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游艺民俗与旅游 (第11次课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认识游艺民俗的特色和旅游价值,了解 国内外游艺民俗事象,特别是特色游艺民俗本事象,学习各种游艺民俗的文化内 涵,掌握游艺民俗的基本知识,为游艺民俗旅游开发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游艺民俗的含义、类型及功能;游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游艺民俗概述;游艺民俗类型;游艺民俗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在 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游艺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从日常的少儿游戏到有明显竞技性质的赛力、赛技比赛,从不拘场地的即兴戏耍到丰富多变 的程式表演,无不包罗其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文 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内容】 1.通过游艺民俗的鉴赏,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以及调节精神压力的能力。民间 游戏寓教于乐的特点使之同时存在于学习与娱乐之中,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积极作 用。 2.树立爱国的信念,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游艺民俗而自豪。民间游戏可以模仿社会,为儿 童学习社会化,成人寻觅社会理想提供虚拟时空,民间游戏还参与建构传统文化与民众记忆, 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课程引入:你小时候玩过什么游艺?请回忆一下。你能列出家乡的多少种民间游艺活动? 若不知道人们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就像对于个人,我们若不知道他 消遣闲暇的方法,便不算熟悉了解这个人。一一林语堂 第一节游艺民俗概述 一、游艺一词的又来及含义 (一)游艺一词的由来 “游艺”两字,古已有之。在《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 于艺。”“游”的字意与“遊”相近,具有出游、嬉游之意。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游 者,玩物适情之谓。”游又具有“玩物适情”之意。“玩物”是方式,“适情”是目的。“游于 艺”的“艺”字,何晏在《论语集解》注中指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一词最早记录在《周礼》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礼指礼制,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驭马(可视为武艺或技艺),书是六书(认
第十章 游艺民俗与旅游 (第 11 次课 2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认识游艺民俗的特色和旅游价值,了解 国内外游艺民俗事象,特别是特色游艺民俗本事象,学习各种游艺民俗的文化内 涵,掌握游艺民俗的基本知识,为游艺民俗旅游开发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游艺民俗的含义、类型及功能;游艺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 演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游艺民俗概述;游艺民俗类型;游艺民俗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在 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游艺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从日常的少儿游戏到有明显竞技性质的赛力、赛技比赛,从不拘场地的即兴戏耍到丰富多变 的程式表演,无不包罗其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文 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内容】 1.通过游艺民俗的鉴赏,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以及调节精神压力的能力。民间 游戏寓教于乐的特点使之同时存在于学习与娱乐之中,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积极作 用。 2.树立爱国的信念,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游艺民俗而自豪。民间游戏可以模仿社会,为儿 童学习社会化,成人寻觅社会理想提供虚拟时空,民间游戏还参与建构传统文化与民众记忆, 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课程引入:你小时候玩过什么游艺?请回忆一下。你能列出家乡的多少种民间游艺活动? 若不知道人们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就像对于个人,我们若不知道他 消遣闲暇的方法,便不算熟悉了解这个人。——林语堂 第一节 游艺民俗概述 一、游艺一词的又来及含义 (一)游艺一词的由来 “游艺”两字,古已有之。在《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 于艺。”“游”的字意与“遊”相近,具有出游、嬉游之意。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游 者,玩物适情之谓。”游又具有“玩物适情”之意。“玩物”是方式,“适情”是目的。“游于 艺”的“艺”字,何晏在《论语集解》注中指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一词最早记录在《周礼》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礼指礼制,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驭马(可视为武艺或技艺),书是六书(认
识文字),书是数学(古代九种算数之法)。 今天所讲的“游艺”泛指各种民间娱乐活动,是它们的总称。 (二)游艺民俗的含义 游艺民俗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垄断了民间全部娱乐。在民俗旅游开发中 应用得最多,也最有特色。什么是游艺民俗?它有哪些类型?旅游价值怎样?这是我们首先 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游艺民俗的概念 游艺民俗是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的总称。有关游艺民俗的概念,学术界分歧较大。乌丙 安认为: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的,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 合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游戏、竞技也不例外。他还对民间游艺的范围作了 这样的界定:“非宫廷化的广大民间层的表演活动:非剧场化、非大舞台化的表演活动:非 职业化的或半职业化的民间文艺家的表演活动。” 民间娱乐活动包括的项目很多,从口头的“讲”、“唱”,到民间游乐的“表演”:从少 年儿童的“游戏”,到男女成人的“竞技”,都有多姿多彩的活动和自身的传承渊源。由此, 我们认为:游艺民俗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 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与曲艺、 民间竟技与游戏等内容。一般而言,游艺民俗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而“娱”正是旅游 六大要素之一(吃、住、行、游、购、娱)。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能满足旅游者求乐、求 娱的心理要求。 二、游艺民俗类型 根据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游艺民俗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分类,即口承文 学活动类、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小戏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竞技活动类、民间杂 艺活动类和民间游戏活动类。每一类中又可分出一些小类(见表1)。 表1游艺民俗分类 口承文学 民间歌舞 民间小戏 民间曲艺活 民间竞技 民间杂艺 民间游戏 活动类 活动类 活动类 动类 活动类 活动类 活动类 鼓词 宗教戏剧 道情 民间歌谣 牌子戏 民间故事 花鼓戏 杂要 助兴游戏 民间歌舞 竞力量 民间传说 采茶戏 琴书 竞杂技 杂技 体能游戏 民间乐舞 秧歌戏 走唱 斗戏 智能游戏 谚语与谜 民乐 傀儡戏 竞技艺 弹词 动物表演 博戏 语 影戏戏 快板 “说演”类 三、游艺民俗的特色 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民俗事象。同其他民俗事象一样,既 有民俗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游艺民俗有以下几个特点: (1)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娱乐性与竞技性是游艺民俗的基本特性。很多的游艺民俗 活动,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竞技特征,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娱乐特征,特别是在民间游戏和 民间竞技活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是常常见到的,如打秋千、踢毯子、抛绣 球、拉海龟等。在游艺民俗中的口承文艺活动,主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口头文学活动的表演 性,另一个是口头文学活动的娱乐性。如山歌对唱,既有自娱的特性,又有赛唱歌水平、唱 歌技艺的成分。成人游戏娱乐则以赛力、竞技、赛艺为主,有更强的胜负观念。如马上骑射、 围棋、角力等。他们的游戏竞技讲究形式,较为规则,因此娱乐性较强。可见,娱乐性和竞
识文字),书是数学(古代九种算数之法)。 今天所讲的“游艺”泛指各种民间娱乐活动,是它们的总称。 (二)游艺民俗的含义 游艺民俗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垄断了民间全部娱乐。在民俗旅游开发中 应用得最多,也最有特色。什么是游艺民俗?它有哪些类型?旅游价值怎样?这是我们首先 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游艺民俗的概念 游艺民俗是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的总称。有关游艺民俗的概念,学术界分歧较大。乌丙 安认为:凡是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的,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 合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游戏、竟技也不例外。他还对民间游艺的范围作了 这样的界定:“非宫廷化的广大民间层的表演活动;非剧场化、非大舞台化的表演活动;非 职业化的或半职业化的民间文艺家的表演活动。” 民间娱乐活动包括的项目很多,从口头的“讲”、“唱”,到民间游乐的“表演”;从少 年儿童的“游戏”,到男女成人的“竞技”,都有多姿多彩的活动和自身的传承渊源。由此, 我们认为:游艺民俗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 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与曲艺、 民间竟技与游戏等内容。一般而言,游艺民俗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而“娱”正是旅游 六大要素之一(吃、住、行、游、购、娱)。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能满足旅游者求乐、求 娱的心理要求。 二、游艺民俗类型 根据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游艺民俗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分类,即口承文 学活动类、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小戏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竟技活动类、民间杂 艺活动类和民间游戏活动类。每一类中又可分出一些小类(见表 1)。 表 1 游艺民俗分类 口承文学 活动类 民间歌舞 活动类 民间小戏 活动类 民间曲艺活 动类 民间竟技 活动类 民间杂艺 活动类 民间游戏 活动类 民间歌谣 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 谚语与谜 语 民间歌舞 民间乐舞 民乐 宗教戏剧 花鼓戏 采茶戏 秧歌戏 傀儡戏 影戏戏 鼓词 道情 牌子戏 琴书 走唱 弹词 快板 “说演”类 竞力量 竞杂技 竞技艺 杂耍 杂技 斗戏 动物表演 助兴游戏 体能游戏 智能游戏 博戏 三、游艺民俗的特色 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民俗事象。同其他民俗事象一样,既 有民俗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游艺民俗有以下几个特点: (l)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 娱乐性与竞技性是游艺民俗的基本特性。很多的游艺民俗 活动,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竞技特征,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娱乐特征,特别是在民间游戏和 民间竞技活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是常常见到的,如打秋千、踢毯子、抛绣 球、拉海龟等。在游艺民俗中的口承文艺活动,主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口头文学活动的表演 性,另一个是口头文学活动的娱乐性。如山歌对唱,既有自娱的特性,又有赛唱歌水平、唱 歌技艺的成分。成人游戏娱乐则以赛力、竞技、赛艺为主,有更强的胜负观念。如马上骑射、 围棋、角力等。他们的游戏竟技讲究形式,较为规则,因此娱乐性较强。可见,娱乐性和竞
技性在游艺民俗活动中相融。 补充阅读资料 芦笙舞: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 苗族(贵州大花苗)和侗族(广西三江)的芦笙舞则是以民族簧管乐伴奏的舞蹈。侗语称芦笙舞为“多 伦”。“多”是吹、唱、动、跳的含义,“伦”是芦笙。它的基本形式是手持芦笙边奏边舞。据调查,侗族 每两年制作一次新芦笙,相应的每两年举行一期芦笙舞活动,各地时间不等,广西三江林溪一带以农历八 月十五为大规模芦笙舞活动高潮。参加人数高达2万左右。贵州侗族多白天举行,广西、湖南多在夜晚, 群众娱乐性芦茎舞有几种表演形式。通常领舞的芦笙头先下场吹跳,这种独舞叫做“伦咿”;过一段两段 后,再加入双人以上的舞,叫做“伦周”。另外有以村寨为单位,围成大圈跳的形式,称作“伦堂”,一寨 为一二堂,人数每堂四五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跳时有男女合跳,也有男跳女不跳,女只围成外圈为男掌 灯。“伦堂”共十二支舞曲。芦笙舞的比赛形式称作“伦哈”,是男集体舞,由两队到几十队不等的舞队进 行:有合赛、分队赛、决赛等项,赛场乐声震天,热烈奔放。 资料来源乌丙安;《中国民俗学》,2版,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2)季节性与节日性相结合 游艺活动大多有明显的四季感,游艺民俗也多以节日为载体集中演出。在春季,如赏 梅、春台戏(请戏班演俗戏)、春游戴杨柳球等。初夏“斗百草”,盛暑则有玩“知了”、“响 板”等昆虫以及游泳。到秋季,最为出名的游艺是斗蟋蟀、重阳登高、赏菊花、笼养 蝈蝈(俗名“叫哥哥”)、斗鹤鸦等,都是秋日游艺的重要内容。冬季,如踢毽子、抽 陀螺等。我国在节日的活动中,游艺活动往往是高潮所在。民间传统节日“三月三”,各地 在这一天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以壮族三月三的歌圩和侗族三月三的抢花炮最富 民族特色。 (3)明显的祭祖与巫术色彩 原始民众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同 性,即“万物有灵”。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祖活动。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祖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 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杜”,指土地神, 在祭祖土地神的“社日”,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俗称“闹社火'。山西南部的《中黄高台》 即高台社火,相传最早用于家神祈祷、人们集中在神庙里,装扮成各种神,在音乐伴奏下表 演。后来又走出神庙,串街表演。因观众太多,十分拥挤,看不清楚,就逼出了“中黄高台”, 即把各种神的扮演者请在木板上,抬起来表演,使之由祭神娱神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以娱人 为主的社火节目。 (4)浓郁的乡土特色 游艺民俗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孕育产生,并在民间广为流行,由于其形态 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又形成了种种不同的 地方游艺民俗。例如,舞龙是江南地区极其普遍的一种民间活动,但各地龙的形状都不相同, 有布龙、板凳龙等。温州滨海地区的船形龙和浙西地区草龙,最具特色。又例如在竞技与游 戏游艺民俗方面,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的生产简陋,生活简朴,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培 养了勇武精神,因此,赛力竞技游戏发达,如摔跤、角力、驰逐等:南方山环水绕,气候温 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人们性格柔和、灵巧,富于想象,长于智能游 戏和技巧游戏。如猜谜、对联、斗茶、穷棋等。所谓“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除南北 两大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山乡与水滨,高原与平野的区别,游戏娱乐因地制宜,如山乡的 竹林竞技、水畔的水嬉、高原的骑射、平野的登高等。 四、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 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它的旅游
技性在游艺民俗活动中相融。 补充阅读资料 芦笙舞: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 苗族(贵州大花苗)和侗族(广西三江)的芦笙舞则是以民族簧管乐伴奏的舞蹈。侗语称芦笙舞为“多 伦”。“多”是吹、唱、动、跳的含义,“伦”是芦笙。它的基本形式是手持芦笙边奏边舞。据调查,侗族 每两年制作一次新芦笙,相应的每两年举行一期芦笙舞活动,各地时间不等,广西三江林溪一带以农历八 月十五为大规模芦笙舞活动高潮。参加人数高达 2 万左右。贵州侗族多白天举行,广西、湖南多在夜晚, 群众娱乐性芦茎舞有几种表演形式。通常领舞的芦笙头先下场吹跳,这种独舞叫做“伦咿”;过一段两段 后,再加入双人以上的舞,叫做“伦周”。另外有以村寨为单位,围成大圈跳的形式,称作“伦堂”,一寨 为一二堂,人数每堂四五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跳时有男女合跳,也有男跳女不跳,女只围成外圈为男掌 灯。“伦堂”共十二支舞曲。芦笙舞的比赛形式称作“伦哈”,是男集体舞,由两队到几十队不等的舞队进 行;有合赛、分队赛、决赛等项,赛场乐声震天,热烈奔放。 资料来源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2 版,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2)季节性与节日性相结合 游艺活动大多有明显的四季感,游艺民俗也多以节日为载体集中演出。在春季,如赏 梅、春台戏(请戏班演俗戏)、春游戴杨柳球等。初夏“斗百草”,盛暑则有玩“知了”、“响 板”等昆虫以及游泳。到秋季,最为出名的游艺是斗蟋蟀、重阳登高、赏菊花、笼养 蝈蝈(俗名“叫哥哥”)、斗鹤鸦等,都是秋日游艺的重要内容。冬季,如踢毽子、抽 陀螺等。我国在节日的活动中,游艺活动往往是高潮所在。民间传统节日“三月三”,各地 在这一天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以壮族三月三的歌圩和侗族三月三的抢花炮最富 民族特色。 (3)明显的祭祖与巫术色彩 原始民众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同 性,即“万物有灵”。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祖活动。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祖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 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杜”,指土地神, 在祭祖土地神的“社日”,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俗称“闹社火’。山西南部的《中黄高台》 即高台社火,相传最早用于家神祈祷、人们集中在神庙里,装扮成各种神,在音乐伴奏下表 演。后来又走出神庙,串街表演。因观众太多,十分拥挤,看不清楚,就逼出了“中黄高台”, 即把各种神的扮演者请在木板上,抬起来表演,使之由祭神娱神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以娱人 为主的社火节目。 (4)浓郁的乡土特色 游艺民俗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孕育产生,并在民间广为流行,由于其形态 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又形成了种种不同的 地方游艺民俗。例如,舞龙是江南地区极其普遍的一种民间活动,但各地龙的形状都不相同, 有布龙、板凳龙等。温州滨海地区的船形龙和浙西地区草龙,最具特色。又例如在竟技与游 戏游艺民俗方面,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的生产简陋,生活简朴,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培 养了勇武精神,因此,赛力竞技游戏发达,如摔跤、角力、驰逐等;南方山环水绕,气候温 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人们性格柔和、灵巧,富于想象,长于智能游 戏和技巧游戏。如猜谜、对联、斗茶、穷棋等。所谓“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除南北 两大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山乡与水滨,高原与平野的区别,游戏娱乐因地制宜,如山乡的 竹林竞技、水畔的水嬉、高原的骑射、平野的登高等。 四、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 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它的旅游
价值非同一般。 (1)欣赏的价值 欣赏的价值是指游艺民俗的观赏性,通过观赏,美其目而悦其心,看了心里舒服,得 到一种美的享受,实现人们的愉悦性。我们每个人在平常或者在节假日里会欣赏一种游艺民 俗活动,人们从心理感觉到一种愉悦荡漾在心头。这种愉悦就是我们所说的欣赏。好的游艺 民俗,确实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有些游艺民俗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给人以启发,给人以 力量。它的形式与内容确实能给人民以影响,能够作用人民的情感,甚至能够改造人们的生 活习惯。这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这个过程而言,人们离不开欣赏。 (2)参与的价值 参与性价值即游艺民俗能使人们(或旅游者)或全部或部分地亲身参与进去,以获取 最大愉悦的目的。人有参与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受好奇心的驱使,而且受心理补偿、 心理满足、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心理需求的驱动。绝大多数游艺民俗,活动内容不 但有极强的观赏性,而且还有较大的参与性。人们只有通过身临其地,参与其事,才能真实 地体验其境、感受其情。这种境界是真实真趣之境界,其情才是真情实感之情。因为惟有参 与其间,才能缩短主观与客观间的距离,达到情景结合,物我两忘的境地。一般地说,参与 程度的强弱是与旅游者的愉悦程度强弱成正比的。这也是广大中外游客喜欢中国民俗旅游的 主要原因。须知国际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已从单纯的观光型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参与型:参与型 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潮流。他们想经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体验别人没有体验过 的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因此,我们在开发游艺民俗旅游产品时,尽可能 穿插一些能让旅游者亲身参与的活动。让旅游者亲身领略民俗活动的魅力,如一些游戏、杂 耍、竞技,都可以直接参与其中。还可让异国异域游客试奏一下从未见过的新奇的民族乐器, 试穿一下鲜艳别致的民族服饰,都可实现其非凡的愉悦效果。有些游艺民俗,由于艺术性强, 技巧性高,对于一般的群众和旅游者来说,只能观赏,不能参与,如苗族、瑶族的“上刀山、 下火海”,刺激性大,观赏性强。 (3)娱乐价值 游艺民俗大都以流行在民间的群众性十分广泛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以人们喜闻乐 见或自发参与表演的形式为标志,如民间口承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民间 竞技、民间杂艺、民间游戏等。只要具备了竞技激烈性,赏心得到悦目性,知识趣味性,凡 能适应这三者之一要求的民间的有偷悦身心快乐而又有趣的活动,都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 从民间游艺的社会功能来说,主要的一点便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娱乐性是贯穿于民俗事象 之中的特质。也正是这一点,才使游艺民俗事象流传下来,经久不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游艺民俗的娱乐功能逐步加强,具体说来健康有益的 娱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智能,“使我们快乐的时光,亦使我们聪慧”,可以说,就个体素质的 培养而言,民俗文化的娱乐功能,对于人们体魄的锻炼、人格的塑造、坚强勇敢的意志力的 形成.以及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加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是其他民俗文化的诸多事 象难以替代的。丰富的游艺民俗质朴、欢快,散发着泥上的芳香,能以淳厚的地方特色和活 泼向上、健康娱乐的生活气息扣动每一个旅游者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旅游愿望 【案例】 导游小李反映,他带团多年,到过许多民俗旅游村寨,客人反映,民歌、民乐优美动听, 但听不懂其中的含义。 【分析提示】 要搞好欣赏游艺民俗,主要是欣赏者作为主体与欣赏容体产生的合一现象才能搞好欣 赏。从主体上讲欣赏者作为一个主体,去欣赏一个游艺民俗,首先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生 活经验。如侗族的大歌和纳西族的古乐,如果欣赏者对大歌和古乐反映的内容缺乏了解,就
价值非同一般。 (l)欣赏的价值 欣赏的价值是指游艺民俗的观赏性,通过观赏,美其目而悦其心,看了心里舒服,得 到一种美的享受,实现人们的愉悦性。我们每个人在平常或者在节假日里会欣赏一种游艺民 俗活动,人们从心理感觉到一种愉悦荡漾在心头。这种愉悦就是我们所说的欣赏。好的游艺 民俗,确实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有些游艺民俗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给人以启发,给人以 力量。它的形式与内容确实能给人民以影响,能够作用人民的情感,甚至能够改造人们的生 活习惯。这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这个过程而言,人们离不开欣赏。 (2)参与的价值 参与性价值即游艺民俗能使人们(或旅游者)或全部或部分地亲身参与进去,以获取 最大愉悦的目的。人有参与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受好奇心的驱使,而且受心理补偿、 心理满足、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心理需求的驱动。绝大多数游艺民俗,活动内容不 但有极强的观赏性,而且还有较大的参与性。人们只有通过身临其地,参与其事,才能真实 地体验其境、感受其情。这种境界是真实真趣之境界,其情才是真情实感之情。因为惟有参 与其间,才能缩短主观与客观间的距离,达到情景结合,物我两忘的境地。一般地说,参与 程度的强弱是与旅游者的愉悦程度强弱成正比的。这也是广大中外游客喜欢中国民俗旅游的 主要原因。须知国际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已从单纯的观光型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参与型;参与型 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潮流。他们想经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体验别人没有体验过 的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因此,我们在开发游艺民俗旅游产品时,尽可能 穿插一些能让旅游者亲身参与的活动。让旅游者亲身领略民俗活动的魅力,如一些游戏、杂 耍、竞技,都可以直接参与其中。还可让异国异域游客试奏一下从未见过的新奇的民族乐器, 试穿一下鲜艳别致的民族服饰,都可实现其非凡的愉悦效果。有些游艺民俗,由于艺术性强, 技巧性高,对于一般的群众和旅游者来说,只能观赏,不能参与,如苗族、瑶族的“上刀山、 下火海”,刺激性大,观赏性强。 (3)娱乐价值 游艺民俗大都以流行在民间的群众性十分广泛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以人们喜闻乐 见或自发参与表演的形式为标志,如民间口承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民间 竞技、民间杂艺、民间游戏等。只要具备了竞技激烈性,赏心得到悦目性,知识趣味性,凡 能适应这三者之一要求的民间的有愉悦身心快乐而又有趣的活动,都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 从民间游艺的社会功能来说,主要的一点便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娱乐性是贯穿于民俗事象 之中的特质。也正是这一点,才使游艺民俗事象流传下来,经久不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游艺民俗的娱乐功能逐步加强,具体说来健康有益的 娱乐,可以培养人们的智能,“使我们快乐的时光,亦使我们聪慧”,可以说,就个体素质的 培养而言,民俗文化的娱乐功能,对于人们体魄的锻炼、人格的塑造、坚强勇敢的意志力的 形成.以及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加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是其他民俗文化的诸多事 象难以替代的。丰富的游艺民俗质朴、欢快,散发着泥上的芳香,能以淳厚的地方特色和活 泼向上、健康娱乐的生活气息扣动每一个旅游者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旅游愿望 a 【案例】 导游小李反映,他带团多年,到过许多民俗旅游村寨,客人反映,民歌、民乐优美动听, 但听不懂其中的含义。 【分析提示】 要搞好欣赏游艺民俗,主要是欣赏者作为主体与欣赏容体产生的合一现象才能搞好欣 赏。从主体上讲欣赏者作为一个主体,去欣赏一个游艺民俗,首先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生 活经验。如侗族的大歌和纳西族的古乐,如果欣赏者对大歌和古乐反映的内容缺乏了解,就
不可能去理解其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还得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略懂一定的乐 理知识和舞蹈技巧。没有音乐的耳朵,缺乏起码的音乐知识,游艺民俗的音乐部分他就会鉴 别不出精粗美丑和抑扬顿挫。正如哲人讲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找到欣赏游艺民俗的途径。俗话说,内行看门进,外行看热闹。 第二节中国汉族游艺民俗 我们对游艺民俗的概念、类型、特色、来源的价值进行了介绍,下面接着探讨一下汉 族的游艺民俗。 一、民间口承文学 民间口承文学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并在广大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大众的生 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学。它是文学的一部分,以其主要 特点口传性区别于作家文学,这一特点使这种文学天然地具备了表演娱乐性质,也是民间口 承文学民俗性格的主要标志。民间口承文学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谚语与谜 语、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等类型。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是带有职业性的民间文艺,另列一节 介绍。 1.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它包括民歌和民谣两部分,可以 唱的一般称为歌,只说不唱的称为谣。汉族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 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丰富的。这歌谣的分类,可从内容上分,可 从题材上分,也可从形式特色上分。从内容上说,有劳动歌、政治歌、生活歌、情歌、儿歌、 游戏歌、理论歌、长篇故事歌,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等:从题材范围上说,有田歌、渔歌、 牧歌、山歌、樵歌、夯歌、拉掉歌、采茶歌、狩猎歌、哭嫁歌、哭丧歌、车水歌等:从形式 特点来说,有山歌、号子、信天游、爬山歌、花儿、小调、风俗歌等。现将汉族民歌的几种 主要形式介绍如下: 一山歌山歌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山歌的名称 最早始见于唐代,李益在诗中就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也有“岂无山歌与 村笛”句。明清以来,文人有将山歌收集、整理的专集,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收容量大, 名传一时。南方山歌的总体特征是风格清婉悠扬、音域较窄,旋律较少跳动、不像北方民歌 粗了雄浑、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南部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 山歌”等。客家山歌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台湾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用 客家方言演唱,有号子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南方各地,多有赛歌的风俗,互相盘古问今以决胜负。盘歌对唱开始时先唱“歌头”。 唱了歌头,再进行盘问。盘问内容有对花、对事、对历史人物等等,谁回答不出就算输了。 常常每村每寨各推出优秀歌手进行对歌,输了全村寨人都不光彩。山歌对唱是常常围得人山 人海,盛况空前。山歌的形式异彩纷呈,是丰富的民间旅游文化资源。旅游到田间、山野及 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常能欣赏到这类民间歌曲。 一号子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因与劳动节奏密切结会、故亦称劳动号子。号子的 诞生时间早于其他带词的民谣。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伐木号子、渔船号子、作坊号子等。 音乐风格坚定豪迈、节奏律动强烈、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几种,其中后者较多用。 号子的歌词内容大多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关系,起着统一劳动步调、引起劳动者的兴奋,解 除疲劳的作用。演唱形式一般都是一领众和,领者唱歌词,和者唱衬词。内容大多反映生产 劳动。著名的有车水、春米、打场、薅秧号子等。 一信大游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 是广泛流行于陕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 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7字句
不可能去理解其的深刻思想内涵。同时,还得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略懂一定的乐 理知识和舞蹈技巧。没有音乐的耳朵,缺乏起码的音乐知识,游艺民俗的音乐部分他就会鉴 别不出精粗美丑和抑扬顿挫。正如哲人讲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找到欣赏游艺民俗的途径。俗话说,内行看门进,外行看热闹。 第二节 中国汉族游艺民俗 我们对游艺民俗的概念、类型、特色、来源的价值进行了介绍,下面接着探讨一下汉 族的游艺民俗。 一、民间口承文学 民间口承文学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并在广大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大众的生 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学。它是文学的一部分,以其主要 特点口传性区别于作家文学,这一特点使这种文学天然地具备了表演娱乐性质,也是民间口 承文学民俗性格的主要标志。民间口承文学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谚语与谜 语、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等类型。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是带有职业性的民间文艺,另列一节 介绍。 1.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它包括民歌和民谣两部分,可以 唱的一般称为歌,只说不唱的称为谣。汉族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 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丰富的。这歌谣的分类,可从内容上分,可 从题材上分,也可从形式特色上分。从内容上说,有劳动歌、政治歌、生活歌、情歌、儿歌、 游戏歌、理论歌、长篇故事歌,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等;从题材范围上说,有田歌、渔歌、 牧歌、山歌、樵歌、夯歌、拉掉歌、采茶歌、狩猎歌、哭嫁歌、哭丧歌、车水歌等;从形式 特点来说,有山歌、号子、信天游、爬山歌、花儿、小调、风俗歌等。现将汉族民歌的几种 主要形式介绍如下: ——山歌 山歌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山歌的名称 最早始见于唐代,李益在诗中就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也有“岂无山歌与 村笛”句。明清以来,文人有将山歌收集、整理的专集,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收容量大, 名传一时。南方山歌的总体特征是风格清婉悠扬、音域较窄,旋律较少跳动、不像北方民歌 粗了雄浑、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南部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 山歌”等。客家山歌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台湾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用 客家方言演唱,有号子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南方各地,多有赛歌的风俗,互相盘古问今以决胜负。盘歌对唱开始时先唱“歌头”。 唱了歌头,再进行盘问。盘问内容有对花、对事、对历史人物等等,谁回答不出就算输了。 常常每村每寨各推出优秀歌手进行对歌,输了全村寨人都不光彩。山歌对唱是常常围得人山 人海,盛况空前。山歌的形式异彩纷呈,是丰富的民间旅游文化资源。旅游到田间、山野及 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常能欣赏到这类民间歌曲。 ——号子 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因与劳动节奏密切结会、故亦称劳动号子。号子的 诞生时间早于其他带词的民谣。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伐木号子、渔船号子、作坊号子等。 音乐风格坚定豪迈、节奏律动强烈、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几种,其中后者较多用。 号子的歌词内容大多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关系,起着统一劳动步调、引起劳动者的兴奋,解 除疲劳的作用。演唱形式一般都是一领众和,领者唱歌词,和者唱衬词。内容大多反映生产 劳动。著名的有车水、舂米、打场、薅秧号子等。 ——信大游 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 是广泛流行于陕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 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 7 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