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6届高三适应性最后一考语文试题 语文科 押题卷·试题部分 答题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考生一律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3、考生不得提前交卷。考试结束后由监考员将试题卷上交 第I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如何看待“燕赵文化”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 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 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 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 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 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 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 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 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 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 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 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 髙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 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 慷慨悲歌。唐代,髙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 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 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 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 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 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 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 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 更髙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 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
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 2016 届高三适应性最后一考语文试题 语 文 科 押题卷·试题部分 答题注意: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考生一律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3、考生不得提前交卷。考试结束后由监考员将试题卷上交。 第I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小题。 如何看待“燕赵文化”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 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 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 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 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 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 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 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 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 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 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 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 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 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 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 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 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 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 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 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 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 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 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 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
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 “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 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 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 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 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 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 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 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 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 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 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 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D.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 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 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 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 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 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 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 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 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
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 “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 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 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 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 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 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 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 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 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 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 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 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D.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 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 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 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 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 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 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 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 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
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 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 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 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 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 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i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 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 宋仁宗时宰相。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写人情之难言人情:人的情感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有司:官吏的通称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歌咏:歌颂、颂扬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穷人:生活穷苦的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 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 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 的学问,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 写诗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话从 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 D.文章没有把论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当作主要内容,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 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二)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1分) 菩萨蛮·宿水口
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 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 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 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 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 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 yìn 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 选充职为补。梅尧臣 26 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 宋仁宗时宰相。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写人情之难言 人情:人的情感。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有司:官吏的通称。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歌咏:歌颂、颂扬。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生活穷苦的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 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 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 的学问,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 写诗。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话从 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 D.文章没有把论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当作主要内容,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 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二)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1 分)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搽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8)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 点的?(5分) (9)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三)默写 10.补全下列句子空缺处。(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叙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 ”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 情不专 (2)白居易《琵笆行》中用“ ”这两句,写出了 琵笆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被 绮绣”的同舍生之间,但一点也不欣羡他们的句子是“ 乙选做题(25分) 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摆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 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西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 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东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 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 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 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 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赚的钱少了一半,但煕来 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 橹声中流逝 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 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8)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 点的?(5 分) (9)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 分) (三)默写 10.补全下列句子空缺处。(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叙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 情不专。 (2)白居易《琵笆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 琵笆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被 绮绣”的同舍生之间,但一点也不欣羡他们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乙 选做题(25 分) 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摆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 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西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 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东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 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 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 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 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赚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 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 橹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 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
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 救女人,发现女人正从对岸漂移过来一一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 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 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色,风雨在张摆 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 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的时光。他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 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 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 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年轻人蹲在岸边, 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 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张摆渡又说。 “那我去老家转转。”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 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 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 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老哥,还认得我不?”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 了?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 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 的生意了 哦?”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 的事 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 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 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
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 救女人,发现女人正从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 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 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色,风雨在张摆 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 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的时光。他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 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 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 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年轻人蹲在岸边, 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 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张摆渡又说。 “那我去老家转转。”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 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 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 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老哥,还认得我不?”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 了?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 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 的生意了。” “哦?”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 的事。 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 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 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