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曹魏的时期,从223年到234年,共12年。 诸葛亮后半生28年的历史活动,充分表现了他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 面的卓越见识和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说: 诸葛亮作为丞相,能够安抚百姓,建立法规,整顿官职,遵循权制,开 诚布公;对尽忠而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有仇隙,也必赏无疑,对犯法和玩 忽职守的人,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定惩罚;对真正服罪吐真情的人,罪 虽重也可以释放,对狡辩抵赖掩过饰非的人,罪过虽轻也一定严惩;为善不 论多么轻微,都加以奖赏,作恶不论多么细小,都加以贬责;处理政事精练, 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对人的观察循名责实,对虚伪的人不予录用;因为他用 心公平,赏罚分明,所以举国之人对他既畏惧而又尊敬,刑法虽然严峻却没 人抱怨。诸葛亮可称得上是懂得治国之道的优秀人才,与管仲、萧何等差不 多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论,虽然不免美化夸大之嫌,但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诸葛亮的个人品德才能和他治蜀的功绩,值得我们参考
伐曹魏的时期,从 223 年到 234 年,共 12 年。 诸葛亮后半生 28 年的历史活动,充分表现了他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 面的卓越见识和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说: 诸葛亮作为丞相,能够安抚百姓,建立法规,整顿官职,遵循权制,开 诚布公;对尽忠而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有仇隙,也必赏无疑,对犯法和玩 忽职守的人,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定惩罚;对真正服罪吐真情的人,罪 虽重也可以释放,对狡辩抵赖掩过饰非的人,罪过虽轻也一定严惩;为善不 论多么轻微,都加以奖赏,作恶不论多么细小,都加以贬责;处理政事精练, 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对人的观察循名责实,对虚伪的人不予录用;因为他用 心公平,赏罚分明,所以举国之人对他既畏惧而又尊敬,刑法虽然严峻却没 人抱怨。诸葛亮可称得上是懂得治国之道的优秀人才,与管仲、萧何等差不 多。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论,虽然不免美化夸大之嫌,但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诸葛亮的个人品德才能和他治蜀的功绩,值得我们参考
第三章孙权、周瑜、鲁肃、陆逊 第一节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东吴政权 的开国皇帝。 孙坚、孙策的起兵 孙权的父亲孙坚,少为县吏。史书称他“世仕吴”,又说他“孤微发迹 2,孙家大概是浙东地区一个门第不算高的豪族。熹平三年(174),孙坚以 吴郡司马的身份募召精勇千余人,协助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的州郡兵,共同 镇压了会稽的许生起义。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中郎将朱儁表坚为佐军司马。 时孙坚为下邳丞,他以跟随他的乡里少年,又募商旅及淮、泗精兵,总共 千多人,组织成他的基本队伍,跟随朱儁向黄巾军挥舞屠刀。中平四年(187) 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任孙坚为长沙太守:长沙、零陵、桂阳 三郡的农民军都被他压平。关东州郡起来讨董卓时,孙坚也起兵响应,并进 军中原,成为袁术的部下。在州郡兵中,孙坚的军队是一支少有的劲旅。他 曾在阳人(今河南临汝西)大破董卓的队伍,董卓迁都长安后,他又进军收 复了东汉的京都洛阳。初平二年(191),袁术派孙坚往攻刘表,在围攻襄阳 的战斗中,孙坚被黄祖的部下射死。 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哥哥孙策,在孙坚进军中原时,与家人徙居舒(今 安徽庐江西南)。孙策在江淮间结交知名人士,与舒县大族周瑜特相友善。 孙坚死后,策往见袁术,术以坚余兵归还给他。孙策因为不是袁术的心腹, 故不被重用。这时割据群雄正倾其全力在中原混战,江南地区是一个没有大 割据势力的空虚地带。兴平二年(195),孙策征得袁术的同意,率兵进取江 东,想到那里开辟一个新天地。事实证明,这个正确的战略选择,对以后孙 氏势力的发展壮大起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孙策在寿春离开袁术时,仅有兵千余人,马数十匹,力量很小。他沿途 招兵买马,比及历阳(今安徽和县),已发展到五六千人。孙策过江后,首 先与扬州刺史刘繇发生了冲突。经过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秣陵(今 江苏江宁)等地的几次战斗,孙策击溃了刘繇的势力,占据刘繇的根据地曲 阿(今江苏丹阳)。 孙氏父子在江东的名声并不好,所以孙策初过江时,“百姓闻孙郎至, 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孙策为笼络民心,下令整顿军纪,严 禁士兵抢掠,至“鸡犬菜茹,一无所犯”。他又规定:“乐从军者,一身行 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这样,孙策的势力便壮大起来,军队迅速发 展到两万多人 建安元年(196),孙策南下攻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兵 败投降。建安四年,袁术病死,其部下投奔庐江太守刘勋于皖城(今安徽潜 ①本节材料主要依据《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下引此传者不另注 ②《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及注引。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第三章 孙权、周瑜、鲁肃、陆逊 第一节 孙权①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东吴政权 的开国皇帝。 孙坚、孙策的起兵 孙权的父亲孙坚,少为县吏。史书称他“世仕吴”,又说他“孤微发迹” ②,孙家大概是浙东地区一个门第不算高的豪族。熹平三年(174),孙坚以 吴郡司马的身份募召精勇千余人,协助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的州郡兵,共同 镇压了会稽的许生起义。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中郎将朱儁表坚为佐军司马。 时孙坚为下邳丞,他以跟随他的乡里少年,又募商旅及淮、泗精兵,总共一 千多人,组织成他的基本队伍,跟随朱儁向黄巾军挥舞屠刀。中平四年(187), 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任孙坚为长沙太守:长沙、零陵、桂阳 三郡的农民军都被他压平。关东州郡起来讨董卓时,孙坚也起兵响应,并进 军中原,成为袁术的部下。在州郡兵中,孙坚的军队是一支少有的劲旅。他 曾在阳人(今河南临汝西)大破董卓的队伍,董卓迁都长安后,他又进军收 复了东汉的京都洛阳。初平二年(191),袁术派孙坚往攻刘表,在围攻襄阳 的战斗中,孙坚被黄祖的部下射死。 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哥哥孙策,在孙坚进军中原时,与家人徙居舒(今 安徽庐江西南)。孙策在江淮间结交知名人士,与舒县大族周瑜特相友善。 孙坚死后,策往见袁术,术以坚余兵归还给他。孙策因为不是袁术的心腹, 故不被重用。这时割据群雄正倾其全力在中原混战,江南地区是一个没有大 割据势力的空虚地带。兴平二年(195),孙策征得袁术的同意,率兵进取江 东,想到那里开辟一个新天地。事实证明,这个正确的战略选择,对以后孙 氏势力的发展壮大起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孙策在寿春离开袁术时,仅有兵千余人,马数十匹,力量很小。他沿途 招兵买马,比及历阳(今安徽和县),已发展到五六千人。孙策过江后,首 先与扬州刺史刘繇发生了冲突。经过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秣陵(今 江苏江宁)等地的几次战斗,孙策击溃了刘繇的势力,占据刘繇的根据地曲 阿(今江苏丹阳)。 孙氏父子在江东的名声并不好,所以孙策初过江时,“百姓闻孙郎至, 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孙策为笼络民心,下令整顿军纪,严 禁士兵抢掠,至“鸡犬菜茹,一无所犯”。他又规定:“乐从军者,一身行, 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①。这样,孙策的势力便壮大起来,军队迅速发 展到两万多人。 建安元年(196),孙策南下攻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兵 败投降。建安四年,袁术病死,其部下投奔庐江太守刘勋于皖城(今安徽潜 ①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下引此传者不另注。 ②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及注引。 ①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山)。孙策袭皖,逐刘勋,袁术的部曲三万多人皆归孙策。孙策又兵临豫章 (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太守华歆不战而降。策分豫章为庐陵郡(治所在 今江西吉水东北)。在此前后,孙策又削平了丹阳(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吴郡(治所在今江苏吴县)的割据势力。这样,孙策就占据了扬州的会稽、 吴、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大体上统一了江东。 建安五年(200),被孙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部下,在丹徒刺杀孙策。 孙坚、孙策虽然都过早地死去,但他们却拉起了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队 伍,也占据了一块相当大的地盘。这就为孙权在江南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孙权建立吴国 孙权曾随孙策转战江东,常在一起进行谋划。策死后,孙权在张昭、周 瑜等的辅佐下继位。他一方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另方面“镇抚山越, 讨不从命”,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 这时,北方的曹操已渐次消灭袁绍集团,席卷了冀、幽、并、青四州, 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襄阳的刘表也占领了包括今湖南、湖北的荆州地区 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割据势力。但刘表 无能,举措失宜,所以地位不稳。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第一步即 取代刘表;曹操在略平三郡乌桓以后,也把刘表作为首先要兼并的对象。在 这种形势下,吴将甘宁向孙权建议:“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 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 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曹)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因此,建安十三 年(208)孙权一举灭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但未等孙权对刘表用兵,曹操已 率大军袭襄阳,继承刘表的刘琮不战而降,荆州被曹操占领。接着,曹操从 江陵顺江东下,图谋一举消灭孙权,席卷江东。出发前,他写信恫吓孙权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样,历史上决定三国分立的 赤壁大战就爆发了。 在赤壁之战中,日后魏、蜀、吴三国的主要人物都作了充分的表演。时 孙权才二十六岁,但已显露出他的足以与曹操、刘备并称无愧的政治家的才 干。当他听了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七嘴八舌的辩论以后,“拔刀斫前奏 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这是何等的气魄!在赤 壁之战中,主要是由于孙权有抗曹的巨大决心,在各方面又处置得宜,因而 才取得了以孙、刘五万联军大破二十多万曹军的奇迹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主要致力于关陇后方的巩固,孙、刘两家围绕着荆 州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夺。荆州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吴、蜀都不愿放弃 这个能搜刮大量兵源和物资的重要基地。荆州居长江上游,北上可以进攻曹 魏的襄樊,威胁许昌,东下可顺流达孙吴的腹地。蜀若失去荆州,就被封闭 ①按虚岁计,孙坚死时年三十七,孙策死时年二十六。 ②《三国志·吴书·刘表传》。 ①《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山)。孙策袭皖,逐刘勋,袁术的部曲三万多人皆归孙策。孙策又兵临豫章 (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太守华歆不战而降。策分豫章为庐陵郡(治所在 今江西吉水东北)。在此前后,孙策又削平了丹阳(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吴郡(治所在今江苏吴县)的割据势力。这样,孙策就占据了扬州的会稽、 吴、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大体上统一了江东。 建安五年(200),被孙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部下,在丹徒刺杀孙策。 孙坚、孙策虽然都过早地死去①,但他们却拉起了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队 伍,也占据了一块相当大的地盘。这就为孙权在江南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孙权建立吴国 孙权曾随孙策转战江东,常在一起进行谋划。策死后,孙权在张昭、周 瑜等的辅佐下继位。他一方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另方面“镇抚山越, 讨不从命”,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 这时,北方的曹操已渐次消灭袁绍集团,席卷了冀、幽、并、青四州, 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襄阳的刘表也占领了包括今湖南、湖北的荆州地区, “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②,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割据势力。但刘表 无能,举措失宜,所以地位不稳。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第一步即 取代刘表;曹操在略平三郡乌桓以后,也把刘表作为首先要兼并的对象。在 这种形势下,吴将甘宁向孙权建议:“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 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 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曹)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①。因此,建安十三 年(208)孙权一举灭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但未等孙权对刘表用兵,曹操已 率大军袭襄阳,继承刘表的刘琮不战而降,荆州被曹操占领。接着,曹操从 江陵顺江东下,图谋一举消灭孙权,席卷江东。出发前,他写信恫吓孙权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②。这样,历史上决定三国分立的 赤壁大战就爆发了。 在赤壁之战中,日后魏、蜀、吴三国的主要人物都作了充分的表演。时 孙权才二十六岁,但已显露出他的足以与曹操、刘备并称无愧的政治家的才 干。当他听了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七嘴八舌的辩论以后,“拔刀斫前奏 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③这是何等的气魄!在赤 壁之战中,主要是由于孙权有抗曹的巨大决心,在各方面又处置得宜,因而 才取得了以孙、刘五万联军大破二十多万曹军的奇迹。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主要致力于关陇后方的巩固,孙、刘两家围绕着荆 州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夺。荆州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吴、蜀都不愿放弃 这个能搜刮大量兵源和物资的重要基地。荆州居长江上游,北上可以进攻曹 魏的襄樊,威胁许昌,东下可顺流达孙吴的腹地。蜀若失去荆州,就被封闭 ① 按虚岁计,孙坚死时年三十七,孙策死时年二十六。 ② 《三国志·吴书·刘表传》。 ①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②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江表传》。 ③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在三峡以西的四川,在东面无法与吴、魏争衡。吴若不占领荆州,就时刻受 到长江上游的威胁,无法确保江东。所以从战略上说,荆州是吴、蜀必争之 地。而荆州对吴比对蜀还重要一些。 起初孙、刘两家为了联合抗曹,孙权同意把荆州借给刘备。当刘备跨有 荆、益以后,势力急剧壮大,对孙权造成严重威胁,孙、刘矛盾趋于激化。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未果,即派吕蒙带兵攻取长沙、零 陵、桂阳三郡;后孙、刘双方妥协,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这是争夺荆州 的第一个回合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向曹军发动大规模的襄樊 战役,掳于禁,斩庞德,军势极盛。关羽和孙权关系不好,扬言说:“如使 樊城拔,吾不能灭汝(孙权)邪!”°可见如关羽获胜,蜀对吴造成的压力当 更大。起初孙权想乘机攻取曹魏的徐州,但遭到吕蒙的反对,他向孙权说 “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 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吕蒙的主张显然更符合东吴的利益。孙权改变 主意,采取与曹魏联合,达成夹击关羽的密谋。关羽在吕蒙的偷袭下,一败 涂地,荆州全部丢失。这是争夺荆州的第二个回合。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在他称帝后倾全力向吴进攻。蜀和吴 有所不同:蜀处群山环绕之中,易于自守,外敌很难进攻,所以它大举攻吴, 不必顾忌魏的袭击;吴与魏仅一江之隔,极易受到魏的攻击,它如对付蜀, 就更得提防魏。因此,孙权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曹丕称臣、进贡,并接受曹 丕赐给他的吴王封号,以避免“二处受敌”的困境。曹丕受孙权的迷惑,对 吴、蜀之争采取中立。在这种情况下,吴以全力对蜀,终于在夷陵大破刘备 的军队。这是争夺荆州的第三个回合。经过以上三个回合的斗争,最后确立 了吴在荆州的统治。 在魏、蜀、吴三国中,就其政治凭借来说,吴不如蜀、蜀不如魏。曹操 和曹丕“挟天子而令诸侯 切以汉献帝为招牌,名正言顺,当曹丕具备 称帝的条件以后,仅导演了一场禅让的闹剧,就率先当了皇帝。刘备是“帝 室之胄”,虽然比较疏远,但也有兴灭继绝的称帝资格,所以当曹丕废汉献 帝以后,刘备就马上宣布是汉室的合法继承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种政 治凭借在当时是重要的,但东吴却缺乏它。在三国中孙权称帝最晚,这当然 是由于吴、蜀长期争夺荆州,孙权不得不对魏采取韬晦的策略,但也与他缺 乏这种政治凭借有关系。直至夷陵之战以后,孙权与蜀恢复了联盟关系,解 除了西顾之忧,又经过几年的酝酿,孙权才在黄龙元年(229)正式称帝 孙权为什么能在江南建立起巩固的封建政权呢?从客观上来说,西汉以 后江南经济有若干发展,为东吴在这里建国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主观 来说,还依赖于孙权所执行的正确的政策。孙吴政权关键的战略措施,约有 以下三端。 其一,尽力争取江北和江东大族地主的支持。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使 部分地主豪强在北方不能立足,便带领他们的宗族和依附农民纷纷过江,想 在这个较为宁静的地区暂时躲避一下,以待机北归。如有宗族、部曲三百多 ①《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典略》。 2《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①参阅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10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在三峡以西的四川,在东面无法与吴、魏争衡。吴若不占领荆州,就时刻受 到长江上游的威胁,无法确保江东。所以从战略上说,荆州是吴、蜀必争之 地。而荆州对吴比对蜀还重要一些。 起初孙、刘两家为了联合抗曹,孙权同意把荆州借给刘备。当刘备跨有 荆、益以后,势力急剧壮大,对孙权造成严重威胁,孙、刘矛盾趋于激化。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未果,即派吕蒙带兵攻取长沙、零 陵、桂阳三郡;后孙、刘双方妥协,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这是争夺荆州 的第一个回合。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向曹军发动大规模的襄樊 战役,掳于禁,斩庞德,军势极盛。关羽和孙权关系不好,扬言说:“如使 樊城拔,吾不能灭汝(孙权)邪!”①可见如关羽获胜,蜀对吴造成的压力当 更大。起初孙权想乘机攻取曹魏的徐州,但遭到吕蒙的反对,他向孙权说: “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 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②。吕蒙的主张显然更符合东吴的利益。孙权改变 主意,采取与曹魏联合,达成夹击关羽的密谋。关羽在吕蒙的偷袭下,一败 涂地,荆州全部丢失。这是争夺荆州的第二个回合。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在他称帝后倾全力向吴进攻。蜀和吴 有所不同:蜀处群山环绕之中,易于自守,外敌很难进攻,所以它大举攻吴, 不必顾忌魏的袭击;吴与魏仅一江之隔,极易受到魏的攻击,它如对付蜀, 就更得提防魏。因此,孙权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曹丕称臣、进贡,并接受曹 丕赐给他的吴王封号,以避免“二处受敌”的困境。曹丕受孙权的迷惑,对 吴、蜀之争采取中立。在这种情况下,吴以全力对蜀,终于在夷陵大破刘备 的军队。这是争夺荆州的第三个回合。经过以上三个回合的斗争,最后确立 了吴在荆州的统治。 在魏、蜀、吴三国中,就其政治凭借来说,吴不如蜀、蜀不如魏。曹操 和曹丕“挟天子而令诸侯”,一切以汉献帝为招牌,名正言顺,当曹丕具备 称帝的条件以后,仅导演了一场禅让的闹剧,就率先当了皇帝。刘备是“帝 室之胄”,虽然比较疏远,但也有兴灭继绝的称帝资格,所以当曹丕废汉献 帝以后,刘备就马上宣布是汉室的合法继承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种政 治凭借在当时是重要的,但东吴却缺乏它。在三国中孙权称帝最晚,这当然 是由于吴、蜀长期争夺荆州,孙权不得不对魏采取韬晦的策略,但也与他缺 乏这种政治凭借有关系。直至夷陵之战以后,孙权与蜀恢复了联盟关系,解 除了西顾之忧,又经过几年的酝酿,孙权才在黄龙元年(229)正式称帝。 孙权为什么能在江南建立起巩固的封建政权呢?从客观上来说,西汉以 后江南经济有若干发展,为东吴在这里建国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①。从主观 来说,还依赖于孙权所执行的正确的政策。孙吴政权关键的战略措施,约有 以下三端。 其一,尽力争取江北和江东大族地主的支持。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使一 部分地主豪强在北方不能立足,便带领他们的宗族和依附农民纷纷过江,想 在这个较为宁静的地区暂时躲避一下,以待机北归。如有宗族、部曲三百多 ①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典略》。 ②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① 参阅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 100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口的临淮东城人鲁肃,有私客百人的汝南细阳人昌范,有僮客八百的南阳人 甘宁,以及皖北大族周瑜等,便都是这一类人。他们到达江南后,迫切地需 要有一个政权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孙氏政权的建立可说适应了他们的这种要 求。孙策和孙权对这些流亡地主皆曲意笼络,如孙策自称与周瑜情同“骨肉” 对吕范“亲戚待之”,孙权更师礼张昭,兄事周瑜,都是突出的例子 因此,在孙策的旗帜下就聚集了一大批北方大族,成为他渡江转战的骨干力 量。这些北方大族清楚地知道,他们和孙氏政权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即“犹 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因此,他们对孙氏政权的支持,可说 鞠躬尽瘁,死心塌地。东汉末年,被称为吴郡四姓的顾、陆、朱、张和被称 为会稽四姓的虞、魏、孔、贺等江东大族,都正处在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孙家本身就是江东的“地头蛇”,孙坚起兵时所依靠的核心力量是“乡 里少年”,孙坚的兄弟孙静曾在家乡“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进行武装 割据。当时散布在江东的这种豪强武装,在史书中被称为宗部或宗伍,领导 它的豪强被称为宗帅。孙策和孙权如果不和这些土著豪强合作,特别是得不 到像吴郡四姓这样显赫大族的支持,他们的政权就会像无基之屋,经不起风 吹雨打。因此,孙氏兄弟对江东大族也尽力拉拢。孙吴政权建立后,吴郡四 姓充作郡吏的数以千计。吴郡陆氏一家,前后出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 陆凯说:“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⑤。这些事实都说明江东大族 也成为孙吴政权的重要的社会支柱了。 其二,审时度势,灵活处理与蜀、魏之间的关系。孙策临死时,对辅佐 孙权的张昭等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①; 鲁肃也对孙权说:“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种立足 江东,面向全国,有机会再图进取的策略,完全符合东吴的利益,这实际上 就是孙权所遵守的立国方针。在赤壁之战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 在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时期,孙权又与曹魏联合夺取荆州。夷陵之战以后, 蜀汉的势力收缩到益州,对吴已构不成威胁,曹魏成为吴的唯一大敌。在这 种情况下,孙权转回头又与蜀汉长期联盟,甚至当东吴的大臣谣传蜀欲背盟 时,孙权则认为绝不可能,并说“朕为诸君破家保之”。可见在后期孙权与 蜀联合的态度是坚决的。孙权通过再次与蜀联合,不仅顺利地当了皇帝,也 有效地抵抗了魏的军事进攻。孙权从联蜀抗魏或联魏抗蜀中大捞好处,就是 他的上述立国方针的灵活运用。在魏、蜀、吴三国中,魏的力量最强,从长 远来看,吴、蜀联合抗魏是客观的趋势,但并不排斥在个别时期吴、蜀之间 的矛盾也会激化。孙权在这个问题上看得较透,处理得较好,与刘备、曹丕 相比,显然棋高一着。由于孙权对这个大问题处理较好,因此使他能“乘间 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这也是孙权能在江南建立巩固政权 ①《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吴书·孙静传》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①《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傅子》
口的临淮东城人鲁肃,有私客百人的汝南细阳人昌范,有僮客八百的南阳人 甘宁,以及皖北大族周瑜等,便都是这一类人。他们到达江南后,迫切地需 要有一个政权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孙氏政权的建立可说适应了他们的这种要 求。孙策和孙权对这些流亡地主皆曲意笼络,如孙策自称与周瑜情同“骨肉” ①,对吕范“亲戚待之”②,孙权更师礼张昭,兄事周瑜,都是突出的例子。 因此,在孙策的旗帜下就聚集了一大批北方大族,成为他渡江转战的骨干力 量。这些北方大族清楚地知道,他们和孙氏政权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即“犹 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③。因此,他们对孙氏政权的支持,可说 鞠躬尽瘁,死心塌地。东汉末年,被称为吴郡四姓的顾、陆、朱、张和被称 为会稽四姓的虞、魏、孔、贺等江东大族,都正处在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孙家本身就是江东的“地头蛇”,孙坚起兵时所依靠的核心力量是“乡 里少年”,孙坚的兄弟孙静曾在家乡“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④进行武装 割据。当时散布在江东的这种豪强武装,在史书中被称为宗部或宗伍,领导 它的豪强被称为宗帅。孙策和孙权如果不和这些土著豪强合作,特别是得不 到像吴郡四姓这样显赫大族的支持,他们的政权就会像无基之屋,经不起风 吹雨打。因此,孙氏兄弟对江东大族也尽力拉拢。孙吴政权建立后,吴郡四 姓充作郡吏的数以千计。吴郡陆氏一家,前后出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 陆凯说:“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⑤。这些事实都说明江东大族 也成为孙吴政权的重要的社会支柱了。 其二,审时度势,灵活处理与蜀、魏之间的关系。孙策临死时,对辅佐 孙权的张昭等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① ; 鲁肃也对孙权说:“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②。这种立足 江东,面向全国,有机会再图进取的策略,完全符合东吴的利益,这实际上 就是孙权所遵守的立国方针。在赤壁之战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 在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时期,孙权又与曹魏联合夺取荆州。夷陵之战以后, 蜀汉的势力收缩到益州,对吴已构不成威胁,曹魏成为吴的唯一大敌。在这 种情况下,孙权转回头又与蜀汉长期联盟,甚至当东吴的大臣谣传蜀欲背盟 时,孙权则认为绝不可能,并说“朕为诸君破家保之”。可见在后期孙权与 蜀联合的态度是坚决的。孙权通过再次与蜀联合,不仅顺利地当了皇帝,也 有效地抵抗了魏的军事进攻。孙权从联蜀抗魏或联魏抗蜀中大捞好处,就是 他的上述立国方针的灵活运用。在魏、蜀、吴三国中,魏的力量最强,从长 远来看,吴、蜀联合抗魏是客观的趋势,但并不排斥在个别时期吴、蜀之间 的矛盾也会激化。孙权在这个问题上看得较透,处理得较好,与刘备、曹丕 相比,显然棋高一着。由于孙权对这个大问题处理较好,因此使他能“乘间 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③。这也是孙权能在江南建立巩固政权 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②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③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 ④ 《三国志·吴书·孙静传》。 ⑤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①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②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③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