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8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居住民俗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民居的概念和构成、居住环境 观、民居的建筑习俗与居住的惯制,理解居住民俗的含义;熟悉居住民俗与旅游 的关系: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过程与制约因子、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以及 中国民居景观的类型、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人民立 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 体。 2.知识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习近平历次讲话种关于 文艺的重要论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掌 握文艺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3.能力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 优秀作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古村落与古城镇民俗旅游资 源开发的方式。 课程思政: 1,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在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本质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等内容的 过程中,引导学生站稳人民立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 2.预期成效 (1)引导学生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站稳人民立场, 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服务 人民群众上。 (2)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遵循艺术创作之规律,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寻找表达“中国精神”的有效艺术手段,创作出凝聚中国精 神的文艺精品。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旅游:(2)民俗:(3)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
教 案 (第 8 次课 2 学时) 一、授课题目:居住民俗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民居的概念和构成、居住环境 观、民居的建筑习俗与居住的惯制,理解居住民俗的含义;熟悉居住民俗与旅游 的关系;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过程与制约因子、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以及 中国民居景观的类型、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 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站稳人民立 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 体。 2.知识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习近平历次讲话种关于 文艺的重要论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掌 握文艺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3.能力目标:通过本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 优秀作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利用,古村落与古城镇民俗旅游资 源开发的方式。 课程思政: 1.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在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本质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等内容的 过程中,引导学生站稳人民立场,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 2.预期成效 (1)引导学生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站稳人民立场, 自觉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服务 人民群众上。 (2)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精神”之大旗,遵循艺术创作之规律,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寻找表达“中国精神”的有效艺术手段,创作出凝聚中国精 神的文艺精品。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旅游;(2)民俗;(3)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
课程导入:(5分钟)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 时代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5年多来,全国文艺创作、文艺事业、文艺市场、文艺风气气 象一新,请问这些新气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节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居住民俗概述 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 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 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 间,如穴居、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 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 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 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在穴处巢居时代,己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 住习俗。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其次是生死的分 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其 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 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 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 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 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 川左所的摩梭人的风篱。比原始的风篱更进一步的是古老的帐篷,它与风篱一样具有建造和 移动的特点。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仙人柱”、“撮罗子”以 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天幕”等。风篱与原始帐篷是巢居与后来各种居所的一种过渡形式,因 此它所体现的居住民俗也就存在着前后相连的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 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了火塘。 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己经被家庭单居所代替,而 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 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以及文明进化 程度的不同,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民间居住类型。既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石 结构的:既有窑洞,也有平房:既有有顶有壁的,也有无顶无壁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对应于五彩缤纷的居住建筑,体现在居住方式上民俗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第一,这一时期 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
课程导入:(5 分钟)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 时代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5 年多来,全国文艺创作、文艺事业、文艺市场、文艺风气气 象一新,请问这些新气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节 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居住民俗概述 居住民俗 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 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 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 间,如穴居、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 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 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 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 住习俗。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其次是生死的分 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其 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 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 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 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 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 川左所的摩梭人的风篱。比原始的风篱更进一步的是古老的帐篷,它与风篱一样具有建造和 移动的特点。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仙人柱”、“撮罗子”以 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天幕”等。风篱与原始帐篷是巢居与后来各种居所的一种过渡形式,因 此它所体现的居住民俗也就存在着前后相连的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 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了火塘。 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代替,而 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 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以及文明进化 程度的不同,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民间居住类型。既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石 结构的;既有窑洞,也有平房;既有有顶有壁的,也有无顶无壁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对应于五彩缤纷的居住建筑,体现在居住方式上民俗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第一,这一时期 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 今并存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表1: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穴居、巢居 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 过渡期 风篱、原始帐篷 住所稳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 形成期 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 化 2、居住的惯制 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 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系。这种居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 和有关火的种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处所 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 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正是因为火有如上的功用,所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便 成了家庭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中心场所。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瑶族男尚左,女尚右,长者坐上首,晚辈坐下首。云南的 普米族在火塘周围设铺,左侧为男铺,右侧为女铺,互不逾越。生活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丛 林深处的威士土人则围绕火堆,吊起几张床,其中一张靠近火堆的吊床是家长的卧榻,其余 吊床为孩子所有。 ④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例如在火塘的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祖先神的地方,任何人不许 触动。平时不许从火塘的上方跨过去,不准用脚蹬火塘里的三角架,不许用利器(刀、剑等) 捅火,不准将吸水泼人火中。 (2)住房的分配住房的分配是居住惯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 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辈分的人,占据着不同的住室和位置。由于居住类型的不同,因而住 房的分配也存在一些差别。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有 三铺炕,南北西三面炕构成“匚’字型,俗称万字炕。西炕为贵,供奉祖宗牌位。家中来贵 客住西炕,北炕为大,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南炕为小,小字辈的姑娘和媳妇住南炕。 (3)公房公房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这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保持了原 始社会的生活习俗。云南彝族男女青年十六七岁以后就不再住在家中,而是和一些年龄相仿 的同性青年住在一起。男青年住的房子称“男公房”,女青年住的房子称“女公房’,一般 尽量按血缘关系同室而居。每所公房少则二三人,多则一二十人。一天劳动结束后,女青年 在自己公房燃起火塘里的火,坐在火塘边聊天,等待男青年的光临。届时,男青年带着三弦、 二胡、月琴等乐器踏歌而来。但是,男青年绝对不能到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青年公房去玩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 今并存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表 1: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穴居、巢居 原始群居 、生死分居、 不稳定 过渡期 风篱、原始帐篷 住所稳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形成期 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 化 2、居住的惯制 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 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系。这种居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 和有关火的种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处所 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 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正是因为火有如上的功用,所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便 成了家庭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中心场所。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瑶族男尚左,女尚右,长者坐上首,晚辈坐下首。云南的 普米族在火塘周围设铺,左侧为男铺,右侧为女铺,互不逾越。生活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丛 林深处的威士土人则围绕火堆,吊起几张床,其中一张靠近火堆的吊床是家长的卧榻,其余 吊床为孩子所有。 ④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例如在火塘的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祖先神的地方,任何人不许 触动。平时不许从火塘的上方跨过去,不准用脚蹬火塘里的三角架,不许用利器(刀、剑等) 捅火,不准将吸水泼人火中。 (2)住房的分配 住房的分配是居住惯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 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辈分的人,占据着不同的住室和位置。由于居住类型的不同,因而住 房的分配也存在一些差别。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有 三铺炕,南北西三面炕构成“匚’字型,俗称万字炕。西炕为贵,供奉祖宗牌位。家中来贵 客住西炕,北炕为大,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南炕为小,小字辈的姑娘和媳妇住南炕。 (3)公房 公房其实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这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保持了原 始社会的生活习俗。云南彝族男女青年十六七岁以后就不再住在家中,而是和一些年龄相仿 的同性青年住在一起。男青年住的房子称“男公房”,女青年住的房子称“女公房’,一般 尽量按血缘关系同室而居。每所公房少则二三人,多则一二十人。一天劳动结束后,女青年 在自己公房燃起火塘里的火,坐在火塘边聊天,等待男青年的光临。届时,男青年带着三弦、 二胡、月琴等乐器踏歌而来。但是,男青年绝对不能到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青年公房去玩
也不能邀请她们到自己的男公房来玩。汉族的公房主要用以村民聚会、议事,或设社仓储粮。 由村民们集资兴建。在印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公房,但他们的公房除作为谈情说爱的 场所外,还是一个学习劳动技能和举行文化活动的天地,并且还有专人进行监管。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养牲畜。家 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住人, 其下圈养牲畜。人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人 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 日本有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越南的村舍正房内在中央墙壁上设有供台,供着祖先的 牌位。 总之,居住惯制是居住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不论我们是去对某一民族的居住 进行开发,或是去参观访问某一居所,都必须高度重视他们民族的居住惯制。 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从各式民居中我们也可探知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 (1)实用性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 本的一种文化。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由于各 地人群生活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天我们大陆上,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洞穴式的窑 洞,或用茅草、竹木盖成的小屋,但不管什么形式,它的作用是住人,是为人们生活的安全、 舒适服务的。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 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艺术性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 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用性一起存在, 在我们感觉上多少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 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 宅。不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不就给 观者一种美的享受吗?一一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看,更是如此。至于 那些较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3)伦理性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 性质。就我国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有偏房, 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 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大都有一定讲究,不能随意搞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 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 定的房室。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少数民族 也有相以情形。谁住正房,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 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什居房室的安排,清 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的伦理观念和准则。 (4)宗教性在传统民居中,跟它体现着审美的、伦理的性质的同时、也体现着民间宗
也不能邀请她们到自己的男公房来玩。汉族的公房主要用以村民聚会、议事,或设社仓储粮。 由村民们集资兴建。在印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公房,但他们的公房除作为谈情说爱的 场所外,还是一个学习劳动技能和举行文化活动的天地,并且还有专人进行监管。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养牲畜。家 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住人, 其下圈养牲畜。人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人 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 日本有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越南的村舍正房内在中央墙壁上设有供台,供着祖先的 牌位。 总之,居住惯制是居住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不论我们是去对某一民族的居住 进行开发,或是去参观访问某一居所,都必须高度重视他们民族的居住惯制。 3、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居住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从各式民居中我们也可探知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 (l)实用性 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 本的一种文化。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由于各 地人群生活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天我们大陆上,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洞穴式的窑 洞,或用茅草、竹木盖成的小屋,但不管什么形式,它的作用是住人,是为人们生活的安全、 舒适服务的。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 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艺术性 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 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用性一起存在, 在我们感觉上多少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 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 宅。不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不就给 观者一种美的享受吗?——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看,更是如此。至于 那些较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3)伦理性 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 性质。就我国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有偏房, 有前房,有后房。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 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大都有一定讲究,不能随意搞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 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 定的房室。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少数民族 也有相似情形。谁住正房,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 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什居房室的安排,清 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的伦理观念和准则。 (4)宗教性 在传统民居中,跟它体现着审美的、伦理的性质的同时、也体现着民间宗
教信仰的性质。在许多民族建筑物中,有不少是专门为宗教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如中国各地 民间的祖宗祠堂、坟墓、佛寺道观以及各种神庙等。但是,在这之外,民居也大都具有这种 宗教的功能。在过去汉族的建筑物中,不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其他神灵,小灶神、财神, 乃至天、地、君、亲、师的综合神位的。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 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居住民俗式样。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 为最主要的代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洞。南方由于潮湿多雨因而以 天井式瓦房占多数,在闽赣粤三角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罕世界建筑史林。汉民 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因此体现着深厚独特文化内涵的居住习俗也就更加繁复与绚 丽。 1、风水与民居 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民居的建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如何理选民居,新 居落成之后如何入住,在我国各地、各族中都很有讲究,而对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 的“风水术”定下的一套范式。“风水术”为中国之独创,在各民族中都有广泛地流行和应 用,但汉族作为始作俑者乃冠各族之首。 如果从东汉后期形成开始算起.“风水术”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 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则是 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其中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 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 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1)宅基选址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对于从事农 业生产的人们来说,居住点一旦确定,很可能终生不移,而选址时的优劣将会决定主家以后 兴衰安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依靠“风水术”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选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 是要取得和谐。‘“风水术”所谓的选址基本步骤是“觅龙”,“观砂”,“察水”,“点 穴”。“龙”是“祖山”,即总山脉。“砂”是“祖山”分支绵延而下,与本宅关系最密切 的山岗。“水”是从山上下来与本住宅及“砂山”最靠近的溪、河、泉水等。“穴”就是基 址所在。“穴”有吉凶之分,全部由‘“龙”、“砂”、“水”的相互位置、形态、颜色、 高低等因素决定。“风水术”中的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分别代表北、南、西、东四个方 向,理想的选择应是南北方向,房基地在前面水,后靠山才是好地,在风水中则称“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2)住宅外部布局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 “青龙”,如此,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增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 生机的草木。另外,在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与水的和谐 搭配。②住宅与路。道路位于住宅的右边为最贵,但切不可位于宅后。否则是“凶于主”。 大路不冲门,有利于交通,又可避免干扰。③住宅与山。理想的山形是北面的主峰,西东为
教信仰的性质。在许多民族建筑物中.有不少是专门为宗教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如中国各地 民间的祖宗祠堂、坟墓、佛寺道观以及各种神庙等。但是,在这之外,民居也大都具有这种 宗教的功能。在过去汉族的建筑物中,不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其他神灵,小灶神、财神, 乃至天、地、君、亲、师的综合神位的。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 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居住民俗式样。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 为最主要的代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洞。南方由于潮湿多雨因而以 天井式瓦房占多数,在闽赣粤三角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罕世界建筑史林。汉民 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因此体现着深厚独特文化内涵的居住习俗也就更加繁复与绚 丽。 1、风水与民居 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民居的建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如何理选民居,新 居落成之后如何入住,在我国各地、各族中都很有讲究,而对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所谓 的“风水术”定下的一套范式。“风水术”为中国之独创,在各民族中都有广泛地流行和应 用,但汉族作为始作俑者乃冠各族之首。 如果从东汉后期形成开始算起.“风水术”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 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则是 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其中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 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 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l)宅基选址 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对于从事农 业生产的人们来说,居住点一旦确定,很可能终生不移,而选址时的优劣将会决定主家以后 兴衰安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便依靠“风水术”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选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 是要取得和谐。‘“风水术”所谓的选址基本步骤是“觅龙”,“观砂”,“察水”,“点 穴”。“龙”是“祖山”,即总山脉。“砂”是“祖山”分支绵延而下,与本宅关系最密切 的山岗。“水”是从山上下来与本住宅及“砂山”最靠近的溪、河、泉水等。“穴”就是基 址所在。“穴”有吉凶之分,全部由‘“龙”、“砂”、“水” 的相互位置、形态、颜色、 高低等因素决定。“风水术”中的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分别代表北、南、西、东四个方 向,理想的选择应是南北方向,房基地在前面水,后靠山才是好地,在风水中则称“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 (2)住宅外部布局 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 “青龙”,如此,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增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 生机的草木。另外,在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与水的和谐 搭配。②住宅与路。道路位于住宅的右边为最贵,但切不可位于宅后。否则是“凶于主”。 大路不冲门,有利于交通,又可避免干扰。③住宅与山。理想的山形是北面的主峰,西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