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重点突破: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情况分析 (一)相关高考试题举隅及分析 1.(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 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 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 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 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2012江苏)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 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 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3.(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014 年高考重点突破:如何读懂诗歌 一、高考情况分析 (一)相关高考试题举隅及分析 1.(2011 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 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 表现手法?)(4 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 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 分)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 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2012 江苏)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 分) 【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 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 分)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 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3.(2013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参考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 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 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 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 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二)命题特点 近三年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不管提问的形式有何变化,但最终都落到对诗歌内容 的理解,即读懂上,总分10分,至少有8分直接考是否读懂诗歌。有的题目仅限 于对诗歌表层含义的理解,同时加以适当的概括就行。如:《春日忆李白》的第 题、第三题,《醉眠》的第一题。而有的题目还需读懂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比如《春日忆李白》的第二题,《梦江南》的 题,《醉眠》的二、三题 二轮复习情况分析 (一)考点分析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虽说,考试说明中没有直接设置读懂诗歌这一考点,但对诗歌中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的鉴赏及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学生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1)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如平仄、押韵、字数的限制,导致词语的省略、颠 倒,学生无法读懂或曲解字面意思。 (2)由于学生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一些具有象征和和特殊含义的意象、典故 不能够理解。 (3)归类整理复习的意识缺乏。比如,不懂将诗歌根据题材分类去理解,且对 常见的送别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等这些题材的诗歌内容和情感也缺乏一定的 储备 (4)过渡关注诗句本身,忽略诗句以外的包括作者、时代甚至连诗歌下面的注 解和题干,而这些往往是读懂诗歌的抓手,或是命题者留下的读懂诗歌的“钥 匙 三、读懂诗歌的方法指导 (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例1:(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心境?(4分) 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 分) 【参考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 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 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 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 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二)命题特点 近三年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不管提问的形式有何变化,但最终都落到对诗歌内容 的理解,即读懂上,总分 10 分,至少有 8 分直接考是否读懂诗歌。有的题目仅限 于对诗歌表层含义的理解,同时加以适当的概括就行。如:《春日忆李白》的第 一题、第三题,《醉眠》的第一题。而有的题目还需读懂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比如《春日忆李白》的第二题,《梦江南》的一、二题,《醉眠》的二、三题。 二、二轮复习情况分析 (一)考点分析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虽说,考试说明中没有直接设置读懂诗歌这一考点,但对诗歌中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的鉴赏及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学生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1)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如平仄、押韵、字数的限制,导致词语的省略、颠 倒,学生无法读懂或曲解字面意思。 (2)由于学生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一些具有象征和和特殊含义的意象、典故 不能够理解。 (3)归类整理复习的意识缺乏。比如,不懂将诗歌根据题材分类去理解,且对 常见的送别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等这些题材的诗歌内容和情感也缺乏一定的 储备。 (4)过渡关注诗句本身,忽略诗句以外的包括作者、时代甚至连诗歌下面的注 解和题干,而这些往往是读懂诗歌的抓手,或是命题者留下的读懂诗歌的“钥 匙”。 三、读懂诗歌的方法指导 (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例 1:(2013 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心境?(4 分) 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 算正确。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 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 了。“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 的意思了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 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 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 例2:(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 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 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 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 李白的诗作”。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 新俊逸。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一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补充举例: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 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 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 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 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 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 白的思念与仰慕。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 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 的诗歌内 容。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1.((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 算正确。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 “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 了。“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 的意思了。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 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 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 例 2:(2011 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 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 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 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 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 “李白的诗作”。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 新俊逸。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补充举例: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 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 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 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 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 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 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 2:题目表露心情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 白的思念与仰慕。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 作用 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 的诗歌内 容。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 1.((2007 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 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 别诗”。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 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 感情. 例2:(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慨。(4分)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 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 咏史诗 (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 (1)惜别送别诗: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 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山水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 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 别诗”。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 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 感情. 例 2:(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慨。(4 分)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 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 咏史诗. (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 (1)惜别送别诗: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 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山水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 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 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5)怀古咏史诗: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 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闺怨诗: ①.借闺情表现个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怀。最典型的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 庆余是唐代诗人,张籍身居高位,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 辈。因而诗人在临应试前作这首诗,借以征求意见。 ②.男子代女子言,抒发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思念远方之人,但很少有诗歌流传,于是,男子代女子言,抒发思念之情 如王昌龄《闺怨》便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③.女子直抒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情。代表作家是李清照 (⑦)写景抒情诗:具体的情感种类极多,只能根据不同的景来确定相应的情感 3)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例3(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 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 使人心境的孤独 【解析】:根据这两首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秋”、“独”,抓住这两个字,可 以先推测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 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 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 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 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5)怀古咏史诗: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 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闺怨诗: ①.借闺情表现个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怀。最典型的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 庆余是唐代诗人,张籍身居高位,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 辈。因而诗人在临应试前作这首诗,借以征求意见。 ②.男子代女子言,抒发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思念远方之人,但很少有诗歌流传,于是,男子代女子言,抒发思念之情。 如王昌龄《闺怨》便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③.女子直抒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情。代表作家是李清照。 (7)写景抒情诗:具体的情感种类极多,只能根据不同的景来确定相应的情感。 (8)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例 3(2013 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 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 使人心境的孤独 【解析】:根据这两首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秋”、“独”,抓住这两个字,可 以先推测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 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 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