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为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 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 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 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 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 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 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 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 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 “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 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 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 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 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 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 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 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 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 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 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 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 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 中”一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 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 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 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 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 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 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
安师大附中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为 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 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 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 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 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 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 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 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 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 “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 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 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 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 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 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 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 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 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 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 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 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 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 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 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 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 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 “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 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 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
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 恰恰体现 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 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 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 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 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 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 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 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 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 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 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 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 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
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 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 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 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 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 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 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 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 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 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 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 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 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 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
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 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 又谢朝土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 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 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 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 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 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傅嘏(g),字兰石。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率领 D、谢之不暇 谢:道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纵一苇之所 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 悉宥之 D、弟昭时为监军 卒 为所笑 6、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 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分)
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 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 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 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 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 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 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 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 傅嘏(gǔ),字兰石。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率领 D、谢之不暇 谢:道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纵一苇之所 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 悉宥之 D、弟昭时为监军 卒 为所笑 6、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 分) (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 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 之用?(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 来”中蕴含的理趣。(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孤舟 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荀子《劝学》) (3) ,犹抱 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苏轼《定风波》) 使我不 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 之用?(5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 分)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 来”中蕴含的理趣。(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 ,孤舟 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 (荀子《劝学》) (3) ,犹抱 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 (苏轼《定风波》) (5) ,使我不 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秋水共长 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8)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李清照《醉花阴》)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雪花 日本]星新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昋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6)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秋水共长 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8)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风, 。 (李清照《醉花阴》)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雪花 [日本] 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