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4.曲牌 15,B 16.“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第6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辽宁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 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超脱旷达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4.曲牌 15.B 16.“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第 6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辽宁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 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苏轼《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黃州 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 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 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第7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苏卷) 题目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无]魏初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 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略 第8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 44 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 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 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 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 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第 7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苏卷) 题目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无]魏初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 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略 第 8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题目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 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流水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 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解析: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2)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 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第9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 题目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题目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 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 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解析: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2)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 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第 9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 题目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 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 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査古诗的炼字及古诗鉴赏的技巧,回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第10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 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 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炼字及古诗鉴赏的技巧,回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第 10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去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 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 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本题考査诗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鉴赏的题目,首先应该仅仅抓住各自的诗意的不同,把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 处找出来,然后根据问题回答。 第1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去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 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 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鉴赏的题目,首先应该仅仅抓住各自的诗意的不同,把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 处找出来,然后根据问题回答。 第 11 题(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湖南卷) 题目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