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总题数:共71题 第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亻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 法?请说明 答 答案 12.(1)一层:[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三层:[议论]写作者对这幅 画的感受 (2) 略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 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 “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古诗鉴赏 总题数:共 71 题 第 1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 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 法?请说明。 答: 答案 12.(1)一层:[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三层:[议论]写作者对这幅 画的感受。 (2)略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 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 “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 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 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 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 作者的内心追求。 第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I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 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烟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 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 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 “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 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 作者的内心追求。 第 2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 II)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 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烟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 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略 第3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略 第 3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 题目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答案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 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 第4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天津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 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 第 4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天津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解析:对画面内容作想象、解说即可。 (2)解析: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第5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目 (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 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概 C.“孔森”、“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答: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解析:对画面内容作想象、解说即可。 (2)解析: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第 5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目 (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 14—16 题。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 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 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概。 C.“孔森”、“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