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综合实力。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8万亿元(2010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0% 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 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人 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3%: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提高到400 件,专利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生态文明。耕地保有量保持475万公顷: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达到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均完成国家下达 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 城乡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3%。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苏北地区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区域发展优势更加鲜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 局。 改革开放。财税、金、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 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 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 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国前列,参与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 升。 人民生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2011年实现农村 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全部脱贫基础上,继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 0.39和0.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 社会建设和管理。高中阶段教有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有毛入学率提升到50%,主 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有年限提高到1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医疗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0张左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 率保持在95%以上: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39万套:民主法制更 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 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专栏2100项核心关键技术 海上风电整机5项,新型光伏电池5项,核能与生物质能5项,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5 项,高性能战略材料10项,纳米材料与器件5项,生物技术新药10项,大品种创新药物5项, 大型医疗装备3项,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8项,海量数据处理与云计算3项,极大规模
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综合实力。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8万亿元(2010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0% 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 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人 力资本投资占 GDP 比重达到15%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3%;百亿元 GDP 专利授权数提高到400 件,专利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生态文明。耕地保有量保持475万公顷;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达到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均完成国家下达 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 城乡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3%。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苏北地区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区域发展优势更加鲜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 局。 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 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 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 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国前列,参与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 升。 人民生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2011年实现农村 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全部脱贫基础上,继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 0.39和0.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 社会建设和管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50%,主 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医疗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0张左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 率保持在95%以上;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39万套;民主法制更 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 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专栏2 100项核心关键技术 海上风电整机5项,新型光伏电池5项,核能与生物质能5项,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5 项,高性能战略材料10项,纳米材料与器件5项,生物技术新药10项,大品种创新药物5项, 大型医疗装备3项,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8项,海量数据处理与云计算3项,极大规模
集成电路5项,新型显示3项,下一代通信及网络8项,先进机器人及绿色制造10项,大飞机 与高铁等重大配春技术5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5项。 第二篇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章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步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 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一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紧跟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深入开展基础性、前沿 性科学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高 技术攀登计划,围绕优势产业领域,以及前沿性产业领域,集中突破100项具有全局性、带 动性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规 模产业转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推动更多的江 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强面向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吸引国家级科技资源向江苏布局,组织实施 批重大科学研究专项,显著增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有以中小科 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 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科技资谒 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进一步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加强企业技术 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 发明专利的水平。加快建立吸纳整合境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利 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专利购买、建立海外 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程度,大力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 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 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实施科技平台推进工程,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实行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覆盖,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 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 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到2015年,新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50个,为创新创业提供 共性技术、工具软件、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科技情报等配套技术服务。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 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信息发布和产权交易 提供便徒高效服务。推动省内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市县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中心,力争实现全覆盖。构建省级科技创业投融资联盟,积极引入创业投资,拓展科技 金脸服务范围。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人事代理
集成电路5项,新型显示3项,下一代通信及网络8项,先进机器人及绿色制造10项,大飞机 与高铁等重大配套技术5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5项。 第二篇 创新驱动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章 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步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 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一节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紧跟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深入开展基础性、前沿 性科学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高 技术攀登计划,围绕优势产业领域,以及前沿性产业领域,集中突破100项具有全局性、带 动性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规 模产业转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推动更多的“江 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强面向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吸引国家级科技资源向江苏布局,组织实施一 批重大科学研究专项,显著增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以中小科 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 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科技资源 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进一步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加强企业技术 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 发明专利的水平。加快建立吸纳整合境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利 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专利购买、建立海外 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程度,大力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 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 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实施科技平台推进工程,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实行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覆盖,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 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 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到2015年,新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50个,为创新创业提供 共性技术、工具软件、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科技情报等配套技术服务。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 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信息发布和产权交易 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推动省内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市县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中心,力争实现全覆盖。构建省级科技创业投融资联盟,积极引入创业投资,拓展科技 金融服务范围。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人事代理
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支持南京开展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长三角区 域科技创新中心。选择创新需求迫切、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较好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区 域,探索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 点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建设市 县及乡镇三级创新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第二节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 提升发展高新区。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作用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示范带动作 用,加快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优 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打造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型核心园区。推 动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等政策在园区的先行先试。支持建设产 业技术研究院,开放实验室等综合性研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到2015 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20% 鼓励发展专业园区。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彰显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纳米技 术、物联网、生物医药、无线通信、清洁能源、环保装备、文化创意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 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形成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加品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同、科技企业解化器等各类科 技创业园建设,催生一批高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持续涌现。加强园区资 源整合,推动服务内容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孵化效率。加快园区公共基础 设施和服务条件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全省各类创业 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孵化高科技企业2.5万家,单位产出效益大幅提高,成为科技创新 和人才创业最活跃的载体。 第三节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 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探 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培有和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贵 励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融资债券,吸引境内外优秀基金 管理团队,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全省创业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拓展投融 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 市场平台发展壮大。推进科普场馆建设,加强科学教有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 公民科学素质。 完善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科技创 新政策落实到位。强化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 制度、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进技术入 股和参与分配。提高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市场化和社会化。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示范省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提升知识 产权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管理,积极培养知识产权人 才。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掌 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能力。“十二五” 期间,全省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全国前列,到2015年,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0万件
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支持南京开展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长三角区 域科技创新中心。选择创新需求迫切、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较好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区 域,探索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 点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建设市、 县及乡镇三级创新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 提升发展高新区。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作用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示范带动作 用,加快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优 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打造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型核心园区。推 动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等政策在园区的先行先试。支持建设产 业技术研究院,开放实验室等综合性研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到2015 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20%。 鼓励发展专业园区。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彰显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纳米技 术、物联网、生物医药、无线通信、清洁能源、环保装备、文化创意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 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形成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加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科 技创业园建设,催生一批高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持续涌现。加强园区资 源整合,推动服务内容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孵化效率。加快园区公共基础 设施和服务条件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全省各类创业 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孵化高科技企业2.5万家,单位产出效益大幅提高,成为科技创新 和人才创业最活跃的载体。 第三节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 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探 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鼓 励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融资债券,吸引境内外优秀基金 管理团队,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全省创业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拓展投融 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 市场平台发展壮大。推进科普场馆建设,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 公民科学素质。 完善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科技创 新政策落实到位。强化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 制度、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进技术入 股和参与分配。提高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市场化和社会化。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示范省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提升知识 产权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管理,积极培养知识产权人 才。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掌 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能力。“十二五” 期间,全省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全国前列,到2015年,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0万件
商标注册总数达到44万件,作品著作权登记总量达到2.65万件 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话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讲步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 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 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客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品做大,向 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瑞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 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 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重点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有5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 新产品,形成2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 业特色产业基地,培有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500家创新型骨干龙 头企业。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 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一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产业及高 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 和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 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一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品示材料、高性 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 料等10类材料,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产品基地和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确保在全国 处于领先地位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培有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生物试剂、 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努力成 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 及环保工程设计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一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产品,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生物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 物联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 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培有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 务四大核心产业,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打造成 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 息网络基础设施及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控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轨道交通和海洋 工程装备、大吨位工程机械等,加快提高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向大型化、成套化方 向发展
商标注册总数达到44万件,作品著作权登记总量达到2.65万件。 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 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 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向 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 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 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重点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5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 新产品,形成2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 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500家创新型骨干龙 头企业。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 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产业及高 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 和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 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 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 料等10类材料,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产品基地和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确保在全国 处于领先地位。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生物试剂、 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努力成 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 及环保工程设计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产品,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生物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 ——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 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 务四大核心产业,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打造成 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 息网络基础设施及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控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轨道交通和海洋 工程装备、大吨位工程机械等,加快提高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向大型化、成套化方 向发展
一光电产业。重点开发新型光纤光线和光电器件,加快新型半导体光电材料和有机光 电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 一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及控制技术,大规模储能 设备,特高压和超高压输电设备,智能输变电、配电二次控制检测设备和智能电网调度系统。 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 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 培有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和十亿元级品牌产品。围绕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 结构升级,加大有效投入,积极推进有市场前景、有技术含量、有辐射带动效应的项目建设 实现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专栏3主导产业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业:以机械、汽车、船舶为重点,着力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 舶制造、新型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等产业链。 石油化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改造提升盐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和农用 化学品,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以炼油为基础,以乙烯为重点,建设大型乙烯生产基地,打 造大石化产业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纺织、治金、轻工、建材等四大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积极推进企业 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改投入和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提高产业 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到2015年,四大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 牌效应与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关健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 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2%左右。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 产业化,力争在建筑业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以 治金、建材、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法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 的落后产能。结合江苏实际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 制造能力。继续推进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约化发展水平和环 保、安全水平。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专栏4传统产业提升重点 纺织行业:面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品牌服装.高档绿色家纺产品。功能性产业 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和关键零部件制造 冶金行业:重点发展板管带材、优质钢、特殊钢、高档金属制品等特色短缺产品和有色
——光电产业。重点开发新型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加快新型半导体光电材料和有机光 电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 ——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及控制技术,大规模储能 设备,特高压和超高压输电设备,智能输变电、配电二次控制检测设备和智能电网调度系统。 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 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 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和十亿元级品牌产品。围绕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 结构升级,加大有效投入,积极推进有市场前景、有技术含量、有辐射带动效应的项目建设, 实现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专栏3 主导产业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业:以机械、汽车、船舶为重点,着力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 舶制造、新型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等产业链。 石油化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改造提升盐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和农用 化学品,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以炼油为基础,以乙烯为重点,建设大型乙烯生产基地,打 造大石化产业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四大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积极推进企业 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改投入和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提高产业 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到2015年,四大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 牌效应与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关键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 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2%左右。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 产业化,力争在建筑业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以 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法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 的落后产能。结合江苏实际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 制造能力。继续推进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约化发展水平和环 保、安全水平。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专栏4 传统产业提升重点 纺织行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品牌服装、高档绿色家纺产品、功能性产业 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和关键零部件制造。 冶金行业:重点发展板管带材、优质钢、特殊钢、高档金属制品等特色短缺产品和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