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申宏伟审题人:郭超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ˆ体现在以一字 寓褒贬的舂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ˆ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 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 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 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 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 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 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 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 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 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一—史官并不是看客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申宏伟 审题人:郭 超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2 分)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 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 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 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 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 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 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 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 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 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 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
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 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 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 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类人物,曹沫、专 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 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 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 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ˆ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 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 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 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 史官的心灵感悟。 B.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 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 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 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
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 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 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 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 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 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 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 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 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 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 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 史官的心灵感悟。 B.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 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 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 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
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 店潇洒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孑又问 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 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日宴有些沉闷,妻子 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 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 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 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 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 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叹 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 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毎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
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 任。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 店潇洒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子又问, 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 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日宴有些沉闷,妻子 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 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 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 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 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 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叹 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 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
论准备。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 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千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 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晩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 眼圈就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 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 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 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 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千什么? 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 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 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 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 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 现了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 丈夫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论准备。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 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 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 眼圈就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 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 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 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 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 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 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 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 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 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 现了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 丈夫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 到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 心的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5.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结尾为人称道,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9分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错误的一组是()(3分)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同悯”,忧伤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吊:慰问 ②祖母刘慜臣孤弱 孤弱:孤独弱小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强行改变 ③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逋:逃避,怠慢 麻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平民,百 姓 ⑤凡再变矣 再:两次 大母过余日 过:路过 ⑥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 用之所趋异也 用:使用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 适莽苍者 适:到,往 ⑧彼且奚适也 且:况且 信可乐也 信:实在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⑥⑦ C.②④⑤⑥⑧ D.②③⑤⑦⑧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都具有词类活用的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乳二世 ②则刘病日笃 ③客逾庖而宴 ④谨拜表以闻 ⑤太上不辱先 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⑧襟三江而带五湖 A.①③②④⑥/⑦⑧/⑤ B.①⑧/②③⑥/⑤⑦/④ C.①③心②⑥⑦/④⑤⑧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 9.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①使不上漏 ②是以见放 C.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奚以知其然也 D.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②彼且恶乎待哉 二)课外文言短文考查(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 到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 心的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5.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结尾为人称道,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本题共 3 小题,9 分)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3 分)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同“悯”,忧伤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吊:慰问 ②祖母刘慜臣孤弱.. 孤弱:孤独弱小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 :强行改变 ③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缠绕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逃避,怠慢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平民,百 姓 ⑤凡再.变矣 再:两次 大母过.余曰 过:路过 ⑥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 用.之所趋异也 用:使用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 适.莽苍者 适:到,往 ⑧彼且.奚适也 且:况且 信.可乐也 信:实在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⑥⑦ C.②④⑤⑥⑧ D.②③⑤⑦⑧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都具有词类活用的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乳.二世 ②则刘病日.笃 ③客逾庖而宴. ④谨拜表以闻. ⑤太上不辱.先 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⑧襟.三江而带.五湖 A.①③/②④⑥/⑦⑧/⑤ B.①⑧/②③⑥/⑤⑦/④ C.①③/②⑥⑦/④⑤/⑧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 9.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①使不上漏 ②是以见放 C.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奚以知其然也 D.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②彼且恶乎待哉 (二)课外文言短文考查(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