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品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ography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龚胜生叶护平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湖北武汉,430079) 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狡灾重心在河南,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队 西与河南,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類仍的黄河中下游地 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瘟疫灾害疫灾序列分布规律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1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5205(2007)03-000516 [收稿日期]2006123 [基金项目]因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日(404710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日(97CZS001)、困家科技部社会公益 项目(2004DB11032). [作者简介1龚胜生(1965),男,湖南涟源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 从事历史医学地理和区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①。魏晋南北朝时 权残害民物,联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 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战乱 征”,江陵城被围之后,“又为地道攻城,城中 频仍,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 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 期。这里不揣浅陋,试对该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 病夹汀涂地恐相污染今开江陵之围以 规律作一探讨,请方家指正。 缓成死之禽”。这次战争是吴、魏之间的第一场 战争,因此魏文帝亲自坐镇南阳督战,江陵城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序列 抵抗魏军者为吴将朱然,时江陵“城中兵多肿 病,堪战者裁五千人”,而城外曹真等“起士 1.三国时期的疫灾 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但朱然 黄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命大将军 拼命抵抗,以致魏军围城“六月日”而未能将城 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 徐晃围南郡②。十月,孙权自立为帝,魏文帝自 许吕南征,诸军并进。十一月,魏文帝车驾至究 (今南阳),夏侯尚等率军围攻江陵,孙吴派诸葛 瑾将兵抵抗,夏侯尚火烧诸葛瑾船队,在城外大 心残胜生:《仲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 学报》2003年.第6期 败吴军,但未能将江陵城攻下,“会大疫,诏敕 资治通鉴》卷6的《魏纪·世祖文皇帝上》,(北 尚引诸军还”。对于这次撤军,魏文帝诏曰:“孙 京)华龄出版社,2000年,第840页 5 China Academie Joua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p://www.cnki.net
第 22 卷第 3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2 ,No. 3 2007 年 7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J ul. ,2007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龚胜生 叶护平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 湖北武汉 , 430079) [提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 , 疫灾频度平均为 2110 % , 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 频繁 , 疫灾频度高达 3416 %。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 , 约 41 %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 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 , 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 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 , 都城所 在地为疫灾多发区 , 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疫灾重心在河南 , 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陕 西与河南 , 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 , 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频仍的黄河中下游地 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瘟疫灾害 疫灾序列 分布规律 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205 (2007) 0320005216 [收稿日期] 20062112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47103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97CZS001) 、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 项目 (2004DIB1J032) 。 [作者简介] 龚胜生 (1965 - ) , 男 , 湖南涟源人 ,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博士 , 主要 从事历史医学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 ①。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 社会动荡 , 战乱 频仍 , 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 期。这里不揣浅陋 , 试对该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 规律作一探讨 , 请方家指正。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序列 1. 三国时期的疫灾 黄初三年 (222 年) 九月 , 魏文帝命大将军 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 徐晃围南郡 ②。十月 , 孙权自立为帝 , 魏文帝自 许昌南征 , 诸军并进。十一月 , 魏文帝车驾至宛 (今南阳) , 夏侯尚等率军围攻江陵 , 孙吴派诸葛 瑾将兵抵抗 , 夏侯尚火烧诸葛瑾船队 , 在城外大 败吴军 , 但未能将江陵城攻下 , “会大疫 , 诏敕 尚引诸军还”。对于这次撤军 , 魏文帝诏曰 :“孙 权残害民物 , 朕以寇不可长 , 故分命猛将三道并 征”, 江陵城被围之后 , “又为地道攻城 , 城中 外雀鼠不得出入 , 此几上肉耳 ! 而贼中疠气疾 病 , 夹江涂地 , 恐相污染 ……令开江陵之围 , 以 缓成死之禽”。这次战争是吴、魏之间的第一场 战争 , 因此魏文帝亲自坐镇南阳督战 , 江陵城内 抵抗魏军者为吴将朱然 , 时江陵“城中兵多肿 病 , 堪战者裁五千人” , 而城外曹真等 “起土 山 , 凿地道 , 立楼橹 , 临城弓矢雨注”, 但朱然 拼命抵抗 , 以致魏军围城“六月日”而未能将城 ·5 · ① ② 龚胜生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 学报》2003 年 , 第 6 期。 《资治通鉴》卷 69《魏纪 ·世祖文皇帝上》, (北 京) 华龄出版社 , 2000 年 , 第 840 页
攻下①。此处“六月日”当为“六旬”之论,即 “吴孙权赤乌五年大疫”。“秋七月措将军聂 从九月至十一月约两个月,所谓“魏兵围然凡六 友交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詹耳。是岁大 月”②也是错误的。这次疫灾为“肿病”,似乎 疫,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八月,立子霸为鲁 是痢疾,但时值腊冬,不当有痢疾大流行,且其 王”⑦。这次大疫发生在吴军攻打珠崖、儋耳 疫病还被魏军带到河南,导致次年春南阳和许吕 (今海南)之后,推测是恶性疟疾,首先发生在 大疫,因此,估计是伤寒流行 攻打海南的军士中,然后带回首都建康,所以建 黄初四年(223年)正月,魏文帝筑南巡台 康后世方志载有此疫,但有方志指出大疫时间在 于宛(今南阳)。三月,文帝自宛还洛阳宫,是 四月,曰“夏四月早,大疫”,或“夏四月早 月大疫。“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宛 是年大疫”,不知本自何处,恐不足为凭。 (今南阳市)、许(今许吕市)均为貌国重敏。这 嘉平五年(253年)是年为吴建兴二年。 次疫灾系魏军从江陵带到南阳,再从南阳带到许 “四月, 诸葛恪围新城。大疫 死者太半”。“士 昌,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死伤 太和四年(230年)是年为吴黄龙二年。 涂地”。诸葛恪围新城(今合肥市)的初始时间 “春,吴主孙权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 或曰是五月、当时城中有魏军三千兵士,加上百 浮海求夷洲、直洲,欲俘其民以益众”,陆逊谏 姓有四千余人之多,经过吴兵九十余日的围攻 曰:“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 至秋七月,城中兵民“疾病战死者过半” ,城外 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 的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会大暑吴士疲劳饮 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 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 ,死伤涂地”,诸葛格 济事,无之不足亏众。”全琮亦谏日 “殊方异 撒军之时,“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 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民出 或见略获,存亡哀痛,大小嗟呼”。诸葛恪围城 入,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 之年或作太元二年(252年),撤军之时或作八 何可多致?”但孙权不听。结果,“军行经岁,士 月 “夏四月,围新城,大疫 ,兵卒死者大半。 卒疾疫死者什八九。直洲绝远,得夷洲数千人 环”次年一月卫温、诸葛直因无攻而面返 ①(三国志》卷9《夏候尚传》.第294页:卷2《文 被杀④。 帝纪》第79,83直:卷56《失然估》第1306页 青龙二年(234年)“夏四月.大疫”。“是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以资治通鉴》卷70《魏纪·世祖文皇帝下》,第 年夏大疫,冬又大病,至三年春乃止”。这里说 842页。 大疫自冬延续到明年春,而次年的记载则明确指 @(三国志》卷2《文帝纪》第82页:《宋书》卷 出春正月的大疫发生在魏京都。该年冬天的疫灾 34《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09页 似乎与地震有关,“十一月,京都地震”。魏京都 @资治通鉴》卷71《魏纪·烈祖明阜帝上之下) 第862页:三国志》卷60《全瑞传》.第1383页:《资 (今洛阳市)之外,孙吴军队中也有瘟疫流行 治通鉴》卷卫《魏纪·烈祖明皇帝中之上》,第865页 五月,孙权大举进攻魏国,除亲率十万之众从居 三国志》卷3《明帝纪》 《宋书》卷 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今合肥市)进发外,又遣陆 《三国志)卷3《明帝纪》 逊、诸葛谨率兵万余从江夏、沔口向襄阳进发 104页 中之上 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发。不久,新城为孙 第875页 书》卷3 (伍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权占领。七月,魏明帝也亲率水军东征、射杀孙 卷3《明帝纪 第104 权之弟子泰大摔是军锐气,加之“早吏士名疾 4(五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病”,孙权被迫撒军⑤。 卷47 吉龙二年(235年“正月京都大疫” 道光上元县志》卷1天文志·庶微》 (台北 “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 成文出版社 1983年,第211页;同治《上江两县志》 巷2《大事纪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4 观”@, 页;民国《首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台北)成文 正始三年(242年)是年为吴赤乌五年。 出版社,1983年,第1462页 。6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攻下 ①。此处“六月日”当为“六旬”之讹 , 即 从九月至十一月约两个月 , 所谓“魏兵围然凡六 月”② 也是错误的。这次疫灾为“肿病”, 似乎 是痢疾 , 但时值腊冬 , 不当有痢疾大流行 , 且其 疫病还被魏军带到河南 , 导致次年春南阳和许昌 大疫 , 因此 , 估计是伤寒流行。 黄初四年 (223 年) 正月 , 魏文帝筑南巡台 于宛 (今南阳) 。三月 , 文帝自宛还洛阳宫 , 是 月大疫。“三月 , 宛、许大疫 , 死者万数”③。宛 (今南阳市) 、许 (今许昌市) 均为魏国重镇。这 次疫灾系魏军从江陵带到南阳 , 再从南阳带到许 昌 , 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太和四年 ( 230 年) 是年为吴黄龙二年。 “春 , 吴主孙权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 , 浮海求夷洲、亶洲 , 欲俘其民以益众”, 陆逊谏 曰 : “今江东见众 , 自足图事 , 不当远涉不毛。 万里袭人 , 风波难测 , 又民易水土 , 必致疾疫 , 欲益更损 , 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 , 得之不足 济事 , 无之不足亏众。”全琮亦谏曰 : “殊方异 域 , 隔绝障海 , 水土气毒 , 自古有之 , 兵民出 入 , 必生疾病 , 转相污染 , 往者惧不能反 , 所获 何可多致 ?”但孙权不听。结果 ,“军行经岁 , 士 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远 , 得夷洲数千人 还” , 次年二月 , 卫温、诸葛直因无攻而返 被杀 ④。 青龙二年 (234 年) “夏四月 , 大疫”。“是 年夏大疫 , 冬又大病 , 至三年春乃止”。这里说 大疫自冬延续到明年春 , 而次年的记载则明确指 出春正月的大疫发生在魏京都。该年冬天的疫灾 似乎与地震有关 ,“十一月 , 京都地震”。魏京都 (今洛阳市) 之外 , 孙吴军队中也有瘟疫流行。 五月 , 孙权大举进攻魏国 , 除亲率十万之众从居 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今合肥市) 进发外 , 又遣陆 逊、诸葛瑾率兵万余从江夏、沔口向襄阳进发 , 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发。不久 , 新城为孙 权占领。七月 , 魏明帝也亲率水军东征 , 射杀孙 权之弟子泰 , 大挫吴军锐气 , 加之“吴吏士多疾 病”, 孙权被迫撤军 ⑤。 青龙三年 ( 235 年) “正月 , 京都大疫”。 “是时大治洛阳宫 , 起昭阳、太极殿 , 筑总章 观”⑥。 正始三年 ( 242 年) 是年为吴赤乌五年。 “吴孙权赤乌五年 , 大疫”。“秋七月 , 遣将军聂 友 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 儋耳。是岁大 疫 , 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八月 , 立子霸为鲁 王”⑦。这次大疫发生在吴军攻打珠崖、儋耳 (今海南) 之后 , 推测是恶性疟疾 , 首先发生在 攻打海南的军士中 , 然后带回首都建康 , 所以建 康后世方志载有此疫 , 但有方志指出大疫时间在 四月 , 曰“夏四月旱 , 大疫”, 或 “夏四月旱 , 是年大疫”⑧, 不知本自何处 , 恐不足为凭。 嘉平五年 ( 253 年) 是年为吴建兴二年。 “四月 , 诸葛恪围新城。大疫 , 死者太半”。“士 卒疲劳 , 因暑饮水 , 泄下流肿 , 病者太半 , 死伤 涂地”。诸葛恪围新城 (今合肥市) 的初始时间 或曰是五月 , 当时城中有魏军三千兵士 , 加上百 姓有四千余人之多 , 经过吴兵九十余日的围攻 , 至秋七月 , 城中兵民“疾病战死者过半”, 城外 的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 , “会大暑 , 吴士疲劳饮 水 , 泄下流肿 , 病者太半 , 死伤涂地”, 诸葛恪 撤军之时 ,“士卒伤病 , 流曳道路 , 或顿仆坑壑 , 或见略获 , 存亡哀痛 , 大小嗟呼”。诸葛恪围城 之年或作太元二年 (252 年) , 撤军之时或作八 月 : “夏四月 , 围新城 , 大疫 , 兵卒死者大半。 ·6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三国志》卷 9《夏候尚传》, 第 294 页 ; 卷 2《文 帝纪》, 第 79 - 83 页 ; 卷 56《朱然传》, 第 1306 页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2 年。 《资治通鉴》卷 70《魏纪 ·世祖文皇帝下》, 第 842 页。 《三国志》卷 2《文帝纪》, 第 82 页 ; 《宋书》卷 34《五行志》,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1009 页。 《资治通鉴》卷 71《魏纪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第 862 页 ;《三国志》卷 60《全琮传》, 第 1383 页 ; 《资 治通鉴》卷 72《魏纪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 865 页。 《三国志》卷 3《明帝纪》, 第 101 页 ; 《宋书》卷 13《天文志》, 第 683 页 ; 《三国志》卷 3《明帝纪》, 第 104 页 ;《资治通鉴》卷 72《魏纪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 875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3《明帝纪》, 第 104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47《吴主传》, 第 1145 页。 道光《上元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211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 卷 2《大事纪上》,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70 年 , 第 41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台北) 成文 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1462 页
八月,格引军还”①。此次疫灾之病为“泄下流 平等郡。十一月安西将军夏侯俊与建威将军周 肿”,显然是痢疾 处率军进讨氏帅泾县齐万年,梁王屯驻好(今 2。西晋时期的疫灾 陕西乾县),一时关中大乱。是月,“关中饥,大 泰始八年(272年)是年为吴风凰元年 疫”。或日“关中饥疫”。 “吴是年改元,疫”。疫灾主要发生在首都建康 元康七年(297年)“五月,秦、雍二州疾 建康地区后世方志称“凤凰元年至三年大疫”②。 疫”。“七月,秦、雍二州大早,疾疫,关中饥 素始九年(273年)是年为吴凤凰二年 米斛万钱”。“秋七月,雍、梁州府大早蹋霜 “吴孙皓凤凰二年,疫”。 杀秋稼,关中饥,米解万钱”。“秋七月,雍、秦 泰始十年(274年)是年为吴风照三年」 一州大旱。疾疫。米斛万钱”。上引史料有两处 “吴自改元及是岁,连大疫”。“吴比三年大疫” 不一致:一是疫灾时间, 说五月 “说七月 在南方吴国发生疫灾的时候,北方晋国也有大规 二是疫灾地区,一说秦、雍二州,一说雍、梁二 模的疫灾流行。“晋武帝泰始十年,大疫。吴士 州。揆诸事实,秦、雍、梁三州均有疾疫发生。 亦同”。后世方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江工苏省之苏 素州驻天水都,治今甘谷县。后世方志记载此次 州府①。 咸宁元年(275年)“十一月大疫.京都 死者十万人”。十二月,京都继续大疫,“洛阳死 者太半”,或曰“大疫,洛阳死者以万数”@。此 次疫灾仍然与干早有关 威宁二年(276年)正月.洛阳疾疫继续流 行,宫中甚至因为疾疫流行惨烈而废朝。二月 晋武帝也感染了疾病,诏曰:“每念顷遇疫气死 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卷64诸葛格传》。第1438页:《资治通鉴》卷76《数 亡,为之怆然。”连续几个月的疫灾,造成了许 ·劭陵厉公下》,第922页:《三因志》卷48《孙亮 多家庭悲剧。《搜神记》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 传》,第1152页 成宁中大疫时庾意的两个哥哥相继疫死,第 2三国志》卷48《孙皓传》,第1170页:道光《上 个哥哥也病得奄奄一息,他的父母和弟弟都逃到 元县志》卷1天文】 微》.第213页 城外去了,只有他守着死去的和病中的哥哥们 宋书》卷34《五行 ,第1009 三因志)》卷48《孙皓传 坚持百余天,直到疫灾平息。《晋书·庾衮传》 世武帝上之下》 e 有更详细的记载。疫灾拟平又不止限於洛阳民 国《椰陵县志》也有 “晋咸宁中大疫”的记 祥异》 1项 九年刊本 但不知本自何处。 第1009页 《晋书》卷 太康三年(282年)“春,疫”。这次疫灾 (北京 治道》餐0倍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下).第8 194 第65页 没有记载灾区,估计仍然发生在京都洛阳及其 附近 (晋书》卷3《武帝纪》 ,第65 56页:[晋】干 元康元年(291年)“七月,雍州大早,陨 《搜神记》卷11《庾衰不畏疫》,第325页,(贵阳 霜疾疫,关中饥,米斛万钱”。梁州亦大早陨霜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晋书》卷88《偾衰传》,第 秋谷无成,疾疫流行。雍州和梁州均为一级政 2281页:民国《佛陵县志》卷29《样异志》,第1页。 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区,雍州治今西安市梁州治今汉中市。后世方 ⑦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09页。 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陕西临潼县等®。 ⑧宋书》卷3引《五行志》,第906页:《晋书》卷4 元康二年(292年)“十一月,大疫”@。未 (惠帝纪》,第92页,乾降《临潼县志》卷9《志余·祥 言灾风.当指京都洛阳地风。 异》,第2页;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 元康六年(296年)八月,关中氐和马兰羌 ⑤(晋书》卷4《患帝纪》,第94页:《资治通鉴》卷 反晋,掠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 82《晋纪老电皇帝上之上》第1008页。 。7。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八月 , 恪引军还”①。此次疫灾之病为 “泄下流 肿”, 显然是痢疾。 2. 西晋时期的疫灾 泰始八年 ( 272 年) 是年为吴凤凰元年。 “吴是年改元 , 疫”。疫灾主要发生在首都建康 , 建康地区后世方志称“凤凰元年至三年大疫”②。 泰始九年 ( 273 年) 是年为吴凤凰二年。 “吴孙皓凤凰二年 , 疫”③。 泰始十年 ( 274 年) 是年为吴凤凰三年。 “吴自改元及是岁 , 连大疫”。“吴比三年大疫”。 在南方吴国发生疫灾的时候 , 北方晋国也有大规 模的疫灾流行。“晋武帝泰始十年 , 大疫。吴土 亦同”。后世方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江苏省之苏 州府 ④。 咸宁元年 (275 年) “十一月 , 大疫 , 京都 死者十万人”。十二月 , 京都继续大疫 ,“洛阳死 者太半”, 或曰“大疫 , 洛阳死者以万数”⑤。此 次疫灾仍然与干旱有关。 咸宁二年 (276 年) 正月 , 洛阳疾疫继续流 行 , 宫中甚至因为疾疫流行惨烈而废朝。二月 , 晋武帝也感染了疾病 , 诏曰 : “每念顷遇疫气死 亡 , 为之怆然。”连续几个月的疫灾 , 造成了许 多家庭悲剧。《搜神记》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 : 咸宁中大疫时 , 庾衮的两个哥哥相继疫死 , 第三 个哥哥也病得奄奄一息 , 他的父母和弟弟都逃到 城外去了 , 只有他守着死去的和病中的哥哥们 , 坚持百余天 , 直到疫灾平息。《晋书 ·庾衮传》 有更详细的记载。疫灾似乎又不止限於洛阳 , 民 国《鄢陵县志》也有“晋咸宁中大疫”的记载 , 但不知本自何处 ⑥。 太康三年 (282 年) “春 , 疫”⑦。这次疫灾 没有记载灾区 , 估计仍然发生在京都洛阳及其 附近。 元康元年 (291 年) “七月 , 雍州大旱 , 陨 霜疾疫 , 关中饥 , 米斛万钱”。梁州亦大旱陨霜 , 秋谷无成 , 疾疫流行。雍州和梁州均为一级政 区 , 雍州治今西安市 ; 梁州治今汉中市。后世方 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陕西临潼县等 ⑧。 元康二年 (292 年) “十一月 , 大疫”⑨。未 言灾区 , 当指京都洛阳地区。 元康六年 (296 年) 八月 , 关中氐和马兰羌 反晋 , 掠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 平等郡。十一月 , 安西将军夏侯俊与建威将军周 处率军进讨氐帅泾县齐万年 , 梁王屯驻好 ( (今 陕西乾县) , 一时关中大乱。是月 ,“关中饥 , 大 疫”。或曰“关中饥疫”λυ。 元康七年 (297 年) “五月 , 秦、雍二州疾 疫”。“七月 , 秦、雍二州大旱 , 疾疫 , 关中饥 , 米斛万钱”。“秋七月 , 雍、梁州疫 , 大旱 , 陨霜 杀秋稼 , 关中饥 , 米斛万钱”。“秋七月 , 雍、秦 二州大旱 , 疾疫 , 米斛万钱”。上引史料有两处 不一致 : 一是疫灾时间 , 一说五月 , 一说七月 ; 二是疫灾地区 , 一说秦、雍二州 , 一说雍、梁二 州。揆诸事实 , 秦、雍、梁三州均有疾疫发生。 秦州驻天水郡 , 治今甘谷县。后世方志记载此次 ·7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64《诸葛恪传》, 第 1438 页 ; 《资治通鉴》卷 76《魏 纪 ·劭陵厉公下》, 第 922 页 ; 《三国志》卷 48《孙亮 传》, 第 1152 页。 《三国志》卷 48《孙皓传》, 第 1170 页 ; 道光《上 元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第 213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三国志》卷 48《孙皓传》, 第 1170 页 ; 《资治通 鉴》卷 80《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第 976 页 ; 《宋 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光绪《苏州府志》卷 143《祥异》, 第 1 页 ; 光绪九年刊本。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晋书》卷 3《武帝纪》,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65 页 ; 《资治通鉴》卷 80《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第 976 页。 《晋书》卷 3《武帝纪》, 第 65 - 56 页 ; [晋 ] 干 宝 :《搜神记》卷 11《庾衮不畏疫》, 第 325 页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1 年 ;《晋书》卷 88《庾衮传》, 第 2281 页 ; 民国《鄢陵县志》卷 29《祥异志》, 第 1 页。 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宋书》卷 31《五行志》, 第 906 页 ; 《晋书》卷 4 《惠帝纪》, 第 92 页 ; 乾隆《临潼县志》卷 9《志余 ·祥 异》, 第 2 页 ; 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晋书》卷 4《惠帝纪》, 第 94 页 ;《资治通鉴》卷 82《晋纪 ·孝惠皇帝上之上》, 第 1008 页
疫灾的有凤翔府、咸阳县、南郑县等①。 立憨帝,苟延残喘。为夺取长安刘聪命部将石 元康九年(299年)正月,氐帅齐万年为孟 勒驻军襄樊,晋将司马睿则派王导率众讨伐,石 观所擒,氏羌之乱被平定。太子洗马官江统上 勒“军粮不济,死疫大半”或曰“会军中饥疫 《徙戎论》,主张把氏羌人迁徙到内地,与汉人杂 死者太半,乃渡沔,寇江夏”,然后北上攻新 居,当时有人以“氏寇新平,关中饥疫,百姓愁 蔡、许吕、洛阳®。 苦,咸望宁息”为由对此提出质疑,日:“方今 永嘉六年(312年)“大疫”①。这次大疫主 关中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水 要发生在长安。上年洛阳陷落后,骄奢淫逸的苟 早之害,荐饥累荒;疫疠之灾,札瘥天昏。凶逆 ①因在长安扶端为皇太子有功,比以前更加专横 既戮,悔恶初附,且款且畏,或怀危惧,百姓慰 跋扈,大杀谏士,“由是众心稍离,莫为致用 苦。异人同虑望宁息之有期若枯早之思康 加以疾疫饥馑,其将温畿、傅宜皆叛之”。不仅 露,诚宜镇之以安豫。”@这说明是年春关中仍 西晋军队中有疾疫流行,刘汉军队中也是如此 有痘疫大流行或许白元康六年以来,疫灾一直 是年二月,石勒驻军葛陂(今河南新蔡县北) 未止 课农造舟,准备进攻建业(今南京),“会深雨 光配元年(306年)南夷校尉境内“频岁饥 历三月不止”,“军中饥疫,死者大半”,或日 疫,死者十万计”,盘踞成都的李雄诱使建宁 “会大雨,三月不止,勒军中饥疫,死者太半” (今云南曲靖)夷攻打南夷校尉李毅,李毅病死 六月,“石勒自葛陂北行,所过皆坚壁清野,掳 军中,校尉城被攻克,李雄于成都即皇帝位,国 掠无所获,军中饥甚,士卒相食”®。 号“大成”。李雄建国时间为夏六月,征南夷校 建兴元年(313年)正月,晋怀帝被害 尉时间在三月。南夷校尉驻宁州(今云南滇池) 月,刘聪在洛阳欲为新立皇后建筑宫殿,大兴士 故又右“宁州频岁机疹死者以十万计”之说③。 木,廷尉陈元达谏日:“陛下践阼以来,己作殿 永嘉元年(307年)三月,怀帝以南阳王司 观四十余所,加之军旅数兴,债运不息,饥懂疾 马模为征西大将军,都督秦、雍、梁、益四州军 事,镇守长安。“时关中饥荒 百姓相噉,加以 @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晋书》卷 疾房盗贼公行”①。 28《五行志》,第839页:《晋书》卷4《患帝纪》.第94 永嘉四年(310年)四月,北方幽、并 面:《资治通鉴》卷82《署纪,老血阜帝上之上》第 司、草、奉、雍六州大蝗灾。“五月奉、雍州 1008页:乾隆《凤翔府志》卷12《样异》,第3页,乾 隆三十一年刊本:乾隆《碱阳县志》卷21《样异》,第5 饥疫至秋”。雍州流民四出,九月,雍州流民汇 页,乾隆十六年刊本:乾隆《南郑县志》卷11《纪事 聚南阳征南将军山简等以兵促流民归关中流 上》,第8页,乾降五十九年刊本。 民以关中荒残,不愿返还,京兆流民王如乘机作 ②(资治整》83《晋纪·老阜帝上之下》第 乱。十月,汉河内王粲、始安王耀等率众四万寇 1012页:《晋书》卷56统传》.第1532页 掠洛阳,洛阳大饥,而王如大掠沔汉,进逼襄 晋书)卷21《李雄找纪》.第3037页:《资治通 鉴》卷83《得幻 老阜帝之下》 第1050面 阳。十一月,洛阳荒强日深,大饥引发大疫 《资治鉴)卷86《晋纪 怀皇帝上》,第1054 “殿内死人交横,府寺营署并掘堑自守”。襄阳亦 页 《侣书》卷37《俯阳王模传》, 0077而 大疫,死者三千余人。史称“雍州以东,人多们 书 卷34《伍行志】 第1010 《资治通鉴》 乏,更相鬻卖,奔进流移,不可胜数。幽、并 卷87 怀皇 中》 晋书》卷 卷26《食货志》,第79 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 又大疾疫兼以饥锋百姓又为寇城所杀流口 晋书 卷104 《石勒黄 第2713页《资治通 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 鉴》卷87《督纪孝 第1066 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宫流亡者十八 卷34《伍行志》,第1010页,《晋书》卷 九 5《怀帝纪》,第125页 同书》卷61《荷①》,第1671页,《晋书》卷 永嘉五年(311年)十二月,洛阳失路怀 104《石勒载纪》,第2716页:《资治通鉴》卷88《晋纪 帝被掳,洛阳城被刘曜付之一炬,晋军在长安拥 ·孝怀皇帝下》,第1074、1076页,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疫灾的有凤翔府、咸阳县、南郑县等 ①。 元康九年 (299 年) 正月 , 氐帅齐万年为孟 观所擒 , 氐羌之乱被平定。太子洗马官江统上 《徙戎论》, 主张把氐羌人迁徙到内地 , 与汉人杂 居 , 当时有人以“氐寇新平 , 关中饥疫 , 百姓愁 苦 , 咸望宁息”为由对此提出质疑 , 曰 : “方今 关中之祸 , 暴兵二载 ; 征戍之劳 , 老师十万 ; 水 旱之害 , 荐饥累荒 ; 疫疠之灾 , 札瘥夭昏。凶逆 既戮 , 悔恶初附 , 且款且畏 , 咸怀危惧 , 百姓愁 苦 , 异人同虑 , 望宁息之有期 , 若枯旱之思雨 露 , 诚宜镇之以安豫。”② 这说明是年春关中仍 有瘟疫大流行 , 或许自元康六年以来 , 疫灾一直 未止。 光熙元年 (306 年) 南夷校尉境内“频岁饥 疫 , 死者十万计”, 盘踞成都的李雄诱使建宁 (今云南曲靖) 夷攻打南夷校尉李毅 , 李毅病死 军中 , 校尉城被攻克 , 李雄于成都即皇帝位 , 国 号“大成”。李雄建国时间为夏六月 , 征南夷校 尉时间在三月。南夷校尉驻宁州 (今云南滇池) , 故又有“宁州频岁饥疫 , 死者以十万计”之说 ③。 永嘉元年 (307 年) 三月 , 怀帝以南阳王司 马模为征西大将军 , 都督秦、雍、梁、益四州军 事 , 镇守长安。“时关中饥荒 , 百姓相噉 , 加以 疾疠 , 盗贼公行”④。 永嘉 四 年 ( 310 年) 四 月 , 北 方 幽、并、 司、冀、秦、雍六州大蝗灾。“五月 , 秦、雍州 饥疫至秋”。雍州流民四出 , 九月 , 雍州流民汇 聚南阳 , 征南将军山简等以兵促流民归关中 , 流 民以关中荒残 , 不愿返还 , 京兆流民王如乘机作 乱。十月 , 汉河内王粲、始安王曜等率众四万寇 掠洛阳 , 洛阳大饥 , 而王如大掠沔汉 , 进逼襄 阳。十一月 , 洛阳荒馑日深 , 大饥引发大疫 , “殿内死人交横 , 府寺营署并掘堑自守”。襄阳亦 大疫 , 死者三千余人。史称“雍州以东 , 人多饥 乏 , 更相鬻卖 , 奔迸流移 , 不可胜数。幽、并、 司、冀、秦、雍六州大蝗 , 草木及牛马毛皆尽。 又大疾疫 , 兼以饥馑 , 百姓又为寇贼所杀 , 流尸 满河 , 白骨蔽野。刘曜之逼 , 朝廷议欲迁都仓 垣 , 人多相食 , 饥疫总至 , 百官流亡者十八 九”⑤。 永嘉五年 (311 年) 十二月 , 洛阳失陷 , 怀 帝被掳 , 洛阳城被刘曜付之一炬 , 晋军在长安拥 立愍帝 , 苟延残喘。为夺取长安 , 刘聪命部将石 勒驻军襄樊 , 晋将司马睿则派王导率众讨伐 , 石 勒“军粮不济 , 死疫大半”, 或曰“会军中饥疫 , 死者太半 , 乃渡沔 , 寇江夏” , 然后北上攻新 蔡、许昌、洛阳 ⑥。 永嘉六年 (312 年) “大疫”⑦。这次大疫主 要发生在长安。上年洛阳陷落后 , 骄奢淫逸的苟 Ì因在长安扶端为皇太子有功 , 比以前更加专横 跋扈 , 大杀谏士 , “由是众心稍离 , 莫为致用 , 加以疾疫饥馑 , 其将温畿、傅宣皆叛之”。不仅 西晋军队中有疾疫流行 , 刘汉军队中也是如此 , 是年二月 , 石勒驻军葛陂 (今河南新蔡县北) , 课农造舟 , 准备进攻建业 (今南京) , “会霖雨 , 历三月不止”, “军中饥疫 , 死者大半”, 或曰 “会大雨 , 三月不止 , 勒军中饥疫 , 死者太半”, 六月 , “石勒自葛陂北行 , 所过皆坚壁清野 , 掳 掠无所获 , 军中饥甚 , 士卒相食”⑧。 建兴元年 (313 年) 正月 , 晋怀帝被害。三 月 , 刘聪在洛阳欲为新立皇后建筑宫殿 , 大兴土 木 , 廷尉陈元达谏曰 : “陛下践阼以来 , 已作殿 观四十余所 , 加之军旅数兴 , 馈运不息 , 饥馑疾 ·8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晋书》卷 28《五行志》, 第 839 页 ;《晋书》卷 4《惠帝纪》, 第 94 页 ; 《资治通鉴》卷 82《晋纪 ·孝惠皇帝上之上》, 第 1008 页 ; 乾隆《凤翔府志》卷 12《祥异》, 第 3 页 , 乾 隆三十一年刊本 ; 乾隆《咸阳县志》卷 21《祥异》, 第 5 页 , 乾隆十六年刊本 ; 乾隆《南郑县志》卷 11《纪事 上》, 第 8 页 , 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资治通鉴》卷 83《晋纪 ·孝惠皇帝上之下》, 第 1012 页 ;《晋书》卷 56《江统传》, 第 1532 页。 《晋书》卷 121《李雄载纪》, 第 3037 页 ;《资治通 鉴》卷 83《晋纪 ·孝惠皇帝之下》, 第 1050 页。 《资治通鉴》卷 86《晋纪 ·孝怀皇帝上》, 第 1054 页 ;《晋书》卷 37《南阳王模传》, 第 1097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资治通鉴》 卷 87《晋纪 ·孝怀皇帝中》, 第 1064 页 ; 《晋书》卷 5 《怀帝纪》, 第 121 页 ; 《晋书》卷 26《食货志》, 第 791 页。 《晋书》卷 104《石勒载纪》, 第 2713 页 ;《资治通 鉴》卷 87《晋纪 ·孝怀皇帝中》, 第 1066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晋书》卷 5《怀帝纪》, 第 125 页。 《晋书》卷 61《苟 Ì传》, 第 1671 页 ; 《晋书》卷 104《石勒载纪》, 第 2716 页 ; 《资治通鉴》卷 88《晋纪 ·孝怀皇帝下》, 第 1074、1076 页
疫,死亡相继而益思营缮,岂为民父母之意 要班师回长安,又怕杨难敌操其后路追击,因派 乎”或日 “陛下龙兴已来,外殄二京不世之 使者与杨难敌议和而退。十二月,刘曜欲移葬其 寇,内兴殿观四十余所,重之以饥馑疾疫,死亡 父于粟邑(今陕西白水县西北),除亲自至粟邑 相属。”陈元达所说,是指刘聪称帝(310年) 进行规度外,还派大将刘岳帅一万骑兵迎其父亲 以来饥疫连绵,可能当时疫灾尚未止息。建兴四 与弟之灵柩于太原,结果“疫气大行死者十三 年(316年)刘聪在洛阳册立第四个皇后, “朝 四”。 廷内外无复纲纪,阿谀日进,货贿公行,军旅在 太宁三年(325年)东晋正月至六月不雨 外,饥疫相仍,后宫赏赐,动至千万”。关中 大旱。闰八月,明帝死,史臣日 “帝聪明有机 疫,韦江一家“丧乱之标.亲属遇机疫并尽” 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大疫流行,死者 是年九月,刘攻陷长安 “城中饥甚,米斗直 过半。”⑦明帝在位四年,这里的“大疫”主要指 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②。十一月愍帝 首府建康地区。 出降,西晋灭亡 咸和五年(330年)“夏五月,早,饥且 3。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疫灾 疫”。“五月,大机且疫”。“是岁无禾麦.天下大 大兴三年(320年)在前赵 ,是年为光初三 饥”。既然大饥的范围是“天下”,发生疫病的 年。晋将李矩攻克金嬸城(今洛阳市北)刘蹈 范围也应是“天下”,当然也包括京师建康 以刘岳为征东大将军,从长安出镇洛阳,中途 在内 “会三军疫甚”,刘岳被迫屯军渑池。李矩时为司 咸康四年(338年)八月,“蜀中久雨.百 州刺史,占领洛阳的时间在二月。此前,李矩因 姓饥疫”,龚壮上书日: “今雨百日,饥疫并 大败石勒而领河东(治今山西夏县)、平阳(治 臻,天其或者将以监示陛下也。”回该年蜀地割 今山西临汾市)太守,“时饥馑相仍,又多疾疫 据政权“成”改称“汉”,这里所说的“蜀中 矩垂心抚恤,百姓赖焉”®。 即成部 永吕元年(322年)东晋“冬十月,大疫 死者十二 三”。“十一月,大疫,死者十二三。河 @(资治通鉴》卷88《晋纪·孝悠皇帝上》,第108】 朔亦同”④。“河朔”在这里是泛指东晋没有能够 页《晋书》卷102《刘聪规纪》,第2663页 控制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次疫灾南方和北 102刘聪找纪》.第2673页:《书》 方都有流行为全国性疫灾。南方东晋“京都大 卷70《应詹传》,第1861页。 《资治通鉴》卷89《晋纪 ·孝皇帝下》,第109 早,川俗并竭”,建康地区为重疫区,朝中大臣 也有染疫者。建康方志记载此次疫灾曰: “冬 鉴》卷91《 《晋书》 月,京师大雾,是月大疫。”靴方河朔地区的东 6的 ,第170 部大致包括今山西东部,北京、天津、河北全 第156页;《宋书》卷34 部以及河南、山东大部)为石勒控制,当时“勒 (伍行志》 卷6元帝纪), ,第2440页,同治《上江 境内大疫,死者十二三”,致使石勒停止了徽文 第45贝 殿的建设,驻守在青州广固城(今山东青州市) 晋书》 鉴》卷2《晋纪 105(石勒载纪》,第2740页:《资治通 的东晋将领曹宝计划退守海中,也因为“会疾疫 中宗元呈帝下》 ,第1128页,(晋书 甚,计未及就”,后被石勒杀害。河朔地区的西 卷103《刘曜载纪》,第2691页《资治通鉴》卷92《智 纪·肃宗明皇帝上》,第1135页:《晋书》卷103《刘睡 部(大致包括今山西西部、陕西关中及甘肃东 载纪》,第2693页 部)为刘所控制,也是一个疫区。 二月,刘晖 @以晋书》卷6《明帝纪》,第164页。 西征氏羌,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杨难敌率众 (晋书》卷7《成帝纪》,第175页:《宋书》卷34 来拒,杨难敌战败,退保仇池,而南安主杨韬找 《五行志》,第1010页,《晋书》拉27《五行志》,第809 页: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大事纪上》,第44页: 降,刘曜因千杨韬及成右万余户于长安然后大 民国《省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第1469页。 举进攻仇池,“会军中大疫,醒亦得疾”,在自己 以资治通鉴》卷96《晋纪·是宗成阜帝中之下》 身患疾病。军队“兼疫房甚”的情况下,刘耀想 第1183页,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疫 , 死亡相继 , 而益思营缮 , 岂为民父母之意 乎 !”或曰 : “陛下龙兴已来 , 外殄二京不世之 寇 , 内兴殿观四十余所 , 重之以饥馑疾疫 , 死亡 相属。”① 陈元达所说 , 是指刘聪称帝 (310 年) 以来饥疫连绵 , 可能当时疫灾尚未止息。建兴四 年 (316 年) 刘聪在洛阳册立第四个皇后 , “朝 廷内外无复纲纪 , 阿谀日进 , 货贿公行 , 军旅在 外 , 饥疫相仍 , 后宫赏赐 , 动至千万”。关中饥 疫 , 韦泓一家“丧乱之际 , 亲属遇饥疫并尽”。 是年九月 , 刘曜攻陷长安 , “城中饥甚 , 米斗直 金二两 , 人相食 , 死者太半”②。十一月 , 愍帝 出降 , 西晋灭亡。 3.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疫灾 大兴三年 (320 年) 在前赵 , 是年为光初三 年。晋将李矩攻克金墉城 (今洛阳市北) , 刘曜 以刘岳为征东大将军 , 从长安出镇洛阳 , 中途 “会三军疫甚”, 刘岳被迫屯军渑池。李矩时为司 州刺史 , 占领洛阳的时间在二月。此前 , 李矩因 大败石勒而领河东 (治今山西夏县) 、平阳 (治 今山西临汾市) 太守 ,“时饥馑相仍 , 又多疾疫 , 矩垂心抚恤 , 百姓赖焉”③。 永昌元年 (322 年) 东晋 “冬十月 , 大疫 , 死者十二三”。“十一月 , 大疫 , 死者十二三。河 朔亦同”④。“河朔”在这里是泛指东晋没有能够 控制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次疫灾南方和北 方都有流行 , 为全国性疫灾。南方东晋“京都大 旱 , 川谷并竭”, 建康地区为重疫区 , 朝中大臣 也有染疫者。建康方志记载此次疫灾曰 : “冬十 月 , 京师大雾 , 是月大疫。”⑤北方河朔地区的东 部 (大致包括今山西东部 , 北京、天津、河北全 部以及河南、山东大部) 为石勒控制 , 当时“勒 境内大疫 , 死者十二三”, 致使石勒停止了徽文 殿的建设 , 驻守在青州广固城 (今山东青州市) 的东晋将领曹嶷计划退守海中 , 也因为“会疾疫 甚 , 计未及就”, 后被石勒杀害。河朔地区的西 部 (大致包括今山西西部、陕西关中及甘肃东 部) 为刘曜所控制 , 也是一个疫区。二月 , 刘曜 西征氐羌 , 仇池 (今甘肃成县西北) 杨难敌率众 来拒 , 杨难敌战败 , 退保仇池 , 而南安主杨韬投 降 , 刘曜因迁杨韬及陇右万余户于长安 , 然后大 举进攻仇池 ,“会军中大疫 , 曜亦得疾”, 在自己 身患疾病 , 军队“兼疫疠甚”的情况下 , 刘曜想 要班师回长安 , 又怕杨难敌操其后路追击 , 因派 使者与杨难敌议和而退。十二月 , 刘曜欲移葬其 父于粟邑 (今陕西白水县西北) , 除亲自至粟邑 进行规度外 , 还派大将刘岳帅一万骑兵迎其父亲 与弟之灵柩于太原 , 结果“疫气大行 , 死者十三 四”⑥。 太宁三年 (325 年) 东晋正月至六月不雨 , 大旱。闰八月 , 明帝死 , 史臣曰 : “帝聪明有机 断 , 尤精物理 , 于时兵凶岁饥 , 大疫流行 , 死者 过半。”⑦ 明帝在位四年 , 这里的“大疫”主要指 首府建康地区。 咸和五年 ( 330 年) “夏五月 , 旱 , 饥且 疫”。“五月 , 大饥且疫”。“是岁无禾麦 , 天下大 饥”。既然大饥的范围是“天下”, 发生疫病的 范围也应是 “天下” , 当然也包括京师建康 在内 ⑧。 咸康四年 (338 年) 八月 , “蜀中久雨 , 百 姓饥疫”, 龚壮上书曰 : “今霪雨百日 , 饥疫并 臻 , 天其或者将以监示陛下也。”⑨ 该年蜀地割 据政权“成”改称 “汉”, 这里所说的 “蜀中” 即成都。 ·9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资治通鉴》卷 88《晋纪 ·孝愍皇帝上》, 第 1081 页 ;《晋书》卷 102《刘聪载纪》, 第 2663 页。 《晋书》卷 102《刘聪载纪》, 第 2673 页 ; 《晋书》 卷 70《应詹传》, 第 1861 页 ; 《资治通鉴》卷 89《晋纪 ·孝愍皇帝下》, 第 1099 页。 《晋书》卷 103《刘曜载纪》, 第 2686 页 ;《资治通 鉴》卷 91《晋纪 ·中宗元皇帝中》, 第 1118 页 ; 《晋书》 卷 63《李矩传》, 第 1706 页。 《晋书》卷 6《元帝纪》, 第 156 页 ; 《宋书》卷 34 《五行志》, 第 1010 页。 《晋书》卷 94《郭文传》, 第 2440 页 ; 同治《上江 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43 页。 《晋书》卷 105《石勒载纪》, 第 2740 页 ;《资治通 鉴》卷 92《晋纪 ·中宗元皇帝下》, 第 1128 页 ; 《晋书》 卷 103《刘曜载纪》, 第 2691 页 ;《资治通鉴》卷 92《晋 纪 ·肃宗明皇帝上》, 第 1135 页 ; 《晋书》卷 103《刘曜 载纪》, 第 2693 页。 《晋书》卷 6《明帝纪》, 第 164 页。 《晋书》卷 7《成帝纪》, 第 175 页 ; 《宋书》卷 34 《五行志》, 第 1010 页 ;《晋书》卷 27《五行志》, 第 809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44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69 页。 《资治通鉴》卷 96《晋纪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 第 11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