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11S1030B 中文名称:民俗旅游学 英文名称:Folklore Tourism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时(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 总学分:2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导游基础知识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民俗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导游及旅游管理服务工作必备 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其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我国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比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 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在传授知识的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我国 民俗理论和常识的认识,熟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类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正确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和风俗习惯,掌握旅游接待和服务接待工作中恰当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为旅 游项目开发、服务接待项目设计开发服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 知识传授: 1.让学生理解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管理者挑战,重点强调旅 游服务的特殊性,导致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让学生掌握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所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及分析工具,包括如何根据服务特 性对服务项目进行设计、民俗旅游开发的流程、模式和要注意的问题等。 3.让学生掌握服务生产过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体验服务项目管理,包括饮食民俗及服务、酒 水民俗及服务、茶艺民俗及服务、游艺民俗及服务、人生礼仪民俗及服务等提高服务体验性和满意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11S1030B 中文名称:民俗旅游学 英文名称:Folklore Tourism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 学 时:32 时(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总 学 分:2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导游基础知识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民俗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导游及旅游管理服务工作必备 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其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我国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比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 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在传授知识的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我国 民俗理论和常识的认识,熟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类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正确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和风俗习惯,掌握旅游接待和服务接待工作中恰当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为旅 游项目开发、服务接待项目设计开发服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 知识传授∶ 1.让学生理解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管理者挑战,重点强调旅 游服务的特殊性,导致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让学生掌握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所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及分析工具,包括如何根据服务特 性对服务项目进行设计、民俗旅游开发的流程、模式和要注意的问题等。 3.让学生掌握服务生产过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体验服务项目管理,包括饮食民俗及服务、酒 水民俗及服务、茶艺民俗及服务、游艺民俗及服务、人生礼仪民俗及服务等提高服务体验性和满意
度等的思维和方法。 能力培养: 4.让学生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服务业的变化以及相应战略应对措施。通过小组作业,透过 深入的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工具找出问题或改善机会、并指导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相 应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具备开展科学实证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价值塑造: 5.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充满自信和自豪,养成良好的职业道 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支撑矩阵 课程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华业要求及指标点 1-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 知识 H M H M H 1-2牢固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 毕 基本理论 M H H H M 业 要 1-3了解旅游管理理论前沿动态及其发展 H M M H 趋势 求 1-4熟悉旅游行业国际发展动态 M L M 1-5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性知识 结构 H M M M H 2-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 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M M H M 2-2具备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 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基 M H H 毕 H M 本技能 业 要 2-3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 M H H H 求 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2 2-4具备利用职业资格证书从事旅游服务 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M H H H M 2-5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能 M M L 力
度等的思维和方法。 能力培养: 4. 让学生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服务业的变化以及相应战略应对措施。通过小组作业,透过 深入的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工具找出问题或改善机会、并指导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相 应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具备开展科学实证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价值塑造: 5.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充满自信和自豪,养成良好的职业道 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 1 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支撑矩阵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5 毕 业 要 求 1 1-1 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 知识 H M H M H 1-2 牢固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 M H H H M 1-3 了解旅游管理理论前沿动态及其发展 趋势 H M M H L 1-4 熟悉旅游行业国际发展动态 M L L M L 1-5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性知识 结构 H M M M H 毕 业 要 求 2 2-1 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 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M M H M L 2-2 具备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 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基 本技能 M H H H M 2-3 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 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M H H H L 2-4 具备利用职业资格证书从事旅游服务 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M H H H M 2-5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能 力 L L M M L
3-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M H 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H H H 价值观 毕 3-2掌握旅游管理类专业思维方法和研究 M 方法,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H H H H 业 要 3-3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 M H H H 求 格、强烈的旅游职业认同感 3-4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M H H H H 3-5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M L M 说明:表中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分别用“H(高)、M(中)、L(低)”表示。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民俗旅游概述(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民俗、民俗学、民俗旅游的定义及种类:熟悉民俗与旅游 的关系、民俗的特征、分类和社会功能: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价值。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案例阐释民俗旅游的价值、民俗对旅游的作用 以及旅游对民俗的作用。 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依据该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涉及的 建筑、遗产等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典型案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使命感、责任感、 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 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民俗与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2、教学难点:民俗的社会功能以及民俗旅游的价值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先讲解国家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将民俗旅游学课程置身于国 家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来学习。 1.1民俗的相关理论 1.1.1民俗的概念 1.1.2民俗的基本特征 1.1.3民俗的分类
毕 业 要 求 3 3-1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M H H H H 3-2 掌握旅游管理类专业思维方法和研究 方法,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M H H H H 3-3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 格、强烈的旅游职业认同感 M H H H H 3-4 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M H H H H 3-5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M L L L M 说明:表中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分别用“H(高)、M(中)、L(低)”表示。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民俗旅游概述(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民俗、民俗学、民俗旅游的定义及种类;熟悉民俗与旅游 的关系、民俗的特征、分类和社会功能;掌握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价值。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案例阐释民俗旅游的价值、民俗对旅游的作用 以及旅游对民俗的作用。 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依据该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涉及的 建筑、遗产等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典型案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使命感、责任感、 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 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民俗与民俗旅游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2、教学难点:民俗的社会功能以及民俗旅游的价值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先讲解国家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将民俗旅游学课程置身于国 家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来学习。 1.1 民俗的相关理论 1.1.1 民俗的概念 1.1.2 民俗的基本特征 1.1.3 民俗的分类
1.1.4民俗的社会功能 1.2民俗旅游 1.2.1民俗旅游的定义 1.2.2民俗旅游的特点 1.2.3民俗旅游的分类 1.2.4民俗旅游的价值 1.3民俗旅游的架构 1.3.1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1.3.2民俗对旅游的作用 1.3.3旅游对民俗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 2.民俗的特征、功能有哪些? 3.举例说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谈谈民俗旅游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中国服饰民俗(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服饰民俗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熟悉服饰民俗的惯制及表现, 掌握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发展,领会我国服饰民 俗的旅游文化内涵,理解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注意事项。 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服饰民俗中蕴含的服饰礼仪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价值,通 过服饰民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世界服饰潮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服饰民俗中的中国元素,增 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服饰民俗的构成及体现: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 化内涵。 2、教学难点: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 【教学内容】
1.1.4 民俗的社会功能 1.2 民俗旅游 1.2.1 民俗旅游的定义 1.2.2 民俗旅游的特点 1.2.3 民俗旅游的分类 1.2.4 民俗旅游的价值 1.3 民俗旅游的架构 1.3.1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1.3.2 民俗对旅游的作用 1.3.3 旅游对民俗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 2.民俗的特征、功能有哪些? 3.举例说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谈谈民俗旅游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中国服饰民俗(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服饰民俗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熟悉服饰民俗的惯制及表现, 掌握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发展,领会我国服饰民 俗的旅游文化内涵,理解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注意事项。 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服饰民俗中蕴含的服饰礼仪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价值,通 过服饰民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世界服饰潮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服饰民俗中的中国元素,增 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服饰民俗的构成及体现;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我国服饰民俗的旅游文 化内涵。 2、教学难点: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 【教学内容】
2.1服饰民俗概述 2.1.1服饰的基本组成 2.1.2影响服饰民俗的多维要素 2.2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2.2.1先秦时期 2.2.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2.3隋唐两宋时期 2.2.4元明清时期 2.2.5民国至解放以来 2.3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2.4服饰民俗与旅游 2.4.1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2.4.2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 【复习思考题】 1.服饰民俗体现了哪些社会观? 2.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古至今,服饰民俗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3.试述服饰民俗的文化旅游价值及开发模式。 4.关注抖音、哔站等平台上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播,思考如何做好传统民俗服饰的传承弘扬? 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熟悉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掌握中 国传统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人生礼仪食俗。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领会饮食文化内涵,运用案例说明饮食文化与地方 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地方饮食旅游文化塑造。 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注重科学 饮食,提升自身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饮食民俗的讲解和当今社会不良饮食现象, 培养学生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通过袁隆平院士培育杂家水稻的感人事 迹及其他典型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信念和“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2.1 服饰民俗概述 2.1.1 服饰的基本组成 2.1.2 影响服饰民俗的多维要素 2.2 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2.2.1 先秦时期 2.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2.3 隋唐两宋时期 2.2.4 元明清时期 2.2.5 民国至解放以来 2.3 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2.4 服饰民俗与旅游 2.4.1 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2.4.2 服饰民俗可供旅游开发的思路 【复习思考题】 1.服饰民俗体现了哪些社会观? 2.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古至今,服饰民俗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3.试述服饰民俗的文化旅游价值及开发模式。 4.关注抖音、哔站等平台上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播,思考如何做好传统民俗服饰的传承弘扬? 第三章 中国饮食民俗(4 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饮食民俗的产生;熟悉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掌握中 国传统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人生礼仪食俗。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领会饮食文化内涵,运用案例说明饮食文化与地方 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地方饮食旅游文化塑造。 3、课程思政目标及要求: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注重科学 饮食,提升自身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饮食民俗的讲解和当今社会不良饮食现象, 培养学生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通过袁隆平院士培育杂家水稻的感人事 迹及其他典型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信念和“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