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永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 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 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案 14,“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 “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 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林黛玉写得非常灵巧,她聪明机灵,“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用“偷来”“借得”写得很有风趣。实 际就是写白海棠像梨花那么白,那么有风韵。又用梅花的精神来比它,用“借得一缕魂”这种措辞,看出黛玉的巧 薛宝钗有两句诗,写得不错:“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白海棠是很白的,所以说它“淡”。淡到极点,白的, 才感觉到花更艳。这也符合薛宝钗的气质。她为人就非常淡,淡里表现她的岀色,即艳。所以她抽到的花签又说“艳冠群芳 第1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广东卷) 题目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晩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 橫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 1996 年 12 月第 2 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 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 “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 “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 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林黛玉写得非常灵巧,她聪明机灵,“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用“偷来”“借得”写得很有风趣。实 际就是写白海棠像梨花那么白,那么有风韵。又用梅花的精神来比它,用“借得一缕魂”这种措辞,看出黛玉的巧。 薛宝钗有两句诗,写得不错:“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白海棠是很白的,所以说它“淡”。淡到极点,白的, 才感觉到花更艳。这也符合薛宝钗的气质。她为人就非常淡,淡里表现她的出色,即艳。所以她抽到的花签又说“艳冠群芳”。 第 12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广东卷) 题目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2)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 13.(1)晚:归艘钟声 工、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略 第13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1)解析:“造物”指天:“觉舂生”,感到春意发生了:“安排著”,已经准备好。苍天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 感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的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2)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的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侮的新主题和反帝爱国的新感情,是近代诗歌 的先声。这首诗以《新雷》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比喻社会变革,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龚自珍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写离别京都得心情,以落花为比喻,形象生动的表达了 对于京都得依恋,和对国事的关切
(2)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 13.(1)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略 第 13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题目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1)解析:“造物”指天;“觉春生”,感到春意发生了;“安排著”,已经准备好。苍天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 感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的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2)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的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侮的新主题和反帝爱国的新感情,是近代诗歌 的先声。这首诗以《新雷》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比喻社会变革,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龚自珍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写离别京都得心情,以落花为比喻,形象生动的表达了 对于京都得依恋,和对国事的关切
第14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 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答案 (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在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 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 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雪”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第15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西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第 14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 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答案 14. (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在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 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 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雪”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第 15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西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 【解析】杨万里是南宋蓍名诗人,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能更方便的理解诗歌主旨。杨万里莕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 腻的描写出来,并善于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领悟与体验,进而 第16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四川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 诗人以“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 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 意味深长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 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能更方便的理解诗歌主旨。杨万里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 万物,细腻的描写出来,并善于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领悟与体验,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第 16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四川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 诗人以“冷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 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 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 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赏析,本诗除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底下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 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依筇的归客、凄冷的萤光、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 光,写景句句扣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回答时分析到位即可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 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诗人在最后一句写看到自家灯光和灯下的身影,戛然停笔,含意未申。然而通过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 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这里没有点明屋内人的身份,可以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第17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安徽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i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 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赏析,本诗除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底下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 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依筇的归客、凄冷的萤光、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 光,写景句句扣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回答时分析到位即可。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 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诗人在最后一句写看到自家灯光和灯下的身影,戛然停笔,含意未申。然而通过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 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这里没有点明屋内人的身份,可以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第 17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安徽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