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分第Ⅰ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一律在答题纸上 作答 第I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 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 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 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 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 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 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 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 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 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 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 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 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 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 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 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 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 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 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 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 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 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 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 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 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 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 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 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 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 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 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分第 I 和第 II 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一律在答题纸上 作答。 第 I 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中断 15 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 它连亘 4 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 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 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 5000 万到 6000 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 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 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 89 年的北征,出塞 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 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 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 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 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 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 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 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 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 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 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 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 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 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 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 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 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 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 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 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 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 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 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 400 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 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A.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 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B.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虽然官方的统计,常 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的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C.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 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 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 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 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 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 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 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 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 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转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 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 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 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 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 A.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 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B.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虽然官方的统计,常 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的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C.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 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 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 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 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 400 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 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 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 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 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 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二、 古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转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 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 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 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 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 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4.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 寤生:脚先出来,难产B.为之请制 制度,礼节 C.大叔完聚 完:修治城廓 D.大叔出奔 共 奔:逃跑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6.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 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 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 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 段)交代人物和 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 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三)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 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 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4.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 寤生:脚先出来,难产 B.为之请制 制: 制度,礼节 C.大叔完聚 完:修治城廓 D.大叔出奔 共 奔:逃跑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6.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 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 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 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 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 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三)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 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 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定
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 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8.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默写 10.名句名篇补全。(每空1分,6分) (1)小明想对妈妈说她天生就美丽,没法掩饰自己的漂亮。这时小明可以引用 《长恨歌》中的“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2)《长恨歌》中用来形容杨贵妃(原名:杨玉环)的端庄美丽,沉鱼落雁闭 月羞花的句子是:“ (3)铁是经过千锤万打才成钢。人生在面对挫折时也应该有着钢铁一般的坚韧。 这句话和《竹石·郑燮》中的 有着异曲同工之 (4)王籍踏访若耶溪时,感受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之神出妙语。其 《入若耶溪》诗中有名句“蝉噪林逾静, ”被后世传为绝唱。 乙选考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火烧云 梁爽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 她名字叫夏梦,读中学时在我隔壁班级 如果我说我喜欢夏梦,于小毛一定会把牙笑掉。因为我和她完全就是两类人。整 个中学时代,她一直是我们年级的第一名,而我一直是我们年级的倒数第一名。 第一次看到夏梦,我便喜欢上了她。那天,我正在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被罚站 她进来送作业,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梳着蓬松的短发,英气逼人。她经过我身边 的时候,我连忙低下头,直到用余光看不到她了,才敢再抬起头。人生第一次, 我感觉自己的样子很糗。 从此,我便像间谍一样挖空心思打探她的一切。他们说,她很髙傲,是班长,还 是语文课代表。他们还说,她父母都是教师,对她管教很严,她每天放学就回家, 从来不在外面玩儿。知道这一切,我有点儿同情她,总想有一天能带着她到处逛 逛。一想到这儿,我就豪情万丈。可想归想,我知道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自从喜欢上了夏梦,不管于小毛怎么挪揄,我都不愿意再逃学。我喜欢趴在窗台 上等夏梦的出现。如果我看到了她,我会像过节一样开心。如果她恰好也看到了 我,我就比过年还快乐:特别是窗外有丁香花开的时候,晚上的梦里都是丁香花 醉人的香味儿 上课的时候,无论是哪个老师讲课,于我来说都是在听“天书”。我只干一件事 练字。“字帖是夏梦的作文,是学校举行作文展览的时候,我在操场后面的
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 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8.有人评价本诗颔联所用意象“兴寄深微”,请谈谈你的理解。(5 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四)默写 10.名句名篇补全。(每空 1 分,6 分) (1)小明想对妈妈说她天生就美丽,没法掩饰自己的漂亮。这时 小明可以引用 《长恨歌》中的“______________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2)《长恨歌》中用来形容杨贵妃(原名:杨玉环)的端庄美丽,沉鱼落雁闭 月羞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是经过千锤万打才成钢。人生在面对挫折时也应该有着钢铁一般的坚韧。 这句话和《 竹石•郑燮》中的“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异曲同工之 处。 (4)王籍踏访若耶溪时,感受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之神出妙语。其 《入若耶溪》诗中有名句“蝉噪林逾静,__________”被后世传为绝唱。 乙 选考题(2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火烧云 粱爽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 她名字叫夏梦,读中学时在我隔壁班级。 如果我说我喜欢夏梦,于小毛一定会把牙笑掉。因为我和她完全就是两类人。整 个中学时代,她一直是我们年级的第一名,而我一直是我们年级的倒数第一名。 第一次看到夏梦,我便喜欢上了她。那天,我正在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被罚站, 她进来送作业,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梳着蓬松的短发,英气逼人。她经过我身边 的时候,我连忙低下头,直到用余光看不到她了,才敢再抬起头。人生第一次, 我感觉自己的样子很糗。 从此,我便像间谍一样挖空心思打探她的一切。他们说,她很高傲,是班长,还 是语文课代表。他们还说,她父母都是教师,对她管教很严,她每天放学就回家, 从来不在外面玩儿。知道这一切,我有点儿同情她,总想有一天能带着她到处逛 逛。一想到这儿,我就豪情万丈。可想归想,我知道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自从喜欢上了夏梦,不管于小毛怎么挪揄,我都不愿意再逃学。我喜欢趴在窗台 上等夏梦的出现。如果我看到了她,我会像过节一样开心。如果她恰好也看到了 我,我就比过年还快乐:特别是窗外有丁香花开的时候,晚上的梦里都是丁香花 醉人的香味儿。 上课的时候,无论是哪个老师讲课,于我来说都是在听“天书”。我只干一件事 一一练字。“字帖是夏梦的作文,是学校举行作文展览的时候,我在操场后面的
橱窗里偷偷撕下来的。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字简直跟夏梦的字没什么区别,就 用彩色的信纸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通过邮局寄给了她。 后来,我又听说她喜欢歌手郑智化。只要遇到她,我就用口哨吹一句郑智化的歌, 我注意到,每次她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可始终,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美好的中学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她考入我们那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而我去 了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重点高中在小城的最东边,技校在小城的最西边。每天 晚上,我会沿着201国道,先是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再是一段长长的下坡,准时 到达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待夏梦下晚自习,然后骑着车子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 持着不远不近大概20米的距离。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我曾希望老天能 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我更希望她 永远都是平安的、宁静的、快乐的 高考前的一个晚上,不知为什么,每天跟夏梦一路回家的女孩儿没有出现。我明 显感觉到,有几次她放慢了速度。她只要放慢速度,我便放慢速度。我知道,她 直都知道我在她身后,否则她不会有那么多夸张的笑声。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 可是我的理智提醒我不能,因为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不允许自己打扰她 终于等到了放榜的那一天,我在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到了夏梦。她穿着一件碎花蓝 连衣裙,蓬松的短发已变成高高的马尾,如同清水荚蓉一般清纯美丽。 “你喜欢我?”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愣,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知道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没等我回答,她便挽起我的手。我们手牵着 手走遍了学校周围所有的马路,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后来,送夏梦回家的时候, 路过一个铁路桥,我们坐在桥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看天边的火烧云,又红又美。 我知道那首诗是你寄给我的,没想到你的字和我的那么像。”我的脸一下予变 成了火烧云。“你为我做的一切我都知道,可我们两个是不会有未来的,我父 母一定不会接受你。 我想说点安慰她的话,喉咙里却像哽住了什么东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紧 紧握了握她的手。她一下子趴在我的肩头嘤嘤地哭了起来,但哭声很快就被火车 的汽笛声给淹没了 夏梦考上了南方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 在铁路桥旁边的水泥台上发呆,听着火车的汽笛声,想着夏梦那张梨花带雨的脸 多年以后,我意外地收到一本不知从哪儿寄来的诗刊,里面有一首署名夏梦的诗。 那首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还抄下来想读给于小毛听。于小毛被我吓跑了,其 实我也不懂诗。只记得她在诗里说,她喜欢火烧云·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的情感历程,真实细腻,可亲可感。说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B.本文没有尖锐的对立冲突,只是和风细雨,慢慢叙述一件生活中很平常的的 事件,于琐碎中窥视人生。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与夏梦的相会相爱相别,这一 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极富现实主义特色,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否定了他们的不 成熟的感情
橱窗里偷偷撕下来的。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字简直跟夏梦的字没什么区别,就 用彩色的信纸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通过邮局寄给了她。 后来,我又听说她喜欢歌手郑智化。只要遇到她,我就用口哨吹一句郑智化的歌。 我注意到,每次她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可始终,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美好的中学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她考入我们那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而我去 了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重点高中在小城的最东边,技校在小城的最西边。每天 晚上,我会沿着 201 国道,先是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再是一段长长的下坡,准时 到达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待夏梦下晚自习,然后骑着车子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 持着不远不近大概 20 米的距离。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我曾希望老天能 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我更希望她 永远都是平安的、宁静的、快乐的。 高考前的一个晚上,不知为什么,每天跟夏梦一路回家的女孩儿没有出现。我明 显感觉到,有几次她放慢了速度。她只要放慢速度,我便放慢速度。我知道,她 一直都知道我在她身后,否则她不会有那么多夸张的笑声。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 可是我的理智提醒我不能,因为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不允许自己打扰她。 终于等到了放榜的那一天,我在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到了夏梦。她穿着一件碎花蓝 连衣裙,蓬松的短发已变成高高的马尾,如同清水荚蓉一般清纯美丽。 “你喜欢我?”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愣,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知道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没等我回答,她便挽起我的手。我们手牵着 手走遍了学校周围所有的马路,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后来,送夏梦回家的时候, 路过一个铁路桥,我们坐在桥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看天边的火烧云,又红又美。 “我知道那首诗是你寄给我的,没想到你的字和我的那么像。”我的脸一下予变 成了火烧云。 “你为我做的一切我都知道,可我们两个是不会有未来的,我父 母一定不会接受你。 我想说点安慰她的话,喉咙里却像哽住了什么东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紧 紧握了握她的手。她一下子趴在我的肩头嘤嘤地哭了起来,但哭声很快就被火车 的汽笛声给淹没了。 夏梦考上了南方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 在铁路桥旁边的水泥台上发呆,听着火车的汽笛声,想着夏梦那张梨花带雨的脸。 多年以后,我意外地收到一本不知从哪儿寄来的诗刊,里面有一首署名夏梦的诗。 那首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还抄下来想读给于小毛听。于小毛被我吓跑了,其 实我也不懂诗。只记得她在诗里说,她喜欢火烧云…… 11.下列对这篇小 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的情感历程,真实细腻,可亲可感。说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B.本文没有尖锐的对立冲突,只是和风细雨,慢慢叙述一件生活中很平常的的 事件,于琐碎中窥视人生。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与夏梦的相会相爱相别,这一 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极富现实主义特色,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否定了他们的不 成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