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联考命题组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 现代文阅读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 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 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 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 “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 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 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 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 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 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 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 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 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 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 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 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 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联考命题组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 I 卷 现代文阅读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 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 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 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 “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 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 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 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 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 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 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 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 是有 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 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 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 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 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
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 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 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 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 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 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 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 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 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 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 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 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 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 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 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 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 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 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 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 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 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 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 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 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 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 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 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 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 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 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 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 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 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 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答案】1.C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査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对“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的理解有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 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 自觉地”原文无据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 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 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 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 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 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 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 汪直养子激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 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激等护可愿归。宗 宪厚遇激,令立功。激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
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 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 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 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对“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的理解有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 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 自觉地”原文无据。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 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 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 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 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 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 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 汪直养子激于五岛,邀使见直。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日:“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 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激等护可愿归。宗 宪厚遇激,令立功。激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掎角。会海
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 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 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 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 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 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陟、拜 等,贬官常用“贬、谪、迁、出”等。 C.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 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 用的文体还有表,但《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 职 B.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 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
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 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 可指日灭。所司论其欺诞。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时赵文华已 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 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B.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C.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D.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 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 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 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陟、拜” 等,贬官常用 “贬、谪、迁、出”等。 C.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 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D. 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 用的文体还有表,但《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的。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 职。 B. 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 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 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掎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
战三捷。 D.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 的赏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答案】4.D5.B6.C 7.(1)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和妻子,资助很 丰厚 2)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 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淸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 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 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 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原文标点为: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 而倭犯渐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试题分析:B“左迁”才是贬官。 试题分析:C“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的不是胡宗宪而是宗礼 7.试题分析:得分点(1)“招致”,招纳;“释”,释放:“于金华狱”状语后置,“资 给”,资助。(2)“夺”,撤销:“切”,严厉;“让”,责备:“克期”,限期。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 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余姚知县。被提拔为御史,巡 査宣化、大同。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査御史,当时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岛煽动倭寇入侵
战三捷。 D. 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迸献白鹿,受到了皇帝 的赏赐。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答案】4. D 5. B 6. C 7. (1)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和妻子,资助很 丰厚。 (2)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 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 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 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 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原文标点为: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 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5. 试题分析:B“左迁”才是贬官。 6. 试题分析:C“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的不是胡宗宪而是宗礼。 7. 试题分析:得分点(1) “招致”,招纳; “释”,释放;“于金华狱”状语后置,“资 给”,资助。(2) “夺”,撤销;“切”,严厉;“让”,责备;“克期”,限期。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 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余姚知县。被提拔为御史,巡 查宣化、大同。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查御史,当时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岛煽动倭寇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