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即使荒辟幽仄之处,也犹如亲历其地,韩子儒读《纪要》后,大为散佩。 魏僖亦盛赞此奇书是“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汪士铎称此书“为地 理字至绝后之作, 可与郦氏称 大冢。 江藩认为: 读其书可以不出户 牖而周知天下之形胜,为地理之学者,莫之或先焉。 《纪要》虽是顾祖禹个人的撰著,但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和艰苦的劳动, 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该书内容之丰富,地名之齐全,考订之精详,结构 之严 胜干市中相的 《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 记》 也超过明代 成书的 《寰宇通志》和 《明 一统志》,即使与此后集众家之手官修的《清 统志》相比,也各有千秋,毫不逊色。该书纠正史书中沿袭相传的错误较多 如西汉长安西南的昆明池,本来是仿照昆明国洱海开凿的,晋代臣瓒在《汉 书音义》中将洱海误作滇池,此后以讹传讹,误传1000多年,直到顾祖禹写 《纪要》 关系搞 楚 它的许多研究 成黑 曾被《清一统志》所 采用。迄今为 《纪要》 ,仍为研究历史地理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之 《纪要》贯通古今史地,辩论形势险要,诚为千古绝作,然而也有不足 之处。刘继庄指出:《纪要》 “详于古而略于今,以之读史,固大资识力, 而求今日之情形,尚需历练也 ”①氏白论甘书亦云 “按之图画。索之 典 亦举 废百耳 言 而身至其 地反愦愦焉 见闻与传闻异辞者不可胜数也。 这种不足显然与顾氏著书缺少实地调查有 关。《纪要》虽视他书赅博,于明代史志尤其熟悉,然亦不能无误。清嘉庆 间许鸿磐(云峤)著有《方舆纪要考证》一书,辨证顾氏舛漏甚多,惜今已 佚。其他清代学者如全祖望”、杨椿等均指证其错误多处°。 四、《嘉庆重修一统志》 (一)编修经过 清代编修《-统志》共有3次。早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保和殿 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奏云: “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 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宜汇集成帙,名曰《通志》,诚 代之文献,然迄今各省尚未编修,甚属缺典,何以襄我皇上兴隆盛治乎?除 河南、陕西己经前抚臣贾汉复纂修进呈外 下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 贤,接古续今,纂辑成书,发总翰林院, 汇为《大清一统志》 康熙采纳 了他的建议,下令各省施行,编慕地方志书。然因“三藩之乱”,兵事未停, 迁延未就。平定三藩之后,各省又续修地方志书,为《一统志》准备资料。 康里一十五年(公元1686年)洁政府又下今编算《一统志》,“以昭大 《读史方舆纪要·效序》 《汪梅村先生集》卷九《肇城志威》 江落:《汉学师承记》卷十一。 重《读史方奥要,相禹序》 《读史方奥纪要》总叙二 s同上 ①《康熙莱阳县志》卷首《奉上修志效文》引礼部咨文
正,即使荒辟幽仄之处,也犹如亲历其地,韩子儒读《纪要》后,大为敬佩。 魏僖亦盛赞此奇书是“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④。汪士铎称此书“为地 理学空前绝后之作,可与郦氏称二大家。”⑤江藩认为:“读其书可以不出户 牖而周知天下之形胜,为地理之学者,莫之或先焉。”⑥ 《纪要》虽是顾祖禹个人的撰著,但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和艰苦的劳动, 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该书内容之丰富,地名之齐全,考订之精详,结构 之严密,既胜于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也超过明代 成书的《寰宇通志》和《明一统志》,即使与此后集众家之手官修的《清一 统志》相比,也各有千秋,毫不逊色。该书纠正史书中沿袭相传的错误较多, 如西汉长安西南的昆明池,本来是仿照昆明国洱海开凿的,晋代臣瓒在《汉 书音义》中将洱海误作滇池,此后以讹传讹,误传 1000 多年,直到顾祖禹写 《纪要》,才将二者关系搞清楚。它的许多研究成果,曾被《清一统志》所 采用。迄今为止,《纪要》仍为研究历史地理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之一。 《纪要》贯通古今史地,辩论形势险要,诚为千古绝作,然而也有不足 之处。刘继庄指出:《纪要》“详于古而略于今,以之读史,固大资识力, 而求今日之情形,尚需历练也。”①顾氏自论其书,亦云:“按之图画,索之 典籍,亦举一而废百耳。”又言:“了了于胸中,而身至其地反愦愦焉。则 见闻与传闻异辞者不可胜数也。”这种不足显然与顾氏著书缺少实地调查有 关。《纪要》虽视他书赅博,于明代史志尤其熟悉,然亦不能无误。清嘉庆 间许鸿磐(云峤)著有《方舆纪要考证》一书,辨证顾氏舛漏甚多,惜今已 佚。其他清代学者如全祖望②、杨椿等均指证其错误多处③。 四、《嘉庆重修一统志》 (一)编修经过 清代编修《一统志》共有 3 次。早在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保和殿 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奏云:“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 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宜汇集成帙,名曰《通志》,诚一 代之文献,然迄今各省尚未编修,甚属缺典,何以襄我皇上兴隆盛治乎?除 河南、陕西已经前抚臣贾汉复纂修进呈外,请敕下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 贤,接古续今,纂辑成书,发总翰林院,汇为《大清一统志》。”①康熙采纳 了他的建议,下令各省施行,编纂地方志书。然因“三藩之乱”,兵事未停, 迁延未就。平定三藩之后,各省又续修地方志书,为《一统志》准备资料。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 1686 年)清政府又下令编纂《一统志》,“以昭大 ④ 《读史方舆纪要·魏序》。 ⑤ 《汪梅村先生集》卷九《肇域志跋》。 ⑥ 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十一。 ①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序》。 ②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二。 ③ 同上。 ① 《康熙莱阳县志》卷首《奉上修志敕文》引礼部咨文
一续之惑”。2该志分为:分野、部辖、图经、建置沿革、城地、形势、里至 设官、户口、田赋 风俗 旧都宫阙、 考订、 陵墓祠庙 人物、仙释诸门类。 “久而 未成” 雍正即位后,又重加编纂,历时10余年,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 年)告竣。全书342卷。这次编修,名为勒德洪、弘昼、蒋廷锡负责,实际 由陈廷敬、徐乾学领其事,顾祖禹、阎若璩、齐召南等著名地理学家参修】 乾隆前期,清廷平定准噶尔部、回部及大小金川战役获得胜利 ,西南 司又相继归附,版图进 步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内地 各省户口蕃衍,田赋日增,人官物土之盛远非昔日可比。与此同时,新置的 厅、监不断增加,府州县时有并改,政区变化较大,成书于乾隆八年(公元 1743年)的《一统志》内容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此外 该志本 身“记载、 体例 征 详略亦多未协” ,其它考稽失实等问题也在所难免 于是决定重修《一统志》。当时乾隆帝在位,他对馆臣说: “前此修志之书 必待移取各省通志而后从事,以致旷日持久,艰于集书。此次特就已成之书 的加厘核,即新疆幅员辽阔,而一切事实又有《西域图志》及《同文志》诸 书为之蓝本 馆臣采撮排撰, 实为事半功倍 ②他又晓哈馆臣“随彭随讲 由他审定。 修始于乾隆 十九年(公元1764年) 成于四十 九年 。由领侍 卫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主持。全书424卷,加子卷500卷。这次续修突 出了乾隆帝的文治武功,但与修的馆臣为让乾隆帝生前看到续修的《一统 编纂工作匆忙粗疏,有的门类“未曾析载 ,有的内容“悉仍前志” “老稽失实 “挂漏沉复”的现象依然存在 龚自珍任校对官时, 指出 二修的主要问题有18处, 枝节问题尚且不论 嘉庆年间,方略馆再次奏请重修《一统志》。三修工作由穆彰阿、李佐 贤、泮锡恩、廖鸿荃、龚自珍等主持,历时34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公元 1842年)宗成。这次重修始于喜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所辑盗料又以 嘉庆二十五 王为断 故名《嘉庆重修 志》 这次重修 根据各省各地区提供的资料,并《八旗通志》、 《日下旧闻 考》、《热河志》 《盛京通志》、 《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域同文志》 《西域图志》、《平定金川方略》、 《天下與地全图》等书,旁搜博采,对 续修的《一统志》作了较大的改动 (1)增补门类 三修以嘉庆 十五年(公元1820年)为断 增补了四 方面内容:①新建或新葺的城池 学校、海岳江河神庙、河工海塘事宜、陵 墓、寺观等;②各府州县入学人数,除规定的旧额外,补充了增减后的实际 名额;③乾隆年间和嘉庆二十五年以前的西南土司承袭裁汰事项:④增加“税 课”门,补载盐课和关税。 试地区而论 增补的情况很不平衡。 -般说来 。乾降四十九年《清一统志》卷首《御制大清一统志序) 《恰园文集》卷三五徐乾学《大清一统志》凡例。 ®乾隆四十九年《洁一统志》卷首《御制大洁一统志序》 ①《康熙莱阳县志》卷首《奉上修志教文》引礼部咨文 乾隆四十九年《清一统志)卷首《御制大清一统志序》 《嘉庆志》凡例 乾隆四十九年《清一统志》卷首上谕。 。《龚自珍全集》第五辑《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
一统之盛”。②该志分为:分野、部辖、图经、建置沿革、城池、形势、里至、 议论、设官、户口、田赋、风俗、山川、古迹、旧都宫阙、考订、陵墓祠庙、 关隘、桥梁、土产、人物、仙释诸门类。③兹因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久而 未成”。④雍正即位后,又重加编纂,历时 10 余年,至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告竣。全书 342 卷。这次编修,名为勒德洪、弘昼、蒋廷锡负责,实际 由陈廷敬、徐乾学领其事,顾祖禹、阎若璩、齐召南等著名地理学家参修。 乾隆前期,清廷平定准噶尔部、回部及大小金川战役获得胜利,西南土 司又相继归附,版图进一步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内地 各省户口蕃衍,田赋日增,人官物土之盛远非昔日可比。与此同时,新置的 厅、监不断增加,府州县时有并改,政区变化较大,成书于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的《一统志》内容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此外,该志本 身“记载、体例、征引详略亦多未协”,其它考稽失实等问题也在所难免,① 于是决定重修《一统志》。当时乾隆帝在位,他对馆臣说:“前此修志之书, 必待移取各省通志而后从事,以致旷日持久,艰于集书。此次特就已成之书 酌加厘核,即新疆幅员辽阔,而一切事实又有《西域图志》及《同文志》诸 书为之蓝本,馆臣采撮排撰,实为事半功倍。”②他又晓喻馆臣“随缮随进”, 由他审定。二修始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 1764 年),成于四十九年。由领侍 卫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主持。全书 424 卷,加子卷 500 卷。这次续修突 出了乾隆帝的文治武功,但与修的馆臣为让乾隆帝生前看到续修的《一统 志》,编纂工作匆忙粗疏,有的门类“未曾析载”,有的内容“悉仍前志”; ①“考稽失实”,“挂漏冗复”②的现象依然存在。龚自珍任校对官时,指出 二修的主要问题有 18 处,枝节问题尚且不论。③ 嘉庆年间,方略馆再次奏请重修《一统志》。三修工作由穆彰阿、李佐 贤、泮锡恩、廖鸿荃、龚自珍等主持,历时 34 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公元 1842 年)完成。这次重修始于嘉庆十六年(公元 1811 年),所辑资料又以 嘉庆二十五年为断,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 这次重修,根据各省各地区提供的资料,并《八旗通志》、《日下旧闻 考》、《热河志》、《盛京通志》、《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域同文志》、 《西域图志》、《平定金川方略》、《天下舆地全图》等书,旁搜博采,对 续修的《一统志》作了较大的改动。 (1)增补门类。三修以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 年)为断,增补了四 方面内容:①新建或新葺的城池、学校、海岳江河神庙、河工海塘事宜、陵 墓、寺观等;②各府州县入学人数,除规定的旧额外,补充了增减后的实际 名额;③乾隆年间和嘉庆二十五年以前的西南土司承袭裁汰事项;④增加“税 课”门,补载盐课和关税。就地区而论,增补的情况很不平衡。一般说来, ② 乾隆四十九年《清一统志》卷首《御制大清一统志序》。 ③ 《憺园文集》卷三五徐乾学《大清一统志》凡例。 ④ 乾隆四十九年《清一统志》卷首《御制大清一统志序》。 ① 《康熙莱阳县志》卷首《奉上修志敕文》引礼部咨文。 ② 乾隆四十九年《清一统志》卷首《御制大清一统志序》。 ① 《嘉庆志》凡例。 ② 乾隆四十九年《清一统志》卷首上谕。 ③ 《龚自珍全集》第五辑《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
内地各省增加甚微,边疆地区增加明显。例如乌里雅苏台统部自设将军、参 赞统辖唐努乌梁海 科布多和喀尔喀四部后 其具体内容 三修增 加了 “晷度 “山川” 卡伦 台站”门,新疆统部增加了 “台站 “营塘 "卡伦 “属境”门;蒙古统部增加了“旗分 “封爵” “宝部” “驿站”门;盛京统部增加了“关邮”、“城堡”诸 门。由于增补了门类,充实了内容,全书总卷数从一修的356卷和二修的500 卷 上升到560卷 (2)完善体例。 修 二修的体例未协之处,三修时进 一步加以完善 例如:一修、二修的《沿革表》,根据政区沿革的实际情况立标目,元明以 前多不相同,三修则予以划一(见表6)。改用统一标目后,统一王朝的疆 域政区一目了然,颜便于比较各级政区的相互关系和置废情况,将分裂时期 错综复杂的内容移入“建置沿革 叙述后 又改变了《沿革表 标目杂乱 排列不齐的状况。又如: -修和 二修将清初诸王、 八旗大臣与顺天府“名宦 排列在一起,眉目不分,三修规定: “诸王及八旗大臣等,事迹已详《八旗 通志》者,兹不重载,其八旗大臣中,有职任封疆、政绩懋著者,仍载入各 省·名宦'中。”又规定:“名宦凡统辖全省及辖数府者载入统部,知府以 下暨武职等官专管 分载各府部, 间有 人而各省俱载者,止家 本省本任政绩记录,不牵叙别省别任之事,以清眉目。 名臣 人物 二门,有一人而彼此互见者, ‘名宦’撮举政绩, ‘人物”历字生平,自不 重复。”①又如二修载山川,以四止四隅为序,先叙东西南北,再叙东南、西 南、西北、东北,经常混淆,三修恢复一修旧例,仍以东、 东南、南、西南 西、 西北、北、东北为序,使其地势相连,条理分明。较之一修和二修, 修体例更规范更科学了。 表63部 《清一统志》沿革表比较 降八年算《洁一统》 乾降四十九年篡洁一统志》 《喜庆志》 顺天府 淮安呢 冀州 江苏统部 湖南省表 镇西网 各省府州厅直来州同 西汉 汉 两汉 汉 两汉 两汉 学 东汉 三国魏 三国晋 魏晋 三国另 三吴 二闲 三国(魏吴 晋 晋 晋 晋 晋 宋齐梁 后魏 宋齐 文 后魏 北魏 魏 魏齐周 南北朝 齐周 齐周 齐周 梁陈 倚际 临 唐五代 五代辽 五代 五代 五代 五代 五代(辽) 宋金 宋 金 宋 宋(金) 以下略 以下略 天空 ®《嘉庆志》凡例·
内地各省增加甚微,边疆地区增加明显。例如乌里雅苏台统部自设将军、参 赞统辖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和喀尔喀四部后,其具体内容,旧志未经晰载, 三修增加了“晷度”、“山川”、“卡伦”、“台站”门,新疆统部增加了 “台站”、“营塘”、“卡伦”、“属境”门;蒙古统部增加了“旗分”、 “封爵”、“属部”、“驿站”门;盛京统部增加了“关邮”、“城堡”诸 门。由于增补了门类,充实了内容,全书总卷数从一修的 356 卷和二修的 500 卷,上升到 560 卷。 (2)完善体例。一修、二修的体例未协之处,三修时进一步加以完善。 例如:一修、二修的《沿革表》,根据政区沿革的实际情况立标目,元明以 前多不相同,三修则予以划一(见表 6)。改用统一标目后,统一王朝的疆 域政区一目了然,颇便于比较各级政区的相互关系和置废情况,将分裂时期 错综复杂的内容移入“建置沿革”叙述后,又改变了《沿革表》标目杂乱、 排列不齐的状况。又如:一修和二修将清初诸王、八旗大臣与顺天府“名宦” 排列在一起,眉目不分,三修规定:“诸王及八旗大臣等,事迹已详《八旗 通志》者,兹不重载,其八旗大臣中,有职任封疆、政绩懋著者,仍载入各 省‘名宦’中。”又规定:“名宦凡统辖全省及辖数府者载入统部,知府以 下暨武职等官专管一郡一邑者,分载各府部,间有一人而各省俱载者,止就 本省本任政绩记录,不牵叙别省别任之事,以清眉目。至‘名宦’、‘人物’ 二门,有一人而彼此互见者,‘名宦’撮举政绩,‘人物’历序生平,自不 重复。”①又如二修载山川,以四止四隅为序,先叙东西南北,再叙东南、西 南、西北、东北,经常混淆,三修恢复一修旧例,仍以东、东南、南、西南、 西、西北、北、东北为序,使其地势相连,条理分明。较之一修和二修,三 修体例更规范更科学了。 表 63 部 《清一统志》沿革表比较 乾隆八年纂《清一统志》 乾隆四十九年纂《清一统志》 《嘉庆志》 顺天府 淮安府 冀州 江苏统部 湖南省表 镇西府 各省府州厅直隶州同 秦 西汉 汉 两汉 汉 两汉 两汉 东汉 汉 三国魏 三国吴 三国吴 三国 三国(魏吴) 晋 三国晋 魏晋 晋 晋 晋 晋 宋齐梁 宋齐梁 后魏 魏 后魏 宋齐 魏齐周 齐周 齐周 齐周 梁陈 陈 北魏 周 南北朝 隋 隋 隋 隋 隋 隋 隋 唐 唐 唐 唐 唐五代 唐 唐 五代辽 五代 五代 五代 五代 五代(辽) 宋金 宋 金 宋 宋 宋 宋(金) 以下略 以下略 以下略 ① 《嘉庆志》凡例
(3)详今略古。《一统志》卷帙繁浩,类目众多。建置、沿革、山川、 形势、 关隘、古迹、 名宦、人物、土产等应如 撰写?通志馆旧藏诸本中 “徐本太繁,韩本太简” 应如何取舍?总裁及通志馆经过反复讨论,馆臣 杨椿云:“椿往在明史馆,见徐公所撰《地理志》,建置沿革亦繁。请于总 裁朱公曰: ·《志》为《明史》之志,宜纪明一代之事,宋元前可不必。 朱公深以为然”。®他强调:“今《一统志》虽与史志不同,然奉敕为本朝作 则。前代事见于古书者,仿《元和郡县图志》,仅书其大概。 关习 本朝者, 内则稽之《实录》、《起居注》、《方略》、《会典》部院八旗档案,外考 之史册,及府州县所咨送,下逮名人文集传记”⑦。在处理建置、沿革、山川 等史料时,总裁亦采纳了杨椿的这一指导思想,如“山川志其现在,古名不 可考者,不必过为探索。”“形方地势,今古或殊,关隘险塞,止纪大者 前代战攻屯守,毋容述之过多。佐贰分防及巡检所辖,皆今之要地,宁详 毋 “古迹类多附会,惟实有其地者量录”。 成书后《一统志》基本达 到了“详而不冗,简而不漏”的要求。 (4)正讹补脱。一修、二修未作辨析的错误,三修发现后皆作考辨。例 如宁国府陵阳山, 《志》 《元和志》 《九域志》载于泾 母, 《舆地纪胜》既载于泾县,又载于太平县,说法不 据考 )陵阳山本 在隋泾县境内,《隋志》所载不误。唐天宝中,析泾县地置太平县,陵阳山 遂入太平县境。《元和志》、《寰宇记》未考唐天宝中县之分析,照抄《隋 志》,因以致误: 《舆地纪胜》不作考订,两地并载亦误。三修时,则改载 于大平县下。又如《寰宇记》云: 秦驻山(又名秦柱山 东南三十里。 《嘉庆志》引《图经》辨之,改为在浙江海盐县东南三十里 再如:清丹阳县治(即今江苏丹阳)本秦之曲阿、三国吴之云阳,至唐始改 为丹阳,汉丹阳郡治宛陵,即清之宁国府(即今安徽宣城);其所领之凡阳 县,即清太平府当涂具(即今安当涂):晋以后, 丹阳郡治建康,即清 江宁府 南 者并非一地, 皆不 旧志将其 混为一谈,三修作了分析, 并指出其误。 修、二修脱漏之处,三修也作了 增补。如瑷辉将军萨布素是黑龙江名将,康熙年间曾率兵击退俄军,收复雅 克萨城,一修、二修皆未载,三修始收入黑龙江“名宦”。 经过第三次修订,《嘉庆志》的质量明显超出前两部清《一统志》之上。 张元济说: 今日而治 电地之学 欲求 -官本且 后出而可信者 宜莫如此 书。 所以《嘉庆志》问世后,很快就取代了前两部清《一统志》 (二)内容特色 《嘉庆志》以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版图为据,首叙京师,次 叙直隶、盛京、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 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新疆、乌里雅苏台、蒙古22 统部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外域朝贡诸国”。各统部先有总图、 ①杨椿:《上(一统志)馆总裁书》 e同上 同上 ①《嘉庆一统志·张元济跋》
(3)详今略古。《一统志》卷帙繁浩,类目众多。建置、沿革、山川、 形势、关隘、古迹、名宦、人物、土产等应如何撰写?通志馆旧藏诸本中, “徐本太繁,韩本太简”,应如何取舍?总裁及通志馆经过反复讨论,馆臣 杨椿云:“椿往在明史馆,见徐公所撰《地理志》,建置沿革亦繁。请于总 裁朱公曰:‘《志》为《明史》之志,宜纪明一代之事,宋元前可不必。’ 朱公深以为然”。①他强调:“今《一统志》虽与史志不同,然奉敕为本朝作 则。前代事见于古书者,仿《元和郡县图志》,仅书其大概。关于本朝者, 内则稽之《实录》、《起居注》、《方略》、《会典》部院八旗档案,外考 之史册,及府州县所咨送,下逮名人文集传记”②。在处理建置、沿革、山川 等史料时,总裁亦采纳了杨椿的这一指导思想,如“山川志其现在,古名不 可考者,不必过为探索。”“形方地势,今古或殊,关隘险塞,止纪大者。” “前代战攻屯守,毋容述之过多。佐贰分防及巡检所辖,皆今之要地,宁详 毋略。”“古迹类多附会,惟实有其地者量录”。③成书后《一统志》基本达 到了“详而不冗,简而不漏”的要求。 (4)正讹补脱。一修、二修未作辨析的错误,三修发现后皆作考辨。例 如宁国府陵阳山,《隋志》、《元和志》、《寰宇记》、《九域志》载于泾 县;《舆地纪胜》既载于泾县,又载于太平县,说法不一。据考,陵阳山本 在隋泾县境内,《隋志》所载不误。唐天宝中,析泾县地置太平县,陵阳山 遂入太平县境。《元和志》、《寰宇记》未考唐天宝中县之分析,照抄《隋 志》,因以致误;《舆地纪胜》不作考订,两地并载亦误。三修时,则改载 于太平县下。又如《寰宇记》云:秦驻山(又名秦柱山、秦望山)在昆山县 东南三十里。《嘉庆志》引《图经》辨之,改为在浙江海盐县东南三十里。 再如:清丹阳县治(即今江苏丹阳)本秦之曲阿、三国吴之云阳,至唐始改 为丹阳,汉丹阳郡治宛陵,即清之宁国府(即今安徽宣城);其所领之凡阳 县,即清太平府当涂县(即今安徽当涂)境;晋以后,丹阳郡治建康,即清 江宁府(即今江苏南京市),三者并非一地,皆不治于清丹阳县。旧志将其 混为一谈,三修作了分析,并指出其误。一修、二修脱漏之处,三修也作了 增补。如瑷辉将军萨布素是黑龙江名将,康熙年间曾率兵击退俄军,收复雅 克萨城,一修、二修皆未载,三修始收入黑龙江“名宦”。 经过第三次修订,《嘉庆志》的质量明显超出前两部清《一统志》之上。 张元济说:“居今日而治舆地之学,欲求一官本且后出而可信者,宜莫如此 书。”①所以《嘉庆志》问世后,很快就取代了前两部清《一统志》。 (二)内容特色 《嘉庆志》以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 年)版图为据,首叙京师,次 叙直隶、盛京、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 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新疆、乌里雅苏台、蒙古 22 统部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外域朝贡诸国”。各统部先有总图、 ① 杨椿:《上〈一统志〉馆总裁书》。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嘉庆一统志·张元济跋》
总表、总叙(内地统部各省“分野 “建置沿革” “形势” “文职官” “武职官 “户口 “田赋 “名宦” 边疆各统部增叙 “属部 旗分 封爵 站 山N 2不 再以府、直隶厅、州分卷,各有图、表,分叙“疆域 “分野 “建置 沿革” “形势” “风俗”、 “诚池” “学校” “户▣” “用赋” “税课”、“职官”、“山川”、“古迹”、 “关” “津梁” “堤堰 “词由 “名宦” “人物 “流寓 “列女 “仙释 二十五目(边疆各统部之属部略异,又有“属境 晷 度” “关邮” “台站”、“营塘” 卡伦”等不一:亦有属部无图者) 州县之内皆在其中(蒙古各藩部辖旗亦同)。京师及兴京所在的盛京统部另 有“坛庙” “宫殿”、“行宫州 “苑周” “官署”等顶 ,与其它地区 略有区别。青海、西藏不称统部, 无总图、 总表、总叙诸项内容,直接记过 各部的情况 《嘉庆志》内容十分丰富,除侧重叙述疆域政区和建置沿革外,还包含 着许多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材料。 在人文地理方面,《嘉庆志》记载了城池、风俗、学校、古迹、户口 田赋、 土产 关隘、津梁、 堤堰 ,陵墓 寺观 ,驿站等项内 每项下又分 为若干细目,如“古迹 项载有故城、里、乡、村、垒、亭、台、楼、阁、 馆、坛、街巷、园、苑、宫、圃、殿、堂、宅、碑、废卫、废所、废路、旧 地等;“关隘”一项载有巡司、关、镇、市、所、口、站等; “田赋”项载 有田地数、地丁正杂银、屯田丁粮银等。有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如 蒙古统部奉天府 锦州府、吉林、黑龙江的 “驿站 所 载的明初旧驿,伊犁、 库尔喀喇乌、 塔尔巴哈尔、乌鲁木齐、 古城、巴里 坤、哈密、吐鲁番、喀拉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喀尔、叶尔羌、 和田、乌里雅苏台、库伦、科布多的“卡伦”和“台站” (其中塔尔巴哈尔 吐鲁番、喀拉沙尔、库车、阿克苏、库伦六地无“台站”) 库尔喀喇乌苏 乌鲁木齐、 古城, 巴里坤 合密的 “营塘 穿越喀尔拜瀚海的 ‘度漠驿站 都是很珍贵的资料。又如《嘉庆志》统计的户口数较为完备,有的不仅可用 于研究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还可用于研究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卷五 载伊型地区有“驻防满州兵六千五百七十四名,锡伯兵一千十八名 ,索伦达 呼尔丘 千十八名,察哈尔兵 .千八百三 夕 绿旗兵三千 八名 鲁尔特上三旗 百四十二名, 下五旗二千四百八名。 回户 千四百六户 二万三百五十六名口,民户七十 二百九名▣。遣犯为民,五百三十名 。这无疑是研究伊犁地区人口地理难得的资料。再如: “建置沿革 “关隘” “古迹”诸项中还保存了许多重要的碑文,卷五四七的“唐碑” 记载了长庆初年唐与吐蕃会盟碑的全文 卷七 记载了康熙年间雅克萨战后 在吉尔巴齐河口东岸建立《黑龙江分界石碑》的情况; 卷五四五的《平定朔 漠告成太学碑文》记载了康熙帝亲征克鲁伦河,击败噶尔丹部、平定漠北的 经过;卷五二七保存了乾隆《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碑》全文等等。这些文 字和文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外,《嘉庆志》记载的手工业、农产品 田赋数、税课数、风俗 ,市镇、府州县学、书院等,也是研究经济地理和文 化地理的参考资料。 在自然地理方面,《嘉庆志》记载了各地区的地形大势,包括:山、岭、 冈、峪、坡、石、嶂、洞、洲、滩、岛、屿、礁、矶、江、湖、河、海、荡
总表、总叙(内地统部各省“分野”、“建置沿革”、“形势”、“文职官”、 “武职官”、“税课”、“户口”、“田赋”、“名宦”;边疆各统部增叙 “属部”、“旗分”、“封爵”、“驿站”、“山川”、“土产”不一), 再以府、直隶厅、州分卷,各有图、表,分叙“疆域”、“分野”、“建置 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 “税课”、“职官”、“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 “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 “仙释”、“土产”二十五目(边疆各统部之属部略异,又有“属境”、“晷 度”、“关邮”、“台站”、“营塘”、“卡伦”等不一;亦有属部无图者), 州县之内皆在其中(蒙古各藩部辖旗亦同)。京师及兴京所在的盛京统部另 有“坛庙”、“宫殿”、“行宫”、“苑囿”、“官署”等项,与其它地区 略有区别。青海、西藏不称统部,无总图、总表、总叙诸项内容,直接记述 各部的情况。 《嘉庆志》内容十分丰富,除侧重叙述疆域政区和建置沿革外,还包含 着许多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材料。 在人文地理方面,《嘉庆志》记载了城池、风俗、学校、古迹、户口、 田赋、土产、关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观、驿站等项内容,每项下又分 为若干细目,如“古迹”一项载有故城、里、乡、村、垒、亭、台、楼、阁、 馆、坛、街巷、园、苑、宫、圃、殿、堂、宅、碑、废卫、废所、废路、旧 地等;“关隘”一项载有巡司、关、镇、市、所、口、站等;“田赋”项载 有田地数、地丁正杂银、屯田丁粮银等。有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例 如:蒙古统部奉天府、锦州府、吉林、黑龙江的“驿站”,牧厂“古迹”所 载的明初旧驿,伊犁、库尔喀喇乌苏、塔尔巴哈尔、乌鲁木齐、古城、巴里 坤、哈密、吐鲁番、喀拉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喀尔、叶尔羌、 和田、乌里雅苏台、库伦、科布多的“卡伦”和“台站”(其中塔尔巴哈尔、 吐鲁番、喀拉沙尔、库车、阿克苏、库伦六地无“台站”),库尔喀喇乌苏、 乌鲁木齐、古城、巴里坤、哈密的“营塘”,穿越喀尔拜瀚海的“度漠驿站”, 都是很珍贵的资料。又如《嘉庆志》统计的户口数较为完备,有的不仅可用 于研究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还可用于研究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卷五一七 载伊犁地区有“驻防满州兵六千五百七十四名,锡伯兵一千十八名,索伦达 呼尔兵一千十八名,察哈尔兵一千八百三十七名,绿旗兵三千九十八名,厄 鲁尔特上三旗一千二百四十二名,下五旗二千四百八名。回户六千四百六户, 二万三百五十六名口,民户七十一户,二百九名口。遣犯为民,五百三十名 口”。这无疑是研究伊犁地区人口地理难得的资料。再如:“建置沿革”、 “关隘”、“古迹”诸项中还保存了许多重要的碑文,卷五四七的“唐碑” 记载了长庆初年唐与吐蕃会盟碑的全文;卷七一记载了康熙年间雅克萨战后 在吉尔巴齐河口东岸建立《黑龙江分界石碑》的情况;卷五四五的《平定朔 漠告成太学碑文》记载了康熙帝亲征克鲁伦河,击败噶尔丹部、平定漠北的 经过;卷五二七保存了乾隆《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碑》全文等等。这些文 字和文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外,《嘉庆志》记载的手工业、农产品、 田赋数、税课数、风俗、市镇、府州县学、书院等,也是研究经济地理和文 化地理的参考资料。 在自然地理方面,《嘉庆志》记载了各地区的地形大势,包括:山、岭、 冈、峪、坡、石、嶂、洞、洲、滩、岛、屿、礁、矶、江、湖、河、海、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