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 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 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 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 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诗眼”分析 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査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 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 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己指 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 含两个问题
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 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 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 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 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诗眼”分析 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 2003 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 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 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 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 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 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 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 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 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一解释(本意)一分析(手法及效果)一总 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 (如 2003 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 哪个更好?为什么?(如 2004 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 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 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 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 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氳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 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 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 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 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 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 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 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 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 切景语 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 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氳。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 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 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 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 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 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 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 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 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 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 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
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 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査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 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 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 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 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 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 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 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 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 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 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 1-2 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 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 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 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 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 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 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 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 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 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暮(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晩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 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 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 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 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