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为太沅远:夺州府曲阜且2引《色世家》“筑矛阙门”以证翻里:2引司马虎影《庄 子注》以证杏坛 可知 其地;滕县灵丘城辨《赵世家 正义》 今蔚州县之 误;宁阳县洸水引《晋书·荀羡传》以辨商辂《堽城闸记 至元 十六年 始筑坝障汶水南流,由洸河注济宁”之误;金乡县东缗城辨非陈留之东缗; 城武县楚丘亭辨其非卫文公所迁之楚丘:东河县治本汉东郡之毂城县,辨其 为春秋之彀而非小彀,曹县景山辨其非“景山与京之景山”;沂城向城言者 秋之向,现杜注分为二而其实一向;宣四年注以丞县之向远为疑 而隐二年 注以为龙亢之向城,不知其更远;费县言曾子居之武城,而以嘉祥之武城为 谬;又引《史记·田完世家》以证南城之即南武城,引程大昌《澹台祠友教 堂记》以证子羽亦南武城人;青州府诸城县载齐之长城:辨潍水《汉地理志》 “惟 “维”二风之为异文,恶州州府胶州生河2引《通览》刘怀珍 遣王广之袭不其城事,而不沿胡三省注即巨洋水之计 又地名之同而异者,莱芜县牟城引《春秋》桓十五年及僖五年《传》; 安丘县之牟山故城则云隋置牟山县;诸城县之娄乡城则引隐四年“莒人伐杞 取牟”为证。旧书所未分析而是书逐一剖别之,凡此皆先生平日读书有得, 发前人之所未发者 《山东肇域记》在体裁方面也有革新。论门类,它只叙郡邑、藩封、官 守、山川、古迹,不收食货、风俗、职官、艺文、灾异;叙沿革, “上接《元 史》,迄于崇预” ,以有明一代为断;考古迹,重在注释今地和阐述现状, 开卷就新人耳目。这些体例是顾炎武为后人续纂《肇域记》制定的准则, 也是他为改革方志所作的尝试 从《肇域志》山东节本到《山东肇域记》成书,不仅有“量”的变化 更主要是“质”的飞跃。前代学者早已注意到它的学术价值,黄丕烈将《山 东肇域记》与《明一统志》比较, “稍检数条,已知此善于彼”。清嘉庆年 间重修《一统志》,馆臣们曾多次引用《山东肇域记》 炎武一生装其主 但同时留下资料长编与已定文稿的著作却绝无仅 有,因此《肇域志》山东部分和《山东肇域记》,又是我们研究顾炎武学术 思想极其难得的实物资料。 三、《读史方舆纪要》 清初,在地理学领域里,出现了 一批能够通达古今之变,为政事、为军 事、为国计民生服务的重要著作。侯仁之在回顾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曾经 指出:“其中比较晚出而有代表性的系统著作,当推明未清初顾祖禹的《读 中方舆炉要》 《读史方舆纪要 (以下简称《纪要》 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 传世之作。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他出生在常熟,又自署常 熟人。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学者又称他宛溪先生。顾祖禹生于明崇祯四年 (公元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享年61岁。幼年 时,聪颖好学,背诵经史如流水。少年时,纵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成年 ①《仙东肇域记·夏文森序) 《山东肇域记·黄不烈序》 ①侯仁之:“《历史地理》发刊词”,载《历史地理》创刊号
说为太远;兖州府曲阜县引《鲁世家》“筑矛阙门”以证阙里;引司马彪《庄 子注》以证杏坛为不可知其地;滕县灵丘城辨《赵世家·正义》今蔚州县之 误;宁阳县洸水引《晋书·荀羡传》以辨商辂《堽城闸记》“至元二十六年, 始筑坝障汶水南流,由洸河注济宁”之误;金乡县东缗城辨非陈留之东缗; 城武县楚丘亭辨其非卫文公所迁之楚丘;东河县治本汉东郡之毂城县,辨其 为春秋之毂而非小毂,曹县景山辨其非“景山与京之景山”;沂城向城言春 秋之向,现杜注分为二而其实一向;宣四年注以丞县之向远为疑,而隐二年 注以为龙亢之向城,不知其更远;费县言曾子居之武城,而以嘉祥之武城为 谬;又引《史记·田完世家》以证南城之即南武城,引程大昌《澹台祠友教 堂记》以证子羽亦南武城人;青州府诸城县载齐之长城;辨潍水《汉地理志》 “淮”、“惟”、“维”三见之为异文;登州府胶州洋河引《通鉴》刘怀珍 遣王广之袭不其城事,而不沿胡三省注即巨洋水之讹。 又地名之同而异者,莱芜县牟城引《春秋》桓十五年及僖五年《传》; 安丘县之牟山故城则云隋置牟山县;诸城县之娄乡城则引隐四年“莒人伐杞 取牟”为证。旧书所未分析而是书逐一剖别之,凡此皆先生平日读书有得, 发前人之所未发者。① 《山东肇域记》在体裁方面也有革新。论门类,它只叙郡邑、藩封、官 守、山川、古迹,不收食货、风俗、职官、艺文、灾异;叙沿革,“上接《元 史》,迄于崇祯”,以有明一代为断;考古迹,重在注释今地和阐述现状, 一开卷就新人耳目。这些体例是顾炎武为后人续纂《肇域记》制定的准则, 也是他为改革方志所作的尝试。 从《肇域志》山东节本到《山东肇域记》成书,不仅有“量”的变化, 更主要是“质”的飞跃。前代学者早已注意到它的学术价值,黄丕烈将《山 东肇域记》与《明一统志》比较,“稍检数条,已知此善于彼”②。清嘉庆年 间重修《一统志》,馆臣们曾多次引用《山东肇域记》。 顾炎武一生著述甚丰,但同时留下资料长编与已定文稿的著作却绝无仅 有,因此《肇域志》山东部分和《山东肇域记》,又是我们研究顾炎武学术 思想极其难得的实物资料。 三、《读史方舆纪要》 清初,在地理学领域里,出现了一批能够通达古今之变,为政事、为军 事、为国计民生服务的重要著作。侯仁之在回顾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曾经 指出:“其中比较晚出而有代表性的系统著作,当推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 史方舆纪要》。”① 《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 传世之作。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他出生在常熟,又自署常 熟人。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学者又称他宛溪先生。顾祖禹生于明崇祯四年 (公元 1631 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 年),享年 61 岁。幼年 时,聪颖好学,背诵经史如流水。少年时,纵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成年 ① 《山东肇域记·夏文焘序》。 ② 《山东肇域记·黄丕烈序》。 ① 侯仁之:“《历史地理》发刊词”,载《历史地理》创刊号
后,熟谙经史,博学多识。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顾祖禹 随父避居常熟,躬耕于虞山之野,生活非常穷困。他授课糊口, 过着“子号 于前,妇叹于室 ”的生活, 而不肯随波逐流,求名于时。其父柔谦是 一位心 怀亡国之痛的绩学遗老,临终遗言说:“及于之身而四海陆沉,九洲沸腾 嗟乎园陵宫阙、城廓山川俨然在望,而十五国幅员(指明2京13布政使司) 三百年之图籍泯焉沦没,文献莫仿,能无悼叹呼?余死,汝其志之。”顾祖 禹秉承父命, 顺治十六年起 面教书 一面撰 《纪要》 康熙十三年 (公元1674 年 三藩起兵,祖禹弃家入闽,投效耿精忠,参加反清复明的 军事斗争。三藩兵败,祖禹回归家乡,重操旧业,继续撰写《纪要》。其后, 虽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但他坚守民族气节,不受清朝一官一职。他 生中的全部精力,皆贯于著述《纪要》之中,从29岁起,至50岁止,经过 20多年努力 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顾祖禹编撰此书,怀有明确宗旨和无限隐痛。 他痛心于明朝统治者不会 利用山川形势险要,未能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因而最后遭致亡国。他 说:“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 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 所适从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 一旦束手而界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 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作者对此 书寄打 很 大的希望 希望它 有助于反 清复明的大业。 他在这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 关塞攻守 引证历史事迹,推论成败得失, “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 很像是为反 抗清朝统治的军事行动进行论证。张之洞说:“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 地理考证。”①梁启超说: “景范此书,专论山川险陛,攻守形势 而据中 推论得失成败 其性质影 盖偏于军事地 理,殆遗老力谋匡复所将 有事耶 又说: “其著述本意,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 自序所言深有隐痛焉。 这些评论虽有偏颜之处,但也说出了一定的道理。 《纪要》选取材料,与一般地志有所不同。 《自序》云:“禹之为是中 也,以史为主,以志证之。形势为主,以理通之。河渠沟洫足备式遏,关隘 尤重,则增入之 朝页 四夷诸 内外 风 土嗜好则详载之 山川设险所 以守国,游观诗赋何与人事,则汰去之。 故其者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 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而游观诗赋则为其所轻。 全书排列的次序, “首以历代州域形势,先考镜也:次之以北直(疑脱 T南) 为京室之夹辅也次以河南、 陕西 重形胜也;次之以四川、湖广,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东南财赋所聚 也;次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自北而南,声教所为远暨也;又 次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胳也;终之以分野,庶几俯察仰观之义与” 分卷情况如下: 至卷九历代州域形势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 。《读史方奥纪要》总叙三 ①侯仁之,“《历中地理》发刊词”,载《历史地理》创刊号 。《读史方奥纪要》总叙 。《读史方奥纪要》总叙 《读史方舆纪要·序》 ①《读史方奥纪要·凡例》
后,熟谙经史,博学多识。清顺治元年(公元 1644 年),清兵入关,顾祖禹 随父避居常熟,躬耕于虞山之野,生活非常穷困。他授课糊口,过着“子号 于前,妇叹于室”的生活,而不肯随波逐流,求名于时。其父柔谦是一位心 怀亡国之痛的绩学遗老,临终遗言说:“及于之身而四海陆沉,九洲沸腾…… 嗟乎园陵宫阙、城廓山川俨然在望,而十五国幅员(指明 2 京 13 布政使司) 三百年之图籍泯焉沦没,文献莫仿,能无悼叹呼?余死,汝其志之。”②顾祖 禹秉承父命,从顺治十六年起,一面教书,一面撰写《纪要》。康熙十三年 (公元 1674 年),三藩起兵,祖禹弃家入闽,投效耿精忠,参加反清复明的 军事斗争。三藩兵败,祖禹回归家乡,重操旧业,继续撰写《纪要》。其后, 虽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但他坚守民族气节,不受清朝一官一职。他一 生中的全部精力,皆贯于著述《纪要》之中,从 29 岁起,至 50 岁止,经过 20 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顾祖禹编撰此书,怀有明确宗旨和无限隐痛。他痛心于明朝统治者不会 利用山川形势险要,未能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因而最后遭致亡国。他 说:“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 所适从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 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③。作者对此书寄托很大的希望,希望它有助于反 清复明的大业。他在这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 引证历史事迹,推论成败得失,“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很像是为反 抗清朝统治的军事行动进行论证。张之洞说:“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 地理考证。”①梁启超说:“景范此书,专论山川险隘,攻守形势,而据史迹 推论得失成败之故,其性质盖偏于军事地理,殆遗老力谋匡复所将有事耶。” ②又说:“其著述本意,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自序所言深有隐痛焉。”③ 这些评论虽有偏颇之处,但也说出了一定的道理。 《纪要》选取材料,与一般地志有所不同。《自序》云:“禹之为是书 也,以史为主,以志证之。形势为主,以理通之。河渠沟洫足备式遏,关隘 尤重,则增入之。朝贡四夷诸蛮严别内外,风土嗜好则详载之。山川设险所 以守国,游观诗赋何与人事,则汰去之。”⑦故其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 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而游观诗赋则为其所轻。 全书排列的次序,“首以历代州域形势,先考镜也;次之以北直(疑脱 江南),尊王畿也;次以山东、山西,为京室之夹辅也;次以河南、陕西, 重形胜也;次之以四川、湖广,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东南财赋所聚 也;次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自北而南,声教所为远暨也;又 次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胳也;终之以分野,庶几俯察仰观之义与”①。 分卷情况如下: 卷一至卷九历代州域形势 ②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一。 ③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三。 ① 侯仁之:“《历史地理》发刊词”,载《历史地理》创刊号。 ②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一。 ③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三。 ⑦ 《读史方舆纪要·序》。 ① 《读史方舆纪要·凡例》
十至卷一八 直隶 一九至卷 江南 卷三十至卷三八 卷三九至卷四五 山西 卷四六至卷五一 河南 卷五二至卷六五 陕西 卷六六至卷 四 四 卷七五至卷)八 卷八三至卷八八 江西 卷八九至卷九四 浙江 券力.五至券力力 福建 一百至卷 百五 ■东 卷一百六至卷 广西 至荐 云南 卷一百二十至卷 三贵州 一四至卷 一h 川渎异同 卷 -百三 分野 《纪要》体大思精,组织严整明晰,论说颇多独到之处,在古今地理著 作中罕有其匹。该书《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是最有特色的部 分,写得十分精彩,几乎每篇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在记述舆 地方面, 2京13在使司下 按府州县分叙四至八到、历代 沿革, 各县载有编片 里数,并山川、关、城镇 古迹 、驿站等内容,有关史 事附系于各类地名地物之下。类似的地理著作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多,能够与 其相媲美的更少,故《纪要》素有海内奇书之称。 与其它舆地著作相比 《纪要》具有鲜明的特色 (1)军事地理的色彩非常浓厚 叙述疆域政区和山川形胜 皆 从历史上穷本溯源地备述其军事价值。 顾祖禹很重视各地的攻守利害, 他认 为地利是行军之本, “地形之于兵,如养生者必籍于饮食,远行者必资于舟 车 必须“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而复取资于乡导,夫 然后可以动无不胜”①。因此,他结合历代军事,精辟分析了各地区的山川形 势和军事地位。 他分析直隶形势说。 以隔阂 奚戎, 藩屏中夏。说者曰: ‘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 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 ”又云: “文皇起自燕,尊涿鹿 而抚轩辕之坂,勒擒狐而空老上之庭。前襟漕河,北枕大漠。川归毂走,开 三面以来八表之梯航 奋武操文执长策以栀力.州之航背。 秦晋为之唇齿而 斥堠无 工准贡其困 而资储 有 多 瀛海碣石之间」 折冲,近在上谷渔阳之境,修耕屯而塘泊之利可兴,振师干而开宁之疆在握 此真抚御六合之宏观也。然而居庸当陵寝之旁,古北在肘掖之下,渝关一线 为辽海之咽喉,紫荆片垒系燕云之保障,近在百里之间,远不过三二百里之 外,藩篱疏薄,肩背单寒,老成谋国者, 早口切切忧之 ”徐州自古为兵家 必争之地,他分析徐州形势说: “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 西通 《读史方奥纪要》总叙三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
卷一十至卷一八 直隶 卷一九至卷二九 江南 卷三十至卷三八 山东 卷三九至卷四五 山西 卷四六至卷五一 河南 卷五二至卷六五 陕西 卷六六至卷七四 四川 卷七五至卷八二 湖广 卷八三至卷八八 江西 卷八九至卷九四 浙江 卷九五至卷九九 福建 卷一百至卷一百五 广东 卷一百六至卷一一二 广西 卷一一三至卷一一九 云南 卷一百二十至卷一二三 贵州 卷一二四至卷一二九 川渎异同 卷一百三十 分野 《纪要》体大思精,组织严整明晰,论说颇多独到之处,在古今地理著 作中罕有其匹。该书《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是最有特色的部 分,写得十分精彩,几乎每篇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在记述舆 地方面,纲目极为分明,2 京 13 布政使司下,按府州县分叙四至八到、历代 沿革,各县载有编户里数,并山川、关、城镇、古迹、驿站等内容,有关史 事附系于各类地名地物之下。类似的地理著作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多,能够与 其相媲美的更少,故《纪要》素有海内奇书之称。 与其它舆地著作相比,《纪要》具有鲜明的特色: (1)军事地理的色彩非常浓厚。《纪要》叙述疆域政区和山川形胜,皆 从历史上穷本溯源地备述其军事价值。顾祖禹很重视各地的攻守利害,他认 为地利是行军之本,“地形之于兵,如养生者必籍于饮食,远行者必资于舟 车”,必须“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而复取资于乡导,夫 然后可以动无不胜”①。因此,他结合历代军事,精辟分析了各地区的山川形 势和军事地位。他分析直隶形势说:“直隶雄峙东北,关山阻险,所以隔阂 奚戎,藩屏中夏。说者曰:‘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 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又云:“文皇起自幽燕,尊涿鹿 而抚轩辕之坂,勒擒狐而空老上之庭。前襟漕河,北枕大漠。川归毂走,开 三面以来八表之梯航,奋武揆文,执长策以扼九州之吭背。秦晋为之唇齿而 斥堠无惊,江淮贡其囷输而资储有备。鱼盐枣粟,多于瀛海碣石之间,突骑 折冲,近在上谷渔阳之境,修耕屯而塘泊之利可兴,振师干而开宁之疆在握, 此真抚御六合之宏观也。然而居庸当陵寝之旁,古北在肘掖之下,渝关一线 为辽海之咽喉,紫荆片垒系燕云之保障,近在百里之间,远不过三二百里之 外,藩篱疏薄,肩背单寒,老成谋国者,早已切切忧之。”②徐州自古为兵家 必争之地,他分析徐州形势说:“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 ①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三。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
梁宋,自昔要害地也。”@又引证东吴吕蒙、南朝王元漠、唐李泌、宋苏轼、 元胡三省诸家议论,阐明徐州得失对于全局的利害关系, 指出徐州为南北襟 资储重地, 经营天下, 绝不可以 “彭城为后 类似论述 比比皆是 该书对江南、陕西、河南等地的分析,也很有见地;对四川、湖广、两广的 研究,更是言有所指。说《纪要》是研究军事史和军事地理的空前巨著,是 毫不过誉的。梁启超认为:“今日海陆交通情况,迥异三百年前,其书自强 半不适于用, 然国内战争 -日未绝迹,则此书价值 固一日未可抹煞也 (2) 八地 系的辩证思想较为突出。《纪要》虽以研究天险地利为主 但顾祖禹在总叙中却不厌其详地说明“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 处”的道理,反复论证无论何等天险地利,都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而 决定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和人事。在评判战争胜负原因时,他指出地理形势固 然重要 但带兵将领所起的作用 他说 审缓急之 奇正断于脑中,生死变于掌 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围大将之所任:。 接着又说:“虽然攻守万端,巧拙异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 他在论说历代建都时,也批判了那种地势险固决定一切的观点。他认为:都 城的选择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此时适合建都,彼时不定适合建都:是否适合 建都 不仅 毛开形 是否险固 守 否有利 而且罗 看生 是否发达 交通 是否方便;建都何处,取决于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不能单纯考虑山地势, “形胜未可全恃 。他的这些军事思想和辩证观点 是很先进的。 (3)经世孜用的思相贯串全书。《炉要》注重经世致用对与国计民生 有关的问题 尤为重 明嘉靖以后, 河患颇为严重, 顾祖禹非常关 切黄河的 治理。他认为: 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溃于宋。 自宋以来 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发发乎皆有其鱼之惧也。禹贡不生,河患未已,国计 民生,靡所止定矣。”⑦为此,他在《纪要》中辑录了大量前人治水的主张, 留给后人作借鉴,他赞赏潘季驯的治河方针,指出“以堤束水 借水攻沙 为以水治水之良法 切要而不可易也 因而引 正潘季驯的言 顾祖 禹对漕运也很重视,他认为“天下大命,实系于此” 。但他反对那种为了保 运而置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观点,他为民请命,大声疾呼:“淮、济诸州 之民何罪,而尽委之谿壑乎。”在《川渎异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 论述漕运和海运,又在有关州县下,详细记载运河的闸、坝、堤防和济运诸 泉,对于治河通运很有参考价值 有明一代,苏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较快。顾祖禹阐述苏州经济在全国的 地位说: “苏州枕江而依湖,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民殷物繁,田赋所 出,吴郡常书上上。说者曰:吴郡之于天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脑腹也, 门户多虞而府库无恙 不可谓之穷;四肢多病而脑腹尤充,未可谓之困。盖 。《读史方奥纪要》卷二九, 《读史方奥纪要》卷二九 9梁启招:《中闲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宾文集》之七十五 亚《读史方奥要》总叙三 《读史方奥纪要》卷十。 《读史方纪要》卷一二六 。《读史方奥纪要》卷一二五:
梁宋,自昔要害地也。”③又引证东吴吕蒙、南朝王元漠、唐李泌、宋苏轼、 元胡三省诸家议论,阐明徐州得失对于全局的利害关系,指出徐州为南北襟 要,资储重地,经营天下,绝不可以“彭城为后”④。类似论述,比比皆是。 该书对江南、陕西、河南等地的分析,也很有见地;对四川、湖广、两广的 研究,更是言有所指。说《纪要》是研究军事史和军事地理的空前巨著,是 毫不过誉的。梁启超认为:“今日海陆交通情况,迥异三百年前,其书自强 半不适于用,然国内战争一日未绝迹,则此书价值,固一日未可抹煞也。”⑤ (2)人地关系的辩证思想较为突出。《纪要》虽以研究天险地利为主, 但顾祖禹在总叙中却不厌其详地说明“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 处”的道理,反复论证无论何等天险地利,都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而 决定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和人事。在评判战争胜负原因时,他指出地理形势固 然重要,但带兵将领所起的作用更大。他说:“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 奇正断于脑中,生死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所任。” 接着又说:“虽然攻守万端,巧拙异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① 他在论说历代建都时,也批判了那种地势险固决定一切的观点。他认为:都 城的选择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此时适合建都,彼时不定适合建都;是否适合 建都,不仅看形胜是否险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要看生产是否发达,交通 是否方便;建都何处,取决于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不能单纯考虑山川地势,“形胜未可全恃”。他的这些军事思想和辩证观点 是很先进的。 (3)经世致用的思想贯串全书。《纪要》注重经世致用,对与国计民生 有关的问题尤为重视。明嘉靖以后,河患颇为严重,顾祖禹非常关切黄河的 治理。他认为:“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溃于宋。自宋以来, 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乎皆有其鱼之惧也。禹贡不生,河患未已,国计 民生,靡所止定矣。”②为此,他在《纪要》中辑录了大量前人治水的主张, 留给后人作借鉴,他赞赏潘季驯的治河方针,指出“以堤束水,借水攻沙, 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①因而引证潘季驯的言论尤多。顾祖 禹对漕运也很重视,他认为“天下大命,实系于此”。但他反对那种为了保 运而置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观点,他为民请命,大声疾呼:“淮、济诸州 之民何罪,而尽委之谿壑乎。”②在《川渎异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 论述漕运和海运,又在有关州县下,详细记载运河的闸、坝、堤防和济运诸 泉,对于治河通运很有参考价值。 有明一代,苏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较快。顾祖禹阐述苏州经济在全国的 地位说:“苏州枕江而依湖,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民殷物繁,田赋所 出,吴郡常书上上。说者曰:吴郡之于天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脑腹也, 门户多虞而府库无恙,不可谓之穷;四肢多病而脑腹尤充,未可谓之困。盖 ③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九。 ④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九。 ⑤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文集》之七十五。 ①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三。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六。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五
五代以后,东南之财力。西北之甲丘。并能争雄干天下”。他对干转曹城植 的冲要地位也十分重 如论述扬 州说 都燕之后,转输特重 L- 年(公元1415年) 会通河成,海运始废,自是除河南、山东、两淮诸处远 米各由近道达北京外,其浙西漕粟凡一百六十五万余石,皆自瓜州坝以达于 扬州:上江及江西、湖广漕粟凡八十八万余石,皆自仪征坝以达于扬州,扬 州羔东南满要之阴喉矣 ”他论及谁安说 “今岁漕数百万石,咸取道于淮 安,哽咽或 ,则京师有立槁之虑 此外 该书关于农田水 利的兴废 通路线的变迁、城邑镇市的盛衰,都有详细的记载。所以《纪要》又是研究 经济史和经济地理的必读之书。 (4)研究方法与著述体裁别具一格。治史与研究舆地的关系十分密切 芳沿有地域概令 不能将古今中事按之干图不能在时间解令和空间概令 上向读者作明确的交待,则所作研究终有缺憾 未臻完 顾氏将研究史丰 与研究方奥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 质之干方舆' 使史事成为研究舆地的向导,又使舆地成为研究历史的图籍 是书每省首冠以总叙一篇,论其地在历史上关系最重要之诸点,次则叙疆域 每府亦仿 而所诊雨分析¥ 县则记辖境内主要之山川关隘、桥梁 及故城等 述史事的时 可概念和空间 概念十分清楚,为以往史学著作所不及。全书的体裁亦严整明晰,其顶格写 者为正文,低格写者为注,夹行写者为注中之注。全书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主次分明,次序井然,在古今著作中罕有其匹。梁启超评价说: “专就研究 方法及著述体裁上评价 则在今日以前之地理书, 吾终心 馆为石壁 为了撰著《纪要》 ,顾祖禹参考 史和100多种地 “集百代 之成言 考诸家之绪论 ,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他自己说,其所著之 《纪要》 “六经而外, 左、国、史、汉皆有诠释,古人散逸之书,见于古 人援引者为多,是书悉为搜讨,至杜、郑、马三家之书,其言方舆,皆资采 取 而杜氏尤长 干厚《玉海 一书中所称引 《通释》 种,为功于 《通鉴》甚巨, 胡身之从而益畅其说,搜剔几无余蕴 余尤所服 膺.故采辑尤备。 ①可见他搜集资料之多,采辑之广。顾祖禹也做过一些实 地考察和调查,凡舟车所经之地,“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 以及商旅之子、征成之夫 或与众客谈论,考核异同”。但他考察和调查过 的地方毕竟有限,只是“间有涉历 或拘于往返之程 式闲 于羁旅之次 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 他编撰此书,主要依靠在书斋内收集整理资料 进行严密考订。由于他治学严谨,所用材料皆经过反复选择和仔细审订,因 而准确性较高,错误较少。韩子儒家居云南,出入黔蜀间20余年,熟知其中 山川道里,而顾祖禹闭户宛溪,足不出吴会, 其所举黔蜀地名 所论攻中吉 《读史方奥纪要》卷二四 《读史方奥纪要》卷二 。《读史方奥纪要》卷一二九 年《读史方奥纪要》卷 。《读史方奥纪要》卷 六 《读史方奥纪 ,顾相禹序》 《读史方奥纪要》总叙二 同上
五代以后,东南之财力,西北之甲兵,并能争雄于天下”。③他对于转漕城镇 的冲要地位也十分重视,如论述扬州说:“都燕之后,转输特重”④,“十三 年(公元 1415 年),会通河成,海运始废,自是除河南、山东、两淮诸处运 米各由近道达北京外,其浙西漕粟凡一百六十五万余石,皆自瓜州坝以达于 扬州;上江及江西、湖广漕粟凡八十八万余石,皆自仪征坝以达于扬州,扬 州盖东南漕粟之咽喉矣。”⑤他论及淮安说:“今岁漕数百万石,咸取道于淮 安,哽咽或生,则京师有立槁之虑。”⑥此外,该书关于农田水利的兴废、交 通路线的变迁、城邑镇市的盛衰,都有详细的记载。所以《纪要》又是研究 经济史和经济地理的必读之书。 (4)研究方法与著述体裁别具一格。治史与研究舆地的关系十分密切, 若没有地域概念,不能将古今史事按之于舆图,不能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 上向读者作明确的交待,则所作研究终有缺憾,未臻完美。顾氏将研究史事 与研究方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 质之于方舆”,使史事成为研究舆地的向导,又使舆地成为研究历史的图籍。 是书每省首冠以总叙一篇,论其地在历史上关系最重要之诸点,次则叙疆域 沿革、山川险要,务使全省形势了然。每府亦仿此,而所论更分析详密。每 县则记辖境内主要之山川关隘、桥梁及故城等。记述史事的时间概念和空间 概念十分清楚,为以往史学著作所不及。全书的体裁亦严整明晰,其顶格写 者为正文,低格写者为注,夹行写者为注中之注。全书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主次分明,次序井然,在古今著作中罕有其匹。梁启超评价说:“专就研究 方法及著述体裁上评价,则在今日以前之地理书,吾终以此编为巨擘。”① 为了撰著《纪要》,顾祖禹参考了二十一史和 100 多种地志,“集百代 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他自己说,其所著之 《纪要》,“六经而外,左、国、史、汉皆有诠释,古人散逸之书,见于古 人援引者为多,是书悉为搜讨,至杜、郑、马三家之书,其言方舆,皆资采 取,而杜氏尤长,王厚斋《玉海》一书中所称引,类多精确;而《通释》一 种,为功于《通鉴》甚巨,胡身之从而益畅其说,搜剔几无余蕴,余尤所服 膺,故采辑尤备。”①可见他搜集资料之多,采辑之广。顾祖禹也做过一些实 地考察和调查,凡舟车所经之地,“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 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众客谈论,考核异同”②。但他考察和调查过 的地方毕竟有限,只是“间有涉历,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羁旅之次,不 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③。他编撰此书,主要依靠在书斋内收集整理资料, 进行严密考订。由于他治学严谨,所用材料皆经过反复选择和仔细审订,因 而准确性较高,错误较少。韩子儒家居云南,出入黔蜀间 20 余年,熟知其中 山川道里,而顾祖禹闭户宛溪,足不出吴会,其所举黔蜀地名,所论攻守奇 ③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四。 ④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三。 ⑤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九。 ⑥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二。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六。 ①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序》。 ②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二。 ③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