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深加工产品,推进城市特别是苏南人口密集地区城市钢铁企业跨市搬迁,开展沿海现代 钢铁基地建设前期工作。 轻工行业:支持鼓励食品、家电、塑料、五金等行业向精深加工、新型智能方向发展, 推进"名、优、特、新”产品升级换代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高效绝热隔热材料、新型管材管件等节能、环 保、附加值高的建材产品: 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 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把加速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 服务业提速计划,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 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 竞争力提升,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树立“江苏服务”的崭新形象。服务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充分 发挥我省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 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 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产品,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 到2015年生产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商 贸、健康、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有产业和旅游业。 积极推动南京市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实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 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金融业。加快从传统信贷功能向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社会管理等多功 能拓展。推动债券、产权交易、股权投资、期货等市场加快发展。做强做大银行、保险、证 券、期货、租赁等地方法人金融企业,增强实力,拓展市场。吸引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到江 苏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券商直投、离岸金脸、信托租赁、责任保险等业务。支 持大型骨干企业建立财务公司。重点推进南京河西金融中心、苏州沙湖创投基地等平台建设。 把江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产业金融高地。 物流业。以交通运输业为基础,依托机场、港口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 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快递配送物流, 培有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提升货运组织和信息化水平,有效降低物 流成本。拓展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开展离岸结算、转 口贸易、跨境物流仓储等业务,积极开发和应用物流先进技术,构建一体化、综合性、全功 能的物流平台,加快建设沟通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提高邮政物 流发展水平。 一商贸流通业。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 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构筑实惠便利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和快捷畅通的生产资料流 通体系。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
金属深加工产品,推进城市特别是苏南人口密集地区城市钢铁企业跨市搬迁,开展沿海现代 钢铁基地建设前期工作。 轻工行业:支持鼓励食品、家电、塑料、五金等行业向精深加工、新型智能方向发展, 推进“名、优、特、新”产品升级换代。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高效绝热隔热材料、新型管材管件等节能、环 保、附加值高的建材产品。 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 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把加速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 服务业提速计划,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 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 竞争力提升,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树立“江苏服务”的崭新形象。服务业增 加值占 GDP 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充分 发挥我省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 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 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产品,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 到2015年生产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商 贸、健康、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业。 积极推动南京市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实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 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金融业。加快从传统信贷功能向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社会管理等多功 能拓展。推动债券、产权交易、股权投资、期货等市场加快发展。做强做大银行、保险、证 券、期货、租赁等地方法人金融企业,增强实力,拓展市场。吸引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到江 苏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责任保险等业务。支 持大型骨干企业建立财务公司。重点推进南京河西金融中心、苏州沙湖创投基地等平台建设。 把江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产业金融高地。 ——物流业。以交通运输业为基础,依托机场、港口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 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快递配送物流, 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提升货运组织和信息化水平,有效降低物 流成本。拓展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开展离岸结算、转 口贸易、跨境物流仓储等业务,积极开发和应用物流先进技术,构建一体化、综合性、全功 能的物流平台,加快建设沟通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提高邮政物 流发展水平。 ——商贸流通业。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 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构筑实惠便利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和快捷畅通的生产资料流 通体系。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
批发交易、价格发现、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 一旅游业。打造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专项旅游为特色的新型产业体 系,积极开发体验性的科技、海洋、体育和商务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 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有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 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着力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把江苏建设 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一房地产业。着力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 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完善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市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 推广绿色建筑和成品住宅,发展为工业、商务及其他行业服务的房地产业,规范物业服务行 为。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 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提升信总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巩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 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品,着力推进软件服务化和网络化发展,积极开拓电子商务、云 计算、增值电信、互联网内容产业、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网络教有、网络游戏、移动 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 决方案服务商。重点打造以南京“中国软件名城“为核心的苏南软件产业带,把江苏建设成为 国内信息化水平最高、国际上享有较高美誉度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 一服务外包业。积极引导企业拓展供应链管理、金融分析、软件开发、医药研发等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业务,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业务,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促进境内 外包发展,建成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科技测试、技术转移、科技咨询及评 估鉴证、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业。依托各类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大 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载体和平台,逐步建成完善的科技公共服务 平台和协作网络,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全省范围 内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广告、会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等商务服务和租赁 业,加强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昆山花桥国 际商务城、连云港大陆桥国际商务中心等商务服务集聚区发展。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商务服 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 教有培训业。重点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有,拓展海外教有,规范教有中介服 务,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培有本土培 训品牌,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有培训高地、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中心。 家庭服务业。重点发据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康服务、医疗服务积 极开发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等新产品和新市场,形成品牌化、标准化、规模 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 加快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立从产品创意、设计、研 发到物流、营销、品神推广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业企业。“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分离1000 家以上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其中省内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不少于50家。大力发展专 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为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
批发交易、价格发现、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 ——旅游业。打造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专项旅游为特色的新型产业体 系,积极开发体验性的科技、海洋、体育和商务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 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配套服务体系,培育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 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着力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把江苏建设 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房地产业。着力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 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完善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市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 推广绿色建筑和成品住宅,发展为工业、商务及其他行业服务的房地产业,规范物业服务行 为。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 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巩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 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品,着力推进软件服务化和网络化发展,积极开拓电子商务、云 计算、增值电信、互联网内容产业、3G 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移动 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 决方案服务商。重点打造以南京“中国软件名城”为核心的苏南软件产业带,把江苏建设成为 国内信息化水平最高、国际上享有较高美誉度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 ——服务外包业。积极引导企业拓展供应链管理、金融分析、软件开发、医药研发等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业务,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业务,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促进境内 外包发展,建成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科技测试、技术转移、科技咨询及评 估鉴证、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业。依托各类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大 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载体和平台,逐步建成完善的科技公共服务 平台和协作网络,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全省范围 内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广告、会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等商务服务和租赁 业,加强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昆山花桥国 际商务城、连云港大陆桥国际商务中心等商务服务集聚区发展。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商务服 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 ——教育培训业。重点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海外教育,规范教育中介服 务,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培育本土培 训品牌,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育培训高地、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中心。 ——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积 极开发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等新产品和新市场,形成品牌化、标准化、规模 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 加快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立从产品创意、设计、研 发到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业企业。“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分离1000 家以上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其中省内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不少于50家。大力发展专 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等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为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
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业企业。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服务标准的制定 与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进 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十二五”期间,组织制定省级服务业地方标准100项,新建国家 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20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50项以上。 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加强中心城市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旧城更新和“退二进三”,合 理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及城市综合体,集中布局商务、商贸、金融、创意 等服务功能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 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旅游、餐饮 购物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业,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 求,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 展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大力推广粮食高产技术,努力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推行测土配 方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田地力保护与修复,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盐土改良等 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 务,建设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田增产增收和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并完善粮食 储备制度,形成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0 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亿斤左右,保障口粮省内自给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快设施园艺提档升级,组织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推进 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推进生猪、家禽、奶牛 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肉羊等特色畜产品,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 推进标准化鱼池、渔船改造,加快渔港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基 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 产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服务业和 乡村旅游业。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00万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 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培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 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6:1。支持农 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农贸市场为支撑、大型超市为平台的农 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开展连锁商业 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示 范园等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 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0% 以上。发展外向型农业,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加强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申报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发展订单经营。推进镇江等丘陵 山区生态和农业综合开发。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条体系。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 体,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农业科技
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业企业。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服务标准的制定 与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进 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十二五”期间,组织制定省级服务业地方标准100项,新建国家 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20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50项以上。 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加强中心城市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旧城更新和“退二进三”,合 理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及城市综合体,集中布局商务、商贸、金融、创意 等服务功能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 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旅游、餐饮、 购物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业,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 求,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 展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大力推广粮食高产技术,努力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推行测土配 方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田地力保护与修复,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盐土改良等 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 务,建设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田增产增收和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并完善粮食 储备制度,形成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0 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亿斤左右,保障口粮省内自给。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快设施园艺提档升级,组织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推进 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设施化生产。推进生猪、家禽、奶牛 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肉羊等特色畜产品,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 推进标准化鱼池、渔船改造,加快渔港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基 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 产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服务业和 乡村旅游业。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00万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 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 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6:1。支持农 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农贸市场为支撑、大型超市为平台的农 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开展连锁商业 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示 范园等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 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0% 以上。发展外向型农业,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加强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申报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发展订单经营。推进镇江等丘陵 山区生态和农业综合开发。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 体,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农业科技
创新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种业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 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巩固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第四节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以新兴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开发区 引导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资源集聚,形成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业配套能力 和创新活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带”、“群”、“网状分布的产业基地格局。重点建设南 京软件和服务外包、苏州电子信息和纳米技术、无锡太阳能和物联网、泰州生物医药、徐州 工程机域、常州输变电设备、扬州汽车及零部件、南通海工平台、盐城风电装备及昆山液品 显示等龙头带动型、创新驱动型和品牌推动型基地。到2015年,培育建设一批销售收入超500 亿元、超千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一县一基地“发展格局。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推动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发挥工业开发区产业优势,建设现代物流、科技研发、 软件信息、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生产服务配套功能,形成集群分布、分工明 确、互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立足各类交通枢纽,构建 快速便徒、货畅其流的集疏运体系,推进现代物流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建设。依托城市存 量资产,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发展商务服务、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完善金融 会计、审计、会展等商务类平台,信息咨询 ,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技术类服务平台,推云 服务、资源和信息共享,促进集聚区提档升级。到2015年,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超过100 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家,500亿元的6家,省级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总收入比重达到55%。 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骨干企业 做强做大。以品牌、技术、资本为纽带,促进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 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大型企业(集团)。推动规模大、质量好、运作规范的企业将资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壮 大上市公司规模,提升经营能力。实施品牌工程,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 商标,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商标境外注册和专利申请,不断扩大品牌国际知名度。 十二五”期间,新增驰名商标100件以上,省著名商标1000件以上。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 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融资 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建立完 善技术转移和交易平台。启动中小企业创新工程,鼓励技术创新,培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 权的示范企业。 第五节提升信息化带动能力 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和水平,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过程,加大工业软件应 用,提升装备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快信息技术 入产品研发,推进工业设计和功能创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信 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效率,推广应用企业信息系统,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加快信 息技术拓展新兴领域,发展新型业态。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电子政务内网和信息公共服务平
创新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种业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 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巩固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第四节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以新兴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开发区, 引导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资源集聚,形成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业配套能力 和创新活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带”、“群”、“网”状分布的产业基地格局。重点建设南 京软件和服务外包、苏州电子信息和纳米技术、无锡太阳能和物联网、泰州生物医药、徐州 工程机械、常州输变电设备、扬州汽车及零部件、南通海工平台、盐城风电装备及昆山液晶 显示等龙头带动型、创新驱动型和品牌推动型基地。到2015年,培育建设一批销售收入超500 亿元、超千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一县一基地”发展格局。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推动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发挥工业开发区产业优势,建设现代物流、科技研发、 软件信息、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生产服务配套功能,形成集群分布、分工明 确、互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立足各类交通枢纽,构建 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体系,推进现代物流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建设。依托城市存 量资产,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发展商务服务、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完善金融、 会计、审计、会展等商务类平台,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技术类服务平台,推动 服务、资源和信息共享,促进集聚区提档升级。到2015年,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超过100 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家,500亿元的6家,省级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总收入比重达到55%。 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骨干企业 做强做大。以品牌、技术、资本为纽带,促进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 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大型企业(集团)。推动规模大、质量好、运作规范的企业将资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壮 大上市公司规模,提升经营能力。实施品牌工程,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 商标,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商标境外注册和专利申请,不断扩大品牌国际知名度。 “十二五”期间,新增驰名商标100件以上,省著名商标1000件以上。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 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融资 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建立完 善技术转移和交易平台。启动中小企业创新工程,鼓励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 权的示范企业。 第五节 提升信息化带动能力 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和水平,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过程,加大工业软件应 用,提升装备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快信息技术融 入产品研发,推进工业设计和功能创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信 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效率,推广应用企业信息系统,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加快信 息技术拓展新兴领域,发展新型业态。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电子政务内网和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力推进社会发展领域信息化,促进各类资源开发 利用和共享。 积极推讲“三网融合”。重点支持南京深入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推讲广电、电信业务双 向进入,加快广电、电信网络升级改造,促进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新区网络建设一网共 建共享。大力推进政务、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三网融合”业务的广泛应用,鼓励 企业开展“三网融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支持非试点地区创造条件,开展“三网融合 试点工作,到2015年全省各地区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协调发展。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保 密设施建设,强化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演 练等保障工作,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七章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有、人才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教有资源优势,以服务社会为 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大教有改革力度,落实教有优先投入机制,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率先建成教有强省、人才强省,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一节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有。保讲义名教有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对农村地风、经济欠发达地风 的支持,合理配置教有资源,有效减少择校现象,确保义务教有高水平、全覆盖。推动普通 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开展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鼓励学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形成教有教学特 色,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切实加强学前教有,普及科 学保教方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有 强化基础教有公平,完善助学体系,建立学前教有资助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教有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有和服务。 提升高等教有办学水平。推动高等教有内涵发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挥 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业教有和指导,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 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支持“985工程”高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推进211工程”高校建设,提升地方高校建设水平。实施江苏高校优势 学科建设工程,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多类重点学科以及各类优势学科 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教有,提升大学生实践创 新能力。发挥高水平高校的辐射作用,加大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 创新发展职业教有。把发展职业教有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有与高等职业教有,协调推进学历教有与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教有改 创新,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发展示范性职业院 校,推进职业教有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产教结合、校 企合作制度,健全和规范校企办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 式。 加大教有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国家教有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教有管理创新,推进政 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 实施素质教有,加快教有教学模式创新。积极稳步推进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扩大招生自主权。深化高等教有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增强高校办学自 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支持让会力量通过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 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有公办学校,大力发展民办教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
台,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力推进社会发展领域信息化,促进各类资源开发 利用和共享。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重点支持南京深入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 向进入,加快广电、电信网络升级改造,促进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新区网络建设一网共 建共享。大力推进政务、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三网融合”业务的广泛应用,鼓励 企业开展“三网融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支持非试点地区创造条件,开展“三网融合” 试点工作,到2015年全省各地区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协调发展。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保 密设施建设,强化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演 练等保障工作,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七章 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以服务社会为 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率先建成教育强省、人才强省,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一节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 的支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减少择校现象,确保义务教育高水平、全覆盖。推动普通 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开展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鼓励学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形成教育教学特 色,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切实加强学前教育,普及科 学保教方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 强化基础教育公平,完善助学体系,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业教育和指导,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支持“985工程”高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推进“211工程”高校建设,提升地方高校建设水平。实施江苏高校优势 学科建设工程,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多类重点学科以及各类优势学科 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实践创 新能力。发挥高水平高校的辐射作用,加大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教育改革 创新,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发展示范性职业院 校,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产教结合、校 企合作制度,健全和规范校企办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 式。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教育管理创新,推进政 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积极稳步推进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扩大招生自主权。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增强高校办学自 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 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