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 龚胜生 物价是反陕社会经济状况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粮食又是生活必需之物,因此粮价又是衡 量整个物价水准的标尺,清代两湖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稻米产区,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其 米价变化在全国最有代表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拟在弄 清楚清代两湖米价的长期变化趋势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地关系和民生状况两个方面的变化来 探讨一下清代两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清代两湖米价变化的长期趋势 米价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可分为季节变化、年际波动和长期趋势,这里只探讨清代两湖米价 变化的长期趋势,为便于分析,先将有关米价资料列如表1. 表1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情况一览表 年份米价(两/石) 资料根据 资料出处 顺喜七年 1.42 潮南安仁县资蒂王产履治四年变价银《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囚辑,祖译运揭贴 (1650) 1633.76两,题治七年因除岂触370余 顺治九年 0.93 《郭华野先生疏稿)卷二《秦请均候》 1652) 治十八年 0.80 《清代档史料丛编)第四,丰克题本 (1561) 廉架十八年 1.00 朝米每石计真一再,烫每石六战 《策思起居连》,第444页 湖南产米之乡,民间平价大率五钱,若以 《赵参毅公利稿》卷三《请将南饮支剩米石 (1689 0.50 定位折征碗) 康限三八年 070 《郭华野光生疵稿)二《改折兵粮】 (1699) 至八钱之外足殷,丰散之中每石折银七 康解四三年 0.53 九月湖北平均米价 《界朗汉文朱批折汇】,第83断 0.80 潮北八月,湖南九月平均米价 问上书,第566.572折 0.72 醐北大、八月:湖府五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藤1579.1598.153折 义年 0.56 翻北六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2783折 0.8 湖北四六,九、十,湖四,六,七、九月平《正朝汉文东批折汇》。第?厨767 (1724) 价 喇正七年 0.91 潮北三四、七、九月,湖府二,四、七、八、同上书,第14衡41折1第15册8,161, (1729) 九月平均米价 619折,第16册429、501折 80
中 国经 济 史 研 究 年 第 期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 龚胜生 物价是反 映社 会经 济状况 的一项重要经 济指标 , 粮 食又 是 生 活必需之 物 , 因此 粮 价 又 是衡 量整 个物 价水准 的标尺 。 清代两湖是全 国最重要 的商 品稻米产 区 , 有 “ 湖广 熟 , 天 下足 ”之 谚 , 其 米价变化在全国最 有代 表性 , 可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 出该 区域农业经 济的发展 状况 。 本文拟 在弄 清楚 清代 两湖米 价的长期变化趋 势过程 的基础 上 , 从人地 关 系 和 民生状 况两 个方 面 的变化 来 探讨 一下清代两湖地 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特点 , 不 当之 处 , 望方 家指正 。 一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 的长期趋势 米价变 化在 时 间尺度上 可分 为季节变 化 、 年 际波动 和长期 趋 势 。 这里 只探讨 清代两湖 米 价 变 化的长 期趋势 , 为便于 分析 , 先将有关米价资料列 如 表 。 表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情况一 监表 米价 两 石 资料根据 顺鑫 七 年 。 湖 南 安 仁 县 废 落 王 产 顺 治 四 年 变 价银 《清代档 案史料丛编 》第 四 辑 , 祖 泽远揭 贴 两 , 顺 治 七 年 因 除 荒 粮 余 片 布 价娜 减 罕 两 顺治 九年 湖 北 更 名田 租谷 , 每石折银 “ 两 《郭 华野 先 生琉稿 》卷二《赛请均 斌 》 顺治 十八年 杨茂 勋请将安 乡县 额派废 华阳 王 禄米 《清代档 案 史料丛编 》第四 辑 , 车 克题本 石 零以 每石 八钱折征 充晌 产 部 准 以 每石 一 两拼杯 康 熙 十八年 。 湖 广 “ 米 每石 计 直一 两 , 麦每石 六 钱 , 《康 熙起 居 注 》 , 第 页 康 熙 二八年 “ 湖 南产米之 乡 , 民 间平价大率 五钱 , 若以 《赵恭毅 公剩 稿 》卷三《请将 南秋 支剩 米石 七 钱 定折 尚觉过 多 议 以 每石 折银 六钱 ” 定价折 征疏 》 康熙 三八年 。 “ 历 来荆 郧米价银 六 七 钱 不 等 即遇 歉收 《郭 华野 先生琉稿 》卷二《改折兵 狼 》 至八 钱 之 外 足 殷 丰歉 之 中每 石 折银 七 柳 不 衡 不 均 康照 四 三年 九 月湖北 平均 米价 《康照 朝汉 文 朱批 奏折汇 编 》 , 第 折 康 照 四 八年 湖 北八月 , 湖 南九月平均 米价 同上 书 , 第 , 折 康 燕 五三年 湖 北六 、 八 月 湖南 五 月平均 米价 同上 书 , 碟 , , 折 康 照 五八年 湖北 六 月平均 米价 同 上 书 第 折 雍正 二 年 。 湖 北 四 、 六 、 九 、 十 湖 南四 、 六 、 七 、 九 月平 雍正 朝汉 文朱 批 典折 汇编 策 册 均 米价 折 ‘第 册 、 、 、 折 雍正 七 年 湖北 二 、 四 、 七 、 九 月 湖南 二 、 四 、 七 、 八 、 同上 书 第 册 “ 折 第 册 。 、 、 九 月平均米价 折 第 册 、 折
年份 米价(两/石) 料果据 院料出处 壤正十三年 0.67 制北四,同四、七月,南四、七月平均 金汉升(正年同的米价】 乾七年 1.00 制北通山浦粮每石折银一两 同治《当阳具志》卷四《田赋 174) 乾隆十三年 1.10 稻谷登场之时每石必溪五六粮 杨锡拨《薄民食疯》 1.5 近年楚北米价较即属率年总来能干 《高来实录卷三九六 10 《官中线航隆胡泰断》,第16 1.16 两湖六、九、十、十一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19、20机 1.40 两朝七、十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3132辑 年 1.2 长沙十一月平均米价 月上书.第3辑 1.56 长四、大,六、八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44,45横 1778) 乾隆四八年 14 制帝三、国,五、六、七、九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54楫 1.54 湖北三,湖南二、十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63 1.90 北上米录低价 源天显《清前期离湖地区的粮食商品化 道光十九年 1.55 一月朝北、南平均米价 陈金陂(清代京师米价及其他) 0.50 当时银价每两换饯二干余文,米价每石不 曾国范(等议京仓膏米疏影 0.40 章《殊湖南等情形琉】 威率大年 2酚 自三千文至四五六千文不,已 《胡文忠公第)卷十二《设局收捐米石 856 五升 济兵食民食 威丰七年 2.00 每米二石离大战三干三面文至三千五石 《路文忠公秦议卷七《了已上 (1857 文不等,以帮南现在钱价扣算,每石约蒂 1.48 《胡文忠公巢3卷七十(致汪梅村) 酸丰十一年 2.94 《左文集公议初》卷三《请授绳湖北米 (1861) 五两,若捐折色,每米 捐减成章程收捐以济军食 3.00 目下所买之米价近三调 曾国卷,前引文 1.00 湖南每米一石四千上下(时银一换 幸瀚章(枥味湖北每省酒务实难躁征本色 克》 1.98 1871) 味金陵引文 81 -009 China Academic Joural F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年 份 雍正 十三 年 乾隆七 年 乾隆十三 年 乾隆十 六 年 乾隆 二 一年 乾隆二八 年 乾隆三 三 年 乾隆三八年 乾隆 四 三 年 乾隆 四 八年 乾隆五二 年 嘉庆十年 道 光 十九年 咸 丰三年 咸 丰五 年 咸 丰六 年 米价 两 石 资料根据 资料出 处 湖 北 四 、 闰 四 、 七 月 , 湖 南 闰 四 、 七 月平均 全汉 升《清 雍 正 年 间 的米 价 》 湖 北通 山 渭粮 每石 折银 一 两 同治《当 阳 县志 》卷 四《田斌 》 稻 谷登场 之 时 每石 必 须 五六 钱 杨锡 级《筹 民 食疏 “ 近 年楚 北 米 价较 昂 , 即 属 丰年 总 未 能 平 至 一 两二 三钱 之下 ” 两 湖 十 一 月平均 米 价 《高宗 实录 》卷三 九六 《宫 中档乾 隆朝 奏折 》第 辑 两 湖 六 、 九 、 十 、 十一 月平 均 米 价 同上 书 , 第 、 。辑 两 湖 七 、 十 月平 均 米 价 同 上 书 第 、 辑 长 沙 十一 月平均 米 价 同上 书 第 辑 长 沙 四 、 六 、 闰 六 、 八月 平均 米 价 同上 书 第 、 辑 湖 南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九 月 平均 米 价 同上 书 第 辑 湖北 三 、 湖 南二 、 十 月平均 米价 同上 书 、 第 辑 湖北 上 米最低 价 谭天 星《清 前期两湖地 区 的 粮食商品 化 滚 十 一 月 湖 北 、 湖 南平均米 价 陈金 陵《清代 京 师 米价及其 他 》 曾国 落《筹议 京仓筋米 疏 》 骆秉 章《沥 陈湖 南筹怕 情形 疏 》 《胡 文 忠 公遗 集 》卷 十 二《设 局 收捐 米 石 筹 济 兵食 民 食疏 》 咸 丰七 年 必骆 文忠公奏议 》卷 七 必丁 已 上 咸 丰十年 《胡 文忠公遗 集 》卷 七 十《致 汪梅村 》 咸 丰十一年 同治 二 年 同治七 年 同治十年 当 时银 价 每 两换钱 二 千 余文 , 米 价每石 不 过 千 余文 “ 每 谷 一 石 仅 值钱 四 百 余 文 , 需 谷 五 石 始 得 银 一两 , 湖 北 米 价 自三 千 文至 四 五 六 千 文 不 等 已 令捐 生 每 米 一石 照 案 加 耗 米 一 斗 五 升 , 运 脚银兰钱 下 奋 , 准作铆 三 两 四 钱 每 米 一 石 需大 钱三 千 二 百 文至 三 干 五 百 文 不 等 , 以 湖 南 现 在 钱 价 扣 算 、 每 石 约 需 娜 竺 两 有零 “ 租谷 三 百 石 , 丰 狱 长 短 , 可得 钱 三百 串 ” 时银 一 两 可换钱 一 千 三 四 百 文 捐 米 一 石 加 耗米 一半五 升 运脚 费三 钱 五 分 , 准 作 捐例银 五 两 , 若捐折 色 , 每米 一 石 体 抓云 费 劳 库平娜 二 两 下 性 目下 所买 之米 价近 三 两 《左 文 襄公奏议初 稿 》卷三《请援照 湖北 米 捐 减成章程收 捐以 济军 食疏 》 曾国 藩 , 前 引文 湖 南 每 米 一石 须钱 四 千上 下 时银 一 两换 钱一千三 四 百文 湖 北 、 湖 南 十月平均 米价 李瀚 章《沥 陈 湖 北等省渭 务 实难骤 征本 色 琉 》 陈金 陵 前 引 文
年卧 米价(两/石) 资料根据 舜料出处 光绪九年 1.80 楚北偏灾,米即品费,年底每担。一两七八《申报》光绪十年二月二日 1,58 陈全陵,胸引文 光储三五年 214 四月湖北平均米价 同上 (1899) 光铸三二年 250 湘省从案米价每石恒二三千文上下,光绪 《长沙目报),密掉一年二月十七日 (1906) 三十二年水灾,亦不过四千余文(此以银 一两换候一千六百文计) 直统二年 3.40 潮南米价每石七千文以外八十战易 《长抄目报.吉控二年二月十七日:《圆风 1910) 一斤,谷石谊二千钱(以上限比值均以 报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一日,赵产( 千七百文计) 会议落议局议决雪 扩充省城仓储课文 物价用币值表示,货币紧缩或通货膨胀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清代银两与铜钱并用,但银 钱比值并不围定,故在分析两湖米价长期变化之前,还有必要弄清其银、钱比值之变化. 磨 清代两湖银钱比值变化一览表 银比值 据 出处 0.70 详全汉升“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中园经济史论丛3第2册 (1662-1722 革绝的关聚” 正九年 0.73 武品米价渐长 至一两 《正朝汉文朱批鼻折汇编)第20册第 1713) 常平仑谷米平,每计钱人十文,于 乾隆二年 0.80 详全汉开,前引文 (1737) 乾隆十八年 0.84 五月翻南每银一两换钱八百三十至七十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9辑 年 文不等:湖北换快人百二十至三土文不李 0.80 湖南民价每申市平银一 同上书,第10鞭 收”年 0.83 高每一串易纹银一两二版,合 同上书.第15提 (1756) 花隆二三至二七年 0.86 每战一千作银一两一钱大分 同上书,第16辑 0.89 从前的定率平银一两一战一分八厘旋线同上书,第46挑 一申,近年市价每线一串合岸平银一两 1.00 五一年 1.00 详金汉升,前引文 (1786) 嘉庆四年 1.08 1.40 三铁岸银即合钱四百二三十文 林测徐《湖广奏稿)卷三《整顿盐务折》 2.00 迹年银价过,比从前制线一千文作银 江鸿升(请大馒以币储夜 (1848 两数已维倍 0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份 米价 两 石 资料根据 资料 出 处 光 绪九年 。 楚北 偏 灾 , 米 即 昂 贵 , 年底每担 一两 七八 《申报 光 绪十年二 月 二 日 钱 , 新年 已 涨至 二 两 一钱 有奇 光绪 二 十年 九 月湖北 、 湖 南平均 米价 陈金 陵 前 引 文 光 绪二 五年 四 月湖 北平均 米价 同上 光绪三二年 湘 省从 来米 价每石 恒二 三千 文上 下 , 光绪 《长沙 日报 》 , 宣统二年 二 月 十七 日 三 十二 年 水灾 , 亦 不 过 四 千 余 文 此 以 银 一 两换钱 一千六 百 文计 宣 统二 年 湖 南 米 价每 石 七 千 文 以 外 · …八 十钱 易 《长 沙 日 报 》宣统二年 二 月 十七 日 国风 一 斤 谷 石 值 二 千钱 以 上 银钱 比值 均 以 报 》宣统二 年三 月二 十一 日 , 赵滨彦《湘落 一 千 七百 文计 案读 钞 存 》详 文 一《会 议谙 议局 议 决整 顿 扩 充 省城仓 储详文 》 物价用 币值 表示 , 货币紧缩或通货膨胀也 会 引起物价的变 化 。 清代银两与铜钱并用 , 但 银 、 钱 比值并不 固定 , 故 在分析两湖米 价长 期变化 之前 , 还 有必要 弄清其银 、 钱 比值之变 化 。 表 清代两湖银钱比值变化一览表 年 份 银 钱 比值 根 据 出 处 康 熙年间 。 详全汉 升 “ 美洲 白银 与十八世纪 中国物价 《中国 经 济 史论丛 》第 册 一 革命的关 系 ” 雍正 九年 。 二 月武 昌米 价渐 长 至 一 两一钱 余 , 随 即将 雍正 朝 汉 文朱 批 奏折 汇 编 》 , 第 册 第 常平仓谷碾 米平 集 , 每斗钱八 十文 , 于 是 折 去 价 蘸平 乾隆二 年 详全汉升 前引文 乾隆 十八年 。 五 月栩南 每银 一 两换钱 八 百三 十 至 七 十 《宫 中档乾 隆朝奏折 》第 辑 文不 等 湖 北换钱八百二 十至 三十 文不 等 乾隆十九年 ‘ 十一 月湖 南 民 间钱价 每 申需市 平 银 一 两 同上 书 , 第 辑 二钱 五 分 乾隆二 一年 。 七 月湖 南每官钱 一 申易纹银 一两二钱 , 合 同上 书 第 辑 之 市价不甚柑盈 乾隆二三至 二 七年 。 每钱 一千 作银一两 一钱六 分 同上 书 , 第 辑 一 乾隆三 一 至 四 。年 从前酌定 库平银 一 两 一钱 一 分八 厘 换钱 同上 书 , 第 辑 一 。 一 申 , 近年市价每钱 一 申 合库平银 一两 乾隆四 四年 乾隆五 一年 。 详全汉升 , 前引文 。 嘉 庆 四 年 道光 十八年 。 三钱库银即合钱四 百二三 十文 林则徐 湖广奏稿 》卷三《整顿盐 务折 》 道光二八年 迩年银 价过 昂 , 比从前制钱一千 文作银 一 江鸿 升《请铸大钱以 裕币储疏 》 两数 已逾倍
年份 银线比镇 出处 破丰三年 时银价每两换饯二干余文 曾国清引文 1853) 酸丰六年 2.00 每钱二串作根一两上兑 《钢文忠公漆典}径一二《赛笑睡众败率现 街会制被】 1.40 每银一两市价换制钱一千四百有尖 同上书,登八五《昏各大帅 1.00 从前银价乾嘉庆年每银一两马阀 (173 20 光初 1.35 光百文自后布次地长至二千 1821 文,近甲增至二三可女 逾光 2.00 35 同治三年 1.30 价每两不过热三百文 前国港,前引文 (1863) 同治十一年 1.80 初定章竖时,湖北每银一两约易钱一千五苦国若,丰瀚章《会议被岸准南引地暂与 (1872) 百余文.今则增至一干八百余文 川盐分诗克 光绪三十年 1.60 洋银一元兑六线余 赵滨度《湘落案峡钞存》中之《諮议局议决 整顿田房梨税查案不符未便遵行公布详 文; 光绪三十年至 1.96 近年铜币畅行,铁价日常年市价日在 言统元年 五钱一二分 1.11 洋银一无克限六钱八分,兑钱一千三丘余 (1910) 文 表2显示,乾嘉以前,两湖银钱比值一般在一千文以下,即“钱贵银骏”:道光以后则在一千 文以上,道、咸之际更高达二千三、四百文,“银费钱戏”银钱比值的这种变化是全国性的,乾嘉 以前的钱贵,主要是贸易出超,大量外国白银输入所致①。当时两湖虽有“民间交易、日用多用 钱文“的记载,其实湖北“举凡交易用银者居多”,湖南也是“一切零星交易始用钱文,其余概系 用银,即各典铺数在一两以下间或当钱,多者尽系当银”②道光以来由于西方鸦片大量输进 大量银两流入西方,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逆差,如1823一1831年间,每年漏银达1700一1800万 两,1831一1834年间,每年漏银超过2000万两,1834一1838年间,每年漏银更增至3000万 两③。受期影响,民间“银贵钱贱”,交易多用钱文,晚清尤甚, 根据表1,表2资料整理成表3并绘图如次,不难看出清代两湖米价变化过程是一个勺状 曲线过程,17世纪后半叶米价逐渐下降,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米价降到最低,此后米价便运 渐上涨,呈长期的上升趋势 留迷跑进中物修的整花陈农送集折:十人年五月二十大日,二十九日期北遮找值文 ③清新贺卧滋产塞瑞意过培国本折(道光十三年),见《中国近代史今号资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83 1994-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ip://ww.cnkine
年份 银 钱 比 值 根 据 出 处 咸 丰三年 当 时银价 每 两换钱 二 千 余文 曾国 落 前 引 文 威 丰六 年 每钱 二 串 作银 一 两 上 兑 《胡 文 忠公遗 集 》卷 一 二《襄 樊 匪 众 败 窜现 比会 剿疏 》 咸 丰八 年 每银 一 两 市价换 制钱 一 干 四 百 有零 同 上 书 , 卷八 五《咨 各大 帅 》 从 前 银 价 乾 隆 嘉 庆年 间 每 银 一 两 易钱 一 干 文 道光 初年 每银 一 两 尚止 一 千三 四 百 文 , 自后 渐 次增 长 至 二 千 文 , 近 更 增 至 二 千三 四 百 文 道光 末 咸 丰初 仁 同治二 年 同治 十 一年 银 价每两 不过换钱 千 三百 文 曾 国藩 , 前 引 文 光 绪 三 十年 初 定 章 程 时 , 湖 北 每银 一 两 约 易钱 一 千 五 百 余 文 今 则增 至 一 千八 百 余 文 洋银 一 元 兑银六 钱 余 曾 国 落 、 李瀚 章《会 议 楚 岸 淮 南 引 地 暂 与 川盐 分销疏 矛 赵 滨 彦《湘 藩 案腆 钞存 》中之《谙议 局 议决 整 顿 田 房 契 税 查 案 不 符 未 便遵 行 公 布详 文 李 光 堵 三 十年至 宣 统 元年 一 宣统二 年 近 年 铜 币 畅 行 · 钱 价 日 落 · 常年 市 价 总 在 五 钱 一 二 分 洋银 一 元 兑银 六 钱八分 , 兑钱 一 千三 百 余 表 显 示 , 乾 嘉 以前 , 两 湖银钱 比值一般 在一 千文 以下 , 即 “ 钱贵银贱 ” 道光 以后 则 在一千 文 以 上 , 道 、 咸之 际 更高达 二 千三 、 四 百 文 , “ 银贵钱贱 ” 银钱 比值 的这种变 化 是全 国性的 , 乾嘉 以 前 的钱 贵 , 主要 是贸 易 出超 , 大量外 国 白银输入 所致 ① 。 当 时两湖虽有 “ 民 间交 易 、 日用 多 用 钱 文 ”的记载 , 其实 湖 北 “ 举 凡交 易用银 者居 多 ” , 湖南也 是 “ 一 切零 星交 易始用 钱 文 , 其余概 系 用银 , 即各典铺数 在一 两 以 下 间或 当钱 , 多者尽 系 当银 ” ② 。 道 光 以 来 由于西方 鸦 片大 量输进 , 大量 银两 流入西方 , 对外贸易 出现 巨 额逆差 , 如 一 年间 , 每年漏银达 一 万 两 , 一 年 间 , 每年 漏银超 过 万 两 , 一 年 间 , 每年漏银 更增 至 万 两 ③ 。 受期影 响 , 民 间 “ 银贵钱 贱 ” , 交 易多用钱 文 , 晚清 尤 甚 。 根据表 、 表 资料整 理 成 表 并绘 图如 次 , 不难 看 出清代两湖米价变 化过 程是 一 个勺状 曲线过程 , 世纪 后 半叶米 价逐 渐 下 降 , 到 世纪末 世纪 初米 价降到 最 低 , 此 后 米 价便逐 渐上 涨 , 呈 长期 的 上 升趋势 。 ① 全汉 升 《美洲 白银 与十八世纪 中国物 价革命的关 系 》 ② 《官 中档乾隆 朝 奥折 》 , 二 十八年正 月二 十九日湖 南巡抚 陈宏 谋奏折 十八年 五月 二 十六 日 、 二 十九 日湖北巡抚 恒 文 奏折和 湖 南巡抚范 时缓奏折 ③ 〔清 〕黄 爵滋 《严 塞漏厄 以 培国本折 》道光十三年 见《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台北 , 文海 出版社
表3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趋势表 年代 术价十年平均龈两值米价三十年滑动平均限两值银钱三十年滑动平均比值术价三十年情动平均设文值 10 183 (二)米价变化与农业经济中人地关 代两湖米价变化趋势围米价 系变化的关系 两/仓石 米之供者为地,米之需者为人,米价 变化所反映的供需关系变化,实质上是 农业经济中人口和辨地关系的变化。在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地均粮食生产水平 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的变化很大程 饯文值 度上取决于人均耕地的变化,人均耕地 的下降(即耕地负荷量的增加)势必引起 粮食价格的上涨,表4列出了清代两湖 几个典型年代的耕地负荷量和米价数 字,根据这两列数字可以求得它们之间 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855,显著水平在 0.01以上,说明米价与耕地角荷量有着 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即耕地负荷量越大, 米价越高,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均耕地越 品油凉流演d动该亦肺少,米价越高。 康密二十年以前,两湖战争不新,人口大批死徘,耕地大量抛荒,粮食生产清到亚重玻坏 因而米价较高,每石银八钱甚至一两以上,灾荒之年更有饿殍,如康熙十一年(1672)熊赐履从 湖广省亲返京,对康熙帝说,“臣乡自西山用兵之后。继以水旱频仍,昨年旱荒更甚,颗粒无收, 4 China Academic Joural F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enki.ne
表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 趋势表 年 代 米 价十年平均 银 两值 米价三十 年滑 动平均 银 两值 银钱三十年滑 动 平均 比值 米 价三十年滑动平均 钱 文 值 两 石 两 石 千 文 两 千 文 石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一 。 。 。 一 。 。 。 。 。 。 。 。 。 了 。 。 。 。 ‘ 。 。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趋势图米价 千文 仓石 两 仓石 爪二‘ 万 … ﹃一一 叫年。。, 代 嘴 钱文值 乒 材幼洲 ‘ 银两位习 歼“以砂’ ‘ 二柳 协 ,口 ‘ , , , 盆 , ‘ , 田。 和 一护 ‘的万几云云 二 米价变化 与 农业经济 中人地关 系变化的关系 米之供者 为地 , 米 之需 者为 人 , 米价 变化所 反 映 的供 需 关 系变 化 , 实质 上 是 农业经济 中人 口 和耕地关系 的变 化 。 在 人均粮 食消费水平和地均 粮 食生 产 水平 不变 的情 况 下 , 粮 食价格 的变 化很大 程 度上 取决 于 人均耕地 的变化 , 人均 耕地 的下降 即耕地 负荷量的增 加 势必 引起 粮 食价格 的上 涨 , 表 列 出 了 清代 两 湖 几 个 典型 年 代 的 耕 地 负荷 量 和 米 价 数 字 , 根据这 两 列数 字 可 以 求 得 它 们 之 间 的线性相关系数 为 , 显著水平 在 , 以上 , 说 明米 价与耕地 负荷 量有着 十分明显 的正 相关 , 即耕地 负荷量越大 , 米价越高 , 换句话说 , 也就是 人均耕地越 少 , 米价越高 。 康 熙二 十年以前 , 两湖战争不 断 , 人 口 大批 死 徙 , 耕地大量抛 荒 , 粮 食生 产遭 到严重 破坏 , 因而米 价较高 , 每石银八钱甚 至 一 两 以上 , 灾荒之年更 有饿俘 , 如康 熙十一年 熊 赐履 从 湖广省亲返京 , 对康熙帝说 , “ 臣 乡 自西 山用兵 之后 。 继 以水早频仍 , 昨年旱 荒更 甚 , 颗粒 无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