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7届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暑假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试题部分16/07/22 考试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部分(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I卷(解答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满 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填选择题时使用B铅笔填涂,如需变动,使用啰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解答 题部分使用0.5签字笔书写.考生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应走出考场,由监考员收查试卷. 第I卷(共70分) 甲必做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 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 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 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 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 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 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 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 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 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 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 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 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 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
山西省 2017 届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暑假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试 题 部 分 16/07/22 考试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部分(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解答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满 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在答题卡上填选择题时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变动,使用 2B 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解答 题部分使用 0.5 签字笔书写. 考生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考生应走出考场,由监考员收查试卷. 第 I 卷(共 70 分) 甲 必做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 1-3 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 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 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 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 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 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 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 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 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 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 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 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 厘米,可能是模型,是 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 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 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 尺,那么管子的
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 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 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 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 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 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 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 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 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 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 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 去的,起装饰作用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 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 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 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 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 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1.D 2.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 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析能力。D项,“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 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应该代表大石块,选项张冠李戴
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 2 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 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 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 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 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 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 毫米的孔,管子长 15 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 0.013 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 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 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 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 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 去的,起装饰作用。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 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 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 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 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 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1.D 2.B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 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析能力。D 项,“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 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应该代表大石块,选项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 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 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 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D对应的文字在文章最后一段,经过 比对即可发现选项误把“方形”理解为“琮”,从文中来看,方形应代表大石块。 2.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 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与选项仔 细比较、进行分析,最后发现问题。A项,“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见第八段,盘子要随星 转:C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见第九段,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 竹管固定在地上:D项,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 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选项A出自文章第八段,选 项C出自文章第九段 3.题干问的是“‘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 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A项,“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 项,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项,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只是琮, 不包括璧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进行比对。比 如A项,最后一段说“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可见选项中“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的说法是错误的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勐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 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 《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意业;无履 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 思法术,或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 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緒,得一阶半 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 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仲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粱朝全蠱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蓍作,体中何如则松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 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 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 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 D 对应的文字在文章最后一段,经过 比对即可发现选项误把“方形”理解为“琮”,从文中来看,方形应代表大石块。 2.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 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与选项仔 细比较、进行分析,最后发现问题。A 项,“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见第八段,盘子要随星 转;C 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见第九段,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 竹管固定在地上;D 项,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 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选项 A 出自文章第八段,选 项 C 出自文章第九段。 3.题干问的是“‘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 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A 项,“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 项,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 项,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只是琮, 不包括璧。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进行比对。比 如 A 项,最后一段说“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可见选项中“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4-7 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 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 《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 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 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 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 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 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
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者之亲当路乘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 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 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 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載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 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 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茅;握意 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 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 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晋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 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言文划线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 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 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 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 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5.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得得得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6.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 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 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 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 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 弃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 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 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 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 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 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 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 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 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 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言文划线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 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 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 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 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 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5.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B.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C.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D.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6.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 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 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 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 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 弃。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5分)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5分) 【答案】 6.B 7.(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得分点“或”“一阶半 级”“足”3分,语句连贯通顺2分) (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妤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 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得分点“即”“师”“踪迹”3分,语句通顺连贯2分) 【解析】 4.B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 的行业等。本题考查古文化知识,难度为古文化常识E。 5.A,“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 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根据划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难度为古 文化知识C。 6.B“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特指梁朝贵族子弟。本题难度为古 文内容分析F。 7.积累必要古文字词,结合语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附文言文翻译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 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 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 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 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 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 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 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 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 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 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 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 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 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 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 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 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 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 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 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 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 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5 分)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5 分) 【答案】 4.B 5.A 6.B 7. (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得分点“或”“一阶半 级”“足”3 分,语句连贯通顺 2 分) (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 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得分点“即”“师”“踪迹”3 分,语句通顺连贯 2 分) 【解析】 4. B 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 的行业等。本题考查古文化知识,难度为古文化常识 E。 5.A,“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 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根据划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难度为古 文化知识 C。 6. B“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特指梁朝贵族子弟。本题难度为古 文内容分析 F。 7.积累必要古文字词,结合语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附文言文翻译: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 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 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 》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 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 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 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 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 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 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 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 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 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 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 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 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 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 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 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 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 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 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 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