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
概述清代地理学的发展 17世纪中叶,清兵入关,中国建立了新的封建帝国 清王朝。它先后 经历了10朝267年(1644~1911)。在清政府统治这一时期,中国由一个独 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社会、政治的变 动相关,在清代,文化界、地理学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古代传统文 化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相融的局面 一、传统地理学的发展 清代是中国历中上最后一个封建干朝。在继承古代文化传统的其础上 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研究也发展到 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无论是地志著作的 编纂,还是沿革考证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清一代,先后由个人或官方组织,完成了多部全国性地理志著作。主 要有《明史·地理志》;顾炎武(1613~1682)《天下郡国利病书》(120 卷)、《肇域志》;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120卷): 陈芳绩(?1670君 右)《历代地理沿革表》 (47卷) ;徐乾学(1631 694 《舆地备考》 《舆地志余》、《舆地记要》;杨丕复(1780? 《历 代舆地沿革表》(40卷);段长基(1780?~?) 《历代疆域表》(3卷) 《历代沿革表》(3卷);李兆洛(1769~1841)《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01 、《清地理韵编》(2卷),以及官修《大清 续》等。其中九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记》 《读史方舆纪要》 《历代地理沿革 《大清一统志》等最为重要。 在地方志方面,清王朝非常重视方志的修纂工作。清康熙十 一年(公元 1672年)为配合《一统志》的编修,康熙帝就曾命各省督抚聘集宿儒名贤, 接古续今,纂修各省通志。同时将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河南省巡抚贾 汉复 修的 《河南 志》 颁著天下为式 ,促进 大批地) 5志著作的 出现 清中叶,政府仍重视地方志的纂修,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 -月二十) 日上谕就曾针对修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次年(公元1729年) 还领布了规定各州县志每六十年一修之例。当时除了官方组织系统修志外 也有许多学者积极参予私家修志工作。因此, 不仅出视了千种志书而目 涌现 批优秀的地方志著作 据陈正祥教授估计,目前世界上有中国地方志著作约11000种①。而见 于《中国地方志综录》的至少有8000多种。据我们统计,其中清代约有5298 种②。优秀的有:乾隆《历城县志》 、《诸城县志》、《太合州志》、《宁 波府击 《汾州府志》 《沿阳且击》 《松江府志》 《西宁府志》 《朝邑县志 》;嘉庆《广西通志》 《湖北通志》、 《浙江通志》、 《安徽 通志》、《扬州府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道光《湖广通志》、 《雷州府志》、《泾源县志》;雍正时的《畿辅通志》、《贵州通志》,以 及缪荃荪(1844~1919)的《顺天府志》等】 特别是这一时期结合方志的编修, 许多学者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并逐 《清世宗实录》卷七十五。 。《吉安府志》定样序: “志例每六十年而一修
概述清代地理学的发展 17 世纪中叶,清兵入关,中国建立了新的封建帝国——清王朝。它先后 经历了 10 朝 267 年(1644~1911)。在清政府统治这一时期,中国由一个独 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社会、政治的变 动相关,在清代,文化界、地理学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古代传统文 化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相融的局面。 一、传统地理学的发展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继承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研究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无论是地志著作的 编纂,还是沿革考证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清一代,先后由个人或官方组织,完成了多部全国性地理志著作。主 要有《明史·地理志》;顾炎武(1613~1682)《天下郡国利病书》(120 卷)、《肇域志》;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120 卷); 陈芳绩(?~1670 左右)《历代地理沿革表》(47 卷);徐乾学(1631~1694) 《舆地备考》、《舆地志余》、《舆地记要》;杨丕复(1780?~?)《历 代舆地沿革表》(40 卷);段长基(1780?~?)《历代疆域表》(3 卷)、 《历代沿革表》(3 卷);李兆洛(1769~1841)《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20 卷)、《清地理韵编》(2 卷),以及官修《大清一统志》等。其中尤 以《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记》、《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地理沿革 表》、《大清一统志》等最为重要。 在地方志方面,清王朝非常重视方志的修纂工作。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为配合《一统志》的编修,康熙帝就曾命各省督抚聘集宿儒名贤, 接古续今,纂修各省通志。同时将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 年)河南省巡抚贾 汉复主修的《河南通志》颁著天下为式,促进了一大批地方志著作的出现。 清中叶,政府仍重视地方志的纂修,雍正六年(公元 1728 年)十一月二十八 日上谕就曾针对修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①。次年(公元 1729 年) 还颁布了规定各州县志每六十年一修之例②。当时除了官方组织系统修志外, 也有许多学者积极参予私家修志工作。因此,不仅出现了数千种志书,而且 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地方志著作。 据陈正祥教授估计,目前世界上有中国地方志著作约 11000 种①。而见 于《中国地方志综录》的至少有 8000 多种。据我们统计,其中清代约有 5298 种②。优秀的有:乾隆《历城县志》、《诸城县志》、《太仓州志》、《宁 波府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松江府志》、《西宁府志》、 《朝邑县志》;嘉庆《广西通志》、《湖北通志》、《浙江通志》、《安徽 通志》、《扬州府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道光《湖广通志》、 《雷州府志》、《泾源县志》;雍正时的《畿辅通志》、《贵州通志》,以 及缪荃荪(1844~1919)的《顺天府志》等。 特别是这一时期结合方志的编修,许多学者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并逐 ① 《清世宗实录》卷七十五。 ② 《吉安府志》定祥序:“志例每六十年而一修
渐建立起一套方志学理论体系。当时菜名学考加钱大听(178~一1777),孙 星衍(1753 1818) 洪亮吉(1746 戴震 (1723~1777) 章学 诚(1738~1801)等,都发表过有关方志学的理论见解,参加过具体的方志 编篡的实钱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方志学不仅在馆篡数量上,而且在理论上 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坏要特剧提及的是 ,作为方志组成部分的边疆域外地区的地志研究、著 述,在清代有了突出的发展 关于边疆域外的史地研究,在清代前期即已开始。在鸦片战争前已出现 的有《柳边纪略》(杨宾著)、《宁古塔纪略》(吴桭巨著),以及祁韵士 的《西域释地》、《西陲总统事略》、《藩部要略》、《西陲要略》,徐松 (1781一1848)的《西减水首门》 《元中西北地理老》 《西夏地理考》 《新疆识略 以及《明史·外国传》等边疆域外地理著作 但当时的研究, 主要限于对东北、家古、西北各地的风士见闻等记载,以及历史地理考正研 究。 据陈正样教授估计,目前世果上有中国地方志著作约11000种”。而见于 《中国地方志综录》的至少有8000多种。据我们统计,其中清代约有529: 优秀的有:乾隆《历城县志》 《诸城县志》 《太仓州志 《宁波 府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松江府志》 《西宁府志》 《朝 邑县志》;嘉庆《广西通志》、《湖北通志》、《浙江通志》、《安徽通志》 《扬州府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道光《湖广通志》、《雷州 府志》 泾源》 ;雍正时的《畿辅通志》 荪(1844 1919)的《顺天府志》等。 特别是这一时期结合方志的编修,许多学者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并逐 渐建立起一套方志学理论体系。当时著名学者如钱大昕(1728~1777)、孙 星衍(17531818)#亮吉(17461808) 雲(17231777)音号 诚 (17281801空 都发表过有关方 学的理论见解。 加过具体的方 编纂的实践活动, 使这一时期的方志学不仅在编纂数量上,而且在理论上, 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还要特别提及的是,作为方志组成部分的边疆域外地区的地志研究、著 述,在清代有了突出的发展 的史地研究,在清代前期即已开始 在鸦片战争前已出现 的有《柳边纪略》(杨宾著) 《宁古塔纪略》 (吴桭巨著),以及祁韵士 的《西域释地》、《西陲总统事略》、《藩部要略》、《西陲要略》,徐松 (1781~1848)的《西域水道记》、《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 《新疆识略》以及《明史·外国传》等边疆域外地理著作。但当时的研 主要限于对东北、蒙古、西北各地 风土见闻等记载,以及历史 地理考 证研 究。 自鸦片战争以后,关于边疆域外地理研究的情况大有改变,一方面研究 人员增多,二是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方向,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据对清 代有关地理著作文献的分析统计,仅研究西北地区边疆史地的著作,约有200 ①陈正样 《仲国文化地理·方志的地理学价值》 三联书店,1983年版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统计为5518种。第342页,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渐建立起一套方志学理论体系。当时著名学者如钱大昕(1728~1777)、孙 星衍(1753~1818)、洪亮吉(1746~1808)、戴震(1723~1777)、章学 诚(1738~1801)等,都发表过有关方志学的理论见解,参加过具体的方志 编纂的实践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方志学不仅在编纂数量上,而且在理论上, 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还要特别提及的是,作为方志组成部分的边疆域外地区的地志研究、著 述,在清代有了突出的发展。 关于边疆域外的史地研究,在清代前期即已开始。在鸦片战争前已出现 的有《柳边纪略》(杨宾著)、《宁古塔纪略》(吴桭巨著),以及祁韵士 的《西域释地》、《西陲总统事略》、《藩部要略》、《西陲要略》,徐松 (1781~1848)的《西域水道记》、《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 《新疆识略》以及《明史·外国传》等边疆域外地理著作。但当时的研究, 主要限于对东北、蒙古、西北各地的风土见闻等记载,以及历史地理考证研 究。 据陈正祥教授估计,目前世界上有中国地方志著作约 11000 种①。而见于 《中国地方志综录》的至少有 8000 多种。据我们统计,其中清代约有 5298 种②。优秀的有:乾隆《历城县志》、《诸城县志》、《太仓州志》、《宁波 府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松江府志》、《西宁府志》、《朝 邑县志》;嘉庆《广西通志》、《湖北通志》、《浙江通志》、《安徽通志》、 《扬州府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道光《湖广通志》、《雷州 府志》、《泾源县志》;雍正时的《畿辅通志》、《贵州通志》,以及缪荃 荪(1844~1919)的《顺天府志》等。 特别是这一时期结合方志的编修,许多学者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并逐 渐建立起一套方志学理论体系。当时著名学者如钱大昕(1728~1777)、孙 星衍(1753~1818)、洪亮吉(1746~1808)、戴震(1723~1777)、章学 诚(1738~1801)等,都发表过有关方志学的理论见解,参加过具体的方志 编纂的实践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方志学不仅在编纂数量上,而且在理论上, 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还要特别提及的是,作为方志组成部分的边疆域外地区的地志研究、著 述,在清代有了突出的发展。 关于边疆域外的史地研究,在清代前期即已开始。在鸦片战争前已出现 的有《柳边纪略》(杨宾著)、《宁古塔纪略》(吴桭巨著),以及祁韵士 的《西域释地》、《西陲总统事略》、《藩部要略》、《西陲要略》,徐松 (1781~1848)的《西域水道记》、《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 《新疆识略》以及《明史·外国传》等边疆域外地理著作。但当时的研究, 主要限于对东北、蒙古、西北各地的风土见闻等记载,以及历史地理考证研 究。 自鸦片战争以后,关于边疆域外地理研究的情况大有改变,一方面研究 人员增多,二是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方向,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据对清 代有关地理著作文献的分析统计,仅研究西北地区边疆史地的著作,约有 200 ①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方志的地理学价值》,三联书店,1983 年版。 ②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统计为 5518 种。第 342 页,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多人、300多种,其中80%的研究菩作是在清道光以后至清末这段时间出现 的”。出现了黄沛翘、曹廷杰 何法 魏源 徐继畲等著名边疆域外地理研 究者。著作有沈垚(1798 840)的《新疆私议 张移 (180 1849)的 《蒙古游牧记》、何秋涛(1824~1862)的《朔方备乘》、龚自珍(1792 1841)的《乌梁海表》、《蒙古图志表》、《西域置行省议》、朱一新(1846 1899)的《东三省内外蒙古地图考证》、曹廷杰(1850~1926)的《东三省 宝地图说》 黄沛翘的《西藏图考》 ,居寄(1856~?)的《黑 龙江舆地图 及图说》,以及魏源(1794 1856)的《海国图志 徐(1795 1872 的《瀛环志略》、同康庐的《中外地舆图说集成》(光绪二 十年.即公元1894 年刊印)、萧应椿的《五洲述略》(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刊印) 王先谦的《五洲地理志略》(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刊印)等。 这一时期,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士大夫倍感 痛心疾首,所以, 许多人是抱着“以求抚驭之宜 “徐筹制夷之策 的目的 从事边疆史地研究的。他们或旁搜博采,援古证今;或亲历边疆实际考察。 因此,这一阶段除了一般的考证、见闻记述研究外,研究工作往往是与时政 竖密相关。如茜沛翻在《西藏图老》中就说道: “今英吉利占据五印度 并廓尔喀、 哲孟雄诸 铁路已 独吉岭 言重在通商, 而唐古特部 又复迭次阻挠,难保不发生变故,且边界汉番杂处,万一 乘机窃发, 处处堪 虚.是则南果之防,尤今日之急务也。 曹廷杰在他所著《东北边防辑要》 书中,更是重点介绍山川险要以利防守,并在书中指出何秋涛之所以著《朔 方各乘》 是与“俄人垂隙窃我东北”有有接关系」 ,何秋涛自己也在该书的 叙言中说,他写 《朔方备乘》是为了 “备国家缓急之用” 的 此外, 在清代的传统地理学发展中,还出现了· 些汇集历代地理著述的 类编型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方舆类汇编、 《四库 全书》史部地理类,以及清末王锡祺(1855~1913)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中国历代重视河渠水利事业,因此,有不少专述河渠水利,以及河流状 况的著作存世 清代较之过去各代更有大的发展,出现 了许多 当时全国 河流水系状况和历代水利资料汇集的著作。主要有:黄宗羲(1610~1695) 《今水经》(1卷);姜宸英(1628~1690)《江防总论》(1卷)、《海防 总论》(1卷);傅泽洪(1640?~?)等撰的《行水金鉴》(175卷);黎 出序笔的《行水金鉴》(156券)文刀南(17031768)《水首提纲》 (28卷) 王太岳 (1 221785 《泾渠志》;赵一清(1722? 《直 隶河渠志》(132卷);戴震《直畿河渠书》(110卷);程瑶田(1725 1814 《水地小记》(1卷);李元(?~1816)《蜀水经》(16卷);陈揆(1780 1825)《六朝水道疏》:徐松《西域水道记》(5卷);陈沣(18101882) 《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 (7卷)等。其中以《行水金鉴》 《水首提纲 《西域水道记》等,尤为重要 成书时间很早的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在长时间中,主要靠相互传抄、翻 刻流传,因此,到清代时,各种古代地理著作的版本就比较多。它们相互之 间都有缺漏、差异,甚至造成意思上的矛盾 加之中国上古、中古语言、文 字变化较大 后人对古人著作的理解因时代不同 文字的解释上也各有差异 思想上的理解更是各有见解。这些都为后代阅读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由 陈正样:《中国文化地理·方志的地理学价位》,三联书店,1983年版
多人、300 多种,其中 80%的研究著作是在清道光以后至清末这段时间出现 的①。出现了黄沛翘、曹廷杰、何秋涛、魏源、徐继畲等著名边疆域外地理研 究者。著作有沈垚(1798~1840)的《新疆私议》、张穆(1805~1849)的 《蒙古游牧记》、何秋涛(1824~1862)的《朔方备乘》、龚自珍(1792~ 1841)的《乌梁海表》、《蒙古图志表》、《西域置行省议》、朱一新(1846~ 1899)的《东三省内外蒙古地图考证》、曹廷杰(1850~1926)的《东三省 舆地图说》、黄沛翘的《西藏图考》、屠寄(1856~?)的《黑龙江舆地图 及图说》,以及魏源(1794~1856)的《海国图志》、徐继畲(1795~1872) 的《瀛环志略》、同康庐的《中外地舆图说集成》(光绪二十年,即公元 1894 年刊印)、萧应椿的《五洲述略》(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 1902 年刊印)、 王先谦的《五洲地理志略》(宣统二年,即公元 1910 年刊印)等。 这一时期,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士大夫倍感 痛心疾首,所以,许多人是抱着“以求抚驭之宜”“徐筹制夷之策”的目的 从事边疆史地研究的。他们或旁搜博采,援古证今;或亲历边疆实际考察。 因此,这一阶段除了一般的考证、见闻记述研究外,研究工作往往是与时政 紧密相关。如黄沛翘在《西藏图考》中就说道:“今英吉利占据五印度,兼 并廓尔喀、哲孟雄诸部,铁路已开至独吉岭,其言重在通商,而唐古特部众 又复迭次阻挠,难保不发生变故,且边界汉番杂处,万一乘机窃发,处处堪 虞,是则南界之防,尤今日之急务也。”曹廷杰在他所著《东北边防辑要》 一书中,更是重点介绍山川险要以利防守,并在书中指出何秋涛之所以著《朔 方备乘》,是与“俄人乘隙窥我东北”有直接关系。何秋涛自己也在该书的 叙言中说,他写《朔方备乘》是为了“备国家缓急之用”的。 此外,在清代的传统地理学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些汇集历代地理著述的 类编型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方舆类汇编、《四库 全书》史部地理类,以及清末王锡祺(1855~1913)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中国历代重视河渠水利事业,因此,有不少专述河渠水利,以及河流状 况的著作存世。清代较之过去各代更有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关于当时全国 河流水系状况和历代水利资料汇集的著作。主要有:黄宗羲(1610~1695) 《今水经》(1 卷);姜宸英(1628~1690)《江防总论》(1 卷)、《海防 总论》(1 卷);傅泽洪(1640?~?)等撰的《行水金鉴》(175 卷);黎 世序等的《续行水金鉴》(156 卷);齐召南(1703~1768)《水道提纲》 (28 卷);王太岳(1722~1785)《泾渠志》;赵一清(1722?~?)《直 隶河渠志》(132 卷);戴震《直畿河渠书》(110 卷);程瑶田(1725~1814) 《水地小记》(1 卷);李元(?~1816)《蜀水经》(16 卷);陈揆(1780~ 1825)《六朝水道疏》;徐松《西域水道记》(5 卷);陈沣(1810~1882) 《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7 卷)等。其中以《行水金鉴》、《水道提纲》、 《西域水道记》等,尤为重要。 成书时间很早的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在长时间中,主要靠相互传抄、翻 刻流传,因此,到清代时,各种古代地理著作的版本就比较多。它们相互之 间都有缺漏、差异,甚至造成意思上的矛盾。加之中国上古、中古语言、文 字变化较大,后人对古人著作的理解因时代不同,文字的解释上也各有差异; 思想上的理解更是各有见解。这些都为后代阅读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由 ①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方志的地理学价值》,三联书店,1983 年版
梦隆时期兴起的“老据”学派,其品主要的工作。首先便是对古代荽作讲行 文字 版本 上的整理、 校勘和意义(内容) 上的注释,在地理学方面 最勤、成绩最显著者, 主要是对《禹贡》、 《水经注》,以及正史《地理史》 的校勘、注释。 关于《禹贡》的校勘,主要有胡渭、徐文靖、程瑶田、丁晏等。清初胡 渭(16331714)曾著有《禹贡推指》20卷,地图47幅。搜集历代方志舆 地著作史料,对《禹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注解 还对所谓“禹河”(件 为大禹治水后的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的迁徙,以及汉、唐、宋、元、明 代黄河河道进行了精密考证。此后,徐文靖(1667~1757)在胡渭研究的基 础上,又旁引、参校其他版本著作,写成《禹贡会笺》12卷,总汇各种解释 校注成果。程瑶田则著《禹贡三江考》 专门老释长江 T(1794~1875 所著《禹贡锥指 主要是对胡渭校注中的一些错误进行辨析, 补正 关于《山海经》的校勘,主要有毕沅(1730 1797)的《山海经新校正》 (18卷),郝懿行(1757~1825)的《山海经笺疏》(18卷)。毕沅主要对 《山海经》的篇目、文字、山川等进行了考证,尤其是在山川方面,加强了 地理内空的老释都款行较比标晚 他的作除了立字空校怒外 对山川方 位等论证,多与 机相同 关于正史《地理志》的校释,当时用功的人很多。主要有:钱坫(1744 1806)撰、徐松集释的《新斟注汉书地理志集释》(6卷);汪远孙(1794 1836)的《汉书地理志补校》(2卷);全祖望(1705~1755)的《汉书地 理志毯磊》 ,比的《出地甲新体正》(5 出质信1765 1833 的《汉志水道疏证》(4卷) ;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 (2卷);吴卓信的 《汉书地理志补注》(03卷)等。他们订补了《地理志》中的不少错化之 关干《水经注》的按轨注释,北魏配首元《水经注》自问世以来,即积 后人广为刊印 传抄、引用。到宋代 版本间已有了较大差异 所以金代开 始,即有人进行《水经注》的版本 字整理校订, 但直到明代朱谋讳的《水 经注笺》,都不十分精慎。到了清代,对《水经注》的校勘研究, 下成了 一门用功最多的学问,几乎清代第一流的学者,十有八九都校注过《水经注》。 其中清初有黄宗羲、顾炎武、顾祖禹、胡渭、黄仪、刘献廷清中叶有齐召 南 全祖望、戴震、 清、孙星衍、段 清晚期有陈沣、 敬、熊会贞、丁谦等。其中校注《水经注》最有名的是全祖望、赵 一有 戴震、王先谦、杨守敬。而尤以清中期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的文字、版本 整理为重要。全祖望著有《全氏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有《水经注释》 震有《水经注》 他们通过文字、版本的比较校勘,校理清楚了《水经注》 在传抄过程中的 《经 目混乱的现象 本理出 个比较正确的《水经注》版本,为以后的《水经注》研究、使用,奠定 了基础。 清代学者除了对几种主要地理著作的校功外,还对其它相关地理著作进 行了校轨、注释、整理特别是讲行了许多地理老证丁作 如.2张唐(1681 1756)的《通鉴纲目释地红 《通鉴纲目释地补注》 (6卷 江永(1681~1722)的《春秋地理考实》(4卷);檀萃(1740? ?)的 《穆天子传注》(6卷);王绍兰的《管子地员篇注》(4卷);马宗桂(? 1802)的《战国策地理考》:陈琳今(1759~?)的《六朝地理考》:陈揆
乾隆时期兴起的“考据”学派,其最主要的工作,首先便是对古代著作进行 文字、版本上的整理、校勘和意义(内容)上的注释,在地理学方面,用力 最勤、成绩最显著者,主要是对《禹贡》、《水经注》,以及正史《地理史》 的校勘、注释。 关于《禹贡》的校勘,主要有胡渭、徐文靖、程瑶田、丁晏等。清初胡 渭(1633~1714)曾著有《禹贡锥指》20 卷,地图 47 幅。搜集历代方志舆 地著作史料,对《禹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注解。还对所谓“禹河”(传 为大禹治水后的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的迁徙,以及汉、唐、宋、元、明 代黄河河道进行了精密考证。此后,徐文靖(1667~1757)在胡渭研究的基 础上,又旁引、参校其他版本著作,写成《禹贡会笺》12 卷,总汇各种解释 校注成果。程瑶田则著《禹贡三江考》,专门考释长江。丁晏(1794~1875) 所著《禹贡锥指正误》,主要是对胡渭校注中的一些错误进行辨析、补正。 关于《山海经》的校勘,主要有毕沅(1730~1797)的《山海经新校正》 (18 卷),郝懿行(1757~1825)的《山海经笺疏》(18 卷)。毕沅主要对 《山海经》的篇目、文字、山川等进行了考证,尤其是在山川方面,加强了 地理内容的考释。郝懿行较毕沅晚,他的著作除了文字等校释外,对山川方 位等论证,多与毕沅相同。 关于正史《地理志》的校释,当时用功的人很多。主要有:钱坫(1744~ 1806)撰、徐松集释的《新斟注汉书地理志集释》(6 卷);汪远孙(1794~ 1836)的《汉书地理志补校》(2 卷);全祖望(1705~1755)的《汉书地 理志稽疑》;毕沅的《晋书地理志新校正》(5 卷);洪颐煊(1765~1833) 的《汉志水道疏证》(4 卷);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2 卷);吴卓信的 《汉书地理志补注》(103 卷)等。他们订补了《地理志》中的不少错讹之 处。 关于《水经注》的校勘注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自问世以来,即被 后人广为刊印、传抄、引用。到宋代,版本间已有了较大差异,所以金代开 始,即有人进行《水经注》的版本、文字整理校订,但直到明代朱谋讳的《水 经注笺》,都不十分精慎。到了清代,对《水经注》的校勘研究,一下成了 一门用功最多的学问,几乎清代第一流的学者,十有八九都校注过《水经注》。 其中清初有黄宗羲、顾炎武、顾祖禹、胡渭、黄仪、刘献廷;清中叶有齐召 南、全祖望、戴震、赵一清、孙星衍、段玉裁;清晚期有陈沣、王先谦、杨 守敬、熊会贞、丁谦等。其中校注《水经注》最有名的是全祖望、赵一清、 戴震、王先谦、杨守敬。而尤以清中期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的文字、版本 整理为重要。全祖望著有《全氏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有《水经注释》,戴 震有《水经注》。他们通过文字、版本的比较校勘,校理清楚了《水经注》 在传抄过程中的《经文》、《注文》相互混杂、篇目混乱的现象,基本理出 了一个比较正确的《水经注》版本,为以后的《水经注》研究、使用,奠定 了基础。 清代学者除了对几种主要地理著作的校勘外,还对其它相关地理著作进 行了校勘、注释、整理,特别是进行了许多地理考证工作,如:张庚(1681~ 1756)的《通鉴纲目释地纠谬》(6 卷)、《通鉴纲目释地补注》(6 卷); 江永(1681~1722)的《春秋地理考实》(4 卷);檀萃(1740?~?)的 《穆天子传注》(6 卷);王绍兰的《管子地员篇注》(4 卷);马宗梿(?~ 1802)的《战国策地理考》;陈懋令(1759~?)的《六朝地理考》;陈揆