷推出 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 发展。 B.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 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 度外,唯利是图。 C.中国京沪高速铁路 6 月 30 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 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 真是大言不惭。 D.参加了 2011 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 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 点的低分作文也越 来越多。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7 月 8 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央名义召开的第一 次水利工作会议,是继今年中央 1 号文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作出 部署的重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