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12年】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 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 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 巧妙之处。(4分) 解析:运用比拟写出山水的变化。(1分)“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 去后山峰的清秀,(1分)暗含着晓云弥散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 面肥”,既表现出夜雨之后水面的宽阔(1分),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未答出“暗含义”扣1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解析: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1分)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1分),所以 如此说 【2011年】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 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 总结即可。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 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 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 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 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 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 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 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2010年】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12 年】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 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 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 巧妙之处。(4 分) 解析:运用比拟写出山水的变化。(1 分)“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 去后山峰的清秀,(1 分)暗含着晓云弥散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 面肥”,既表现出夜雨之后水面的宽阔(1 分),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未答出“暗含义”扣 1 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 分) 解析: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1 分)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1 分),所以 如此说。 【2011 年】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 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 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 总结即可。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 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 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 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 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 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 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 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 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2010 年】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 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 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 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 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 平缓之状。 【解析】答题模式为:字面义十文中义,(手法十表达效果),作用(内容上, 情感上,结构上)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E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 矛盾?为什么?(4) 【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 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从“愁”到“笑”,显然是作者情感的一个变化。考生要根据上下阕内 容的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菩萨蛮·北固题壁》赏析: 赏析: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是自号望三散人,清末学者兼书法家郭麟所作 这首词在形式上采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江流绕着群山盘旋流逝远去以及江中的帆 船依流或行或停的景象。作者形象的写出了江河流逝、群山却似乎要百般阻拦, 但却终究奔流而去。 释义: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谁不 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 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 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译文为草根博览所作,仅供参考,敬请 指正。)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 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2009年】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 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 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 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 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 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 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 分)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 平缓之状。 【解析】答题模式为:字面义+文中义,(手法+表达效果),作用(内容上, 情感上,结构上)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 E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 矛盾?为什么?(4) 【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 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从“愁”到“笑”,显然是作者情感的一个变化。考生要根据上下阕内 容的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E 《菩萨蛮•北固题壁》赏析: 赏析: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是自号望三散人,清末学者兼书法家郭麟所作。 这首词在形式上采用了拟人手法描写江流绕着群山盘旋流逝远去以及江中的帆 船依流或行或停的景象。作者形象的写出了江河流逝、群山却似乎要百般阻拦, 但却终究奔流而去。 释义: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谁不 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 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 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译文为草根博览所作,仅供参考,敬请 指正。)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 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2009 年】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 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 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分)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 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 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 寂落寞之情。 【赏析】 【折桂令】这支曲子,写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兴亡巨变后人的感情 与情绪。重点写了秦淮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南京 夫子庙一带六朝时十分繁华。这种“繁华”中,妓院占了不小的成份,众多妓院 造成了倚型的繁荣。何况昔日的妓院里有名妓李香君,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就是此 时来怀古的苏昆生!秦淮本是昔日南京繁华的象征所在,如今却粉黛无影,笙箫 无踪,灯船不闹,酒旗不飘,只空余破窗残槛,让人一见便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熏风词 话》)本曲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 于景,正是本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现,如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这几句,写白鸟 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 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此情此景,真让人感到一股彻 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堪称借景抒情 的范本。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案:借代,反问 【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 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 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 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 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 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②)“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 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 “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 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 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 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 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 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 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 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 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 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 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参考答案】 ⑴借代,反问。 ⑵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 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 寂落寞之情。 【赏析】 【折桂令】这支曲子,写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兴亡巨变后人的感情 与情绪。重点写了秦淮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南京 夫子庙一带六朝时十分繁华。这种“繁华”中,妓院占了不小的成份,众多妓院 造成了倚型的繁荣。何况昔日的妓院里有名妓李香君,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就是此 时来怀古的苏昆生!秦淮本是昔日南京繁华的象征所在,如今却粉黛无影,笙箫 无踪,灯船不闹,酒旗不飘,只空余破窗残槛,让人一见便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熏风词 话》)本曲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 于景,正是本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现,如: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这几句,写白鸟 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 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此情此景,真让人感到一股彻 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堪称借景抒情 的范本。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分)答案:借代,反问 【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 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 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 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 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 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 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 “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 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 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 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 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 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 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 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 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 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 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 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 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 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 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 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 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 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 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 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 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 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 “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 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 “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 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 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 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 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 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 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 达 【2008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 “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 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 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 住 【2007年】.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 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 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 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 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 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 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 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 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 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 “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 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 “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 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 “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 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 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 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 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 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 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 达。 【2008 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 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 “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 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 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 住。” 【2007 年】.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 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 什么手法?(4分)(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 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②)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 情有何不同?(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006年】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 ?(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 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 无私关爱 注释 ①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 《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 《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题当取其义。 ②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 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 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 言哉?’”每于:常常在。 ③“千红万紫安排著”,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 部条件一“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 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④此二句言:“造物”早己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 相开放。《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 但是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 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 什么手法?(4 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 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 情有何不同? (2 分)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006 年】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 一声”?(2 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 分)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 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 无私关爱。 注释 ①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 《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 《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题当取其义。 ②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 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 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 言哉?’”每于:常常在。 ③“千红万紫安排著”,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 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 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④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 相开放。《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 但是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