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 本书作者哈维为英国人,1935年生,195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60年 以《关于1800 -100 年肯特郡的衣业和乡村变迁》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 后 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继续进修,历时约 一年,回国后执教于布里斯托尔大学 地理系,这是当时英国主张革新地理学的一个中心、。哈维开了一门新课.出 授地理学方法论,复于1965一1966年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讲这 门课。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先后发表了八篇论述地理学方法论和理论 问题的论文 由轮廓性的相 今上升 到完整的理论体 终于完成了这本《地 理学中的解释》。他于1969年赴美,任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至80年代末,近 年返回英国任数。哈维著作不少,乞1982年,他已发表专著三部和论文五十 多篇。 《地理学中的翠释》出版干1969年.有它 一定的历中背号 特向在德国区域学派的基础上 于1939 手提出地理 的任务就在于新 明地球表面的区域差异,这一学说对当时英美地理界影响极大,蔚为一大主 流,然而此后停滞不前。迄五、六十年代之交,风云突变,空间组织论者 跃而上,强调运用数量分析方法。这一新技术针对着地理学的传统弱点,起 到了纠偏补缺的作用。 但他们像西谚所说的那样: “在把盆中污水泼出去的时候, 也把婴儿倒 掉了”。对于地理学中传统的合理部分弃而不顾,片面地以运用数量分析为 时尚,以至一时思想混乱,新老两代之间发生了冲突。哈维敏锐地觉察到了 这一点,认为方法的革新必然地会导致学术思想随之更新:新方法虽然是 锋锐的利器,但必须对它有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运用,否则,误用、滥用只 会形成混乱 不良后果。他将纠正这种偏 差的任务担当起来 要将数量 分析方法和地理学中传统的合理部分结合起来,因此萌发了写这本书的动 机。 哈维既然要作方法论的探讨,自然要从科学哲学方面寻找他所需要的理 论武器 逻辑实证主义满足了他的要求。逻辑实证主义亦称逻辑经验主义 早在本世 纪的 十年代至 年代之 初,奥地利维也纳大 2的 辈哲学家就 积极倡导这种学说,在学术论坛上异常活跃,以此被称为维也纳学派。迨纳 粹当政以后,其成员即陆续西渡赴美,重整旗鼓,至五、六十年代又蔚然兴 盛。本书广证博引的倡导科学语言分析的R.卡纳普和主张用历史方法补充逻 铝右法的CG京兽尔笔人 ,即属此派重要人物。此外,为克服逻辑实证主 义的某些错误和局限,复于各派兼收并蓄,在否证论方面,有提倡批判精神 的K.玻珀;在科学历史主义方面,有强调解释的最后界限的S.图尔明,和提 出科学革命结构的T.S.库恩等。所以本书在科学哲学上的视野是较为宽广 的。 (二) 在本书作者看来,地理哲学家和方法论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关心的是主
译者前言 (一) 本书作者哈维为英国人,1935 年生,1957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60 年 以《关于 1800—1900 年肯特郡的农业和乡村变迁》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后 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继续进修,历时约一年,回国后执教于布里斯托尔大学 地理系,这是当时英国主张革新地理学的一个中心。哈维开了一门新课,讲 授地理学方法论,复于 1965—1966 年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讲这 门课。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先后发表了八篇论述地理学方法论和理论 问题的论文,由轮廓性的概念上升到完整的理论体系,终于完成了这本《地 理学中的解释》。他于 1969 年赴美,任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至 80 年代末,近 年返回英国任教。哈维著作不少,迄 1982 年,他已发表专著三部和论文五十 多篇。 《地理学中的解释》出版于 1969 年,有它一定的历史背景。 哈特向在德国区域学派的基础上,于 1939 年提出地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辨 明地球表面的区域差异,这一学说对当时英美地理界影响极大,蔚为一大主 流,然而此后停滞不前。迄五、六十年代之交,风云突变,空间组织论者一 跃而上,强调运用数量分析方法。这一新技术针对着地理学的传统弱点,起 到了纠偏补缺的作用。 但他们像西谚所说的那样:“在把盆中污水泼出去的时候,也把婴儿倒 掉了”。对于地理学中传统的合理部分弃而不顾,片面地以运用数量分析为 时尚,以至一时思想混乱,新老两代之间发生了冲突。哈维敏锐地觉察到了 这一点,认为方法的革新必然地会导致学术思想随之更新;新方法虽然是一 锋锐的利器,但必须对它有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运用,否则,误用、滥用只 会形成混乱,引起不良后果。他将纠正这种偏差的任务担当起来,要将数量 分析方法和地理学中传统的合理部分结合起来,因此萌发了写这本书的动 机。 哈维既然要作方法论的探讨,自然要从科学哲学方面寻找他所需要的理 论武器,逻辑实证主义满足了他的要求。逻辑实证主义亦称逻辑经验主义, 早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之初,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一辈哲学家就 积极倡导这种学说,在学术论坛上异常活跃,以此被称为维也纳学派。迨纳 粹当政以后,其成员即陆续西渡赴美,重整旗鼓,至五、六十年代又蔚然兴 盛。本书广证博引的倡导科学语言分析的 R.卡纳普和主张用历史方法补充逻 辑方法的 C. G. 亨普尔等人,即属此派重要人物。此外,为克服逻辑实证主 义的某些错误和局限,复于各派兼收并蓄,在否证论方面,有提倡批判精神 的 K.玻珀;在科学历史主义方面,有强调解释的最后界限的 S.图尔明,和提 出科学革命结构的 T. S.库恩等。所以本书在科学哲学上的视野是较为宽广 的。 (二) 在本书作者看来,地理哲学家和方法论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关心的是主
观的、推论的问题,而后者则着重干安观的、解释的罗辑。 理暂的见商明道路其日的在 作者选择了后 “我们将如何运用方法论来促进地 本书结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 “在于发属方法论的坚硬内核 解释作为一种形式程序来分析 一和涉及哲学、思考、影像以及其它类似等 笔的 一般的外围层”。按照这一说法,全书可平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 括十 章(第 主要论述科学的解释 理论、 假说、定 律和模型;第二部分也包括十 章(第十三 第二十三章),阐述人工模 型语言以及地理学中描述和解释模型的运用。第一章扼要叙述了地理哲学和 方法论的关系,可作导言读:最后一章则是全书的总结。如果说,第三编是 」 部分的核心、 以前两编不时是它的铺热 入门的向导;那么,最后的第 六编可以说是后一部分的主脊,也是全书的压阵之作 纵观全书,既有概括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方法的探讨。先从哲学、逻辑 学和方法论的角度上阐述理论、假说及定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转入它们在 地理学中的应用,结构比较紧凑,有一定的说服力。在阐述论证中,作者将 各种流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铺陈 于读者面前,然后指点评论,给人以很大 的启发 贯穿本书始终的一个思想是构筑地理学理论,倡导地理学的抽象命题 这个思想切中了地理学发展的要害:正如本书第六章中指出,地理学历史悠 久,但没有用更多力量去深索理论 演经法,至今仍是“长于事实而短于 理论” 这不仅使大多数地理学思考和活动只简单地归属于资料的搜集、整 理和分类,而且也限制了我们整理和分类的能力。因此本书通篇倡导理论 探讨构筑理论的策略,在论及方法时一再强调要以明晰的理论为基础,并以 对理论的再次强调来结束全书:“广泛而富想象地构筑理论,必然是今后十 年中我们的首要目标。正视这个任务需要勇气和独创性,但这并没有越出当 代地理学家的才能和智慧” 贯穿本书的另 条主线是逻辑的、 连贯的科学方法。 哈维总结地理学数 量化方法,并没有限于孤立地分析各种数学技巧,而是把它放在哲学和方法 论背景上给予评价。他在序言中指出:“数量化最重要的作用是强迫我们逻 辑地和前后一贯地去思维” 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地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他既抨击怀疑派“被革出教门”的担心,也反对盲从派玩技巧赶时髦的倾向 在论及地理学中运用数学(第十三 草) 儿何字 (第十四章) 概率论(第 十五章)、数量化观测(第十七章)、数量分类方法(第十八章) 抽样方 法(第十九章)和系统分折(第二十三章)等等时,总是强调地理学自身要 有精确的概念和命题,要有明晰的理论:地理学必须在语义上形式化,严密 才能运用应用数学的语义系统 和纯 的句法系处 人而 “利用演绎透 辑的力量作严密且前后连贯的普遍陈述”; “使用科学模型的合理性最终必 须以它的作用和有效性未判断' 本书的另一个主导思想是力图打破地理学与科学哲学和整个科学发展的 隔膜。“数量革命”时期的地理学家们频繁地从相邻学科如物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 心理学和数学 中5 方法利 里论 本书 此作了周详 的考察,同时把科学哲学的思想引入地理学方法论的思考中。作者指出:地 理学科学方法论的建立,必须考虑与科学哲学的关系、与地理学实践的关系 和与其它学科解释形式的关系(第六章);从相邻学科中引入派生概念并非
观的、推论的问题,而后者则着重于客观的、解释的逻辑。 作者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其目的在于“我们将如何运用方法论来促进地 理哲学的更见简明扼要”。 本书结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在于发展方法论的坚硬内核——将 解释作为一种形式程序来分析——和涉及哲学、思考、影像以及其它类似等 等的一般的外围层”。按照这一说法,全书可平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 括十一章(第二章——第十二章),主要论述科学的解释、理论、假说、定 律和模型;第二部分也包括十一章(第十三——第二十三章),阐述人工模 型语言以及地理学中描述和解释模型的运用。第一章扼要叙述了地理哲学和 方法论的关系,可作导言读;最后一章则是全书的总结。如果说,第三编是 第一部分的核心,以前两编不过是它的铺垫,入门的向导;那么,最后的第 六编可以说是后一部分的主脊,也是全书的压阵之作。 纵观全书,既有概括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方法的探讨。先从哲学、逻辑 学和方法论的角度上阐述理论、假说及定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转入它们在 地理学中的应用,结构比较紧凑,有一定的说服力。在阐述论证中,作者将 各种流派的主要学术观点——铺陈于读者面前,然后指点评论,给人以很大 的启发。 贯穿本书始终的一个思想是构筑地理学理论,倡导地理学的抽象命题。 这个思想切中了地理学发展的要害:正如本书第六章中指出,地理学历史悠 久,但没有用更多力量去探索理论——演绎法,至今仍是“长于事实而短于 理论”,这不仅使大多数地理学思考和活动只简单地归属于资料的搜集、整 理和分类,而且也限制了我们整理和分类的能力。因此本书通篇倡导理论, 探讨构筑理论的策略,在论及方法时一再强调要以明晰的理论为基础,并以 对理论的再次强调来结束全书:“广泛而富想象地构筑理论,必然是今后十 年中我们的首要目标。正视这个任务需要勇气和独创性,但这并没有越出当 代地理学家的才能和智慧”。 贯穿本书的另一条主线是逻辑的、连贯的科学方法。哈维总结地理学数 量化方法,并没有限于孤立地分析各种数学技巧,而是把它放在哲学和方法 论背景上给予评价。他在序言中指出:“数量化最重要的作用是强迫我们逻 辑地和前后一贯地去思维”,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地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他既抨击怀疑派“被革出教门”的担心,也反对盲从派玩技巧赶时髦的倾向。 在论及地理学中运用数学(第十三章)、几何学(第十四章)、概率论(第 十五章)、数量化观测(第十七章)、数量分类方法(第十八章)、抽样方 法(第十九章)和系统分析(第二十三章)等等时,总是强调地理学自身要 有精确的概念和命题,要有明晰的理论;地理学必须在语义上形式化,严密 化,才能运用应用数学的语义系统和纯数学的句法系统,从而“利用演绎逻 辑的力量作严密且前后连贯的普遍陈述”;“使用科学模型的合理性最终必 须以它的作用和有效性未判断”。 本书的另一个主导思想是力图打破地理学与科学哲学和整个科学发展的 隔膜。“数量革命”时期的地理学家们频繁地从相邻学科如物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心理学和数学中引入概念、模型、方法和理论,本书对此作了周详 的考察,同时把科学哲学的思想引入地理学方法论的思考中。作者指出:地 理学科学方法论的建立,必须考虑与科学哲学的关系、与地理学实践的关系 和与其它学科解释形式的关系(第六章);从相邻学科中引入派生概念并非
轻而易举,如果行之不当,还会使地理学家落人根据对其它学科一知半解充 (约翰斯顿 1983);是“自哈特向的经典著作《地理学的 性质》发表以来,关于这个主题的最权威、最富教益的说明” (肯尼迪,1970) “是地理学中若千年以来最重要的著作, ·不愧为这 领域向理性化发展 的里程碑,…不仅对富于思索的地理学者,而且对任何社会科学和历史科 学中关心理论建设的学者,都是一部必读书”(泽林斯基,1971)。更有甚 称之为“新(理论)地理学的圣经 (皮特, 1077 苏联在1974年出 版了本书的俄译本,苏联地理学家们对这本书也给予很高评价, 认为它 地理学理论基础的诸多方面比阿努钦的《地理学理论问题》要高出一筹”(萨 乌什金,1975)。对这些评价和本书的论述,相信我国读者有能力加以分析 鉴别 地理学科学化的 一个重要标志是理论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其重要著作 按时间先后屈指可数的有B.A.阿努钦的《地理学理论问题》 (1960) 邦奇的《理论地理学》 (1962)和P.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分析》 (1965)三书。而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没有把理论地理学局限于具 体理论、方法或学科性质,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开拓地理学理论, 开创理 地理学研究的新局面。为此 英B 皇家 学会 1972年以“吉尔纪念奖 (GiII MelnorialAward)授予哈维, 表彭他 “对理论地理学的诸多贡献 哈维在1982年还得到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授予的荣誉奖,嘉奖他“在发展人 文地理学分析方法和行为研究的哲学基础方面,以及在基于经典政治经济学 原理对成市地理现象提世新的解羟方面所作的本出贡献” 本书对西方 理字发俄的原 今仍然很明显 尽管七 八的肤浅解释 来赶 “知识时” 的陷阱,借用派生概念应当促进相邻学科的理论发展(如 天文学之于物理学), “或许地理学‘孤立主义'的最大缺陷,在于未能向 其它学科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第九章)。本书以科学哲学为基础,并在科 学整体发展的背景上讨论地理学方法论, 干建立地理学科学理论和方法无 是有益的 本书既然以论述方法论为目的,当然会使没有涉猎过科学哲学的读者感 到沉闷,有时可能会感到不易透彻理解、把握整体,但只需耐心读下去,就 会有所受益。如第九章第二节,对于地理学中运用最广的五种解释形式,要 言不顷就总结得很好使人易干领悟。又如十四音 从折学 几何学的 不同角度来讨论空 间, 就为读者开拓了视野。 有些 精辟的立论散见于全书 中,富有启迪意义:如本书第十七章中指出,量和质并不是对立的, 定量是 定性的一种高级形式,见解新颖;如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繁多,且彼此 之间的分离也愈见明显;在区域地理的研究和写作之中,科学与艺术的分界 线究竞应当如何划分?这些经常困惑着我们的问题书中都有 一定论虽 有的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答案。总之,本书所论都是地理学中的重大问题,通 过从方法论上深讨,会有益于我们提高鉴别、分析的能力。 (=) 本书在国外出版后,立即在地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有影响的 地理学家纷纷著文,给予本书高度评价。认为: “这是第一本关于新地理 学'哲学的重要著作,是一本受到广泛喝彩的书”(约翰斯顿,1979);是
轻而易举,如果行之不当,还会使地理学家落人根据对其它学科一知半解充 分说明和论证”(约翰斯顿,1983);是“自哈特向的经典著作《地理学的 性质》发表以来,关于这个主题的最权威、最富教益的说明”(肯尼迪,1970); “是地理学中若千年以来最重要的著作,……不愧为这一领域向理性化发展 的里程碑,……不仅对富于思索的地理学者,而且对任何社会科学和历史科 学中关心理论建设的学者,都是一部必读书”(泽林斯基,1971)。更有甚 者,称之为“新(理论)地理学的圣经”(皮特,1977)。苏联在 1974 年出 版了本书的俄译本,苏联地理学家们对这本书也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它“在 地理学理论基础的诸多方面比阿努钦的《地理学理论问题》要高出一筹”(萨 乌什金,1975)。对这些评价和本书的论述,相信我国读者有能力加以分析 鉴别。 地理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理论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其重要著作 按时间先后屈指可数的有 B. A.阿努钦的《地理学理论问题》(1960)、w. 邦奇的《理论地理学》(1962)和 P.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分析》 (1965)三书。而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没有把理论地理学局限于具 体理论、方法或学科性质,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开拓地理学理论,开创理论 地理学研究的新局面。为此,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于 1972 年以“吉尔纪念奖” (GiII MelnoriaIAward)授予哈维,表彰他“对理论地理学的诸多贡献”。 哈维在 1982 年还得到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授予的荣誉奖,嘉奖他“在发展人 文地理学分析方法和行为研究的哲学基础方面,以及在基于经典政治经济学 原理对城市地理现象提供新的解释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 本书对西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至今仍然很明显。尽管七、八的肤浅解释 来赶“知识时髦”的陷阱,借用派生概念应当促进相邻学科的理论发展(如 天文学之于物理学),“或许地理学‘孤立主义’的最大缺陷,在于未能向 其它学科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第九章)。本书以科学哲学为基础,并在科 学整体发展的背景上讨论地理学方法论,于建立地理学科学理论和方法无疑 是有益的。 本书既然以论述方法论为目的,当然会使没有涉猎过科学哲学的读者感 到沉闷,有时可能会感到不易透彻理解、把握整体,但只需耐心读下去,就 会有所受益。如第九章第二节,对于地理学中运用最广的五种解释形式,要 言不烦,就总结得很好,使人易于领悟。又如第十四章,从哲学、几何学的 不同角度来讨论空间,就为读者开拓了视野。有些精辟的立论散见于全书之 中,富有启迪意义:如本书第十七章中指出,量和质并不是对立的,定量是 定性的一种高级形式,见解新颖;如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繁多,且彼此 之间的分离也愈见明显;在区域地理的研究和写作之中,科学与艺术的分界 线究竟应当如何划分?这些经常困惑着我们的问题书中都有一定论述,虽然 有的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答案。总之,本书所论都是地理学中的重大问题,通 过从方法论上探讨,会有益于我们提高鉴别、分析的能力。 (三) 本书在国外出版后,立即在地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有影响的 地理学家纷纷著文,给予本书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第一本关于‘新地理 学’哲学的重要著作,是一本受到广泛喝彩的书”(约翰斯顿,1979);是
“对地理学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第一次作出的十年代科学折学果口普遍认识到 逻辑实证主义的不足, 科学哲学 有新的发展;西方 学在关注福利、贫 困、社会公正、决策等问题时,也看到了价值观念和人的主观性等因素的作 用,从而入了现象学、理念论、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但有关 论著在地理学理论上的影响,远不能与本书同日而语,而在指导西方地理学 研密方面。当今的主流仍是哈维在木书中所总结并发了的那些方法论。至 今本书仍是西方地理学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权威教本 (四) 木书初版至公口有一十在科学在发据 ,人们的认识也在发展。今天 我们在把它推荐 哈我国学术界时 也应当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 本书最大的缺点是:虽然哈维已洞察到数量运动割断了地理学的历史发 展,但他仍然大大地忽略了地理学中长期使用的合理的传统方法。例如,对 于区划方法,本书仅在第153页上引述别人的论点,认为区划无非是分类的 特殊方式,因此就略而不顾。事实上区划与分类固然有联系,但二者并不等 同,而是有更多的区别 ,作为方法论专著而如此忽略地理学中这 重要研究 方法是很不应该的。又如,本世纪之初,戴维斯就提出“解释性描述” 来在工作中一直被奉为圭泉,影响深远,但本书虽然论及认识性描述,对这 一准则却未加剖析,认为它与解释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也就一笔掠过;比较 方法可以说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 而木书状提到 但未作详细论述,这 些都不能不令人失望 在哲学和方法论的关系上,哈维的观点是比较含混的。就全书看来, 感 似乎主张二者相互联系,不能分离。但本书开头却又声称方法论和哲学可以 分离,在方法论上采取某种立场并不 一定要在折学上采取一政的立场。关干 地理学的性质, 他开头引用的是哈特向的区域分异 后来 (在第九章)他又 悄悄地放弃了 而偏重 于空间组织。这些相互矛盾的观点,不会不在某种程 度上损害本书的立论基础。 哈维在本书中的方法论立场,基本上是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使他对历史 社会因素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评价不足。此类因素在地理学中的作用远胜于 本书哥为地理学 法论专薯 却未予充分重视 能不 不足之处。此外, 这一方法论立场,使本书在充分认识到从演绎到理论 的方法的意义时,对从观婆到归纳、到理论的方法知不够重视:在偏重罗辑 思辩的同时,对现实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理论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 拓前进、对理论在计会实践中的作用, 对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都有意无意地 忽略 都损害了 维在本书初版后,也逐渐认识到地理学实证主义基础的局限,放弃了 逻辑实证主义立场,并将其主要关注从科学方法论思辩转向实际社会问题的 研究。他在1973年出版了第二本书一 《社会公正与城市》(Social Justice the City), an 一束研四尔的摩城市问的论立。1982年又出版了 《资本的限制 The c tal 考察1 马克思的经 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应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研究中。他在 1984年还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地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历史唯物主义宣言》(0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Geography An His-torical
“对地理学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第一次作出的十年代科学哲学界已普遍认识到 逻辑实证主义的不足,科学哲学己有新的发展;西方地理学在关注福利、贫 困、社会公正、决策等问题时,也看到了价值观念和人的主观性等因素的作 用,从而引入了现象学、理念论、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但有关 论著在地理学理论上的影响,远不能与本书同日而语,而在指导西方地理学 研究方面,当今的主流仍是哈维在本书中所总结并发展了的那些方法论。至 今本书仍是西方地理学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权威教本。 (四) 本书初版至今已有二十年,科学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发展。今天, 我们在把它推荐给我国学术界时,也应当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 本书最大的缺点是:虽然哈维已洞察到数量运动割断了地理学的历史发 展,但他仍然大大地忽略了地理学中长期使用的合理的传统方法。例如,对 于区划方法,本书仅在第 153 页上引述别人的论点,认为区划无非是分类的 特殊方式,因此就略而不顾。事实上区划与分类固然有联系,但二者并不等 同,而是有更多的区别。作为方法论专著而如此忽略地理学中这一重要研究 方法是很不应该的。又如,本世纪之初,戴维斯就提出“解释性描述”,后 来在工作中一直被奉为圭臬,影响深远,但本书虽然论及认识性描述,对这 一准则却未加剖析,认为它与解释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也就一笔掠过;比较 方法可以说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而本书虽然提到了,但未作详细论述,这 些都不能不令人失望。 在哲学和方法论的关系上,哈维的观点是比较含混的。就全书看来,他 似乎主张二者相互联系,不能分离。但本书开头却又声称方法论和哲学可以 分离,在方法论上采取某种立场并不一定要在哲学上采取一致的立场。关于 地理学的性质,他开头引用的是哈特向的区域分异,后来(在第九章)他又 悄悄地放弃了,而偏重于空间组织。这些相互矛盾的观点,不会不在某种程 度上损害本书的立论基础。 哈维在本书中的方法论立场,基本上是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使他对历史、 社会因素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评价不足。此类因素在地理学中的作用远胜于 其它自然科学,本书既为地理学方法论专著,却未予充分重视,不能不说是 又一不足之处。此外,这一方法论立场,使本书在充分认识到从演绎到理论 的方法的意义时,对从观察到归纳、到理论的方法却不够重视;在偏重逻辑 思辩的同时,对现实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理论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 拓前进、对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对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都有意无意地 忽略了,这些都损害了本书的完整性。 哈维在本书初版后,也逐渐认识到地理学实证主义基础的局限,放弃了 逻辑实证主义立场,并将其主要关注从科学方法论思辩转向实际社会问题的 研究。他在 1973 年出版了第二本书——《社会公正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是一束研究巴尔的摩城市问题的论文。1982 年又出版了第 三本书——《资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考察了马克思的经 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应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研究中。他在 1984 年还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地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历史唯物主义宣言》(0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Geography :An His-torical
Materialist Manifesto)的文章。哈维这种方法论立场和研究主题的转变, 反映了当代西方地理哲学已从数量革命时期的实证主义一统天下向多元化发 展。 译者三人是这样分工的:序言、第一、二两编六章由高泳源翻译;第三、 四两编的九章为刘立华翻译;五、六两编的八章和末尾一章由蔡运龙翻译(署 名按各人所译章节顺序排列)。三人先在彼此之间相互校阅了部分译稿,最 后全书经高泳源统校。小部分插图由叶 池清绘。 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缺点、错误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正。 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 1991年3月
Materialist Manifesto )的文章。哈维这种方法论立场和研究主题的转变, 反映了当代西方地理哲学已从数量革命时期的实证主义一统天下向多元化发 展。 译者三人是这样分工的:序言、第一、二两编六章由高泳源翻译;第三、 四两编的九章为刘立华翻译;五、六两编的八章和末尾一章由蔡运龙翻译(署 名按各人所译章节顺序排列)。三人先在彼此之间相互校阅了部分译稿,最 后全书经高泳源统校。小部分插图由叶池清绘。 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缺点、错误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正。 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 1991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