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二中2013届高三第五次练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中国古代服饰制 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 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说仲雍在举行祭祀 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 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即起源于此。十 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 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 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 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 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汉代对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西汉建立以后,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 饰也做出了限度。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 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备的规定,如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 花色、品种、质料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历代统治者都用法制、礼教、 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 风气。唐代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旧 唐书·舆服志》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 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 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些做法带 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 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 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 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 这时的装饰作用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 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 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 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 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 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 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 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 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 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山西省长治二中 2013 届高三第五次练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中国古代服饰制 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 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说仲雍在举行祭祀 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 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即起源于此。十 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 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 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 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 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汉代对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西汉建立以后,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 饰也做出了限度。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 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备的规定,如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 花色、品种、质料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历代统治者都用法制、礼教、 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 风气。唐代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旧 唐书·舆服志》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 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 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些做法带 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 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 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 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 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 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 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 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 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 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 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 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 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 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时,天子、庶民都穿着相应的服饰,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于是各种礼仪制度随之得以确立,衣冠体系逐步形成 B.汉代,不仅百官服饰民间服饰,就连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在花 色、品种、质料等方面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武则天赐给百官的绣袍上的鸟兽纹样,是一种“标识”性质的有形的文化符 号,显示了唐朝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D.清代服饰纹样的装饰作用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繁杂 堆砌,但同样反映了等级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服饰与礼制关系的最早记载,是关于 仲雍和各部联盟首领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所着衣物的记载。 B.西汉规定了百官服饰的式样和色彩,也规定了百姓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不 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但这不是对民间服饰的最早规定 C.宋代的服饰制度依照程朱理学观点来制定,焚金饰、简纹衣,崇尚纯朴淡雅 之美,而且还详细严格地规定了妇女的装束。 D.清代,服饰上代表官职贵践的“补子”的装饰,帽子上反映等级的顶戴花翎 的装饰,都充分体现了官职的等级尊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中 国古代的服饰制度是一种礼制文化。 B.《虞书·益稷》记载的那次祭礼活动中的服饰纹样是“天子衮服十二章”起 源,但当时的纹样并不是服饰形制的产物。 C.历朝都重视礼制的作用,并设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礼教是让人们循礼 蹈规,安分守己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的手段之一。 D.中国古代服饰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礼”是中国古代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 支撑,而服饰则在法权体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 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 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 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 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 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 也。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 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 “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 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 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 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时,天子、庶民都穿着相应的服饰,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于是各种礼仪制度随之得以确立,衣冠体系逐步形成。 B.汉代,不仅百官服饰民间服饰,就连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在花 色、品种、质料等方面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武则天赐给百官的绣袍上的鸟兽纹样,是一种“标识”性质的有形的文化符 号,显示了唐朝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D.清代服饰纹样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繁杂 堆砌,但同样反映了等级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服饰与礼制关系的最早记载,是关于 仲雍和各部联盟首领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所着衣物的记载。 B.西汉规定了百官服饰的式样和色彩,也规定了百姓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不 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但这不是对民间服饰的最早规定。 C.宋代的服饰制度依照程朱理学观点来制定,焚金饰、简纹衣,崇尚纯朴淡雅 之美,而且还详细严格地规定了妇女的装束。 D.清代,服饰上代表官职贵践的“补子”的装饰,帽子上反映等级的顶戴花翎 的装饰,都充分体现了官职的等级尊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中 国古代的服饰制度是一种礼制文化。 B. 《虞书·益稷》记载的那次祭礼活动中的服饰纹样是“天子衮服十二章”起 源,但当时的纹样并不是服饰形制的产物。 C. 历朝都重视礼制的作用,并设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礼教是让人们循礼 蹈规,安分守己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的手段之一。 D.中国古代服饰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礼”是中国古代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 支撑,而服饰则在法权体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 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 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 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 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 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 也。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 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 “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 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 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 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
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臼金三千 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 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 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 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 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 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 临朝,遂大用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改变 B.袖所著文谒戚纶 谒:拜谒 C.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驳斥 D.帝诘之,宗道谢曰 谢:谢罪 5.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鲁宗道“遇事敢言”的是(3分 ①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②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③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④夫死从子,妇人之道 也 ⑤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 ⑥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A.①②⑤ B.②③④ ①⑤⑥ 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宗道为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 堵塞,宗道派遣乡丁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个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 鲁宗道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当面反对章献太后想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牌位的事。仁宗皇帝、太后将 同到慈孝寺,宗道直言进谏称太后的车队不能无视礼制在皇帝前面走,太后立 即接受并改正 D.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 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忠实可大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 太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5分) (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 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 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 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 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 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 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 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 临朝,遂大用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改变 B. 袖所著文谒戚纶 谒:拜谒 C. 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驳斥 D. 帝诘之,宗道谢曰 谢:谢罪 5.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鲁宗道“遇事敢言”的是(3 分) ①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②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③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④夫死从子,妇人之道 也 ⑤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 ⑥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鲁宗道为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 堵塞,宗道派遣乡丁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个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 鲁宗道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 宗道曾当面反对章献太后想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牌位的事。仁宗皇帝、太后将 一同到慈孝寺,宗道直言进谏称太后的车队不能无视礼制在皇帝前面走,太后立 即接受并改正。 D.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 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忠实可大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 太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5 分) (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 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 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 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 军行》五首,词人为押韵改为“从军乐”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 9.请简要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的特点。(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久而乃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不忍为此态也, ,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离骚》)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 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 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 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 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 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一一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 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 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 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 口唾沬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 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 军行》五首,词人为押韵改为“从军乐”。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 分) 9.请简要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的特点。(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久而乃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离骚》) (3)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 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 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 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 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 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 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 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 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 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
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 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 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 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 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 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 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 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 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 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 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 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 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 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 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 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 要成为城里人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 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用拟声词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吃 着老农为我们烤制的纯天然食品时香甜可口的感觉。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 “我”解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 个人主义,讽刺他的小农意识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 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2)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 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 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 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 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 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 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 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 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 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 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 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 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 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 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 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 要成为城里人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 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 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用拟声词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吃 着老农为我们烤制的纯天然食品时香甜可口的感觉。 C. 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 “我”解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 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 个人主义,讽刺他的小农意识。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 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2)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