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因此,农业发祥地并不一定是作物起源中心,某一作物的广泛分布区也并不一定是起 源地。哈兰将全世界419种主要栽培作物重新加以分配,其中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有 64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划归为东南亚非中心区。 我国学者在作物起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丁颖教授通过在华南和西南的大量 调查和考证,有力地证明了无论籼稻还是粳稻均起源于我国,并分别定名为Oryza Satival Subsp.hsien Ting和O.S.L.subsp.Reng Ting,纠正了先人的不足和错误。 1975年荷兰译文(A.C.Zeven)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词典》 一书,对茹可夫斯基提出的12个中心作了进一步修订,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的概念,简 介如下: 1.中国一一日本中心(瓦维洛夫称东亚起源中心)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 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他认为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 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茹可夫斯认为 中国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U.)的起源中心之一,纠正了瓦维洛夫认为水稻仅仅起源于 印度的说法。 2.印度支那一一印度尼西亚中心(瓦维洛夫称南亚热带起源中心)这里是爪哇稻 (Oryza Sativa.L.SSP.Javaica)和芋(Colocasia esculonla L.Schott)的初生基因中心。 3.澳大利亚中心他认为烟草的发源地除美洲外,澳大利亚也是初生基因中心之一。 Oyza(稻)属在澳大利亚也有野生种。 4.印度斯坦中心(瓦维洛夫称南亚热带起源中心),该中心的重要作物有稻、绿豆、 甘蔗、豇豆等。由于人为传播,对其他地区如古埃及、阿西利亚、叙米尔亚等地区农作物 发展有很大影响。 5.中亚细亚中心(瓦维洛夫称西南亚中心)该中心为中国与印度中心之间的转换 区,喜马拉雅山脉提供了许多作物亲本材料的种,该中心的重要作物有豌豆、山黧豆等。 6.近东中心(瓦维洛夫称近东起源中心)该中心位于富饶的旧土耳其苏丹,约在 公元前9000年这里的农业已独立地发展了。 7.地中海中心(瓦维洛夫称地中海起源中心)该中心靠近农业摇篮近东中心,很 多作物在此区被驯化,如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扁豆等属的种。 8、非洲中心包括瓦维洛夫的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非洲中心对世界作物影响很大, 多种作物都有非洲起源,例如高粱、棉、稻等属的种。 9.欧洲一一西伯利亚中心瓦维洛夫没有提出这一中心,达林顿(1956)首先提出 把欧洲作为一个作物起源地区。茹可夫斯基(1968~1970)把该区看作是一个变异大中心, 起源于该区的主要农作物有二年生块根糖用和饲用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中心该中心原先限于安第斯山脉,瓦维洛夫(1945/50)将其定为安第 斯起源中心,并划分秘鲁、智利两个副区,茹可夫斯基(1968)提出南美小中心,而哈兰 (1971)把南美大部分作为南美非中心。该区驯化了很多作物,如马铃薯、花生、木薯、 烟草、棉、苋等。 11.中美洲一一墨西哥中心(瓦维洛夫称中美洲一一墨西哥南部起源中心)该中心 在公元前7000年就有了农业,故哈兰称之为C中心。该区所驯化的农作物有甘薯、玉米、 陆地棉等。 11
11 区。因此,农业发祥地并不一定是作物起源中心,某一作物的广泛分布区也并不一定是起 源地。哈兰将全世界 419 种主要栽培作物重新加以分配,其中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有 64 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划归为东南亚非中心区。 我国学者在作物起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丁颖教授通过在华南和西南的大量 调查和考证,有力地证明了无论籼稻还是粳稻均起源于我国,并分别定名为 Oryza Satival Subsp .hsien Ting 和 O.S.L.subsp.Reng Ting,纠正了先人的不足和错误。 1975 年荷兰译文(A.C.Zeven)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词典》 一书,对茹可夫斯基提出的 12 个中心作了进一步修订,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的概念,简 介如下: 1.中国——日本中心(瓦维洛夫称东亚起源中心)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 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他认为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 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茹可夫斯认为 中国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U.)的起源中心之一,纠正了瓦维洛夫认为水稻仅仅起源于 印度的说法。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中心(瓦维洛夫称南亚热带起源中心) 这里是爪哇稻 (Oryza Sativa.L.SSP.Javaica)和芋(Colocasia esculonla L. Schott)的初生基因中心。 3.澳大利亚中心 他认为烟草的发源地除美洲外,澳大利亚也是初生基因中心之一。 Oryza (稻)属在澳大利亚也有野生种。 4.印度斯坦中心(瓦维洛夫称南亚热带起源中心) 该中心的重要作物有稻、绿豆、 甘蔗、豇豆等。由于人为传播,对其他地区如古埃及、阿西利亚、叙米尔亚等地区农作物 发展有很大影响。 5.中亚细亚中心(瓦维洛夫称西南亚中心) 该中心为中国与印度中心之间的转换 区,喜马拉雅山脉提供了许多作物亲本材料的种,该中心的重要作物有豌豆、山黧豆等。 6.近东中心 (瓦维洛夫称近东起源中心) 该中心位于富饶的旧土耳其苏丹,约在 公元前 9000 年这里的农业已独立地发展了。 7.地中海中心 (瓦维洛夫称地中海起源中心) 该中心靠近农业摇篮近东中心,很 多作物在此区被驯化,如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扁豆等属的种。 8、非洲中心 包括瓦维洛夫的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非洲中心对世界作物影响很大, 多种作物都有非洲起源,例如高粱、棉、稻等属的种。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瓦维洛夫没有提出这一中心,达林顿(1956)首先提出 把欧洲作为一个作物起源地区。茹可夫斯基(1968~1970)把该区看作是一个变异大中心, 起源于该区的主要农作物有二年生块根糖用和饲用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中心 该中心原先限于安第斯山脉,瓦维洛夫(1945/50)将其定为安第 斯起源中心,并划分秘鲁、智利两个副区,茹可夫斯基(1968)提出南美小中心,而哈兰 (1971)把南美大部分作为南美非中心。该区驯化了很多作物,如马铃薯、花生、木薯、 烟草、棉、苋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瓦维洛夫称中美洲——墨西哥南部起源中心) 该中心 在公元前 7000 年就有了农业,故哈兰称之为 C1 中心。该区所驯化的农作物有甘薯、玉米、 陆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达林顿与詹纳基(1945)提出了美国起源中心,茹可夫斯基(1968) 将其扩大到北美洲的南半部,该中心驯化的主要作物有向日葵、羽扁豆等。 1978年日本学者星川亲著有《栽培植物起源于传播》一书,对一些作物做了详细的 图解和分析,关于作物起源问题,许多学者仍在继续探索。 (三)作物变异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为什么栽培植物集中起源于几个中心地带?在这些地带种类又极其繁多。首先,因为 这些地区多在亚热带、热带或温带,气候温暖,雨量大多非常充沛,适于植物的生长繁育, 因而作物的种类必然很多。而野生类型大多为天然异交植物,异交遗传变异类型必然极为 丰富。其次,这起源中心地带多是山地,如中国起源中心在中部和西南部山地:印度的阿 萨姆和缅甸也是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山岳地带气候多杂,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从 山脚到山顶,气温、日照、昼夜温差,湿度等变化很大,且山地容易形成地理隔离,伴随 种内多样性的产生,细微的遗传性质的变异,由于自然选择也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型, 变种和亚种。甚至产生隔离机制而形成新的物种。例如我国云南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东部高原西部高山深谷,这里有许多作物的野生种,及非常丰富的生态型。水稻在云南不 仅有野生种存在,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态型,而且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可以由籼亚种变为 粳亚种。 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为人类创造了异常 繁多的种、亚种、变种和类群。加上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的性状逐渐改变,形成了更加 丰富的栽培植物类群。例如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中国栽培作物变种,类型最为丰富, 存在许多独特类型,显然与强烈的人工选择有关。如中国有各种裸粒大麦、裸粒黍和大粒 裸燕麦、蜡质玉米、荚角壁上无革质层可食用的豇豆、菜豆等等。这些都是隐性性状。一 般野生植物由于天然杂交多具杂合的显性性状,说明大量隐性性状物种的存在显然与人工 的选择保留有关。此外,据瓦维洛夫等调查,从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的交点到地中海 沿岸,一系列作物隐性性状的数目在增加,种子的颗粒增大,这说明是由于人类的干预, 而保留了丰富的变异。 (四)物种的传播与发展 在没有人类干预以前,物种凭自然因素而传播。植物本身常有各种传播种子的方法, 或利用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或借助风力、流水和动物的活动而传到远方。据报道种子能 被动物和风力传播到几千里之外。种子落到其它地区,由于自然选择使某些变异得以保存 而产生新的类型,当然某些变异也因自然选择而消失,有时种子传到一些隔离区或岛屿上, 由于自交及自然选择而形成一些独特的类型。 随着农耕活动的发展,由于人类的引种,使作物更迅速地传播,农耕始于山地,而农 业的发达都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当丰富遗传变异的山地作物引入肥沃的平原时,由于 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必然会形成更多更好的适于栽培的变种和生态类型。 有些作物最初是作为杂草混杂于作物种子中而得以传播,由自然选择而形成作物。最 显著的例子就是黑麦和燕麦。在西南亚和高加索,黑麦是小麦田危害性很大的杂草,随着 普通小麦的向北推移到欧洲和西伯利亚,黑麦开始排挤小麦,由于黑麦具有良好的越冬性 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那严寒而较贫瘠土壤上,当然比小麦更能适应,因而排挤了小 麦成为独立的作物。燕麦的产生与二粒小麦及大麦的地理类群有关,在古代燕麦作为杂草 12
12 12.北美洲中心 达林顿与詹纳基(1945)提出了美国起源中心,茹可夫斯基(1968) 将其扩大到北美洲的南半部,该中心驯化的主要作物有向日葵、羽扁豆等。 1978 年日本学者星川亲著有《栽培植物起源于传播》一书,对一些作物做了详细的 图解和分析,关于作物起源问题,许多学者仍在继续探索。 (三)作物变异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为什么栽培植物集中起源于几个中心地带?在这些地带种类又极其繁多。首先,因为 这些地区多在亚热带、热带或温带,气候温暖,雨量大多非常充沛,适于植物的生长繁育, 因而作物的种类必然很多。而野生类型大多为天然异交植物,异交遗传变异类型必然极为 丰富。其次,这起源中心地带多是山地,如中国起源中心在中部和西南部山地;印度的阿 萨姆和缅甸也是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山岳地带气候多杂,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从 山脚到山顶,气温、日照、昼夜温差,湿度等变化很大,且山地容易形成地理隔离,伴随 种内多样性的产生,细微的遗传性质的变异,由于自然选择也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型, 变种和亚种。甚至产生隔离机制而形成新的物种。例如我国云南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东部高原西部高山深谷,这里有许多作物的野生种,及非常丰富的生态型。水稻在云南不 仅有野生种存在,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态型,而且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可以由籼亚种变为 粳亚种。 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为人类创造了异常 繁多的种、亚种、变种和类群。加上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的性状逐渐改变,形成了更加 丰富的栽培植物类群。例如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中国栽培作物变种,类型最为丰富, 存在许多独特类型,显然与强烈的人工选择有关。如中国有各种裸粒大麦、裸粒黍和大粒 裸燕麦、蜡质玉米、荚角壁上无革质层可食用的豇豆、菜豆等等。这些都是隐性性状。一 般野生植物由于天然杂交多具杂合的显性性状,说明大量隐性性状物种的存在显然与人工 的选择保留有关。此外,据瓦维洛夫等调查,从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的交点到地中海 沿岸,一系列作物隐性性状的数目在增加,种子的颗粒增大,这说明是由于人类的干预, 而保留了丰富的变异。 (四)物种的传播与发展 在没有人类干预以前,物种凭自然因素而传播。 植物本身常有各种传播种子的方法, 或利用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或借助风力、流水和动物的活动而传到远方。据报道种子能 被动物和风力传播到几千里之外。种子落到其它地区,由于自然选择使某些变异得以保存 而产生新的类型,当然某些变异也因自然选择而消失,有时种子传到一些隔离区或岛屿上, 由于自交及自然选择而形成一些独特的类型。 随着农耕活动的发展,由于人类的引种,使作物更迅速地传播,农耕始于山地,而农 业的发达都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当丰富遗传变异的山地作物引入肥沃的平原时,由于 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必然会形成更多更好的适于栽培的变种和生态类型。 有些作物最初是作为杂草混杂于作物种子中而得以传播,由自然选择而形成作物。最 显著的例子就是黑麦和燕麦。在西南亚和高加索,黑麦是小麦田危害性很大的杂草,随着 普通小麦的向北推移到欧洲和西伯利亚,黑麦开始排挤小麦,由于黑麦具有良好的越冬性 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那严寒而较贫瘠土壤上,当然比小麦更能适应,因而排挤了小 麦成为独立的作物。燕麦的产生与二粒小麦及大麦的地理类群有关,在古代燕麦作为杂草
随二粒小麦向北推移,排挤了二粒小麦而成为独立作物。 此外,随着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外交活动等等, 使作物得以大量传播,据说石器时代的民族大迁移,就将起源于西亚的作物经小亚细亚而 传入欧洲,历史上一些著名活动,如中国通往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中国 向日本、南洋和西方的航海经商,阿拉伯人的经商活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好望角航线 的开辟后东印度公司的活动,美洲的移民等,都使得各地的作物得以大量地互相传播。 栽培作物的传播于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作物生产的发展。有些作物在新产地比原产地 生长更好,发展更快,如小麦起源于西亚,而目前的生产中心在北美:甘薯原产于中美洲, 而东亚种植面积最大:马铃薯起源于南美,而是东欧各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陆地棉原产于 中美洲,目前我国是最大的产棉国:大豆起源于我国,但目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却是 北美:花生原产于南美,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却是印度和中国。 二、作物的分类及各类作物的简述 地球上共有植物39万余种,其中被人类利用的栽培植物种类,各国学者见解不尽相 同,一般说来有5000种左右,而属于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左右。H·V·Harlan等,于 1980年指出,当今世界上每年仅有30种作物的产量超过1.0×10t,其中7种作物(小麦、 水稻、玉米、马铃薯、大麦、甘薯和木薯)种植面积最广,每种作物的年产量都超过了 1.0×10t。我国目前的栽培作物种类约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约70种, 果树作物140种,蔬菜作物110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绿肥作物约20种,药 用植物50余种。 由于大部分作物经过长期的驯化和选择都形成了许多类型和品种,因此全世界的品种 资源非常丰富。据我国“全国作物品种资源工作会议”(1984)统计,我国已经收集保存 的作物品种资源约30万份,包括粮食作物20万份,经济作物6万份,果树作物1万份, 蔬菜2.5万份,牧草03万份。众多的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存、研究和利用,也为了更好地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促进作物生产的发展,对作 物进行适当分类是很必要的。作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植物学分类 植物学分类依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各级单位,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 即在各级单位之前,加上一个亚字。以稻为例,依次为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 单子叶植物纲颖花亚纲禾本目,禾本科、稻属、稻种。种是分类上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 单位上的起点,同种作物的个体,应起源于共同祖先,有极大相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 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如果种内某些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时,可视差异大小,分 为亚种、变种、变型等。作物生产上常说的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单位,不存在于 野生植物中,而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一般说来多据于经济 价值和形态上的差异,如大小、色、香、味等,实际上是栽培植物的变种和变型。 (二)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凉作物)。喜温作物对 温度和积温的要求都比较高,其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分别是 10℃左右、20-25℃和3035℃,如水稻、玉米、粟、高粱、棉花、花生、芝麻、甘蔗、苎 13
13 随二粒小麦向北推移,排挤了二粒小麦而成为独立作物。 此外,随着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外交活动等等, 使作物得以大量传播,据说石器时代的民族大迁移,就将起源于西亚的作物经小亚细亚而 传入欧洲,历史上一些著名活动,如中国通往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中国 向日本、南洋和西方的航海经商,阿拉伯人的经商活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好望角航线 的开辟后东印度公司的活动,美洲的移民等,都使得各地的作物得以大量地互相传播。 栽培作物的传播于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作物生产的发展。有些作物在新产地比原产地 生长更好,发展更快,如小麦起源于西亚,而目前的生产中心在北美;甘薯原产于中美洲, 而东亚种植面积最大;马铃薯起源于南美,而是东欧各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陆地棉原产于 中美洲,目前我国是最大的产棉国;大豆起源于我国,但目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却是 北美;花生原产于南美,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却是印度和中国。 二、作物的分类及 各 类 作物 的 简述 地球上共有植物 39 万余种,其中被人类利用的栽培植物种类,各国学者见解不尽相 同,一般说来有 5000 种左右,而属于大面积种植的约 200 种左右。H·V·Harlan 等,于 1980 年指出,当今世界上每年仅有 30 种作物的产量超过 1.0×107 t,其中 7 种作物(小麦、 水稻、玉米、马铃薯、大麦、甘薯和木薯)种植面积最广,每种作物的年产量都超过了 1.0×108 t。我国目前的栽培作物种类约 600 种,其中粮食作物 30 多种,经济作物约 70 种, 果树作物 140 种,蔬菜作物 110 种,牧草约 50 种,花卉 130 余种,绿肥作物约 20 种,药 用植物 50 余种。 由于大部分作物经过长期的驯化和选择都形成了许多类型和品种,因此全世界的品种 资源非常丰富。据我国“全国作物品种资源工作会议”(1984)统计,我国已经收集保存 的作物品种资源约 30 万份,包括粮食作物 20 万份,经济作物 6 万份,果树作物 1 万份, 蔬菜 2.5 万份,牧草 0.3 万份。众多的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是农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存、研究和利用,也为了更好地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促进作物生产的发展,对作 物进行适当分类是很必要的。作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植物学分类 植物学分类依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各级单位,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 即在各级单位之前,加上一个亚字。以稻为例,依次为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 单子叶植物纲颖花亚纲禾本目,禾本科、稻属、稻种。种是分类上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 单位上的起点,同种作物的个体,应起源于共同祖先,有极大相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 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如果种内某些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时,可视差异大小,分 为亚种、变种、变型等。作物生产上常说的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单位,不存在于 野生植物中,而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一般说来多据于经济 价值和形态上的差异,如大小、色、香、味等,实际上是栽培植物的变种和变型。 (二)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凉作物)。喜温作物对 温度和积温的要求都比较高,其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分别是 10℃左右、20-25℃和 30-35℃,如水稻、玉米、粟、高粱、棉花、花生、芝麻、甘蔗、苎
麻、黄麻、红麻、剑麻、烟草、咖啡等:而耐寒作物温度三基点分别是1-5℃、12-18℃和 26-30℃,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油菜、蚕豆、豌豆、苕子、首蓿等。也有一些作 物介于二者之间,如亚麻、马铃薯、荞麦等。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 才能开花的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特点是:日照越长,越有利于开花:日照稍短开花缓 慢,花量减少:日照短于一定极限则停顿在营养生长阶段。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有小麦、大 麦、黑麦、燕麦、蚕豆、油菜、苕子、亚麻等:相反,在较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 称短日照作物。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日照越短,越有利于开花:但日照过短,因光合作 用受阻,营养不良,抑制开花:日照稍长,则开花推迟,花量减少:日照长于一定极限或 连续光照时,则不能开花。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棉花、花生、 芝麻、甘蔗、苎麻、黄麻、红麻、剑麻、烟草、咖啡等。对光照要求不很严格的作物,称 为中日照作物,这类作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均能开花,有棉花、荞麦、豌豆和一些极早 熟的水稻品种,大豆品种和烟草品种。 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可分为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凡在光合作用中, 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的,称为三碳作物,三碳作物CO2补 偿点高,光呼吸作用较强,代表作物有水稻、麦类、大豆、棉花、烟草等。凡在光合作用 中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四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的,称为四碳作物。四碳作物 CO2补偿点低,光呼吸作用也较低,在强光高温下,光合速度较三碳作物高一倍以上,代 表作物有玉米、高粱、甘蔗、苋菜等。 (三)按作物生长习性及生产特点分类 如按光照强度效应,分成喜光作物(水稻、玉米、棉花等),耐荫作物(大豆、甘薯、 马铃薯等),按水分状态,分成水生作物(水花生、萍等)、水培作物(水稻、席草等)、 耐涝作物(高粱等)、耐旱作物(粟等),按茎秆特性,分为高秆作物,矮秆作物、匍匐作 物:按根系生长特点,分为直根系作物(棉花、油菜、大豆)、须根作物(稻、麦)、块根 作物(甘薯、木薯)、块茎作物(马铃薯):按生长年限分为一年生作物、二年生作物、多 年生作物(芝麻、茶树等):按播种季节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这些分类方法对认识作物,提高作物 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这是目前作物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法,可将作物分为5大类、10小类(表1-6)。 1.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也称食用作物,可进一步分成3小类。 ①谷类作物也称禾谷类作物,绝大多数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稻、小麦、大麦、黑 麦、燕麦、玉米、高粱、粟、黍稷、薏苡等。荞麦和籽粒苋分属蓼科和苋科,习惯上也列 入此类。谷类作物主要作为粮食和饲料,提供糖类和蛋白质食物。 ②豆类作物或称菽谷类作物,均属豆科。主要作物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 豆、豇豆、菜豆、小扁豆、蔓豆、鹰嘴豆等。豆类作物既可直接食用,提供植物性蛋白: 也可作为工业原料。 ③薯(芋)类作物或称根茎类作物。主要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 (薯蓣)、芋、菊芋、蕉藕等。在植物学分类中的科属不一。薯类作物主要作为粮食和饲 14
14 麻、黄麻、红麻、剑麻、烟草、咖啡等;而耐寒作物温度三基点分别是 1-5℃、12-18℃和 26-30℃,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油菜、蚕豆、豌豆、苕子、苜蓿等。也有一些作 物介于二者之间,如亚麻、马铃薯、荞麦等。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 才能开花的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特点是:日照越长,越有利于开花;日照稍短开花缓 慢,花量减少;日照短于一定极限则停顿在营养生长阶段。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有小麦、大 麦、黑麦、燕麦、蚕豆、油菜、苕子、亚麻等;相反,在较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 称短日照作物。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日照越短,越有利于开花;但日照过短,因光合作 用受阻,营养不良,抑制开花;日照稍长,则开花推迟,花量减少;日照长于一定极限或 连续光照时,则不能开花。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棉花、花生、 芝麻、甘蔗、苎麻、黄麻、红麻、剑麻、烟草、咖啡等。对光照要求不很严格的作物,称 为中日照作物,这类作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均能开花,有棉花、荞麦、豌豆和一些极早 熟的水稻品种,大豆品种和烟草品种。 3.按作物对 CO2 同化途径的特点,可分为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凡在光合作用中, 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的,称为三碳作物,三碳作物 CO2 补 偿点高,光呼吸作用较强,代表作物有水稻、麦类、大豆、棉花、烟草等。凡在光合作用 中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四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的,称为四碳作物。四碳作物 CO2 补偿点低,光呼吸作用也较低,在强光高温下,光合速度较三碳作物高一倍以上,代 表作物有玉米、高粱、甘蔗、苋菜等。 (三)按作物生长习性及生产特点分类 如按光照强度效应,分成喜光作物(水稻、玉米、棉花等),耐荫作物(大豆、甘薯、 马铃薯等),按水分状态,分成水生作物(水花生、萍等)、水培作物(水稻、席草等)、 耐涝作物(高粱等)、耐旱作物(粟等),按茎秆特性,分为高秆作物,矮秆作物、匍匐作 物;按根系生长特点,分为直根系作物(棉花、油菜、大豆)、须根作物(稻、麦)、块根 作物(甘薯、木薯)、块茎作物(马铃薯);按生长年限分为一年生作物、二年生作物、多 年生作物(芝麻、茶树等);按播种季节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这些分类方法对认识作物,提高作物 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这是目前作物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法,可将作物分为 5 大类、10 小类(表 1-6)。 1.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也称食用作物,可进一步分成 3 小类。 ①谷类作物 也称禾谷类作物,绝大多数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稻、小麦、大麦、黑 麦、燕麦、玉米、高粱、粟、黍稷、薏苡等。荞麦和籽粒苋分属蓼科和苋科,习惯上也列 入此类。谷类作物主要作为粮食和饲料,提供糖类和蛋白质食物。 ②豆类作物 或称菽谷类作物,均属豆科。主要作物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 豆、豇豆、菜豆、小扁豆、蔓豆、鹰嘴豆等。豆类作物既可直接食用,提供植物性蛋白; 也可作为工业原料。 ③薯(芋)类作物 或称根茎类作物。主要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 (薯蓣)、芋、菊芋、蕉藕等。在植物学分类中的科属不一。薯类作物主要作为粮食和饲
料,提供淀粉类食物。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也称工业原料作物,可进一步分成4小类。 ④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油料作物主 要作为制油工业原料,提供脂肪性食物和工业用油。 ⑤纤维作物主要有棉花、苎麻、大麻、红麻、茼麻、蕉麻、龙舌兰麻等。纤维作物 主要作为纺织工业原料,提供植物纤维。 ⑥糖料作物主要有甘蔗、甜菜、此外还有甜叶菊、芦粟、甜高粱等。糖料作物主要 作为制糖工业原料,提供食用糖。 表1-6主要作物的分类、学名及其主要用途 种类 名称 科属名 代表类型 学 名 主要用途 稻 禾本科稻属 普通栽培稻 Oryza sativa L. 子实,食用 小麦 禾本科小麦属 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子实,食用 大麦 禾本科大麦属 普通大麦 Hordeum vudgare L. 子实,食用 黑麦 禾本科黑麦属 Secale cereale L. 子实,食用 类 燕麦 禾本科燕麦属 皮燕麦 Avena sativa L. 子实,食用饲用 玉米 禾本科玉米属 Zea mays L. 子实,食用饲用 作 高粱 禾本科蜀黍属 Sorghum bicolor(L.Moench. 子实,食用饲用 物 黍(稷) 禾本科黍属 Panicum miliaceum L. 子实,食用 粟 禾本科粟属 Setaria italica(L.)Beauv. 子实,食用 薏苡 禾本科薏苡属 Coix lacryma-jobi L. 子实,食用 荞麦 蓼科荞麦属 甜荞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子实,食用 大豆 豆科大豆属 Glycine max(L.Mree. 种子,食用油用 蚕豆 豆科巢菜属 Vicia faba L. 种子,食用 豆类 豌豆 豆科豌豆属 蔬菜豌豆 Pisum sativum L. 种子,食用 作物 绿豆 豆科菜豆属 Phaseolus radiatis L. 种子,食用 菜豆 豆科菜豆属 Phaseolus vulgaris L. 种子,食用 甘薯 旋花科甘薯属 Ipomoea batatas Lam 块根,食用 马铃薯 茄科茄属 Solanum tuberosum L. 块根,食用 薯类 作物 木薯 大戟科木薯属 Manihot esculenta Grantz. 块根,食用 山药 薯蓣科薯损属 Dioscorea batatas Decne. 块根,食用 芋 天南星科芋属 Colocasia esculenta Schott. 块根,食用 花生 豆科落花生属 Arachis hypogaea L. 种子,油用食用 油菜 十字花科芸苔属属 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 L. 种子,油用 油料 作物 芝麻胡麻科胡麻属 Sesamum indicum L. 种子,油用食用 向日葵菊科向日葵属 Helianthus annuus L. 种子,油用 蓖麻大戟科蓖麻属 Ricinus communis L. 种子,油用 15
15 料,提供淀粉类食物。 2.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也称工业原料作物,可进一步分成 4 小类。 ④油料作物 主要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油料作物主 要作为制油工业原料,提供脂肪性食物和工业用油。 ⑤纤维作物 主要有棉花、苎麻、大麻、红麻、茼麻、蕉麻、龙舌兰麻等。纤维作物 主要作为纺织工业原料,提供植物纤维。 ⑥糖料作物 主要有甘蔗、甜菜、此外还有甜叶菊、芦粟、甜高粱等。糖料作物主要 作为制糖工业原料,提供食用糖。 表 1-6 主要作物的分类、学名及其主要用途 种类 名称 科 属 名 代表类型 学 名 主要用途 谷 类 作 物 稻 禾本科稻属 普通栽培稻 Oryza sativa L. 子实,食用 小麦 禾本科小麦属 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子实,食用 大麦 禾本科大麦属 普通大麦 Hordeum vudgare L. 子实,食用 黑麦 禾本科黑麦属 Secale cereale L. 子实,食用 燕麦 禾本科燕麦属 皮燕麦 Avena sativa L. 子实,食用饲用 玉米 禾本科玉米属 Zea mays L. 子实,食用饲用 高粱 禾本科蜀黍属 Sorghum bicolor(L.)Moench. 子实,食用饲用 黍(稷) 禾本科黍属 Panicum miliaceum L. 子实,食用 粟 禾本科粟属 Setaria italica(L.)Beauv. 子实,食用 薏苡 禾本科薏苡属 Coix lacryma-jobi L. 子实,食用 荞麦 蓼科荞麦属 甜荞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子实,食用 豆类 作物 大豆 豆科大豆属 Glycine max(L.) Mree. 种子,食用油用 蚕豆 豆科巢菜属 Vicia faba L. 种子,食用 豌豆 豆科豌豆属 蔬菜豌豆 Pisum sativum L. 种子,食用 绿豆 豆科菜豆属 Phaseolus radiatis L. 种子,食用 菜豆 豆科菜豆属 Phaseolus vulgaris L. 种子,食用 薯类 作物 甘薯 旋花科甘薯属 Ipomoea batatas Lam 块根,食用 马铃薯 茄科茄属 Solanum tuberosum L. 块根,食用 木薯 大戟科木薯属 Manihot esculenta Grantz. 块根,食用 山药 薯蓣科薯蓣属 Dioscorea batatas Decne. 块根,食用 芋 天南星科芋属 Colocasia esculenta Schott. 块根,食用 油料 作物 花生 豆科落花生属 Arachis hypogaea L. 种子,油用食用 油菜 十字花科芸苔属属 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 L. 种子,油用 芝麻 胡麻科胡麻属 Sesamum indicum L. 种子,油用食用 向日葵 菊科向日葵属 Helianthus annuus L. 种子,油用 蓖麻 大戟科蓖麻属 Ricinus communis L. 种子,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