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市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为中 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新的诠释点。 陈思和先生曾说,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都充斥着一种先锋精神,那时的文学 本身就是先锋文学。的确,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蝴蝶》、郭沫若的《女 神》等,都表达了要与过去世界决绝的精神。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在当时 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先锋精神在上世纪80年代又一次旌旗招展,相映四方。莫 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是那个时期先锋小说比较重要的收获。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作家在这种先锋场域中不断地崛起,又不断地受挫,是否可以说,至莫言处, 中国作家终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 直到今天,部分评论家仍然断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白鹿 原》。《白鹿原》讲的是被不少人忽略了的传统的耕读文化。也是这时开始,中 国经验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方向受到重视。莫言在小说里对家乡历史、地理、风 物、人情的神秘探索,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 起”,这就是中国经验。此外,文学中的中国经验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当下。描绘 当下,往往会失真。文学的真实往往是内心的真实。也就是说,无论历史和当下 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象中比对一下,再放在价值的天秤上称一称,那 时,才可能会触及真实。而真实,恰恰也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 从各地研讨会的召开和普通人对莫言的关注,以及整个世界对莫言小说的阅读, 已经说明,莫言获奖带来的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自信力的上升。中国的作家始终 在一种不自信中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先锋文学之热就是自卑感导致的盲目崇拜。 在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作家去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古典汉语写作的精 神曾暗淡一时。近些年,中国的作家在国外有影响的越来越多,国外的汉学家也 开始对当代文学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有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中国有一些作家与 世界上那些公认的文豪相比并不逊色。自去年茅盾文学奖评奖以后,一些学者就 曾探讨过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认为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要远远超 过其他地区的作家,中国文学事实上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国作家 和学者的自信力实际上一直在攀升 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中国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文 学自身如何发展?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丰富?这都是亟待需要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 1.下列对文学意义上的“先锋精神”、“中国经验”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先锋精神是中国作家从“五四”时期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学习西方、学习世 界的精神。 B.拥有先锋精神的中国作家曾经不断崛起,不断受挫,至莫言处,才找到了自 己的方式
安徽安庆市 2015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高 三 语 文 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为中 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新的诠释点。 陈思和先生曾说,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都充斥着一种先锋精神,那时的文学 本身就是先锋文学。的确,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蝴蝶》、郭沫若的《女 神》等,都表达了要与过去世界决绝的精神。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在当时 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先锋精神在上世纪 80 年代又一次旌旗招展,相映四方。莫 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是那个时期先锋小说比较重要的收获。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作家在这种先锋场域中不断地崛起,又不断地受挫,是否可以说,至莫言处, 中国作家终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 直到今天,部分评论家仍然断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白鹿 原》。《白鹿原》讲的是被不少人忽略了的传统的耕读文化。也是这时开始,中 国经验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方向受到重视。莫言在小说里对家乡历史、地理、风 物、人情的神秘探索,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 起”,这就是中国经验。此外,文学中的中国经验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当下。描绘 当下,往往会失真。文学的真实往往是内心的真实。也就是说,无论历史和当下, 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象中比对一下,再放在价值的天秤上称一称,那 时,才可能会触及真实。而真实,恰恰也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 从各地研讨会的召开和普通人对莫言的关注,以及整个世界对莫言小说的阅读, 已经说明,莫言获奖带来的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自信力的上升。中国的作家始终 在一种不自信中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先锋文学之热就是自卑感导致的盲目崇拜。 在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作家去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古典汉语写作的精 神曾暗淡一时。近些年,中国的作家在国外有影响的越来越多,国外的汉学家也 开始对当代文学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有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中国有一些作家与 世界上那些公认的文豪相比并不逊色。自去年茅盾文学奖评奖以后,一些学者就 曾探讨过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认为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要远远超 过其他地区的作家,中国文学事实上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国作家 和学者的自信力实际上一直在攀升。 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中国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文 学自身如何发展?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丰富?这都是亟待需要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 1.下列对文学意义上的“先锋精神”、“中国经验”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先锋精神是中国作家从“五四”时期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学习西方、学习世 界的精神。 B.拥有先锋精神的中国作家曾经不断崛起,不断受挫,至莫言处,才找到了自 己的方式
C.莫言的中国经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D.描绘当下的文学作品而失真而丢掉了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一一内心的真实。 2.下列对原文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文学学习世界的先锋精神由来已久,并有继承发展 B.第三段以《白鹿原》和莫言的作品为例,阐述了中国经验的部分特征 C.第四段以中国作家走出不自信说明中国作家和学者的文化自信力在攀升 D.全文论证严谨,结构严密,两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使命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言获奖,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 B.中国作家一直在不自信中写作,没有作家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 C.作者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是涉及耕读文化的《白鹿原》。 D.一些学者因莫言获诺贝尔奖而断定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 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 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 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 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 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 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噸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 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 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 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 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 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 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 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 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4.下列各组甸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不如因厚遇之 B.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斯“趋时”的一组是
C.莫言的中国经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D.描绘当下的文学作品而失真而丢掉了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内心的真实。 2.下列对原文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文学学习世界的先锋精神由来已久,并有继承发展。 B.第三段以《白鹿原》和莫言的作品为例,阐述了中国经验的部分特征。 C.第四段以中国作家走出不自信说明中国作家和学者的文化自信力在攀升。 D.全文论证严谨,结构严密,两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使命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莫言获奖,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始。 B.中国作家一直在不自信中写作,没有作家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 C.作者认为,新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是涉及耕读文化的《白鹿原》。 D.一些学者因莫言获诺贝尔奖而断定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斯论 (清)姚 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 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 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 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 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 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 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 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 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 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 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 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 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 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 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4.下列各组甸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 不如因厚遇之 B.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斯“趋时”的一组是
①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②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③李斯助之,言其便利④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 ⑤灭三代法而尚督责⑥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A.①⑤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 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 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 C.本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 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 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纵横捭闽,极有气势。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3分) (2)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4分) (3)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8.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著称,请根据颔联作简要的赏析。(4分) 9.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趣味的诗句,请就该句分析诗人心情变化变化的过 程。(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 (2)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5)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7)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过零丁洋》)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无路可走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动笔都叹口气放下了。屈原的生平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盲点和 疑点。为他做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气和地记录他的身世行 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原本就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 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
①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③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④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 ⑤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⑥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 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 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 C.本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 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 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纵横捭闽,极有气势。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3 分) (2)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4 分) (3)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8.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著称,请根据颔联作简要的赏析。(4 分) 9.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趣味的诗句,请就该句分析诗人心情变化变化的过 程。(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 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2)天姥连天向天横,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7)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无路可走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动笔都叹口气放下了。屈原的生平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盲点和 疑点。为他做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气和地记录他的身世行 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原本就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 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
我一直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 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 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 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 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 录 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贤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一一天真的屈子并不知道,这些古 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 往便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便不能宽容。聪明的庄子看穿了这种历史骗 局,他推倒一切圣贤,把他们通通置于他的戏侮之下;犀利的韩非更是从唯物的 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坛。而屈原对这些道德幻象则是真诚地信奉, 甚至还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当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现世体现者 当楚怀王背弃“成言”时,屈原才发现“君可思而不可恃”,这时他感受到了个 人在体制中的委屈与孤独,甚至他认定一国之中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举世皆 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渔父》),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 对立面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的对立面。在别人眼里, 他太固执,太钻牛角尖,不容易对话与沟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独之中,死在庸 君的昏聩、奸人的险恶以及大众的沉默中了。 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 当他二十岁行冠礼做《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远大。而孔孟等人此 时还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辛酸。因而他们有韧性,他们不像屈原那么高 贵,孔孟都干过一些鄙贱之人才干的“鄙事”,当过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 从宴席中赶出来。 而屈原,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他掸去灰尘,保持自 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 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给对方看他的伤口,以便让对 方知道他的仇恨。他由此遭到邪恶的更为全面彻底的攻击,邪恶即使仅仅为了自 己的活,也要让他死 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 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 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 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 落。一个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 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一一是 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 屈原自沉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 羽决不宽容秦人 这两个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 液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 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很多别的缺点。但我总认为偏激的人往往 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一一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我一直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 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 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 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 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 录。 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贤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天真的屈子并不知道,这些古 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 往便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便不能宽容。聪明的庄子看穿了这种历史骗 局,他推倒一切圣贤,把他们通通置于他的戏侮之下;犀利的韩非更是从唯物的 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坛。而屈原对这些道德幻象则是真诚地信奉, 甚至还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当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现世体现者。 当楚怀王背弃“成言”时,屈原才发现“君可思而不可恃”,这时他感受到了个 人在体制中的委屈与孤独,甚至他认定一国之中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举世皆 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渔父》),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 对立面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的对立面。在别人眼里, 他太固执,太钻牛角尖,不容易对话与沟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独之中,死在庸 君的昏聩、奸人的险恶以及大众的沉默中了。 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 当他二十岁行冠礼做《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远大。而孔孟等人此 时还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辛酸。因而他们有韧性,他们不像屈原那么高 贵,孔孟都干过一些鄙贱之人才干的“鄙事”,当过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 从宴席中赶出来。 而屈原,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他掸去灰尘,保持自 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 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给对方看他的伤口,以便让对 方知道他的仇恨。他由此遭到邪恶的更为全面彻底的攻击,邪恶即使仅仅为了自 己的活,也要让他死。 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 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 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 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 落。一个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 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 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 屈原自沉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 羽决不宽容秦人。 这两个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 液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 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很多别的缺点。但我总认为偏激的人往往 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魂兮归来! (选自鲍鹏山《天纵圣贤》,有删改) 1.简析“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的含义 (6分) 答 12.本文写到了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6分) 答 13.文中写到庄子、韩非以及“孔墨孟荀”等人,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文章结尾将“死”“活”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生活谈谈你的 感悟。(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无误的一组是()(3分) A.编纂(zuan)引吭(hang)高歌装订中流砥柱 B.饕餮(tie)插科打诨(huin)端详老骥伏枥 C.拮据(j)重创( chuang)敌人炫耀陨身不恤 D.肉脯(pi)色厉内荏(ren)宣泄首屈一指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考试的问 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追问愈演愈烈。日前,民众千呼 万唤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 作的意见》终于出炉,120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终于可以参加异地高考。在 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由省级政府在年内制定出 A.愈演愈烈B.千呼万唤C.出炉D.因地制宜 17.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改正。(3分) 龙虾肉中的一种物质与维生素C能起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三价砷,①吃龙虾 切忌不能同时服用维生素C。②龙虾还不宜与猪肉、狗肉、鸡肉等兽类肉同食, ③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18.下面这段文字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宣纸的?请分点概括,每点两个字。(5 分) 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 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 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 “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 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 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 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即可 答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魂兮归来! (选自鲍鹏山《天纵圣贤》,有删改) 11.简析“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的含义。 (6 分) 答: 12.本文写到了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6 分) 答: 13.文中写到庄子、韩非以及“孔墨孟荀”等人,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4.文章结尾将“死”“活”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生活谈谈你的 感悟。(8 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无误的一组是( )(3 分) A.编纂(zuǎn) 引吭(hánɡ)高歌 装订 中流砥柱 B.饕餮(tiè) 插科打诨(hún) 端详 老骥伏枥 C.拮据(jū) 重创(chuànɡ)敌人 炫耀 陨身不恤 D.肉脯(pǔ) 色厉内荏(rěn) 宣泄 首屈一指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考试的问 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追问愈演愈烈。日前,民众千呼 万唤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 作的意见》终于出炉,1200 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终于可以参加异地高考。在 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由省级政府在年内制定出 台。 A.愈演愈烈 B.千呼万唤 C.出炉 D.因地制宜 17.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改正。(3 分) 龙虾肉中的一种物质与维生素 C 能起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三价砷,①吃龙虾 切忌不能同时服用维生素 C。②龙虾还不宜与猪肉、狗肉、鸡肉等兽类肉同食, ③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18.下面这段文字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宣纸的?请分点概括,每点两个字。(5 分) 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 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 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 “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 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 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 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即可。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