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14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况,理解民俗旅 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 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民俗旅游资源;(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 教学设计: 第一节民俗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资源利用型行业,如果没有旅游资源,旅游的开展无从谈起,本章阐述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 探讨民俗转化为民俗流资源的要件,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表现分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十大特 点及其类型划分,并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 (一)旅游资源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认为: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 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它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握的文化因素。 杨振之认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设施:对旅游地来,就是 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傅文伟做了如下归纳:凡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景象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也就是说,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 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之总称。 上列诸家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基本点: 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既可以是已被开 发利用的,也可以是潜在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观念的更新,新的旅游资源将不断涌现,旅 游资源将更加宏富。 旅游资源必须具有”有用性”。一方面,对旅游者来讲,旅游资源应当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另一方面, 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资源及其升级产品应是它们开展旅游经营的主要依据。 旅游资源应意含“吸引功能”。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大的优点就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吸 引旅游者从居住地或住所前往旅游目的地旅游,使旅游动机转交为旅游行为。 旅游资源经开发、组合后形成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应直接应用于旅游活动,出售给旅游者。 这些即构成了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二)民俗旅游资源 我国的民俗资源丰富,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商业、贸易等经济生活,乃至婚丧节庆、岁时节令等社会生 活以及游艺竞技等文体活动,无不有民俗存在,是不是所有的民俗资源或事项都可以成为民俗旅游资源呢?
教 案 (第 14 次课 2 学时) 一、授课题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况,理解民俗旅 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 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民俗旅游资源;(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资源利用型行业,如果没有旅游资源,旅游的开展无从谈起,本章阐述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 探讨民俗转化为民俗流资源的要件,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表现分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十大特 点及其类型划分,并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 (一)旅游资源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认为∶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 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它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握的文化因素。 杨振之认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设施;对旅游地来,就是 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傅文伟做了如下归纳∶ 凡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景象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也就是说,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 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之总称。 上列诸家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基本点∶ 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既可以是已被开 发利用的,也可以是潜在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观念的更新,新的旅游资源将不断涌现,旅 游资源将更加宏富。 旅游资源必须具有"有用性"。一方面,对旅游者来讲,旅游资源应当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另一方面, 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资源及其升级产品应是它们开展旅游经营的主要依据。 旅游资源应意含"吸引功能"。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大的优点就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吸 引旅游者从居住地或住所前往旅游目的地旅游,使旅游动机转交为旅游行为。 旅游资源经开发、组合后形成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应直接应用于旅游活动,出售给旅游者。 这些即构成了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二)民俗旅游资源 我国的民俗资源丰富,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商业、贸易等经济生活,乃至婚丧节庆、岁时节令等社会生 活以及游艺竞技等文体活动,无不有民俗存在,是不是所有的民俗资源或事项都可以成为民俗旅游资源呢?
回答是否定的。只有符合以下几方面才能称为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资源应能给旅游者“新鲜感”。 >民俗旅游资源能给旅游者带来”奇特感 民俗旅游资源能给旅游者带来”快乐感”。 >民俗旅游资源能给旅游者“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民俗的新、奇、乐、美四性构成民俗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基础。民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一 旦被旅游者和旅游项目的开发组织者所感知,便迅速转化为行动,实现它的经济价值。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世界性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性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 (四)民俗旅游资源的无季节性 (五)民俗旅游资源的定向性 (六)民俗旅游资源的易逝性 (七)民俗旅游资源的不可根移性与不可衍制性 (八)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 (九)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 (一)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概念和意义 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是指在民俗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以一定的方法对某一特定区域 的民宿源进行分析,辨别就是价值,做出评判结论。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是民事旅游资源开发链条中的重要 环节,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开发的程序规模和方法。 (二)民俗旅游资源评估的目标 1. 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等民俗类型与资源类型 2. 去伪存真,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范围 3. 确定民俗有资源的总体特色 4. 确定民俗旅游资源在当地整个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5. 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规模和级别 6. 确定可能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原则 1. 实事求是原则 2. 综合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 .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5. 效益原则 (四)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体系 观赏度:愉悦度:组合度:饱和度:可进度:珍稀度:古悠度:奇特度:密集度:完整度 第二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在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民俗的旅游价值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建立民俗风情旅游点,设计民 俗旅游线路,规划民俗旅游区,不仅仅是旅游界,民俗学界的共同心声,时代的需要,而且还是我国旅游 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回答是否定的。只有符合以下几方面才能称为民俗旅游资源∶ ➢ 民俗旅游资源应能给旅游者"新鲜感"。 ➢ 民俗旅游资源能给旅游者带来"奇特感" ➢ 民俗旅游资源能给旅游者带来"快乐感"。 ➢ 民俗旅游资源能给旅游者"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民俗的新、奇、乐、美四性构成民俗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基础。民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一 旦被旅游者和旅游项目的开发组织者所感知,便迅速转化为行动,实现它的经济价值。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世界性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性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 (四)民俗旅游资源的无季节性 (五)民俗旅游资源的定向性 (六)民俗旅游资源的易逝性 (七)民俗旅游资源的不可根移性与不可衍制性 (八)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 (九)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 (一)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概念和意义 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是指在民俗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以一定的方法对某一特定区域 的民宿源进行分析,辨别就是价值,做出评判结论。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是民事旅游资源开发链条中的重要 环节,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开发的程序规模和方法。 (二)民俗旅游资源评估的目标 1. 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等民俗类型与资源类型 2. 去伪存真,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范围 3. 确定民俗有资源的总体特色 4. 确定民俗旅游资源在当地整个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5. 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的规模和级别 6. 确定可能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原则 1. 实事求是原则 2. 综合性原则 3. 前瞻性原则 4.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5. 效益原则 (四)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估体系 观赏度;愉悦度;组合度;饱和度;可进度;珍稀度;古悠度;奇特度;密集度;完整度 第二节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在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民俗的旅游价值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建立民俗风情旅游点,设计民 俗旅游线路,规划民俗旅游区,不仅仅是旅游界,民俗学界的共同心声,时代的需要,而且还是我国旅游 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一)民俗旅游景观(含景点、节目)的开发 服饰景观开发 ● 饮食文化景观开发 ● 民居景观开发 ● 交通景观开发 ● 商贸民俗景观开发 ● 节日庆典开发 ● 歌舞景观开发 ● 体育游戏景观开发 ● 信仰景观开发 ● 民俗商品景观开发 (二)民俗旅游地的可进入设施开发 它具体体现为民俗旅游的交通开发,包括交通工具、交通线路、游览线路等。影响民俗旅游可进入性 的因素主要有: 1.客源地与民俗旅游地及其所依托的中心城市间的距离 2.从客源地到民俗旅游地的时间 3.民俗旅游地到中心城市及客源地的交通状况 4. 民俗旅游地内的道路交通状况,包括车行道路/步行道路等 5.民俗旅游地对外、对内运输工具的数量和承载力 6. 客源市场的流向与流量 (三)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 1. 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为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配套方面,它的开发可从四方面入手: 2. 设施的民俗化 3. 设施的风格应与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相协调. 4. 设施的中低档化 5. 设施的规模应于民俗旅游地的区位及可进入性程度相适应。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 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旅游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迅速发展, 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门类。民旅游也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附庸和补充,而一跃成为一 个专门的旅游类型。其是1995年国家旅游局协同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推出"95中国民俗风情游”,在全国 范围开展数十项的民俗旅游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 (一)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大景观 如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游”、贵州凯里的”朗德苗族村”、深圳德”中华民 俗文化村”、福建的”永定土楼游”、北京的”妙峰山庙会”、江西”做一天鄱阳湖渔夫之旅、”安徽黔县的 古民居游”等等。 (二)开发的区域遍及全国 (三)开发的形式内容多样化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败笔) (一)民俗庸俗化 (二)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舞台化 (三)匆忙上马,开发粗糙 (四)开发重点不突出 (五)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
(一)民俗旅游景观(含景点、节目)的开发 服饰景观开发 ⚫ 饮食文化景观开发 ⚫ 民居景观开发 ⚫ 交通景观开发 ⚫ 商贸民俗景观开发 ⚫ 节日庆典开发 ⚫ 歌舞景观开发 ⚫ 体育游戏景观开发 ⚫ 信仰景观开发 ⚫ 民俗商品景观开发 (二)民俗旅游地的可进入设施开发 它具体体现为民俗旅游的交通开发,包括交通工具、交通线路、游览线路等。影响民俗旅游可进入性 的因素主要有: 1. 客源地与民俗旅游地及其所依托的中心城市间的距离 2. 从客源地到民俗旅游地的时间 3. 民俗旅游地到中心城市及客源地的交通状况 4. 民俗旅游地内的道路交通状况,包括车行道路/步行道路等 5. 民俗旅游地对外、对内运输工具的数量和承载力 6. 客源市场的流向与流量 (三)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 1. 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为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配套方面,它的开发可从四方面入手: 2. 设施的民俗化 3. 设施的风格应与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相协调. 4. 设施的中低档化 5. 设施的规模应于民俗旅游地的区位及可进入性程度相适应。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 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旅游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后的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迅速发展, 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门类。民旅游也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附庸和补充,而一跃成为一 个专门的旅游类型。其是 1995 年国家旅游局协同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推出"95 中国民俗风情游",在全国 范围开展数十项的民俗旅游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 (一)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大景观 如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游"、贵州凯里的"朗德苗族村"、深圳德"中华民 俗文化村"、福建的"永定土楼游"、北京的"妙峰山庙会"、江西"做一天鄱阳湖渔夫之旅、"安徽黔县的 " 古民居游"等等。 (二)开发的区域遍及全国 (三)开发的形式内容多样化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败笔) (一)民俗庸俗化 (二)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舞台化 (三)匆忙上马,开发粗糙 (四)开发重点不突出 (五)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
许多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都被裹挟了非“吃”即“买”的 浓墨重彩的商业外衣。在“过节”就意味着放假、旅游及购物的纯经济语境下,只想粽子不懂“屈原”, 只念月饼不解“团圆”,只见过年发钱而不知“祈福纳祥”者,并非个例。 避免传统节日的庸俗化,需要重拾和强化民风民俗的文化内涵,让中国节日既不失传统继承,又不无 时代创新。要通过国家媒体的广为宣讲,对传统节日“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及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给 予权威性与科学性的正确解读,让民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期达到避歧义、正视听、解疑释惑的教育 目的:同时,要鼓励文化部门及民间团体,通过组织开展既有传统寓意又有现代元素,既贴近民风民俗又 体现主流价值的主题教育及文体娱乐活动,比如,借七夕节开展“好家庭”、“好夫妻”评选活动等,以诠 释传统文化内涵,规避庸俗化倾向,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第三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对民俗旅游资源实施开发除了积极参与、高度重视以外,还应进行一番理性思考,避免或减少走弯路。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就地取材,从客观实际出发,重发掘、轻仿制 (二)特色原则 指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游产品。 (三)游客中心原则 (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原则 二、民俗旅游开发的程序 (一)建立开发机构和遴选人员组织班子 1. 开发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2. 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 3. 对民俗项目开发进行决策: 4. 聘请专家进行民俗项目设计、建设,并予以监督: 5. 负责民俗项目中参与人员的培训与业务学习。 (二)宣传民俗旅游的意义,唤起社会各界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 (三)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这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前期工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为避免因论证不足而造成投资决策失 误。可行性研究是针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而实施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 2. 相关情况调查: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经济状况 3. 客源市场调查 4. 同类民俗旅游地情况调查 5. 民俗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论证 (四)制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及有关因子的总体评价 ●规划范围及功能区的划分,规划建设的分期计划 ●环境容量分析与预测 ●近期开发的项目和投资预算
许多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都被裹挟了非“吃”即“买”的 浓墨重彩的商业外衣。在“过节”就意味着放假、旅游及购物的纯经济语境下,只想粽子不懂“屈原”, 只念月饼不解“团圆”,只见过年发钱而不知“祈福纳祥”者,并非个例。 避免传统节日的庸俗化,需要重拾和强化民风民俗的文化内涵,让中国节日既不失传统继承,又不无 时代创新。要通过国家媒体的广为宣讲,对传统节日“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及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给 予权威性与科学性的正确解读,让民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期达到避歧义、正视听、解疑释惑的教育 目的;同时,要鼓励文化部门及民间团体,通过组织开展既有传统寓意又有现代元素,既贴近民风民俗又 体现主流价值的主题教育及文体娱乐活动,比如,借七夕节开展“好家庭”、“好夫妻”评选活动等,以诠 释传统文化内涵,规避庸俗化倾向,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第三节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对民俗旅游资源实施开发除了积极参与、高度重视以外,还应进行一番理性思考,避免或减少走弯路。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就地取材,从客观实际出发,重发掘、轻仿制 (二)特色原则 指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游产品。 (三)游客中心原则 (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原则 二、民俗旅游开发的程序 (一)建立开发机构和遴选人员组织班子 1. 开发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2. 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 3. 对民俗项目开发进行决策; 4. 聘请专家进行民俗项目设计、建设,并予以监督; 5. 负责民俗项目中参与人员的培训与业务学习。 (二)宣传民俗旅游的意义,唤起社会各界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 (三)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这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前期工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为避免因论证不足而造成投资决策失 误。可行性研究是针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而实施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 2. 相关情况调查: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经济状况 3. 客源市场调查 4. 同类民俗旅游地情况调查 5. 民俗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论证 (四)制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及有关因子的总体评价 ⚫规划范围及功能区的划分,规划建设的分期计划 ⚫环境容量分析与预测 ⚫近期开发的项目和投资预算
●近期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资金筹措方法与管理 ●环境保护的措施。 (五)分步骤组织实施 三、民俗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景观)应体现乡土性,古朴性 (二)开发应总览全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三)开发应是由点到线、到面,循序渐进 (四)针对客源市场,灵活应用开发形式 (五)按区位,梯次开发 (六)宣传与开发同步 (七)正确处理好古今关系 第四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对民俗旅游资源实施开发除了积极参与、高度重视以外,还应进行一番理性思考,以避免或减少走弯路。 一、本原式:天然民俗村寨、原生民俗 (一)天然民俗(民族)村寨 天然民俗(民旋)村寨,源于国外的露天博物馆。最早的露天博物馆建设于189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 的基尔哥登岛。我国天然民俗(民族)村寨的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天然民俗村寨己分布于许多省区, 尤其以少数民族地区为多,如广东连南县三排苗寨、上海石库门、贵州安顺市姿家庄苗寨等等. (二)原生民俗开发 这是指因旅游活动需要,为让游客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特开发的原生民俗旅游项目。这种开发模 式很有特点: 应面广:种类多样:方式灵活:品位高 二、主题公园式:民俗文化村 主题公园,又称微缩园或人造景观,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自然、人文遗产和文化以及各种可能 溶入景观融会在一起,以突出某一个或多个主题的人造旅游景观。 民俗文化村是一种新兴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我国己存在了一段时间,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为传承民俗浓缩型 第二为民俗资源恢复型。 一个民俗文化村的开发要取得成功,除资金和广告策划宣传外,还取决多方面的因素: 1.目标市场 2.选址 3.开发指导思想 4.建设艺术 5.总体定位 三、资源凝聚式: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与民俗文化村的不同在于,一个采用凝聚方式,一个采取缩微方式:一个主要按故态形式展 示,一个以活态形式表现。二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一)综合性民俗博物馆 如山西汾县丁村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绍兴民俗博物馆等。 (二)专题性民俗博物馆
⚫近期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资金筹措方法与管理 ⚫环境保护的措施。 (五)分步骤组织实施 三、民俗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景观)应体现乡土性,古朴性 (二)开发应总览全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三)开发应是由点到线、到面,循序渐进 (四)针对客源市场,灵活应用开发形式 (五)按区位,梯次开发 (六)宣传与开发同步 (七)正确处理好古今关系 第四节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对民俗旅游资源实施开发除了积极参与、高度重视以外,还应进行一番理性思考,以避免或减少走弯路。 一、本原式∶天然民俗村寨、原生民俗 (一)天然民俗(民族)村寨 天然民俗(民旋)村寨,源于国外的露天博物馆。最早的露天博物馆建设于 1891 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 的基尔哥登岛。我国天然民俗(民族)村寨的开发于 20 世纪 80 年代。天然民俗村寨已分布于许多省区, 尤其以少数民族地区为多,如广东连南县三排苗寨、上海石库门、贵州安顺市姿家庄苗寨等等. (二)原生民俗开发 这是指因旅游活动需要,为让游客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特开发的原生民俗旅游项目。这种开发模 式很有特点∶ 应面广;种类多样;方式灵活;品位高 二、主题公园式∶民俗文化村 主题公园,又称微缩园或人造景观,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自然、人文遗产和文化以及各种可能 溶入景观融会在一起,以突出某一个或多个主题的人造旅游景观。 民俗文化村是一种新兴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我国已存在了一段时间,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为传承民俗浓缩型 第二为民俗资源恢复型。 一个民俗文化村的开发要取得成功,除资金和广告策划宣传外,还取决多方面的因素: 1.目标市场 2.选址 3.开发指导思想 4.建设艺术 5.总体定位 三、资源凝聚式∶ 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与民俗文化村的不同在于,一个采用凝聚方式,一个采取缩微方式;一个主要按故态形式展 示,一个以活态形式表现。二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一)综合性民俗博物馆 如山西汾县丁村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绍兴民俗博物馆等。 (二)专题性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