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 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 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 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 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 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 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 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 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 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说 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谓之五 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袛敬之日:此真先君 子之言也。”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 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 “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 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 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 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 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 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 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 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 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仪礼》 《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尚书》、《毛诗》 这“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 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 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几 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B.按照历史的通行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 比较曲折,过程并不顺利
安师大附中 2012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 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 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 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 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 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 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 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 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 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说 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谓之五 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日:此真先君 子之言也。”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 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 “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 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 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 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 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 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 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 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 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仪礼》、 《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尚书》、《毛诗》 这“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 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 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 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几 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B.按照历史的通行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 比较曲折,过程并不顺利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的地位不高,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如颜回,《孟子》甚至 没有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孟子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孟子学派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改变,孟子 其人其书慢慢得到了重视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 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 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也从未被宋以前的官方 认可过,孟子曾地位不高。 D.中唐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其人被政府封了爵 号,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 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 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时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 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只字未提孟子,孟子曾一度遭冷落。 D.虽然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 记博士”,但是这还说明不了孟子“升格”已有端倪。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禹行,使大章步①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 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 “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 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闻: 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 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寓③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徊崑 崙,察六扈,脉地理,铭金石。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漠:青泉、赤渊分入 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湣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 易相土④,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曰:“俞⑤!以固冀于此⑥!”乃号禹曰伯禹圆,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 州伯,以巡十二部。 (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注】①步:测量土地的长度。②计:考核官吏。③寓:通“宇”,四周边境 ④相土:考察土质。⑤俞:意思是“行啊”。⑥以固冀于此:以,相当于“乃” 冀,代指中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竖亥度南北 度:测量长度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的地位不高,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如颜回,《孟子》甚至 没有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孟子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孟子学派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改变,孟子 其人其书慢慢得到了重视。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 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 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也从未被宋以前的官方 认可过,孟子曾地位不高。 D.中唐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其人被政府封了爵 号,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 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 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 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 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时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 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只字未提孟子,孟子曾一度遭冷落。 D.虽然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 记博士”,但是这还说明不了孟子“升格”已有端倪。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禹行,使大章步①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 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 “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 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闻: ‘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 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寓③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徊崑 崙,察六扈,脉地理,铭金石。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漠;青泉、赤渊分入 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 易相土④,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曰:“俞⑤!以固冀于此⑥!”乃号禹曰伯禹圆,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 州伯,以巡十二部。 (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注】①步:测量土地的长度。②计:考核官吏。③寓:通“宇”,四周边境。 ④相土:考察土质。⑤俞:意思是“行啊”。⑥以固冀于此:以,相当于“乃”; 冀,代指中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竖亥度南北 度:测量长度
B.自合如此 合:应该 C.东造绝迹 造:到……去 D.殊方各进 殊:特殊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禹“为帝统治水土”的一组是(3 分) ①济江南省水理②拊其背而哭 ③脉地理,铭金石④开五水于东北 ⑤平易相土,观地分州 ⑥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禹治水注重实地考察、掌握数据,他外出巡视,并派太章和竖亥对土地进 行测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 B.大禹一心一意为尧帝治水,心系天下百姓,他渡江南行考察水质,遇黄龙负 舟而处变不惊、笑谈自若。 C.大禹到苍梧,看见有个百姓犯了法被捆绑着,他反躬自省,认为天下无道导 致了犯罪,心里非常难过。 D.尧对大禹为治水而鞠躬尽瘁的所作所为很是满意,给予他赐号伯禹圆、授官 职司空、赐姓姒氏等等嘉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 译文: (2)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 译文 (3)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 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 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 八尺余,力能扛鼎 8.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9.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 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B.自合如此 合:应该 C.东造绝迹 造:到……去 D.殊方各进 殊:特殊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禹“为帝统治水土”的一组是(3 分) ①济江南省水理 ②拊其背而哭 ③脉地理,铭金石 ④开五水于东北 ⑤平易相土,观地分州 ⑥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A.①②⑤ B.①③⑥ C. 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禹治水注重实地考察、掌握数据,他外出巡视,并派太章和竖亥对土地进 行测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 B.大禹一心一意为尧帝治水,心系天下百姓,他渡江南行考察水质,遇黄龙负 舟而处变不惊、笑谈自若。 C.大禹到苍梧,看见有个百姓犯了法被捆绑着,他反躬自省,认为天下无道导 致了犯罪,心里非常难过。 D.尧对大禹为治水而鞠躬尽瘁的所作所为很是满意,给予他赐号伯禹圆、授官 职司空、赐姓姒氏等等嘉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 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 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 八尺余,力能扛鼎。” 8.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9.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 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 靡有朝矣。(《诗经·氓》) (3)还顾望旧乡, 。(《古诗十九首》) (4)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 亭集序》) (7)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 亦不能至 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打电话 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唯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 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 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 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 伍长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捏着铜板,焦急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唇,生怕上课钟会早 早地响。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打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 踏上木箱,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等待的队伍几乎完全散去,黄子云面带笑容,甜甜的面对着红色的 电话方箱。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100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4 个人考100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从他身旁走过,大声催促 着他 黄子云对高年级学生笑了笑,继续对着话筒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 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 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的,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 分) (1)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 ,靡有朝矣。(《诗经·氓》) (3)还顾望旧乡, 。(《古诗十九首》) (4)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 亭集序》) (7)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 ,亦不能至 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打电话 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唯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 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 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 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 伍长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捏着铜板,焦急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唇,生怕上课钟会早 早地响。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打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 踏上木箱,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等待的队伍几乎完全散去,黄子云面带笑容,甜甜的面对着红色的 电话方箱。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 100 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 4 个人考 100 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从他身旁走过,大声催促 着他。 黄子云对高年级学生笑了笑,继续对着话筒: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 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 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的,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 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的语音自话筒 中传来: 下面音响10点32分10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11.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形象。(5分) 12.小说第二段说“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结合全文,说说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分) 13.请赏析第三段画线的句子。(6分) 14.本文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读者直到最后才明白黄子云并不是给“真实”的妈 妈打电话。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已经不在人世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 改嫁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去在很远的地方打工了……请结合全文,就这 问题试作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Ⅰ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 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的语音自话筒 中传来: “下面音响 10 点 32 分 10 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11.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形象。(5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2.小说第二段说“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结合全文,说说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3.请赏析第三段画线的句子。(6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本文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读者直到最后才明白黄子云并不是给“真实”的妈 妈打电话。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已经不在人世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 改嫁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去在很远的地方打工了……请结合全文,就这 一问题试作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8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第Ⅰ卷(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